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技术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佘敏 蒋义敏 +4 位作者 胡安平 吕玉珍 陈薇 王永生 王莹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共10页
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是指流动的侵蚀性流体与碳酸盐岩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结果,从地表到深埋藏地层中均可发生。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是指通过模拟地层环境来再现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研究碳酸盐岩储层规模溶蚀有利... 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是指流动的侵蚀性流体与碳酸盐岩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结果,从地表到深埋藏地层中均可发生。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是指通过模拟地层环境来再现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研究碳酸盐岩储层规模溶蚀有利条件和分布规律的重要方法。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高温高压溶解动力学模拟装置,最终建成由岩石内部溶蚀、岩石表面溶蚀和高温高压原位可视化检测组成的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技术。利用高温高压溶解动力学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碳酸盐岩埋藏溶蚀温度窗口和孔隙演化样式的实验研究,取得2个方面的认识:①高盐度流体背景模拟实验表明,随着温度增加,碳酸盐岩的溶蚀量具有缓慢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下降的特征,由于地层水两种相反离子效应的作用,在80~110℃范围内存在一个有利于碳酸盐岩溶蚀的温度窗口;②通过粒间孔隙型、晶间孔隙型、溶蚀孔洞型、鲕模孔隙型和格架孔隙型5种碳酸盐岩溶蚀模拟的对比实验,认识到连通孔隙是埋藏溶蚀发生的先决条件和有利区域,碳酸盐岩内部组构差异会进一步加剧储集空间在孔、洞和缝组合上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溶蚀模拟 内部溶蚀 温度窗口 溶孔演化 溶蚀效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咸水层CO_(2)驱水与埋存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锐 李阳 +5 位作者 吕成远 唐永强 崔茂蕾 贾会冲 刘玄 刘建党 《非常规油气》 2021年第5期50-55,69,共7页
该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咸水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深部咸水层CO_(2)驱水过程中有效埋存量评价方法。基于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确立了CO_(2)在地层水中溶解度、CO_(2)注入后的综合压缩系数、CO_(2)驱水采收率3种埋存系数。以鄂尔多... 该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咸水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深部咸水层CO_(2)驱水过程中有效埋存量评价方法。基于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确立了CO_(2)在地层水中溶解度、CO_(2)注入后的综合压缩系数、CO_(2)驱水采收率3种埋存系数。以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深部咸水层为例,分析并评价了目标储层深部咸水层CO_(2)驱水与埋存的综合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深部咸水层CO_(2)驱水与埋存过程中有效埋存量与CO_(2)在水中溶解埋存、CO_(2)注入后储层综合压缩埋存、CO_(2)驱水替换作用导致的埋存有关;CO_(2)在咸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CO_(2)注入后的地层综合压缩系数与岩石压缩系数及油气水饱和度相关;致密储层条件下CO_(2)驱采收率较低,仅为9.65%;目标储层深部咸水层CO_(2)驱水与埋存过程中溶解作用埋存量最大,其次为驱替作用埋存量,再次为压缩效应埋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咸水层 CO_(2)驱水与埋存 溶解作用 压缩效应 替换效应 埋存潜力
下载PDF
氮气的溶解及抽提效应对原油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尧文 刘建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28-30,55,共4页
氮气混相驱、非混相驱过程中由于存在氮气的溶解及抽提(蒸发)效应,使原油组分和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变化.通过PVT相态实验研究表明,原油注入氮气后原油体系组成、性质变化明显,随着氮气注入比例的增加,原油的饱和压力、膨胀系数、... 氮气混相驱、非混相驱过程中由于存在氮气的溶解及抽提(蒸发)效应,使原油组分和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变化.通过PVT相态实验研究表明,原油注入氮气后原油体系组成、性质变化明显,随着氮气注入比例的增加,原油的饱和压力、膨胀系数、体积系数、气油比增加,原油黏度、密度则减小;氮气溶解明显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质,增强了油藏驱动能量,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原油脱气过程中由于抽提(蒸发)效应对原油性质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相对小一些,不会对近井地带原油生产带来明显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性质 近井地带 原油黏度 非混相驱 气油比 原油体系 氮气 抽提 溶解 增强
