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35
1
作者 顾培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3,共21页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话语体系 法学理论
原文传递
迈向法学的中国时代——中国法学70年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21
2
作者 黄文艺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2,共18页
中国法学7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史,是一部与党和人民事业同向同行史,是一部与法治中国建设同步共进史。70年法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法学范畴体系、法学理论体系、法学方法论体系,推动构... 中国法学7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史,是一部与党和人民事业同向同行史,是一部与法治中国建设同步共进史。70年法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法学范畴体系、法学理论体系、法学方法论体系,推动构建了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运行体系。70年法学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挖掘汲取中国传统法律文明成就,广泛吸纳世界法学法治成果,加强法学学术引导管理,加强法学学术队伍建设。未来30年,中国法学将在学术品格上具有更强的主体性,将对法治中国实践具有更大的引领力,将在世界法学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再经过30年左右的持续发展,中国法学将以崭新姿态屹立于全球,世界法学终将迎来中国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学 法学范畴体系 法学理论体系 法治话语体系 中国时代
原文传递
论法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利明 黄文艺 《大学与学科》 2020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法学是一门研究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之学,也是一门治国安邦、经世济民、服务社会的实践之学。70年来,新中国法学学科在理论创新、范式转换、体系变革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发展经... 法学是一门研究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之学,也是一门治国安邦、经世济民、服务社会的实践之学。70年来,新中国法学学科在理论创新、范式转换、体系变革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发展经验。新中国法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在扎根法治实践、推进学术创新、广泛吸收既有成果、外部交叉融合、内部分化细化、加强学术规划引导等6个方面。未来30年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也将是中国法学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法学学科主体性和原创性将显著增强,研究方法将进一步加快创新,与其他学科的双向互动将更加密切深入,未来法治研究将成为制高点,实践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将大幅提升,最终形成对中国法治问题具有回应和解决能力、对世界法治议题具有设置和攻坚能力的科学化现代化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学科 法学学科体系 法学理论体系 法学话语体系 未来法治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法治话语体系的百年生成——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集成创新为重点 被引量:10
4
作者 廖奕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191,共15页
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不能脱离历史主体的实践逻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救国、建国、富国、兴国的征程中不断深化法治认知,生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法治话语体系。党的法治话语在革命理想中新生,在斗争实践中发展,展现了革命与... 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不能脱离历史主体的实践逻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救国、建国、富国、兴国的征程中不断深化法治认知,生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法治话语体系。党的法治话语在革命理想中新生,在斗争实践中发展,展现了革命与法治的辩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法治话语由“理想型”向“制度型”扩展,在渐进中塑形,在曲折中反思,在改革中续造,价值原则和制度规范不断融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法治话语由“制度型”向更为体大思精的集成创新迈进,其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得以集中呈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生成的法治话语体系,不仅满足“薄法治”意义上的制度要求,而且支撑“厚法治”意义上的法治理论和文化体系,展示出一以贯之的立体均衡型构造逻辑和发展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
原文传递
面向法治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法理学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金钊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3,共8页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法理学者揣着法治现代化梦想,引介了大量西方法律知识、价值和方法,进而衍生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法理学"知识体系;通过接纳融合民主、自由、正义、公正、平等、法治等要素,形成了"中国法理学"的价...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法理学者揣着法治现代化梦想,引介了大量西方法律知识、价值和方法,进而衍生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法理学"知识体系;通过接纳融合民主、自由、正义、公正、平等、法治等要素,形成了"中国法理学"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修辞等方法,搭建了"中国法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国法理学理论为法治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缺乏专业精神;对法律价值体系的接受没有实现中西融贯;在方法论体系中缺乏整体思维与体系思维的区隔以及对逻辑的重视。中国需要建构以实现法治为目标的,能够分析、解释、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法治话语、法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理学 法治话语体系 法律方法论 法律逻辑
原文传递
刍议新时代法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被引量:7
6
作者 胡玉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8,共8页
