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6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被引量:111
1
作者 张金波 宋长春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4期500-504,共5页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监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些敏感性指标: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CO2通量和qCO2、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态有机质、溶解态有机碳(DOC).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土壤有机碳相比,微生物量碳库的周转率更...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监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些敏感性指标: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CO2通量和qCO2、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态有机质、溶解态有机碳(DOC).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土壤有机碳相比,微生物量碳库的周转率更大,周转时间更短,在土壤总有机碳变化可检测之前,土壤微生物部分的变化可能被检测到,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轻组和颗粒态有机质是自然土壤肥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土地管理方式影响最明显的部分,对于准确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CO2通量和qCO2可以综合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利用土壤有机碳的效率及土壤中碳的代谢作用等,也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DOC通量比全球植物和大气间碳交换量小1~2个数量级,所以生物圈碳平衡的很小变化会导致DOC的巨大变化,DOC浓度和通量是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敏感性指标 微生物量碳 颗粒碳有机质 轻组有机质 溶解态有机碳
下载PDF
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6
2
作者 李淑芬 俞元春 何晟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2年第4期422-429,共8页
系统地综述了DOC的来源、组成、性质、影响因素、环境效应及测定方法等。尽管关于土壤DOC的研究目前还不完善,至今对DOC的组成、性质等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但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DOC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 系统地综述了DOC的来源、组成、性质、影响因素、环境效应及测定方法等。尽管关于土壤DOC的研究目前还不完善,至今对DOC的组成、性质等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但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DOC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迁移和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解有机碳 研究进展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0
3
作者 王娇月 宋长春 +1 位作者 王宪伟 王丽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2-452,共11页
冻融交替是作用于土壤的非生物应力,对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土壤碳库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经过室内冻融模拟结合野外观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冻融交替是作用于土壤的非生物应力,对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土壤碳库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经过室内冻融模拟结合野外观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冻融温度、速率、次数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冻融作用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容重,增加营养元素释放.冻融作用对活性有机碳影响较显著,可加剧可溶性有机碳的流失,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产生;此外,冻融作用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和群落结构,使微生物的数量降低,细胞破裂,释放碳氮营养物质以供存活的微生物利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冻融作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群落等单方面过程,缺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碳组分相结合的生物过程研究.在综述冻融作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应集中于全球变化与冻融的联系,冻融作用下土壤碳释放的机理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冻融作用 可溶性有机碳(DOC) 微生物量碳(MBC) 微生物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2
4
作者 张国 曹志平 胡婵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21-1930,共10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成分复杂,活性有机碳对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机碳具有固碳作用.碳分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物理分组的依据是密度、粒径大小和空间分布,可分离出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化学分组基于... 农田土壤有机碳成分复杂,活性有机碳对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机碳具有固碳作用.碳分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物理分组的依据是密度、粒径大小和空间分布,可分离出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化学分组基于土壤有机碳在各种提取剂中的溶解性、水解性和化学反应性从而分离出各种组分:溶解性有机碳是生物可代谢有机碳,包括有机酸、酚类和糖类等;酸水解方法可将有机碳分成活性和惰性成分;利用KMnO4模拟酶氧化可分离出活性碳和非活性碳.利用生物技术可测定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潜在可矿化碳.在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有机碳组分的化学组成和库容会发生不同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沉积速率产生不同影响.为了探明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碳沉积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今后应该加强对各种分组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探索不同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针对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总结出适合的有机碳分组方法或联合分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活性碳 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潜在可矿化碳
原文传递
杉木与阔叶树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80
5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2 位作者 于小军 张剑 刘燕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03-1207,共5页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杉木叶凋落物及与桤木、刺楸和火力楠混合叶凋落物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叶凋落物显著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土壤呼吸强度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其中,添加杉-阔混合叶凋落物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增...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杉木叶凋落物及与桤木、刺楸和火力楠混合叶凋落物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叶凋落物显著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土壤呼吸强度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其中,添加杉-阔混合叶凋落物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增加效应大于纯杉木叶凋落物.在培养后期(第135天),添加纯杉木叶凋落物和杉-阔混合叶凋落物处理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土壤高49%和63%,微生物氮高35%和75%,土壤呼吸强度高65%和100%,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高66%和108%.添加叶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C/N的影响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混合叶凋落物 土壤微生物量 可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南方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2
