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290
1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1 位作者 冯宗炜 黄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3-519,共7页
活性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轻组有机质。它在土壤中具有重要作用 :(1)可以表征土壤物质循环特征、评价土壤质量 ,可以作为土壤潜在生产力以及由土壤管理措施引起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早期指标 ;... 活性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轻组有机质。它在土壤中具有重要作用 :(1)可以表征土壤物质循环特征、评价土壤质量 ,可以作为土壤潜在生产力以及由土壤管理措施引起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早期指标 ;(2 )在养分周转中起重要作用 ,是植物的养分库 ,可以提供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如氮、磷、硫等 ;(3)能稳定土壤结构 ,对维持团粒结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从土壤养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方面讨论了活性有机质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土壤中的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等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活性有机质受土壤质地、含水量、温度等因素影响 ,与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等也有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 C/有机碳比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 土壤质量 土壤养分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毛苔草湿地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对水分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82
2
作者 万忠梅 宋长春 +2 位作者 郭跃东 王丽 黄靖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80-5986,共7页
通过设置的W1(15cm)、W2(-5cm)、W3(-5~5cm)、W4(淹没)4种水分梯度的毛苔草(Carexlasiocarpa)盆栽培养实验,研究了湿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及毛苔草地上生物量对水分梯度的响应及土壤酶活性与MBC、DOC、地... 通过设置的W1(15cm)、W2(-5cm)、W3(-5~5cm)、W4(淹没)4种水分梯度的毛苔草(Carexlasiocarpa)盆栽培养实验,研究了湿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及毛苔草地上生物量对水分梯度的响应及土壤酶活性与MBC、DOC、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土壤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土壤水分增加而降低,但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土壤水分增加而增加。与持续淹水相比,干湿交替(W3)增加了土壤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表现为W3>W1>W2>W4,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MBC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W4>W1>W3>W2,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DO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毛苔草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其中,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与毛苔草生长状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量碳 溶解有机碳 地上生物量 水分梯度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74
3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冯宗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99-1305,共7页
通过在福建省来舟林场对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地土壤DOC和DON含量逐渐下降,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 通过在福建省来舟林场对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地土壤DOC和DON含量逐渐下降,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9%和87.1%、第2代杉木林的90.6%和96.9%,在10~2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0.2%和81.5%、第2代杉木林的81.8%和90.0%。在不同林地和土层内土壤DOC含量之间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DON含量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与DOM一致,随着杉木连栽,土壤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1%、60.4%、68.1%和44.3%,是第2代杉木林的84.6%、68.5%、74.4%和58.7%;在10~2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74.0%、53.4%、57.6%和54.6%,是第2代杉木林的94.8%、59.5%、74.3%和65.5%。经相关性分析,在各土层内土壤DOC和DON含量与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73
4
作者 万忠梅 宋长春 +3 位作者 杨桂生 黄靖宇 王丽丽 李英臣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6-412,共7页
对三江平原3种主要类型天然湿地(毛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岛状林湿地)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及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 对三江平原3种主要类型天然湿地(毛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岛状林湿地)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及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脲酶、蔗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趋势具有基本近似的特征,表现为毛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岛状林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和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关性最为显著.另外,毛苔草湿地土壤MBC/SOC、DOC/SOC的比值低于其它2种类型湿地,表明毛苔草湿地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低,淹水抑制了微生物和酶的分解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因此,沼泽湿地水文条件的变化将会对土壤碳累积与分解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土壤 微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碳 总有机碳 酶活性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64