下载PDF
含泥碳酸盐岩埋藏条件下溶蚀作用的实验模拟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军涛 吴世祥 +1 位作者 唐德海 龙胜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3,230,共5页
通过实验模拟埋藏条件下含泥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分析了粘土矿物的富集程度和赋存状态。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粘土矿物含量是一个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在80~160℃时达到极值。而粘土矿物的赋存状态从主要分布于裂缝中到... 通过实验模拟埋藏条件下含泥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分析了粘土矿物的富集程度和赋存状态。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粘土矿物含量是一个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在80~160℃时达到极值。而粘土矿物的赋存状态从主要分布于裂缝中到包裹状再到残余于裂缝之中。溶蚀率大致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中在160℃、48 MPa条件下获得了最高的溶蚀率。碳酸盐岩泥质含量的差异对溶蚀率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粘土矿物的赋存状态似乎更为重要。随着溶蚀作用的继续,粘土矿物对溶蚀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在80~120℃时,粘土矿物减缓了溶蚀率增加的速度,但是温压继续增加时,这种影响又有所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碳酸盐岩 溶蚀作用 埋藏条件 实验模拟
下载PDF
碳酸盐岩溶蚀效应及力学特性
5
作者 孟津竹 陈四利 +1 位作者 王军祥 张靖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60,共8页
针对不同赋存环境下溶蚀对碳酸盐岩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岩石动水压力溶蚀试验设备,开展多因素影响下碳酸盐岩溶蚀及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研究碳酸盐岩溶蚀效应、力学性质劣化规律及化学损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赋存环境下岩样出... 针对不同赋存环境下溶蚀对碳酸盐岩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岩石动水压力溶蚀试验设备,开展多因素影响下碳酸盐岩溶蚀及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研究碳酸盐岩溶蚀效应、力学性质劣化规律及化学损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赋存环境下岩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力学损伤,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在溶解后有所下降,溶蚀率越高,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越低,进而提出劣化度拟合关系式,得到影响岩样抗压强度敏感度的各因素,依次为pH值、温度、时长、流速、动水压力及溶蚀后岩样的微观结构和矿物成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赋存环境 溶蚀试验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溶蚀效应 力学特性 劣化规律 化学损伤
下载PDF
离子液体抑制煤自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邓军 白祖锦 肖旸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9-42,46,共5页
离子液体对煤的微观结构具有显著的溶解和破坏作用,目前在煤化工领域应用广泛。针对离子液体对煤微观结构的影响和宏观改性的研究,详细阐述了离子液体对煤改性和惰化的基本历程。煤自燃过程实际上是某些关键官能团与氧反应作用的结果,... 离子液体对煤的微观结构具有显著的溶解和破坏作用,目前在煤化工领域应用广泛。针对离子液体对煤微观结构的影响和宏观改性的研究,详细阐述了离子液体对煤改性和惰化的基本历程。煤自燃过程实际上是某些关键官能团与氧反应作用的结果,如果利用离子液体将这些关键官能团溶解和破坏掉,就对煤自燃起到了抑制和惰化的作用。为此总结了各种离子液体破坏煤分子的主要官能团及其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微观结构 溶解作用 破坏作用 改性 惰化 离子液体 煤自燃
原文传递
钙芒硝盐岩多场耦合作用下蠕变的温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玉良 梁卫国 +3 位作者 杨晓琴 曹孟涛 李静 肖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70-1080,共11页
