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8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5
1
作者 季崇萍 刘伟东 轩春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7,共9页
利用1971—2000年北京2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个时次(02:00、08:00、14:00、20:00)的温度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区和郊区多个站点的平均值对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和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分... 利用1971—2000年北京2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个时次(02:00、08:00、14:00、20:00)的温度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区和郊区多个站点的平均值对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和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指出:(1)北京城市热岛强度和总人口对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其长期变化相关系数为0.76;(2)北京城市建成区的范围与城市热岛影响范围呈同步变化趋势;(3)不同时次城市热岛强度的长期变化指出,北京城市热岛强度以平均每10年0.22℃的速率加剧,其中1999年北京热岛强度达1.13℃(夜间,02:00);(4)夜间热岛强度明显大于日间.就10年平均而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夜戒热岛强度均超过0.5℃;(5)一天4个时次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冬季强、夏季弱.并且,夜间02:00时热岛最强,中午14:00时热岛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市化进程 城市热岛 长期变化 日变化
下载PDF
C_4植物玉米叶片光合效率的日变化 被引量:77
2
作者 许大全 丁勇 沈允钢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3年第1期43-48,共6页
在没有水分、温度和营养等环境胁迫的田间条件下,晴天C_4植物玉米叶片光合效率的日变化方式明显地不同于许多C_3植物,即中午光合效率不降低,而是略有提高。日间玉米叶片的光合效率大体上随着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从上午8时至下... 在没有水分、温度和营养等环境胁迫的田间条件下,晴天C_4植物玉米叶片光合效率的日变化方式明显地不同于许多C_3植物,即中午光合效率不降低,而是略有提高。日间玉米叶片的光合效率大体上随着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从上午8时至下午14时用纱布遮荫6h,叶片的光合效率下降。用强光预照光可以提高在温度、水分和CO_2浓度恒定条件下离体叶片的光合效率。另外,即使在全日光强下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也不饱和。这些表明,晴天中午玉米叶片光合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强光。用强光预照光引起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的轻微下降,表明强光引起的光合效率提高不是由于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变化 光合效率 玉米 光合作用
下载PDF
茶树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4
3
作者 陶汉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44-452,共9页
茶树叶片光合日变化,双峰和单峰型都有出现。强光的光抑制是形成“午休”的主要原因:高温是午休的部分成因:光温适宜,低湿对“午休”的形成影响不大。强光下,伴随高温、低湿条件加剧强光的光抑制,光合日变化的第二个峰很不明显,整个下... 茶树叶片光合日变化,双峰和单峰型都有出现。强光的光抑制是形成“午休”的主要原因:高温是午休的部分成因:光温适宜,低湿对“午休”的形成影响不大。强光下,伴随高温、低湿条件加剧强光的光抑制,光合日变化的第二个峰很不明显,整个下午光合速率很低。预遮光(黑暗或减低光强)和遮荫时的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夏季阴天时光合日变化呈单峰型;在恒定的适宜光温下,光合速率不发生中午降低。茶树光合日变化可以人工调控。本文为提高茶树光合速率,提高了控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光合日变化 光抑制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09
4
作者 孙继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5-452,共8页
首先指出了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即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一般出现在白天高温背景下或发生局地暴雨的夜间,强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鼻状”结构特征,急流核高度一般为600~900m。从中尺度扰动方程出发,并通... 首先指出了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即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一般出现在白天高温背景下或发生局地暴雨的夜间,强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鼻状”结构特征,急流核高度一般为600~900m。从中尺度扰动方程出发,并通过天气过程演变实例,研究了地形热力作用、局地强降水在边界层急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1)夏季高温背景下,平原与山区之间温度梯度方向、强度的变化,是造成低空风垂直切变加速或减速,即边界层急流形成或消失的直接原因,因此这种边界层急流的高度一般要低于山体的高度。(2)局地暴雨与边界层急流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反馈现象:由于局地暴雨同时改变了对流层中层和近地面层气温的水平分布,这种热力强迫作用造成了边界层气流加速;反过来,边界层气流的加速又加强了急流前方的风速辐合——如果急流方向水平垂直于山坡,这种迎风坡上的辐合将更强,造成局地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急流 地形热力作用 局地暴雨 北京 夏季 形成机理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喜树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84
5
作者 冯建灿 张玉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39,共6页