5
作者 卢萍 单玉华 +1 位作者 杨林章 韩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6-741,共6页
研究了麦秆不同方式还田、施用无机氮肥及不同移栽时间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土壤溶液中DOC浓度在淹水初期明显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添加麦秆这一有机物料,在水稻生长期前... 研究了麦秆不同方式还田、施用无机氮肥及不同移栽时间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土壤溶液中DOC浓度在淹水初期明显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添加麦秆这一有机物料,在水稻生长期前2个月内显著提高了DOC,对DON在一段时间内也表现出促进作用,其后差异不显著。施用无机氮肥降低了土壤溶液中DOC、DON浓度。DON的浓度与施肥量呈负相关。水稻推迟移栽,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氮肥 稻田 溶解性有机碳(doc) 溶解性有机氮(DON)
下载PDF
灌溉模式对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69
6
作者 韩琳 张玉龙 +4 位作者 金烁 王娇 魏岩岩 崔宁 魏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25-1633,共9页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析其剖面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均呈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趋势;但灌溉模式间差异明显,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cm、80—100cm土层为沟灌>渗灌>滴灌,10—8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在0—100cm剖面各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沟灌>滴灌>渗灌,微生物量碳为滴灌>沟灌>渗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4.98%—12.87%和1.48%—2.82%之间,其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为滴灌>沟灌>渗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沟灌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滴灌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渗灌相比较而言最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仅总有机碳含量低且水溶性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不同灌溉模式 总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DOM的来源、特性及流动 被引量:59
7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4 位作者 陈光水 陈银秀 于占源 董彬 刘东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47-558,共12页
可溶性有机物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 ;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流动及干扰对 DOM动态影响等... 可溶性有机物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 ;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流动及干扰对 DOM动态影响等。已有研究表明 DOM在森林生态系统 C、N、P循环、成土作用、污染物迁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今后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研究应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 )确定森林生态系统中 DOM源和汇 ;(2 )评价森林水文条件对 DOM释放与存留的调节作用 ;(3)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影响 ;(4)可溶性有机氮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可溶性有机磷 (DissolvedOrganic Phosphorus)动态与可溶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动态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物质 森林生态系统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堆肥处理过程中猪粪有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53
8
作者 高伟 郑国砥 +3 位作者 高定 陈同斌 韩晓日 张义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86-990,共5页
为了解猪粪堆肥过程中各种有机物的变化特征,并为判断猪粪堆肥腐熟度提供参考指标,进行42d的高温好氧堆肥.结果表明,堆体中的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在第10d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易分解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 为了解猪粪堆肥过程中各种有机物的变化特征,并为判断猪粪堆肥腐熟度提供参考指标,进行42d的高温好氧堆肥.结果表明,堆体中的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在第10d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易分解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在高温开始阶段呈上升趋势;腐殖质含量呈上升趋势.说明堆肥过程中有机物不断向腐殖化方向转化.在研究H/F变化时发现,它与判断堆肥腐熟度常用的化学指标(有机质、DOC)呈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易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也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堆肥 有机质 水溶性有机碳 易分解有机质 腐殖质
下载PDF
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吸收及荧光特性 被引量:52
9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3 位作者 马荣华 朱广伟 张路 陈伟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2-147,共6页
