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奥巴马的总统选举获胜演讲 被引量:55
1
作者 曾亚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1,共3页
批评性话语分析曲主要目的是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批评话语性分析理论,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从人称代词、情态和语篇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巴马总统竞选获胜演讲,探究他是如何构建他锐意“改革”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曲主要目的是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批评话语性分析理论,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从人称代词、情态和语篇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巴马总统竞选获胜演讲,探究他是如何构建他锐意“改革”的新一代美国领导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 分析 奥巴马 演讲
原文传递
约翰·甘柏兹的学术思想 被引量:27
2
作者 徐大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共6页
约翰·甘柏兹对社会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介绍了他关于会话分析。
关键词 约翰·甘柏兹 学术思想 社会语言学 会话策略 语言社团 普通语言学 语境研究
原文传递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多模态认知研究——以《国王的演讲》电影海报为例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天翼 甘霖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6,共5页
近年来,国内外多模态语篇研究多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入手,很少基于后现代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加以分析。本文拟将后现代哲学倡导的"多元化"方法论细化为"多层次"、"多视角"和"多理论"的"三多&qu... 近年来,国内外多模态语篇研究多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入手,很少基于后现代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加以分析。本文拟将后现代哲学倡导的"多元化"方法论细化为"多层次"、"多视角"和"多理论"的"三多"方案,并且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转喻及突显原则为理论框架,分析电影《国王的演讲》的海报,以揭示该海报的创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多模态语篇 三多原则 电影海报 《国王的演讲》
原文传递
英语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琳 饶英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10-14,共5页
本文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及Hatim和Mason的互文性理论,从名词化、转述引语和文化知识等三个方面对新闻语篇互文性进行研究,以表明互文性的动态性。本文认为,动态互文性对于揭示看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的主观性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互文性 新闻语篇 名词化 转述引语
下载PDF
论国家话语中的口语传播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亚铭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0,共6页
在以"国家"为主体和内涵的传播活动中,口语传播一直是其主要形态之一。在积极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加强对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现象、规律的研究,既是理论需求,更是实践的迫切需求。文章将着重从修辞学、语言学、话语学... 在以"国家"为主体和内涵的传播活动中,口语传播一直是其主要形态之一。在积极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加强对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现象、规律的研究,既是理论需求,更是实践的迫切需求。文章将着重从修辞学、语言学、话语学等视角就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的形式、主体、特征、问题及对策等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拓展国家传播的范畴与深度,提升我国国家话语传播主体的口语能力与话语权做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话语 国家传播 口语传播 修辞
下载PDF
外交话语模式分析框架的构建: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中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27,共9页
本文从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外交话语模式的内涵,阐述构建外交话语模式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提出外交话语模式的三要素:(1)外交话语功能;(2)外交语言策略;(3)外交言语行为。最后,本文展示如何在外交话语模式分析框架内解读美国总统特... 本文从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外交话语模式的内涵,阐述构建外交话语模式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提出外交话语模式的三要素:(1)外交话语功能;(2)外交语言策略;(3)外交言语行为。最后,本文展示如何在外交话语模式分析框架内解读美国总统特朗普外交话语实例,重点关注其在外交实践中如何使用情态类语言策略实现外交话语功能(如:正常化意识形态、模糊化外交立场或合法化外交行为),以及他的外交话语模式中隐含的间接言语行为(如:谴责、承诺或威胁)、意识形态和话语逻辑,从而维护、转变或重塑外交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话语模式 批评认知语言学 话语功能 语言策略 言语行为
下载PDF
论中国的国际话语、话语权及话语力 被引量:10
7
作者 江时学 《国际关系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3-19,155,共18页
话语权与话语力不尽相同。话语权是“发声”的权利,话语力则是话语的穿透力、感召力、冲击力和公信力。尤其在传播手段越来越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拥有传播话语的权利,但话语力的大小则不尽相同。因此,中国既要... 话语权与话语力不尽相同。话语权是“发声”的权利,话语力则是话语的穿透力、感召力、冲击力和公信力。尤其在传播手段越来越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拥有传播话语的权利,但话语力的大小则不尽相同。因此,中国既要强化话语权,又要追求话语力的最大化。中国的国际话语经历了三个不平凡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党对中国国际话语和对外传播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上升。为了强化中国的国际话语及其话语力,中国媒体理所当然地应该发挥责无旁贷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驻外使领馆、学者和民间力量也应作出更大的贡献,甚至还能使华人华侨、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以及中国澳门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话语 话语权 话语力 福柯
原文传递
言语实践中话语意义建构原则探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2-105,共4页