为了研究温度-溶浸-应力耦合作用下钙芒硝盐岩蠕变的温度效应,利用自主研发的三轴岩石力学试验机,进行了围压4 MPa、轴压5 MPa、不同温度(30,60,90℃)、不同渗透压(3,2,1 MPa)条件下的三轴蠕变试验,并在试验前后对试件进行CT扫描,分析... 为了研究温度-溶浸-应力耦合作用下钙芒硝盐岩蠕变的温度效应,利用自主研发的三轴岩石力学试验机,进行了围压4 MPa、轴压5 MPa、不同温度(30,60,90℃)、不同渗透压(3,2,1 MPa)条件下的三轴蠕变试验,并在试验前后对试件进行CT扫描,分析了不同蠕变过程中温度对钙芒硝蠕变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浸连通过程,对钙芒硝盐岩蠕变变形起主要作用的是渗透压和温度,渗透压越小且温度越高,蠕变应变越大;饱水蠕变过程,温度和有效应力是影响蠕变变形特性的主要因素,随温度的升高蠕变应变逐渐增大,但其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在72 h的饱水蠕变过程中,渗透压为2 MPa时,30,60,90℃条件下的蠕变应变分别为0.0095×10^-2,0.0144×10^-2,0.0195×10^-2,渗透压为3 MPa时,分别为0.001×10^-2,0.003×10^-2,0.007×10^-2;排水蠕变过程,影响钙芒硝蠕变变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溶浸-应力作用的历史过程对钙芒硝固体骨架力学性能的弱化程度和温度对蠕变过程的热损伤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蠕变应变和其增加幅度都逐渐增大;基于非线性流变力学理论,对广义开尔文模型进行改进,根据蠕变试验结果,采用曲线拟合法对改进后模型的参数进行反演识别,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效果良好,说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钙芒硝在温度-溶浸-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排水蠕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芒硝盐岩 温度效应 蠕变 溶浸作用
下载PDF
蛭石在低浓度盐酸和硫酸中的溶出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玉 孙红娟 +1 位作者 彭同江 罗利明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5,共8页
蛭石作为三八面体层状硅酸盐矿物,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酸处理蛭石能提高蛭石的比表面积,改变层电荷数,达到增加表面活性官能团的目的.以新疆尉犁蛭石为原料,在低浓度盐酸和硫酸界面进行溶出性比较研究,对原料及酸... 蛭石作为三八面体层状硅酸盐矿物,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酸处理蛭石能提高蛭石的比表面积,改变层电荷数,达到增加表面活性官能团的目的.以新疆尉犁蛭石为原料,在低浓度盐酸和硫酸界面进行溶出性比较研究,对原料及酸浸后样品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以及浸出液中各离子浓度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酸浓度较低时盐酸和硫酸对蛭石的酸蚀程度相当,在酸浓度稍微增加时硫酸对蛭石的酸蚀速度快于盐酸.两种酸的蛭石结构中各金属离子浸出的难易顺序一致,均为:层间物>八面体片>四面体片.Ca^(2+)作为层间阳离子在酸浸前4 h的溶出速率远大于八面体阳离子Mg^(2+)和四面体阳离子Al^(3+),且层间物中Ca^(2+)相比于K^(+)更容易浸出.适当的酸处理可以提高蛭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本文对于蛭石的利用开发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石 酸处理 结构变化 溶出效果
下载PDF
酸压技术提高深部碳酸盐岩地热井出水量的应用
9
作者 吕晓岚 封东晓 张智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7-391,共5页
为实现“碳达峰”目标,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地热能作为五大非碳基能源之一,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碳酸盐岩热储是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的主战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地热能产业,雄安新区是... 为实现“碳达峰”目标,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地热能作为五大非碳基能源之一,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碳酸盐岩热储是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的主战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地热能产业,雄安新区是我国中东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地区,碳酸盐岩热储层是雄安新区主要的地热开发利用层位。通过盐酸和碳酸盐岩主要成分方解石CaCO_(3)和白云石CaMg(CO_(3))_(2)的化学反应原理,对4份地热井的岩石样品分别用15%和20%浓度的盐酸进行了溶解反应,比较得出了15%浓度的盐酸更经济有效。通过渗流能力实验测试酸溶解裂缝的渗流能力,确定最佳酸液加量为2~8 PV,验证了酸溶解有助于提高裂缝渗流能力。通过酸压技术在雄安新区的应用,验证了现场实施多级酸压增产效果明显。最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利用酸液溶解作用提高深部碳酸盐岩地热井出水量的方法可行;二是多级酸压技术适用于深井,提高地热井的出水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盐酸 碳酸盐岩 溶解作用 渗流能力
下载PDF
基于随机有限元法的溶蚀坝基系统建坝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社荣 严磊 +2 位作者 王超 孙博 撒文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7-603,共7页