2 0 0 4年 4月对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东太湖和梅梁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CDOM)的吸收和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验测定方法得到东太湖和梅梁湾CDOM的光谱吸收系数及其荧光值 .结果表明 ,溶解性有机碳 (DOC)的浓度在 6 . 3~ 17. 2mg/... 2 0 0 4年 4月对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东太湖和梅梁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CDOM)的吸收和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验测定方法得到东太湖和梅梁湾CDOM的光谱吸收系数及其荧光值 .结果表明 ,溶解性有机碳 (DOC)的浓度在 6 . 3~ 17. 2mg/L间变化 ,其均值为 9. 0 8± 2. 6 6mg/L ;CDOM在 2 80nm和 35. 5nm的吸收系数分别为 11 2~ 32 6m-1(平均值17 4 6m-1± 5 . 75m-1)和 2 . 4m~ 8. 3m-1(平均值 4 . 17m-1± 1 .4 7m-1) ;35. 5nm波长处CDOM的比吸收系数为 0 . 31~ 0 . 6 4L·(mg·m) -1,平均值 0 . 4 6L·(mg·m) -1± 0 . 0 8L·(mg·m) -1.35 5nm的激发波长、4 5 0nm的发射波长处的荧光值的变化范围0 5 0~ 3 91nm-1(平均值 1 32nm-1± 0 84nm-1) .2类草、藻型湖区的DOC浓度、CDOM吸收系数、35 5nm处荧光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CDOM比吸收系数和指数函数斜率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由此则反映了CDOM来源的一致性 .CDOM的吸收系数与DOC浓度的相关性随波长的降低而增加 ,在短波部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35. 5nm处的荧光值、DOC浓度与CDOM吸收系数存在如下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 :Fn(35. 5 ) =0 . 5 4 4 (± 0 . 0 35 )a(35. 5 ) - 0 . 94 6 (± 0 .15 2 ) ,DOC =1 5. 37(± 0 . 196 )a(35 .5 ) +2 . 6 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 荧光 溶解性有机碳(D0c) 指数函数斜率 太湖
下载PDF
土壤溶液和水体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比色测定 被引量:46
10
作者 占新华 周立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3-437,共5页
利用紫红色络合物Mn(Na2HP2O7)3在浓H2SO4存在时可氧化有机质使络合物颜色变浅的基本原理,系统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有机碳化合物(脂肪族与芳香族)、比色测定的条件(温度、显色时间和比色波长)与一些干扰离子对水溶性有机碳比色... 利用紫红色络合物Mn(Na2HP2O7)3在浓H2SO4存在时可氧化有机质使络合物颜色变浅的基本原理,系统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有机碳化合物(脂肪族与芳香族)、比色测定的条件(温度、显色时间和比色波长)与一些干扰离子对水溶性有机碳比色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用的有机碳化合物的浓度与比色测定的吸光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比色波长为490~500nm.当溶液中Cl-浓度>80mg/L或Fe2+>15mg/L,会使比色测定结果显著增大,测定前需要排除它们的干扰;在所建议的最佳比色条件下,天然水体中水溶性有机碳比色法测定结果相当于TOC仪测定结果的81%.当显色液中有机碳浓度为0~5mg/L时,土壤溶液水溶性有机碳比色法测定结果相当于TOC仪测定结果的76%.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测定土壤溶液和水体环境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是可行的,最突出的优点是无需价格昂贵的TOC仪,而且测定速度要比仪器快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液 水环境 水溶性有机碳 比色测定
下载PDF
小叶章湿地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46
11
作者 万忠梅 宋长春 《湿地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249-257,共9页
选取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湿地,研究了沼泽湿地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有机碳DOC)在近表土层(0~30cm)的分... 选取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湿地,研究了沼泽湿地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有机碳DOC)在近表土层(0~30cm)的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探讨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酶活性和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标含量最高,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MBC、MBN、DOC均显著降低。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蔗糖酶与MBC、DOC相关系数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与MBN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不同土壤酶对湿地土壤活性碳表征指标转化循环的贡献不同,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有显著的影响,以蔗糖酶对活性有机碳库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湿地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溶解有机碳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对光的吸收 被引量:39
12
作者 张运林 吴生才 +2 位作者 秦伯强 陈伟民 朱广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5-409,共5页
探讨了太湖梅梁湾不同湖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对光的吸收、光衰减系数的变化及与DOC浓度的关系、CDOM吸收对光衰减系数的贡献率以及指数函数曲线斜率S值.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湖区CDOM吸收系数差异明显,ad(440)、ad(320)的变化范围分别... 探讨了太湖梅梁湾不同湖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对光的吸收、光衰减系数的变化及与DOC浓度的关系、CDOM吸收对光衰减系数的贡献率以及指数函数曲线斜率S值.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湖区CDOM吸收系数差异明显,ad(440)、ad(32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2~2.58m-1,6.24~10.69m-1;DOC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梁溪河口,为12.74mg/L,最低值出现梅梁湾口,为6.87mg/L,大致呈由湾内向湾口逐渐递减的趋势;DOC与CDOM吸收系数在波长320nm以下存在显著性相关,波长320~700nm CDOM吸收对光衰减系数的贡献率在0.69%~60.9%间变化,400nm以下紫外短光部分贡献率均大于20%,空间上短波部分贡献率在河口区、五里湖比梅梁湾内及沿岸带要大;CDOM吸收的指数函数曲线斜率S在13.9~18.1μm-1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梁湾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吸收系数 光衰减系数 溶解性有机碳
下载PDF
江苏下蜀林区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6
13
作者 俞元春 李淑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428,共5页