本文对喜树光合速率 (Pn)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 ,喜树Pn日变化为双峰曲线 ,具有典型的“午休”特征。阴天时则为单峰型。影响喜树叶片Pn日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是光通量密度和相对湿度。造成光合作用“午休”的内... 本文对喜树光合速率 (Pn)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 ,喜树Pn日变化为双峰曲线 ,具有典型的“午休”特征。阴天时则为单峰型。影响喜树叶片Pn日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是光通量密度和相对湿度。造成光合作用“午休”的内在原因不是气孔导度下降 ,减少了CO2 的供应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子 喜树 光合速率 日变化 药用植物
下载PDF
由地基微波辐射计测量得到的北京地区水汽特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8
6
作者 刘红燕 王迎春 +3 位作者 王京丽 李炬 曹晓彦 熊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8-396,共9页
首先对比分析了三种测量水汽技术(地基微波辐射计、探空、GPS)之间的差异,得到地基微波辐射计与探空的差值为0.281cm,GPS与探空的差值为0.728cm,地基微波辐射计与GPS的差值为0.322cm。接着就地基12通道微波辐射计测量得到的水汽总量(简... 首先对比分析了三种测量水汽技术(地基微波辐射计、探空、GPS)之间的差异,得到地基微波辐射计与探空的差值为0.281cm,GPS与探空的差值为0.728cm,地基微波辐射计与GPS的差值为0.322cm。接着就地基12通道微波辐射计测量得到的水汽总量(简称PWV),分析了北京地区水汽在四个季节中的日变化特征。秋季日变化差为0.162cm,冬季日变化差为0.130cm,春季日变化差为0.229cm,夏季日变化差为0.276cm。另外,北京地区四个季节中水汽最大值/最小值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段呈现一定的特征。即四个季节中在北京时间00:00到00:59和23:00到23:59这两个时间段中,水汽出现最大值/最小值的概率较其他时间段都高,其中冬季在北京时间10:00到10:59之间出现最小值的概率最高。水汽总量PWV每小时变化率在四个季节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出现正的水汽总量PWV每小时变化率的百分比与出现负的水汽总量PWV每小时变化率的百分比相当,几乎都为50%。最后就水汽与温度相关性做了分析,分别得到四个季节中各个小时水汽与温度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各个小时水汽与温度的相关性在四个季节中,除了夏季从北京时间09:00到22:00为负相关外,其他时间段内都为正相关。而且各个小时水汽与温度的相关系数都按照秋、春、冬、夏的顺序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微波辐射计 水汽 日变化特征 温度 相关系数
下载PDF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日变化特征及在臭氧生成中的作用--以广州夏季为例 被引量:99
7
作者 解鑫 邵敏 +1 位作者 刘莹 陆思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62,共9页
为了得到实时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组成和日变化特征,2006年夏季在广州市区内高约55m的楼顶采用在线的气相色谱仪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测.结果表明,影响城市VOC含量的物种以及对臭氧生成有重要贡献的典型物种的日变化存在不同... 为了得到实时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组成和日变化特征,2006年夏季在广州市区内高约55m的楼顶采用在线的气相色谱仪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测.结果表明,影响城市VOC含量的物种以及对臭氧生成有重要贡献的典型物种的日变化存在不同的特征.烷烃类和烯烃类物种出现早晚高峰值,估计主要与机动车排放有关,芳香烃除了与交通排放有关,还受到溶剂挥发的影响,早晨的峰值晚于交通高峰时间.异戊二烯在正午时间出现一天的单峰值,主要来自于天然源排放.乙苯和间对二甲苯的比值被用来表征采样点上气团光化学反应的进程,通常情况下,广州市区点气团经历的光化学进程越久,臭氧浓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 日变化特征 光化学年龄
原文传递
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 被引量:89
8
作者 白爱娟 刘长海 刘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04-714,共11页
本文在对比了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TMPA(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资料和中国643个气象站观测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采用2002-2006年夏季TMPA每小时降水量资料,用合成分析和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 本文在对比了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TMPA(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资料和中国643个气象站观测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采用2002-2006年夏季TMPA每小时降水量资料,用合成分析和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变化谐波分析的标准振幅显示出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高原中部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最强,其次是高原西南方向的印度半岛地区.谐波分析的位相表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选择性,高原中部降水量最大值多集中在傍晚前后,高原以东的四川盆地通常在夜晚,尤其是在后半夜达到最大值,而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对流活动则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最为活跃.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降水量日变化的位相明显不同于其他陆地地区,也不同于高原中部,具有自西向东传播的信号,四川盆地的夜雨现象可能是高原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自西向东传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PA 日变化 谐波分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深圳大气VOCs浓度的变化特征与化学反应活性 被引量:88
9
作者 朱少峰 黄晓锋 +2 位作者 何凌燕 陆思华 冯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40-2148,共9页