依托溶蚀地基上建坝的典型工程问题,在研究坝基溶蚀空间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溶蚀带力学参数随机场模型,采用随机有限元方法研究坝体工作性态的统计特性,评价了溶蚀坝基建坝适应性。采用溶蚀带力学参数随机场模型,等效模拟了空间内溶... 依托溶蚀地基上建坝的典型工程问题,在研究坝基溶蚀空间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溶蚀带力学参数随机场模型,采用随机有限元方法研究坝体工作性态的统计特性,评价了溶蚀坝基建坝适应性。采用溶蚀带力学参数随机场模型,等效模拟了空间内溶蚀体的无序分布系统,排除地质统计中线溶蚀率的人为假定,避免了以往确定性分析模型中溶蚀体缺失现象。研究方法和成果亦可以为其他相似复杂地基工程的数值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坝基 随机有限元法 随机场模型 建坝适应性 溶蚀效应
下载PDF
Research on Emulsion Stability and Solubility of Polymer Drag Reducer
11
作者 Lei Yu Weichu Yu +5 位作者 Li Jia Yadong Sun Feng Zhou Min Li Lei Zhang Wei Yin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CAS 2022年第12期1955-1967,共13页
In oilfield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to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such as poor dissolution effect and long dissolution time of polymer drag reducer powder, the rheological regulator, phase transfer agent, organic s... In oilfield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to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such as poor dissolution effect and long dissolution time of polymer drag reducer powder, the rheological regulator, phase transfer agent, organic solvent, and drag reducer powder were compounded to prepare a drag reducer emulsion that was soluble in water. The stability of the drag reducer emulsion was observed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90 days. The effects of the rheological regulator, phase transfer agent, and organic solvent on the stability and solubility of the drag reducer emulsion were studied. The dissolution time, dissolution effect, viscosity of the aqueous solution, and drag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drag reducer emulsion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e stability rate of the drag reducer emulsion prepared by MOST-1 rheological regulator, BHJ-8 and BHJ-6 compound phase inversion agent, ethylene glycol ether and 120 - 140 mesh powder can reach 97%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90 days. Compared with the drag reducer powder, when the aqueous solution concentration is 0.1%, the dissolution time is only 28 s, the viscosity can be increased by 30%, and the drag reduction rate can be increased by up to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g Reducing Agent dissolution effect dissolution Time Stability Rate Drag Reduction Rate
下载PDF
铜-氨-硫代硫酸盐体系金溶出影响因素的电化学研究
12
作者 项朋志 张娅 +3 位作者 邓飞宇 刘琼 邓超 叶国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7,共8页
铜-氨-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中,金的溶出本质上是电化学过程。采用交流阻抗和Tafel曲线分析硫代硫酸盐、铜离子、氨浓度对金的溶出影响。结果表明:在金的溶出过程中,硫代硫酸盐和铜离子可能会导致钝化,尤其使铜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钝化加剧... 铜-氨-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中,金的溶出本质上是电化学过程。采用交流阻抗和Tafel曲线分析硫代硫酸盐、铜离子、氨浓度对金的溶出影响。结果表明:在金的溶出过程中,硫代硫酸盐和铜离子可能会导致钝化,尤其使铜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钝化加剧,这种钝化会交替出现;氨水不会导致钝化;对金溶出速率的影响,硫代硫酸盐最大,铜离子最为复杂,氨影响相对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硫酸盐 浸金 交流阻抗 电化学 溶出