法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成形既是法学学科学术思想、学术范畴成熟的外在表达,也是特定国家法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体系化建构。就新时代法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而言,必须把握“中国”“时代”“法学”“体系”四个维度,以钩沉传... 法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成形既是法学学科学术思想、学术范畴成熟的外在表达,也是特定国家法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体系化建构。就新时代法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而言,必须把握“中国”“时代”“法学”“体系”四个维度,以钩沉传统法律文化与把握中国现实国情、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核心范畴、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法律文明成果作为基本的建构路径,同时在技术层面上,要促成法学学术概念、范畴表述的体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学科 学术话语体系 法治中国
下载PDF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话语体系——第十四届全国法律修辞学学术会议述评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自豪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1-197,共17页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话语体系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深刻认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充分彰显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性,需要法治话语体系提供有力的话语引导与支撑。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话语体系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深刻认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充分彰显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性,需要法治话语体系提供有力的话语引导与支撑。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科学的法治理论指引、革新的法治建设经验、先进的法治理念供给,为建构法治话语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注入了强劲动力。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话语体系,需要我们创新现代化的修辞表达,以法治话语叙说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中国式的法理思维,用法治之理建构法治话语体系;提升法律方法的运用能力,拓展现代化语用的实践空间,增强话语体系的应用效能与实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律修辞 法治话语体系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原文传递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法治理论演进之考察
8
作者 池通 刘宏宇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68-80,共13页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自主法治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独特话语体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得以塑造和建构,并通过法治理论予以凝练、总结与表达。法治理论作为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治实践进行提炼,与法治...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自主法治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独特话语体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得以塑造和建构,并通过法治理论予以凝练、总结与表达。法治理论作为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治实践进行提炼,与法治实践相融共进、深刻互动,不断引领和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话语体系在“阐释进路、表述立场、规范构造、知识谱系、实践向度”等方面呈现出“从法律体系论到法治体系论、从依法治国论到法治中国论、从国家法理论到党规国法系统论、从西方话语主导到寻求自主表达、从证成法治价值到探索法治实现”的建构逻辑,这是法治理论不断寻求和表达法治“中国性”的必然结果,揭示了中国探索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逻辑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话语体系 法治理论 演进逻辑
下载PDF
法治话语体系构建中的法律方法研究——2018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光宁 吕玉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84,共13页
法治话语体系并不仅仅是纯粹观念认识的问题,它还具有法律方法论的“实体性”内容。2018年正式进入了法律方法研究的新时代。法律方法研究开始自觉分享法教义学的操作范式,从而迈向了一条精细化和理性化的道路。法律方法理论研究不仅整... 法治话语体系并不仅仅是纯粹观念认识的问题,它还具有法律方法论的“实体性”内容。2018年正式进入了法律方法研究的新时代。法律方法研究开始自觉分享法教义学的操作范式,从而迈向了一条精细化和理性化的道路。法律方法理论研究不仅整体转向了中国法治实践,而且法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法律方法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集中关注。在自觉回应中国法治实践的过程中,部门法研究完美展现了法教义学与法律方法论的亲缘性,并且立基于中国法治实践反思性地建构了本土化的微观法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话语体系 法律方法论 法教义学 法律解释 法律人工智能
下载PDF
日常法治话语:实践意义、理论境遇及中国图景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32-40,共9页
日常法治话语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而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相关讨论中,日常法治话语却遭到忽略。日常法治话语的“忽略”与法治的外来性、法治话语的“自上而下”的建构性及日常法治话语载体的特殊性密切相关。日常法治话... 日常法治话语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而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相关讨论中,日常法治话语却遭到忽略。日常法治话语的“忽略”与法治的外来性、法治话语的“自上而下”的建构性及日常法治话语载体的特殊性密切相关。日常法治话语的忽略直接导致“法治认同”判断分歧严重,同时消弱了“自下而上”的法治发展动能。借助已有的话语素材和共识,特别是权利意识与权利话语的相关研究,可以对当下中国日常法治话语状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对其发展方向作出预测。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进程中,需要从法治概念系统完善、法治热点事件参与两个层面“回应”日常法治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法治话语 法治认同 权利话语 法治话语体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修辞演变——法治话语的历史理性之探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斌峰 侯郭垒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6年第1期95-101,共7页