6
作者 李淑芬 俞元春 何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采用TOC 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福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方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碳总量、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 采用TOC 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福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方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碳总量、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土壤DOC与土壤中有机络合态铁、有机络合态铝和活性羟基铝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碳是影响土壤中铝和铁的溶出及迁移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DOC与pH值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土壤中铝的吸附、保持及溶解铝的排出受到溶液中DOC的强烈控制。土壤DOC与交换性铝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溶解有机碳 土壤成分 土壤有效养分
下载PDF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67
7
作者 吕国红 周广胜 +1 位作者 周莉 贾庆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2期51-55,共5页
溶解性有机碳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迁移和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在现代土壤研究中,出现了与溶解性有机碳相关的众多术语,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从溶解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迁移和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在现代土壤研究中,出现了与溶解性有机碳相关的众多术语,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从溶解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不同术语的角度,概述了这类碳分析意义和测定方法,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水溶性碳 活性有机碳 易氧化碳 微生物量碳 可矿化碳 测定与应用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4
8
作者 张金波 宋长春 杨文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347,共5页
采集三江平原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以及E280值、E250/E365和E240/TOC比值,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DO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土壤DOC含量变化明显,土地开垦耕作是导致土壤DOC含量降低的... 采集三江平原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以及E280值、E250/E365和E240/TOC比值,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DO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土壤DOC含量变化明显,土地开垦耕作是导致土壤DOC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湿地土壤的开垦耕作,不仅导致土壤DOC数量的减少,而且DOC的质量也在下降.土壤DOC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R2=0.66),与游离态轻组有机碳的相关性更强(R2=0.84),与土壤重组有机碳呈明显的负相关(R2=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DOC) 土地利用 湿地
下载PDF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70
9
作者 李玲 仇少君 +2 位作者 刘京涛 刘庆 陆兆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07-1414,共8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有机碳库的活跃组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碳循环重要性着手,综述了土壤DOC在土壤碳固持与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如土壤酸化、气候变暖等),探讨了土壤DOC的相关影响因...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有机碳库的活跃组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碳循环重要性着手,综述了土壤DOC在土壤碳固持与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如土壤酸化、气候变暖等),探讨了土壤DOC的相关影响因素如土壤性质、环境因素、人为活动对土壤DO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进一步理解土壤DOC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碳固持碳排放土壤
原文传递
常绿阔叶林与杉木林的土壤碳矿化潜力及其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2
10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2 位作者 于小军 张剑 刘燕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18-1923,共6页
采用室内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湖南省会同地区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分析了有机碳矿化量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初始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 采用室内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湖南省会同地区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分析了有机碳矿化量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初始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在培养的第21天,在培养温度为9℃和28℃条件下,常绿阔叶林0~10和1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为杉木纯林的1.7~2.7倍。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2-C分配比例高于杉木纯林。林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受土壤微生物碳、可溶性有机碳初始含量的影响(P<0.01)。土壤有机碳矿化使土壤微生物碳增加而可溶性有机碳下降,但变化幅度均不大。温度从9℃升高到28℃后,林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提高3.1~4.5倍;2林地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矿化 微生物碳 可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冻融对湿地土壤可溶性碳、氮和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61
11