下载PDF
粉碎度对辣椒籽成分溶出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沈文娇 何新益 +1 位作者 冯长禄 刘斌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2,共5页
通过对辣椒籽进行粗粉碎,选择3个粉碎度对不同粉碎度辣椒籽的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溶出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粉碎度对辣椒籽营养成分溶出含量有一定影响。其中,粉碎度对油脂和辣椒素的溶出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60目辣椒籽中脂... 通过对辣椒籽进行粗粉碎,选择3个粉碎度对不同粉碎度辣椒籽的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溶出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粉碎度对辣椒籽营养成分溶出含量有一定影响。其中,粉碎度对油脂和辣椒素的溶出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60目辣椒籽中脂肪溶出含量最高,可达到32.83%。40目辣椒籽黄酮溶出含量分别达到最高209.126mg/100 g。辣椒素溶出含量随着粉碎度的增大而增加,当粉碎度达到60目时,其辣椒素可达到10.26 mg/100 g,斯克维尔指数为1 583,辣度级别达到4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 粉碎度 溶出效果
下载PDF
弱碱三元体系对孔隙结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夏惠芬 孙艳宇 《当代化工》 CAS 2017年第2期226-228,共3页
ASP三元复合驱能扩大波及体积并且提高驱油效率,同时能极大的降低表面活性剂用量,使具有极其良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通过常规压汞实验及扫描电镜实验分析研究了岩心在弱碱三元驱后的孔隙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了弱碱三元体系渗流前后岩心的... ASP三元复合驱能扩大波及体积并且提高驱油效率,同时能极大的降低表面活性剂用量,使具有极其良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通过常规压汞实验及扫描电镜实验分析研究了岩心在弱碱三元驱后的孔隙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了弱碱三元体系渗流前后岩心的孔隙结构特征变化。对其结果分析可知,由于弱碱三元体系对储层岩石有一定的溶蚀作用,当弱碱三元体系进入小孔道时,对小孔道的溶蚀导致小孔道半径变大,减少小孔道的数量,增多大孔道的数量,从而略微增大整体岩心的渗透率。弱碱三元复合驱前岩石致密,孔隙较小且比较均匀。弱碱三元复合驱后,出现斑驳状凸起,孔隙发育比较明显,岩石上有可动碎屑附着。碱的浓度越高,三元体系对岩心的溶蚀作用强烈,对岩心伤害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特征 压汞实验 溶蚀作用
下载PDF
山东省梭罗树水源地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亚红 郝凌霄 李俊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3-137,共5页
地下水中化学组分的种类、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对山东省梭罗树水源地的24组地下水样本中主要离子成分(HCO3-、Cl-、SO42-、K++Na+、Ca2+、Mg2+)进行聚类分析(HCA),将水样分成C1、C2及C3三簇,再利... 地下水中化学组分的种类、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对山东省梭罗树水源地的24组地下水样本中主要离子成分(HCO3-、Cl-、SO42-、K++Na+、Ca2+、Mg2+)进行聚类分析(HCA),将水样分成C1、C2及C3三簇,再利用PCA对地下水的8种化学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将其转化为PC1、PC2及PC2三个综合指标,然后综合PCA、Piper图的分析结果,以及各水样点的分布位置、围岩类型等条件对三簇水样点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1簇水样为松散岩类孔隙水,PC1和PC3指标反映其主要受溶解作用、淋滤作用及离子交换作用影响,水化学类型以HCO3·Cl-Ca·Mg型或Cl·HCO3-Ca·Mg型为主;C2簇水样为构造裂隙水,PC1和PC2指标反映其中的溶解作用及淋滤作用比C1弱,大部分离子成分含量较C1低,但围岩中碳酸盐矿物、含镁矿物多,使得CO-3及Mg2+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化学类型以HCO3-Mg·Ca型或者HCO3-Ca型为主;C3簇水样为风化裂隙水,PC1和PC2指标反映其中溶解作用、淋滤作用更弱,水质相对较好,但季节性变化较大,同时由于岩石中含有可溶性氟,使得F-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Mg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HCA PCA 溶解作用 离子交换
下载PDF
Seeking the Source of Transience for a Unique Magnetic Field Pattern That Completely Dissolves Cancer Cells <i>in Vitro</i>
16
作者 Lukasz M. Karbowski Nirosha J. Murugan +1 位作者 Stanley A. Koren Michael A. Persinger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8期531-543,共13页