对深圳2010年4个季节大气中VOCs进行了监测,研究了VOCs组分、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烷烃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VOCs物种,占总VOCs的50%以上,其他依次是芳香烃和烯烃.总VOCs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高和夏季最低,日变化特征则... 对深圳2010年4个季节大气中VOCs进行了监测,研究了VOCs组分、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烷烃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VOCs物种,占总VOCs的50%以上,其他依次是芳香烃和烯烃.总VOCs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高和夏季最低,日变化特征则表现为夜晚浓度高、白天浓度低,峰值出现在早晨7:00左右,最低值则出现在下午14:00.通过VOCs物种间的比值特征分析了部分物种的来源,结果显示,反式-2-丁烯和顺式-2-丁烯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甲苯和正己烷则受到了溶剂挥发的影响.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了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大气各类VOCs的OFP芳香烃最高、其次为烯烃,烷烃最低,甲苯、间,对-二甲苯和乙烯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在VOCs物种中排名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季节变化 日变化 臭氧生成潜势 深圳
下载PDF
卫星观测到的我国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0
10
作者 袁铁 郄秀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8-494,共7页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在空间上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4条闪电活动带:即近海区域、中部区域...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在空间上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4条闪电活动带:即近海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和西部边境区域。其中,东南近海区域是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并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弱,而西部地区则是我国闪电活动最弱的地区。我国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平均而言,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68%),并以8月份最为活跃,春季次之(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24%),然后是秋季,冬季最弱,并在11月份出现闪电活动的最小值。在各个季节,随着纬度的减小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我国的闪电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时分,这也与对流活动相对应,而少数地区发生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季节变化 日变化 闪电密度
下载PDF
大地电场变化的频谱特征 被引量:85
11
作者 叶青 杜学彬 +2 位作者 周克昌 李宁 马占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2-390,共9页
处理了中国大陆地区嘉峪关、昌黎、崇明、蒙城、兴济、宝坻和阳原等7个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应用最大熵谱方法研究了大地电场日变化、地电暴等谱成分的特征.结果表明,大地电场日变化主要是12h的半日波成分最强,24-25h的全日波和8h周... 处理了中国大陆地区嘉峪关、昌黎、崇明、蒙城、兴济、宝坻和阳原等7个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应用最大熵谱方法研究了大地电场日变化、地电暴等谱成分的特征.结果表明,大地电场日变化主要是12h的半日波成分最强,24-25h的全日波和8h周期成分次之;地电暴是在大尺度空间同步发生的,其谱值高于日变化谱值约2~3个数量级,主要以较长周期成分为主.这一结果初步解释了大地电场变化的主要谱成分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场 周期 最大熵谱 日变 地电暴
下载PDF
羊草和星星草光合蒸腾日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2
12
作者 阎秀峰 孙国荣 +1 位作者 李敬兰 李景信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87-291,共5页
本文对松嫩碱化草地上羊草和星星草光合蒸腾特性的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二者的日变化规律相近,但星星草的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强于羊草.这是皇星草的耐盐碱能力优于羊草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羊草 星星草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下载PDF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兰州地区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3
13
作者 黄建平 何敏 +3 位作者 阎虹如 张北斗 闭建荣 靳秦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8-558,共11页
液态云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LWP)和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是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两个重要物理量。目前,针对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直接观测较少,特别是在我国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至今没有获得系统的观测值。... 液态云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LWP)和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是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两个重要物理量。目前,针对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直接观测较少,特别是在我国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至今没有获得系统的观测值。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近两年的微波辐射仪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首先引入Liljegren et al.(2001)的反演方法并加以改进,计算得到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反演参数,利用改进后的反演方法计算近两年的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分析结果显示,与TP/WVP-3000型12通道微波辐射计的直接输出结果相比,本文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在SACOL代表的黄土高原地区,95%的云水路径值都在150g/m2以下,95%的可降水量值都在3cm以下。由于SACOL的降水受亚洲季风的影响,液态云水路径日均值冬季最小,秋季最大,其日变化规律显示半干旱区液态云水路径大体上呈双峰分布,峰值主要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卫星反演资料的年变化趋势与地基反演结果比较吻合。因此,运用卫星反演的液态云水路径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空中云水资源是一种比较可信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云水路径 可降水量 微波辐射计 日变化 云和地球能量辐射系统