话语意义建构不仅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话语意义是言语交际的核心。它具有具体性特点,同一定交际条件密切相关,和语境相结合。从认知角度看,话语意义是在言语交际中遵循一定原则临时建构的,是说话... 话语意义建构不仅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话语意义是言语交际的核心。它具有具体性特点,同一定交际条件密切相关,和语境相结合。从认知角度看,话语意义是在言语交际中遵循一定原则临时建构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话语意义的建构离不开交际主体的选择。主体的选择要在认知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受到"选择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各种原则相互作用,其动态的平衡保证交际有效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意义 言语交际 建构
原文传递
庭审中公诉人转述话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建构的语用身份 被引量:9
9
作者 马泽军 郭雅倩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70,共11页
语用身份论指出,说话人的固有身份会影响话语的选择,同时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又可以通过不同层面的语言选择来策略性地构建动态的语用身份。转述话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交际策略,在庭审中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本文以转述话语为切入点,... 语用身份论指出,说话人的固有身份会影响话语的选择,同时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又可以通过不同层面的语言选择来策略性地构建动态的语用身份。转述话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交际策略,在庭审中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本文以转述话语为切入点,以26场公开的真实庭审过程转写文本为语料,对我国庭审中公诉人转述话语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公诉人机构身份下转述话语的分类及交际过程中公诉人在不同转述方式及韵律的选择下建构的语用身份。研究表明,在其国家辩护人、检察官以及讯问者的机构身份下,转述声源及转述内容各有侧重;同时,公诉人策略性地使用转述话语及韵律特征可以构建法律从业者、总结陈述者、信息确认者及话题引导者的语用身份,借此动态地实现其交际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话语 转述话语 公诉人 语用身份建构
原文传递
试析会话语篇中“毗邻相关应对”现象的多元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整风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3-25,共3页
“毗邻相关应对”作为会话语篇中的连贯手段之一,在语篇研究中虽然有所涉及,但是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日常会话中惯常使用的“毗邻语对”的浅层描述,仅探讨了这种语对在话语关联上的显性相关和话语形式上的邻接使用。而本文... “毗邻相关应对”作为会话语篇中的连贯手段之一,在语篇研究中虽然有所涉及,但是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日常会话中惯常使用的“毗邻语对”的浅层描述,仅探讨了这种语对在话语关联上的显性相关和话语形式上的邻接使用。而本文则通过对话语关联和话语结构两个层面的进一步探究,揭示会话语篇中“毗邻相关应对”现象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话语篇 毗邻相关应对 毗邻语对 毗邻语列 话语关联
下载PDF
肯尼斯·伯克同一理论及其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袁秀丽 张建军 《黑河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7-100,共4页
修辞研究历来被认为是话语研究的源头,新修辞学的奠基人肯尼斯·伯克的核心理论——同一理论,在语篇分析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奥巴马的演讲,解析了讲者运用三种策略同情认同、对立认同、误同来取得与听众的同... 修辞研究历来被认为是话语研究的源头,新修辞学的奠基人肯尼斯·伯克的核心理论——同一理论,在语篇分析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奥巴马的演讲,解析了讲者运用三种策略同情认同、对立认同、误同来取得与听众的同一,为语篇分析构建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理论 语篇分析 公众演讲
下载PDF
生活儒学的话语理论——兼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建构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玉顺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3,共19页
与福柯的“话语”概念相比较,生活儒学的“话语”概念同样并非“语言”概念,但同时也注意话语的语言形式;同样关注“主体何以可能”的问题,但更深入彻底地揭示作为话语基础的存在者化的既定社会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而导向“前主体性... 与福柯的“话语”概念相比较,生活儒学的“话语”概念同样并非“语言”概念,但同时也注意话语的语言形式;同样关注“主体何以可能”的问题,但更深入彻底地揭示作为话语基础的存在者化的既定社会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而导向“前主体性”观念;同样注重历史,但认为历史并非本源性的存在——生活;同样认为话语是言说,但并不专指特定历史情境中的言说,而是泛指任何生活情境中的言说。生活儒学的话语理论旨在区分话语的层级,但并非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而与海德格尔对“人言”与“道言”的区分具有同构关系或对应关系。生活儒学将话语区分为“有所指”的言说即“主体话语”和“无所指”的言说即“前主体性话语”。关于主体话语的典型理论是索绪尔的语言学和弗雷格的语言哲学,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典型体现是“失语”说和所谓“中西比较”。前主体性话语则是本真的“情语”,其典型为“诗语”,乃是“天命”之“诚”,具有存在论层级的奠基性。现代中国哲学的“中西”“古今”话语即属主体话语;而生活儒学的话语理论则因其“前主体性话语”观念而超越“中西”“古今”话语并为之奠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需要解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传统话语,超越“中西”“古今”对峙,才能建构起一个新的“存在哲学→本体哲学→分支哲学”话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话语理论 话语 言说 中国哲学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言说的短路与表达的困境--公共行政的话语危机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韩志明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63,共5页
当前社会频频发生的话语事件揭示了公共行政的话语危机。一方面,政府言说出现了广泛的短路现象,其表现是政府及其官员的言说缺位,不被信任,难于理解,伤害民众的情感;另一方面,公民表达也存在着许多困境,诸如不被倾听,得不到重视,效率很... 当前社会频频发生的话语事件揭示了公共行政的话语危机。一方面,政府言说出现了广泛的短路现象,其表现是政府及其官员的言说缺位,不被信任,难于理解,伤害民众的情感;另一方面,公民表达也存在着许多困境,诸如不被倾听,得不到重视,效率很低等。行政话语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专制政治的历史惯性、权力与权利的不对称、表达能力的欠缺、双边互信的衰落以及官僚语言的特性等密切相关。超越行政话语的危机,要求从理念、制度、技术和技能等方面创造条件,建构和完善多元化的行政对话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 话语危机 行政对话
原文传递
微博视角下的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晶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4-38,共5页