Purpose: Exposure to a particular pattern of weak (~3 to 5 μT) magnetic fields produced by computer-generated point durations within three-dimensions completely dissolved malignant cancer cells but not healthy cells.... Purpose: Exposure to a particular pattern of weak (~3 to 5 μT) magnetic fields produced by computer-generated point durations within three-dimensions completely dissolved malignant cancer cells but not healthy cells. Biomolecular analyses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indicated excessive expansion followed by contraction contributed to the “explosion” of the cell. However, after months of replicable effects, the phenomenon slowly ceased. Considering the potency of the complete dissolution of cancer cell lines after 5 days of 6.5-hour daily exposur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treatment, the potential source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effect was pursued by summarizing all of the 50 experiments and assessing the likely etiologi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B16-BL6, MDAMB 231 and MCF7 malignant cells and HSG, a non-malignant cell line, were exposed to a sham-field condition or to a specific pattern of computer-generated magnetic fields produced from converting different voltages, each with point durations of 3 ms to 3-D magnetic fields. Conclusion: The specific serial presentation of the two field patterns (one frequency modulated;the other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modulated) completely dissolved malignant cells but not normal cells within a “zone” within the exposure volume at the conjunction of the three planes of the applied magnetic fields. The affected cells underwent massive melanin production, expansion, contraction and “beading” of submembrane actin structures before fragmentation within this zone. However, this powerful all-or-none phenomenon may have been disrupted by moving the cells, excess mechanical agitation during exposure, or non-optimal point durations of the field parameters. Indirect effects from communication signals (WIFI) through line currents that operated the incubators could not be exclu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CELLS Normal CELLS Point Duration MAGNETIC FIELDS dissolution effect MicroTesla Intensities Melanoma M16 CELLS Three-Dimensional Conjunctive FIELDS
下载PDF
电磁波加载回流污泥对A^2O厌氧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桑稳姣 李栋 +3 位作者 冯逸捷 丰洋洋 张宛君 徐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796-2803,共8页
基于电磁波加载污泥的生物效应和溶出效应,将A^2O系统的回流污泥进行电磁波加载,以期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角度考察其对系统中厌氧池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波加载回流污泥后,污泥絮体分解,细胞破壁;回流污泥中C、N、P的溶出效应显著... 基于电磁波加载污泥的生物效应和溶出效应,将A^2O系统的回流污泥进行电磁波加载,以期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角度考察其对系统中厌氧池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波加载回流污泥后,污泥絮体分解,细胞破壁;回流污泥中C、N、P的溶出效应显著.与加载前对比,厌氧池中TP富集效果更明显,富集率由122.9%增至152.2%;TN、COD去除率分别由7.3%、58.8%上升为32.1%和65.4%.MiSeq焦磷酸测序分析表明,回流污泥经电磁波加载后,厌氧池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增加,但其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碳源得到补充,厌氧池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明显提高,活菌数量增加.厌氧池中富集了Zoogloea、Tolumonas、Dechloromonas等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 电磁波 回流污泥 溶出效应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不同煎煮方式对复方丹参汤剂丹酚酸B溶出的影响分析