法治话语是法治思维的最直接表现,而且也是法治方式的最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历史时期,在官方的意识形态中出现了不同的法治话语,述说着中国法治发展的不同状态。法治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孕育、生发到成熟与完善的过程,反映出来... 法治话语是法治思维的最直接表现,而且也是法治方式的最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历史时期,在官方的意识形态中出现了不同的法治话语,述说着中国法治发展的不同状态。法治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孕育、生发到成熟与完善的过程,反映出来的是法治在中国于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往返流转以及建构法治话语体系的异常艰辛。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来之不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话语的演变 法治话语体系 法治体系 历史理性
下载PDF
人权理论视域中“天人合一”话语改造的法治价值
12
作者 余俊 《人权研究(辑刊)》 2019年第2期3-29,共27页
国外占主导地位的人权理论以人本主义哲学为依据,将人与生态环境作为法律主体和法律客体分离开来,在这种"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影响下产生的自然法与实在法、人法与物法等背景预设的法学话语体系长期抑制了中华法文化学术话语的... 国外占主导地位的人权理论以人本主义哲学为依据,将人与生态环境作为法律主体和法律客体分离开来,在这种"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影响下产生的自然法与实在法、人法与物法等背景预设的法学话语体系长期抑制了中华法文化学术话语的生产和创新。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天人合一"话语体系蕴含着"主客体一元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权理念。在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转型发展中,挖掘"天人合一"话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主义思维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义利观,以及天理国法人情相协调的制度保障体系的思想精髓,对中国社会平衡充分发展的法治保障与人权理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话语体系 法治价值
原文传递
法治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问题与因应
13
作者 魏磊杰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7,M0004,共19页
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中国”,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转型升级,然而,对于建设何种法治中国,以及如何建设此种法治中国,当下中国法学界仍旧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这直接掣肘法治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鉴于此,为求造就新的... 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中国”,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转型升级,然而,对于建设何种法治中国,以及如何建设此种法治中国,当下中国法学界仍旧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这直接掣肘法治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鉴于此,为求造就新的历史时代对于法治观念的祛魅与再启蒙,以期为法治共识的达成初步扫清智识层面上的障碍,继续丰富、发展、夯实中国法治实践命题的理论根基,当代中国法律人客观上需要从矫正法律移植中的“偏食”取向、强化对法治运作实然状态的理解以及均衡调配三类法治理念等三重基本维度着力,真正立足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政治构造,“以中国为方法”,努力破除根深蒂固的“一元普适主义法治观”,建构并形成一种崭新的、具有自身主体性的法治话语体系,藉此丰富人类法治实践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话语体系 一元普适主义法治观 祛魅 主体性
原文传递
法律翻译: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法连 孙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7-32,共16页
中国的法律翻译肇始于清末,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转型期、发展期和持续完善期5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界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因此,有必要厘清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界对法律翻译的误解。... 中国的法律翻译肇始于清末,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转型期、发展期和持续完善期5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界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因此,有必要厘清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界对法律翻译的误解。在中央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大背景下,必须重视法律翻译的统领性作用,关注法律翻译的独立价值,提高对法律翻译的认识。未来,我们要扎实做好法律翻译教学工作,加快法律翻译规范化进程,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构建法治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以法治传播为突破口,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切入点,塑造法治中国形象,从而取信于国际社会,让更多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翻译 法治传播 法治国际话语体系 法治故事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体系建设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莫纪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在全面和系统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所蕴涵的重要宪法精神基础上,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文章中突出强调的“加强中国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 本文在全面和系统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所蕴涵的重要宪法精神基础上,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文章中突出强调的“加强中国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主张,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重维度”出发,对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如何提升中国宪法学在国际宪法学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宪法学的学术理念有机结合的具有创新性质的学术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 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