微博这种依附于互联网的新兴交流平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媒体发布信息的方式、公众知晓信息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它既有的特点和优势为公众话语权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对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产生了催化作用,给予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和背景... 微博这种依附于互联网的新兴交流平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媒体发布信息的方式、公众知晓信息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它既有的特点和优势为公众话语权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对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产生了催化作用,给予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和背景来重新探讨媒体、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话语权 新闻自由 言论自由
下载PDF
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亚投行英文报道中的转述言语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伊哲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24-35,158-159,共14页
以2014年以来中美关于亚投行的20篇新闻报道为语料,中美新闻两两对应,报道内容、时间相同,字数相近,涵盖了亚投行形成的十个重要阶段。通过历时和共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转述形式、转述动词和消息来... 以2014年以来中美关于亚投行的20篇新闻报道为语料,中美新闻两两对应,报道内容、时间相同,字数相近,涵盖了亚投行形成的十个重要阶段。通过历时和共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转述形式、转述动词和消息来源三个方面进行互文性分析。统计数据和典型例子分析表明新闻语篇看似是不偏不倚的信息传递工具,实则被赋予了意识形态意义。因此,在阅读新闻报道中读者应该提高批评意识和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投行 新闻语篇 转述言语 互文性
下载PDF
互文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戴丽琼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5-88,共4页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转化。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体现了语篇的互文性,转述话语常被新闻报道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闻等非文学文本。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转化。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体现了语篇的互文性,转述话语常被新闻报道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闻等非文学文本。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报道背后隐含的新闻报道者的真实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新闻语篇 转述话语 批评性分析
下载PDF
动态会话中的受话者话语角色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枫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11-115,118,共6页
传统上认为,言语活动中的接受者,在交际中属于相对被动的角色。文章通过对动态话语活动中话语角色的考察,认为参与者的话语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参与者还有可能同时身兼多种话语角色。各种话语角色之间相互影响,... 传统上认为,言语活动中的接受者,在交际中属于相对被动的角色。文章通过对动态话语活动中话语角色的考察,认为参与者的话语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参与者还有可能同时身兼多种话语角色。各种话语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又决定于言语活动参与者的主观意图。分析表明,受话者在言语活动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和发话者一样,是言语活动创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角色 话语接受者 动态交际 复合话语角色
下载PDF
从语言单位到言语交际单位——巴赫金的话语概念及其主体间性基础
18
作者 凌建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4-141,160,共9页
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研究必须直面的一个轴心命题,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在此命题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言语的语言学”视角考察巴赫金学术遗产中的“话语”这一核心概念,分析其完整性、应答性与表... 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研究必须直面的一个轴心命题,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在此命题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言语的语言学”视角考察巴赫金学术遗产中的“话语”这一核心概念,分析其完整性、应答性与表情性三个特征,以及相应的指物述事、言语意图和评价立场所构成的涵义整体。话语及其变体表述作为“言语交际的实际单位”,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巴赫金著作中有多种表达法,最能体现巴赫金理论思考的综合性与边缘性特色。话语以及隐匿其中的“我与他者”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不但为揭开言语研究的序幕,而且为建立跨文化对话理论,提供了语言哲学支撑,对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话语 对话关系 言语研究
下载PDF
“习惯”的话语表达——以法律人类学家的“言说”为考察对象
19
作者 刘顺峰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0期123-132,共10页
习惯作为一种话语,被法律人类学家广泛运用于各种法律现象与问题分析之中。法律人类学家对习惯的言说,主要从学理和案例两个层面展开。学理言说中的习惯话语,不仅关注习惯概念本身,还关注对习惯及其相近概念的关系结构分析。案例言说中... 习惯作为一种话语,被法律人类学家广泛运用于各种法律现象与问题分析之中。法律人类学家对习惯的言说,主要从学理和案例两个层面展开。学理言说中的习惯话语,不仅关注习惯概念本身,还关注对习惯及其相近概念的关系结构分析。案例言说中的习惯,虽然意在呈现习惯的经验主义理解图式,但却更加注重对习惯价值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的揭示。习惯话语的法律人类学表达逻辑,体现在注重言说的跨学科性、坚持整体观的框架,突出经验主义范式等方面。习惯的中国法律人类学言说,应考虑习惯在中国法学、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等不同知识传统中的话语内涵、习惯在何种经验中被发现与阐释,以及支撑习惯经验话语的言说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 话语 言说 逻辑 法律人类学
下载PDF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者维度上确立其事件性,话语构成意义与事件的中介;文学话语在现实的意谓之外具有意谓维度,即可能世界,其中小说和诗歌以潜在的模式意指存在本身,在日常现实之外打开了一个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话语 言语 文学 事件 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