下载PDF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季节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比较 被引量:65
14
作者 冯文婷 邹晓明 +3 位作者 沙丽清 陈建会 冯志立 李检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9,共9页
由于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土壤呼吸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可能不一致。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呼吸变化的机理,也有利于精确推算土壤碳的排放。采用红外CO2分析法测定哀牢山中山湿... 由于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土壤呼吸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可能不一致。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呼吸变化的机理,也有利于精确推算土壤碳的排放。采用红外CO2分析法测定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节间(2004年4月~2005年3月)和昼夜间(2004年7、9和11月及2005年1、3和5月共6次)的土壤呼吸。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显著,其中湿季(5~10月)的土壤呼吸高于干季(11月~翌年4月),全年土壤呼吸的平均值为0.442gCO2.m-2.h-1。6次测定的土壤呼吸日变化模式并不相同,7和9月、翌年1和3月夜间土壤呼吸大于昼间土壤呼吸,11月和翌年5月则相反;5、7和9月昼夜间的土壤呼吸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比11月、翌年1和3月的测定结果大。季节间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p=0.000)和土壤含水量(p=0.007)均有显著的指数相关,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56.1%,土壤含水量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11.1%。不同季节测定的土壤呼吸日变化与土壤温度、气温和土壤含水量则没有显著的指数相关。由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拟合的指数方程计算Q10值,在温度为5.9~16.6℃内,全年土壤呼吸的Q10值为4.53,在温度为5.9~11.0℃内,干季土壤呼吸的Q10值为7.17,在温度为10.3~16.6℃内,湿季土壤呼吸的Q10值为2.34。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呼吸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非生物因子温度和水分变化的调控,而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则可能主要受植物的生理活动周期性等生物因素的影响。通过温度的指数函数关系,用土壤呼吸的瞬时值来推算土壤呼吸的日通量和年通量时,需要考虑温度和水分外的其它生物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日变化 Q10值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土壤呼吸
下载PDF
玉米农田水热通量动态与能量闭合分析 被引量:63
15
作者 李祎君 许振柱 +2 位作者 王云龙 周莉 周广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2-1144,共13页
基于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玉米农田涡度相关系统近2年的水热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玉米农田水热通量的日际、年际变化特征及其能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玉米农田水热通量日变化与年变化均呈单峰型二次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3∶0... 基于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玉米农田涡度相关系统近2年的水热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玉米农田水热通量的日际、年际变化特征及其能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玉米农田水热通量日变化与年变化均呈单峰型二次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3∶00左右,与净辐射的日变化、年变化同步,潜热通量最大可达到655w.m-2(出现在2004年7月8日13∶00),显热通量最大值大约为369w.m-2(出现在2004年5月31日13∶00)。2)玉米农田水热通量强度与局地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显热通量与大气压的年变化呈负相关,潜热通量与气温年变化呈正相关。水热通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对降水的反应较敏感。其中,潜热通量(LE)不仅与降水的强度有关,而且随着降水的季节分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响应,即使同样量级的降水在夜间与白天对LE的影响也是不同的。3)玉米农田通量观测呈现能量不闭合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未包含0~5cm土壤热储量与冠层热储量,造成大约15.5%的能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农田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日变化 年变化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中西部沙尘暴气候特征 被引量:59
16
作者 冯鑫媛 王式功 +3 位作者 程一帆 杨德保 尚可政 周甘霖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399,共6页