作者 周旺明 王金达 +2 位作者 刘景双 秦胜金 王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共6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过程(-5—5℃或-25—5℃)对沼泽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以及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DOC和DO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DOC含量在冻...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过程(-5—5℃或-25—5℃)对沼泽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以及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DOC和DO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DOC含量在冻融1次(-5—5℃或-25—5℃冻融循环处理)后达最大值,而土壤DON分别在冻融2次(-5—5℃冻融循环处理)和4次(-25—5℃冻融循环处理)后达最大值。这说明在短期内冻融交替对土壤DOC和DON含量的影响较明显。冻结温度和冻融次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且-25—5℃冻融循环比-5—5℃冻融循环矿化累积量高。冻融循环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累积,为春季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氮素,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可溶性碳 可溶性氮 氮矿化 沼泽湿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因子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63
12
作者 柳敏 宇万太 +1 位作者 姜子绍 赵鑫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8-764,共7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极为活跃的有机组分,是土壤圈层与相关圈层(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发生物质交换的重要形式。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乃至生物毒性等行为之外,对温室气体CH4的...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极为活跃的有机组分,是土壤圈层与相关圈层(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发生物质交换的重要形式。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乃至生物毒性等行为之外,对温室气体CH4的排放、水体水质的污染、岩石圈的风化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以陆地生态系统的中的DOC为主体,探讨了DOC的生态环境意义及其对大气、水体和岩石圈的影响以及DOC对土壤管理措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土壤 影响因子 生态效应
原文传递
太湖入湖河口和开敞区CDOM吸收和三维荧光特征 被引量:58
13
作者 刘明亮 张运林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4-241,共8页
应用吸收和三维荧光光谱对2007年夏季太湖入湖河口和大太湖开敞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浓度及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口区和开敞区CDOM吸收系数a(355)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河口区明显大于开敞区(ANOVA,P<0.001),a(355)最大值出现在... 应用吸收和三维荧光光谱对2007年夏季太湖入湖河口和大太湖开敞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浓度及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口区和开敞区CDOM吸收系数a(355)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河口区明显大于开敞区(ANOVA,P<0.001),a(355)最大值出现在大浦河口和竺山湾漕桥河口附近,最小值出现在东太湖和胥口湾.a(355)与溶解性有机碳、化学耗氧量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所有样品一般都含有4个明显的荧光峰,包括1个可见光区的类腐殖质荧光C峰,1个紫外光区的类腐殖酸荧光A峰,2个类蛋白荧光B峰和D峰.河口区外源输入的类腐殖质荧光非常强,显著大于开敞区(ANOVA,P<0.05),而河口区和开敞区类蛋白荧光没有显著性差异,反映开敞区除外源河流输入外,内源生物降解等对类蛋白荧光贡献增加.在河口区B、C峰的比值r(B/C)小于1,均值为0.62±0.14、在开敞区r(B/C)除12#是0.92,其他值均大于1,均值为1.12±0.13,初步判断r(B/C)可以作为区分CDOM来源的重要参数.CDOM吸收a(355)与类腐殖质荧光C峰、A峰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类蛋白荧光相关性则明显下降,与D峰存在显著正相关,与B峰没有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溶解性有机碳 三维荧光光谱 太湖
下载PDF
小叶章湿地表土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2
14
作者 张金波 宋长春 杨文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397-1402,共6页
湿地土壤及水体中水溶性有机碳(DOC)的产生、迁移与转化对湿地土壤碳通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对沼泽湿地土壤DOC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对小叶章湿地表土DOC季节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表... 湿地土壤及水体中水溶性有机碳(DOC)的产生、迁移与转化对湿地土壤碳通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对沼泽湿地土壤DOC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对小叶章湿地表土DOC季节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表土DOC含量为373.9~443.7 mg·kg-1,平均值为414.6 mg·kg-1,变异系数为7.7%(P<0.0001).小叶章湿地表土DOC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5月份表土DOC含量较高,6~7月份DOC含量下降,7月份达到最小值373.9 mg·kg-1;8-9月份表土DOC含量迅速增加,9月份达到最大值443.7mg·kg-1.表土DOC特定波长吸收值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280 nm波长吸收值(A280值)迅速增加,8~9月份达到最大值.A250/A365比值则明显的下降,9月份达到最小值,说明DOC结构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近期生物过程,如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消耗有机碳数量、植物光合产物(立枯物、根系分泌物)对DOC含量和组成结构季节动态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土壤中长期积累的有机质对其季节变化贡献很小.另外,温度和含水量通过影响的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DOC;降水的淋溶也对DOC动态有影响;冻融作用对春季DOC含量和组成结构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小叶章 季节动态 水溶性有机碳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5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吴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0-398,共9页
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库是极易变动的,其组分动态与周转速率主要受森林植被类型、演替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凋落物输入类型、数量、质量和季节与... 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库是极易变动的,其组分动态与周转速率主要受森林植被类型、演替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凋落物输入类型、数量、质量和季节与温湿度、pH等变化的控制.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关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其形成、转移与转化速率,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结论仍然零散,甚至相互矛盾,因此,研究土壤DOC动态及持续管理,必需从探讨其影响因子出发,找出其关键限制因子进行调控.在将来的研究中,主要应集中在:(i)各种可溶性有机质(DOM)源和汇的大小与DOC定量变化关系,如何进行调控?(ii)在高度人为化管理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DOC如何改变?(iii)DOC动态及周转速率的现代研究方法探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 土壤活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矿化碳
下载PDF
有机肥料施用后潮土中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0
16
作者 倪进治 徐建民 谢正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6-419,共4页
研究了潮土中加入稻草秸秆或猪粪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性酚等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有机肥施用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都迅速上升并达到最大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所下降;而溶解性酚从实验开始时就... 研究了潮土中加入稻草秸秆或猪粪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性酚等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有机肥施用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都迅速上升并达到最大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所下降;而溶解性酚从实验开始时就逐渐下降,最后基本保持稳定。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性酚相互之间都呈显著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潮土 活性有机质 动态变化 施肥效果 水溶性有机碳 溶解性酚