采用TOC-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江苏下蜀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DOC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C、全N、碱解N、有效P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DOC与土壤肥力状况关... 采用TOC-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江苏下蜀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DOC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C、全N、碱解N、有效P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DOC与土壤肥力状况关系密切,因而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土壤DOC与土壤中有机络合态Fe、有机络合态Al和活性羟基Al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C的运输是调整土壤中Al和Fe的溶出及迁移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DOC与交换性Al、pH值、全P、速效K之间无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溶解有机碳(doc) 土壤因子 养分 相关关系
下载PDF
干湿交替及凋落物对若尔盖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2
14
作者 张雪雯 莫熠 +2 位作者 张博雅 高居娟 高俊琴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4-140,共7页
干湿交替对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有重要影响。以若尔盖泥炭土为研究对象,设置湿处理(100%田间持水量)、干处理f60%田间持水量)和干湿交替处理3种土壤水分条件,研究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3种处理以及凋落物添加的响应... 干湿交替对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有重要影响。以若尔盖泥炭土为研究对象,设置湿处理(100%田间持水量)、干处理f60%田间持水量)和干湿交替处理3种土壤水分条件,研究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3种处理以及凋落物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干处理,干湿交替处理增加了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在持续的水分饱和条件下,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凋落物添加对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有激发效应,导致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湿处理条件下,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凋落物添加的响应更为迅速,增加率最大,最高可达到350.5%;干湿交替处理次之,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率最高可达156%;干处理条件下,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凋落物添加的响应强度最小,只有18%~57%。土壤水分、凋落物添加和培养时间及其交互作用都对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土 可溶性有机碳(doc) 凋落物 干湿交替 若尔盖高原
原文传递
杉林土壤溶解有机碳吸附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俞元春 何晟 +2 位作者 李炳凯 李淑芬 姜德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8,共4页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借助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对杉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更强的DOC吸附能力,土壤DOC吸附的量与平衡前DOC的浓度显著相关,溶液中的 pH,磷、铁和铝的含量影响土壤...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借助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对杉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更强的DOC吸附能力,土壤DOC吸附的量与平衡前DOC的浓度显著相关,溶液中的 pH,磷、铁和铝的含量影响土壤对 DOC的吸附。pH为 5.0 时土壤对 DOC的吸附最强,pH为7.0时最弱;磷能阻止DOC的吸附,铁、铝则增加土壤对DOC的吸附,铁的含量对DOC吸附的影响明显大于铝。DOC对土壤铁、铝的溶出量有明显影响,铝的溶出量和溶出率要大于铁。DOC对下层土壤铁铝溶出量的影响要大于上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溶解有机碳(doc) 吸附 机制 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
下载PDF
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16
作者 贺志鹏 宋金明 张乃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8,共12页
依据1997—2003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重点分析了2002年秋末冬初季节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结果表明,2002年秋末冬初南黄海表层海水DOC质量浓度为1.62~2.42mg/L,平均值为2... 依据1997—2003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重点分析了2002年秋末冬初季节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结果表明,2002年秋末冬初南黄海表层海水DOC质量浓度为1.62~2.42mg/L,平均值为2.02mg/L,高于大洋的平均值,具有典型近海特征;南黄海DOC分布呈现北部高,南部低,在量值上,A断面〉B断面〉C断面,且有显著近岸高、远离海岸中部海区低的特点。近岸高值区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包括径流输入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陆源输入相对生物生产过程更为重要;中部低值区主要受控干来自东海低DOC海流的冲淡作用。垂直方向上DOC质量浓度变化不大,这明显与南黄海海水混合较好有关。7a中南黄海DOC质量浓度总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北部海域表现尤为明显,南黄海生物生产量的下降及近年来南黄海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引起DOC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doc)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南黄海
下载PDF
磷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7
17