利用1954—2005年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沙尘暴观测资料,分别对沙尘暴的年变化、日变化和持续时间频率分布进行分型和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沙尘暴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日数的年变化趋势可划分为4大类型,即春季... 利用1954—2005年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沙尘暴观测资料,分别对沙尘暴的年变化、日变化和持续时间频率分布进行分型和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沙尘暴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日数的年变化趋势可划分为4大类型,即春季型、冬春夏型、春夏型和冬春型,它们分别占总数的29.7%、29.7%、27.1%和13.5%,除冬春型冬季沙尘暴发生最多外,其他类型均为春季最多;沙尘暴日变化可划分为3种类型,各型高发时段和峰值时间均有明显差异;持续时间分布规律也划分为3种类型,短时型、中间型和持续型。上述类型划分及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的时间变化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一差异是某一时期内强风、沙尘源和不稳定层结三者在不同地区配置情况差异的综合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日数 年变化 日变化 持续时间 地域差异
原文传递
TRMM测雨产品3B42与台站资料在中国区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0
17
作者 骆三 苗峻峰 +2 位作者 牛涛 魏春秀 王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81-1090,共10页
本文利用2004—2008年6—8月中国673个气象站逐6小时降水资料检验同期TRMM测雨产品3B42的精度。经检验得出:卫星资料日平均降水和降水频率空间分布与台站资料非常类似,相关系数分别能达到0.79和0.84,降水频率与台站资料相比偏大;从日降... 本文利用2004—2008年6—8月中国673个气象站逐6小时降水资料检验同期TRMM测雨产品3B42的精度。经检验得出:卫星资料日平均降水和降水频率空间分布与台站资料非常类似,相关系数分别能达到0.79和0.84,降水频率与台站资料相比偏大;从日降水相关空间分布看,卫星资料在东部地区相关性较高,日降水相关系数都在0.6~0.9之间;从日降水和逐6小时降水平均绝对误差空间分布看,卫星资料在华南地区误差最大,长江流域次之;从中国8个区域逐6小时降水总量日变化看,卫星资料与台站资料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在华南地区20时降水量偏小;按不同雨量等级对比,发现卫星资料绝对误差相对百分率空间分布有如下特点:小雨全国普遍数值偏高,中雨东部部分地区偏大,大雨和暴雨整体上数值小于1;全国平均漏演率和空演率分别为10%和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降水频率 平均绝对误差 日变化
下载PDF
佳木斯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8
18
作者 穆丹 梁英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38-2041,共4页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对佳木斯绿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并分析了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较明显;清晨和午夜前后,该区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中午和傍晚前后,空气负离子浓度较...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对佳木斯绿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并分析了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较明显;清晨和午夜前后,该区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中午和傍晚前后,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最低时只有217个.cm-3;7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782个.cm-3)最高,12月最低(283个.cm-3);该区空气负离子浓度以夏季最高,春、秋两季相当,冬季最低;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气压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 空气负离子浓度 日变化 年变化 气象因子
原文传递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19
作者 谢庄 崔继良 +1 位作者 陈大刚 胡保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5,共7页
利用最新获取的1998年3月-2001年12月北京地区自动站资料,对北京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细致、完整的研究。选取城区的官园站和郊区密云站的气温差作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指标。在验证了资料可靠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热岛强度昼夜变化的年、季... 利用最新获取的1998年3月-2001年12月北京地区自动站资料,对北京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细致、完整的研究。选取城区的官园站和郊区密云站的气温差作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指标。在验证了资料可靠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热岛强度昼夜变化的年、季、月及日变化特征,以及几种极端天气事件的逐时及平均热岛强度的变化,最后制作了连续3年的月平均逐时热岛强度变化的三维立体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极端天气事件 昼夜变化
下载PDF
河北廊坊市区大气中NO、NO_2和O_3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58
20
作者 宋从波 李瑞芃 +2 位作者 何建军 吴琳 毛洪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03-2912,共10页
对廊坊市区为期3a(2013年1月~2015年12月)4个监测站点的NO、NO_2、NO_x和O_3浓度和气象要素进行了逐时连续观测.在此期间,廊坊市大气环境中的NO、NO_2、NO_x和O_3的平均浓度(×10^(-9))分别为15.10、23.00、38.10、23.25.结果显示:N... 对廊坊市区为期3a(2013年1月~2015年12月)4个监测站点的NO、NO_2、NO_x和O_3浓度和气象要素进行了逐时连续观测.在此期间,廊坊市大气环境中的NO、NO_2、NO_x和O_3的平均浓度(×10^(-9))分别为15.10、23.00、38.10、23.25.结果显示:NO平均浓度最大值出现在07:00~09:00左右,与机动车排放增强和混合层高度较低有关;O_3呈现单峰分布并在15:00~16:00之间达到峰值;廊坊市臭氧周末效应可能原因是周末道路交通NO_x排放高峰比工作日排放大约晚2h,更有效地促进臭氧的生成.廊坊环境大气NO_x浓度与交通排放分别存在大约2~3h的滞后效应.春夏秋冬四季的NO_2平均光解速率(min^(-1))依次为:0.128、0.398、0.315、0.117,并在14:00~16:00达到峰值,NO-NO_2和O_3分别为NO_x的二次多项式、反比例函数.京津冀中小城镇NO_x浓度主要与局地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有关,OX(NO_2+O_3)浓度受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区域传输影响突出,区域源贡献最高发生在16:00~1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廊坊 日变化 本地污染 区域污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