下载PDF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 被引量:46
17
作者 杨文彬 耿玉清 王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604-4612,共9页
水陆交错带是内陆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界面区,其包含了高地到低地直到水体的区域,是土壤有机质源、汇和转换器。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以及营养物质的转化不仅影响到植物的生长,也对水体质量产生间接影响。土壤酶几乎参... 水陆交错带是内陆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界面区,其包含了高地到低地直到水体的区域,是土壤有机质源、汇和转换器。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以及营养物质的转化不仅影响到植物的生长,也对水体质量产生间接影响。土壤酶几乎参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与合成的全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壤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不少学者围绕农田土壤、林地土壤以及湿地土壤探讨了不同植被下酶活性的变异。水陆交错带植被种类丰富,周期性的淹水条件加剧了土壤性质变异的复杂性。但目前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差异的研究不多。以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苔藓、草本和灌丛3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溶解性化学成分、4种土壤水解酶即糖苷酶、几丁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磷酸酶以及2种氧化还原酶即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土壤性质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植被下土壤的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草本和灌丛,草本植被下土壤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苔藓和灌丛,灌丛植被下土壤几丁质酶活性显著高于苔藓和草本,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几丁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均与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几丁质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酚氧化酶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认为,水陆交错带不同种类土壤酶在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差异有别,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有机碳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不仅与植被类型有关,与水陆交错带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交错带 土壤水解酶 土壤氧化还原酶 土壤水分含量 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氮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0
18
作者 李辉信 袁颖红 +3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樊后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9-266,共8页
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 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会提高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质量。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有差异,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潜在可矿化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25~1mm、1~3mm、〉3mm、0.05~0.25mm和〈0.05mm;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05~0.25mm、0.25~1mm、1~3mm、〉3mm和〈0.05mm。不同施肥处理A层土壤团聚体潜在可矿化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P层除1~3mm团聚体外都呈显著相关。土壤微团聚体(〈0.25mm)中有机碳的稳定性高于大团聚体(〉0.2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团聚体 潜在可矿化碳 可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太湖北部湖区COD浓度空间分布及与其它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张运林 杨龙元 +4 位作者 秦伯强 高光 罗潋葱 朱广伟 刘明亮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57-1462,共6页
利用2004年夏季在太湖北部湖区的采样数据,分析了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空间分布,建立了COD浓度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荧光、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2004-01、2005-01、2007-06的数据探讨了COD的来源... 利用2004年夏季在太湖北部湖区的采样数据,分析了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空间分布,建立了COD浓度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荧光、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2004-01、2005-01、2007-06的数据探讨了COD的来源.结果表明,夏季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7-7.96 mg·L^-1,均值为(5.90±1.54)mg·L^-1.COD浓度从梅梁湾内往湾口再往大太湖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梅梁湾和大太湖的均值分别为(6.93±0.89)mg·L^-1、(4.21±0.49)mg·L^-1,梅梁湾的值显著要高于大太湖开阔水域.COD浓度与CDOM吸收、荧光、DOC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对光学活性物质CDOM浓度的反演,可以外推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为日后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和评估太湖水体有机物污染状况奠定基础.夏季COD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冬季没有相关或这种相关性很弱,并且夏季的值明显要高于冬季的值,反映了除入湖河流带来外源COD的输入外,夏季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死亡腐烂后的降解产物也是水体中COD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需氧量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溶解性有机碳 荧光 叶绿素A 太湖
下载PDF
施用秸秆对淹水土壤镉、铜溶出的影响 被引量:40
20
作者 单玉华 李昌贵 +2 位作者 陈晨 王小治 封克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62-1366,共5页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直接关系到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及生物有效性。以小麦、水稻秸秆为材料,在淹水培养的条件下研究了添加秸秆对污染土壤Cu、Cd溶出的影响及其与溶解有机碳(DOC)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可显著促进Cu、Cd的溶出,...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直接关系到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及生物有效性。以小麦、水稻秸秆为材料,在淹水培养的条件下研究了添加秸秆对污染土壤Cu、Cd溶出的影响及其与溶解有机碳(DOC)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可显著促进Cu、Cd的溶出,促进效应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与Cd相比,Cu的溶出对添加秸秆更为敏感,麦秸处理Cu、Cd的峰值浓度平均比稻秸处理分别提高98%和31%;麦秸处理DOC的峰值浓度平均比稻秸处理提高约40%;Cu、Cd的溶出与土壤溶液中DOC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2和0.8695;DOC对Cu溶出的促进效率是对Cd溶出促进效率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淹水土壤 溶解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