18
作者 孙靓 王海花 张府君 《智慧健康》 2019年第33期102-103,105,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煎煮方式对复方丹参汤剂丹酚酸B溶出的影响。方法选取制备的复方丹参汤剂,中药成分涉及10味药材,包括地黄、丹参、栀子等,采用3种方法制备复方丹参汤剂,即两煎常压煎药机煎煮、高压煎药机煎煮、砂锅煎煮等,对煎液内丹酚酸B... 目的分析不同煎煮方式对复方丹参汤剂丹酚酸B溶出的影响。方法选取制备的复方丹参汤剂,中药成分涉及10味药材,包括地黄、丹参、栀子等,采用3种方法制备复方丹参汤剂,即两煎常压煎药机煎煮、高压煎药机煎煮、砂锅煎煮等,对煎液内丹酚酸B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比较分析不同煎煮方式对汤剂中丹酚酸B溶出情况。结果复方丹参汤剂经两煎常压煎药机煎煮、高压煎药机煎煮、砂锅煎煮等制备后丹酚酸B的RSD值分别为1.25%、1.16%、3.31%,平均质量浓度2.766 g/L、2.673 g/L、2.534 g/L。结论两煎常压煎药机煎煮与高压煎药机煎煮、砂锅煎煮等方式相比,其对丹酚酸B溶出的含量更高,因此制备过程中优先选择两煎常压煎药机煎煮,以保证药物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汤剂 丹酚酸B 不同煎煮方式 溶出影响
下载PDF
溶浸–应力耦合作用下钙芒硝盐岩蠕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梁卫国 曹孟涛 +2 位作者 杨晓琴 张传达 徐素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461-2470,共10页
为了研究钙芒硝岩在原位溶浸开采过程中的蠕变力学特性,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岩石力学试验机,进行了轴压5 MPa、围压4 MPa条件下,不同渗透压(3,2,1 MPa)作用下的三轴蠕变力学试验。模拟溶浸开采生产过程,将钙芒硝蠕变过程分为溶浸连通... 为了研究钙芒硝岩在原位溶浸开采过程中的蠕变力学特性,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岩石力学试验机,进行了轴压5 MPa、围压4 MPa条件下,不同渗透压(3,2,1 MPa)作用下的三轴蠕变力学试验。模拟溶浸开采生产过程,将钙芒硝蠕变过程分为溶浸连通蠕变阶段、饱水蠕变阶段、排水蠕变阶段和轴压20 MPa蠕变阶段4个阶段,对比分析了上述4个阶段的钙芒硝盐岩的蠕变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溶浸连通蠕变阶段,渗透压力越大,溶解连通时间越短;反之,则时间越长。在溶浸连通蠕变阶段和饱水蠕变阶段,不断演化的矿物溶解与相对恒定的有效应力对钙芒硝盐岩的蠕变变形起主要影响;在排水蠕变阶段和轴压20 MPa高压变形阶段,溶浸作用历史过程及其对钙芒硝盐岩固体骨架力学性能的弱化程度决定了钙芒硝盐岩的变形特性。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广义Kelvin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溶浸渗透加载作用下钙芒硝盐岩的三维压缩蠕变力学特性。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钙芒硝盐岩在特殊的溶浸–应力耦合作用条件下的蠕变特性,同时,也可为钙芒硝盐矿溶浸过程中矿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钙芒硝盐岩 蠕变 溶浸作用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建卿 陈荣华 +3 位作者 赵庆英 徐建 孟翊 李秀珠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7,共9页
对南海北部12°以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属种数量与组合、碳酸盐含量以及硅质生物相对丰度等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随水深的增加,浮游有孔虫的丰度降低、属种数量减少,碳酸盐含量降低,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升高,浮... 对南海北部12°以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属种数量与组合、碳酸盐含量以及硅质生物相对丰度等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随水深的增加,浮游有孔虫的丰度降低、属种数量减少,碳酸盐含量降低,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升高,浮游有孔虫优势种由易溶种转变为抗溶种。浮游有孔虫以及碳酸盐含量等的这些变化与深海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同时,浊流沉积作用和水团等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浮游有孔虫丰度与组合以及碳酸盐含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碳酸盐含量 碳酸盐溶解作用 南海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