作者 刘德燕 宋长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69-774,共6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非淹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和淹水条件下,外源磷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可溶性无机碳(DI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非淹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和淹水条件下,外源磷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可溶性无机碳(DI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随着外源磷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培养65d后,土壤DOC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DIC含量则逐渐增大.不同磷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与土壤DOC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但是与土壤DIC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为0.98(淹水),0.99(非淹水);P<0.05].相同磷输入水平下,淹水处理时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DOC和DIC含量均高于非淹水处理.外源磷输入沼泽湿地后,会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土壤可溶性碳组分的淋失,加快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速率及土壤CO2的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输入 矿化 土壤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doc) 可溶性无机碳(DIC)
下载PDF
紫色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对生物炭施用量的响应 被引量:38
18
作者 罗梅 田冬 +1 位作者 高明 黄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327-4337,共11页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引起土壤碳库变化的关键,为研究在不同施用量生物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本试验在重庆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测定了无物料还田(CK)、生物炭还田(...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引起土壤碳库变化的关键,为研究在不同施用量生物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本试验在重庆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测定了无物料还田(CK)、生物炭还田(8 000 kg·hm-2,BC)、0.5倍生物炭还田(4 000 kg·hm-2,0.5 BC)、2倍生物炭还田(16 000 kg·hm-2,2BC)配施化肥处理下的紫色土丘陵区油菜/玉米轮作制中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P<0.05),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炭的施用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成正比.适量的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上升,但0.5BC和2BC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反而减少.生物炭不同施入量均可提高土壤可溶性碳(DOC)和土壤易氧化碳(ROC)的含量,其中0.5BC处理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98.83 g·kg-1和4.86 g·kg-1.(2)生物炭的施用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熵和ROC/SOC,其中0.5BC处理最低,分别较CK处理下降了20.45%和4.11%,而2BC处理最高.0.5BC和BC处理均能提高DOC/SOC,且0.5BC处理显著高于BC处理.总体上,虽然生物炭还田微生物活性较低,但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较高,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促进土壤固碳.同时适量的生物炭还田可以持续稳定增长土壤有机碳含量,少量生物炭0.5BC处理还田可提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生物炭 可溶性有机碳(doc) 土壤有机碳(SOC) 易氧化碳(ROC) 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
原文传递
红壤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动态及其生物降解特征 被引量:28
19
作者 焦坤 李忠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本文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和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的3种红壤水田土壤中溶解有机C(DOC)的含量动态和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的含量随土壤深度而降低,二者具有显著负相关性.0~30cm土壤DOC的含量及其占总C比例随土壤有机C... 本文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和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的3种红壤水田土壤中溶解有机C(DOC)的含量动态和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的含量随土壤深度而降低,二者具有显著负相关性.0~30cm土壤DOC的含量及其占总C比例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升高而增大.DOC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降雨和灌水可显著提高DOC的含量,是落干时含量的1.44~2.50倍.淋溶试验结果表明,从试验开始,淋滤液中DOC的浓度呈增加趋势,至21天时达到最大,其后又趋下降.在49天的培养期内,DOC的分解速率为31%~58%,其中低分子量组分能在数天内降解掉.不同土壤间DOC的分解速率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溶解有机碳 含量动态 生物降解
下载PDF
鸭绿江口溶解有机碳的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江涛 于志刚 张经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3期471-475,共5页
1996年5月采样测定鸭绿江口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得出分布变化特征,并同其它一些河口的溶解有机碳进行了比较。鸭绿江口表层水溶解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208μmolC/L。在盐度大于1.6的河口区,溶解有机碳的分布... 1996年5月采样测定鸭绿江口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得出分布变化特征,并同其它一些河口的溶解有机碳进行了比较。鸭绿江口表层水溶解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208μmolC/L。在盐度大于1.6的河口区,溶解有机碳的分布主要受海水稀释作用控制;在盐度0~1.6的区域溶解有机碳的浓度随盐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最大混浊带,DOC的浓度最高,表明有颗粒有机碳转化为溶解有机碳。丹东市以上流段,河水中溶解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说明由丹东市引入的工业及生活污水对鸭绿江水体中溶解有机碳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浓度 分布特征 盐度 鸭绿江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