[目的/意义]基于论文和期刊视角分析Web of Science(Wo S)数据库中不同引证时间窗口论文使用次数与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以及量引背离现象。[方法/过程]收集2013~2015年Wo S数据库收录眼科学领域被引频次TOP10%论文数据,分析文献类型,不...[目的/意义]基于论文和期刊视角分析Web of Science(Wo S)数据库中不同引证时间窗口论文使用次数与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以及量引背离现象。[方法/过程]收集2013~2015年Wo S数据库收录眼科学领域被引频次TOP10%论文数据,分析文献类型,不同引证时间窗口论文使用次数、被引频次的变化,从论文和期刊视角分析论文被引频次与使用次数的相关性,并对量引背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结论]TOP10%论文主要文献类型为Article。随论文被引频次升高,使用次数(180天,U1)、使用次数(2013年至今U2)逐渐升高。被引频次、U2随引证时间窗口增加而升高(均为P<0.05),U1表现相反(均为P<0.05);不同引证时间窗口论文U1、U2和被引频次,以及期刊篇均被引频次和篇均U1、篇均U2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少数论文出现量引背离现象。揭示了高影响力论文的主要文献类型,也提示了论文使用与被引之间的共性,共性大小与引文时间窗口有关。引文时间窗口越长,论文总被引频次和总使用次数越高,最近180天内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较新的文献,高使用次数预示着一定时期后的高被引。展开更多
[目的/意义]探讨非可被引文献在国际权威外科学期刊中的引证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贡献。[方法/过程]检索2013年JCR科学版中影响因子最高的20种外科学期刊,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得到2011年和2012年各刊发表的非可被引文...[目的/意义]探讨非可被引文献在国际权威外科学期刊中的引证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贡献。[方法/过程]检索2013年JCR科学版中影响因子最高的20种外科学期刊,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得到2011年和2012年各刊发表的非可被引文献的数量及其在2013年对应的被引频次,并计算不同非可被引文献对各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度。[结果/结论]20种期刊均刊登非可被引文献,且均对影响因子有一定贡献度(2.39%~28.11%);。其中,会议的篇均被引频次最高,为1.762次,其对影响因子贡献度平均为8.15%,其次为社论和信稿。非可被引文献在国际权威外科学期刊中普遍存在,其对影响因子的增值作用不容忽视;国外期刊的栏目设置值得国内同行借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SSCI收录我国社科期刊不同文献类型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度,为其编辑人员今后组稿、设置栏目类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利用Wo S数据库和JCR的引证分析功能,分析SSCI收录我国10种社科期刊期刊自引、不同文献类型及高被引论文对其影响因子的贡献度。结果:SSCI收录我国10种社科期刊自引贡献度都比较高,平均为29.56%;SSCI收录的我国10种社会科学期刊发表的文献类型共有7种,而对各刊影响因子起主要贡献的是Article、Review和Editorial Material,其他类型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贡献度极小或几乎没有。SSCI收录的我国10种社科期刊高被引论文除MANAGE ORGAN REV的TOP20%提供不到50%的贡献率,其他9种社科期刊TOP20%对其影响因子贡献率均较高。结论:对SSCI收录我国10种社科期刊发表的不同文献类型对影响因子贡献度的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都非常显著。为了提高期刊影响因子,期刊编辑人员应该主动挖掘本学科领域的高被引选题和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全方位提升我国社科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文摘[目的/意义]基于论文和期刊视角分析Web of Science(Wo S)数据库中不同引证时间窗口论文使用次数与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以及量引背离现象。[方法/过程]收集2013~2015年Wo S数据库收录眼科学领域被引频次TOP10%论文数据,分析文献类型,不同引证时间窗口论文使用次数、被引频次的变化,从论文和期刊视角分析论文被引频次与使用次数的相关性,并对量引背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结论]TOP10%论文主要文献类型为Article。随论文被引频次升高,使用次数(180天,U1)、使用次数(2013年至今U2)逐渐升高。被引频次、U2随引证时间窗口增加而升高(均为P<0.05),U1表现相反(均为P<0.05);不同引证时间窗口论文U1、U2和被引频次,以及期刊篇均被引频次和篇均U1、篇均U2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少数论文出现量引背离现象。揭示了高影响力论文的主要文献类型,也提示了论文使用与被引之间的共性,共性大小与引文时间窗口有关。引文时间窗口越长,论文总被引频次和总使用次数越高,最近180天内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较新的文献,高使用次数预示着一定时期后的高被引。
文摘[目的/意义]探讨非可被引文献在国际权威外科学期刊中的引证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贡献。[方法/过程]检索2013年JCR科学版中影响因子最高的20种外科学期刊,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得到2011年和2012年各刊发表的非可被引文献的数量及其在2013年对应的被引频次,并计算不同非可被引文献对各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度。[结果/结论]20种期刊均刊登非可被引文献,且均对影响因子有一定贡献度(2.39%~28.11%);。其中,会议的篇均被引频次最高,为1.762次,其对影响因子贡献度平均为8.15%,其次为社论和信稿。非可被引文献在国际权威外科学期刊中普遍存在,其对影响因子的增值作用不容忽视;国外期刊的栏目设置值得国内同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