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体系研究反思*——以“党内法规”话语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廖奕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共14页
就法律话语理论发展而言,严格意义上的法学话语研究极为必要。法学话语具有形式多元、去权力导向和情感主义等特征,对其体系化的研究应遵循历史实践逻辑。此种逻辑,在以"党内法规"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的流变中... 就法律话语理论发展而言,严格意义上的法学话语研究极为必要。法学话语具有形式多元、去权力导向和情感主义等特征,对其体系化的研究应遵循历史实践逻辑。此种逻辑,在以"党内法规"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的流变中可得到实证。党内法规体系话语的勃兴,反映了当下中国法治意识形态和法律治理过程的全面深化。然而,大量的相关研究忽略了法学话语的历史语境和限制条件,在学科体制的规训下难以发挥真正的理论引导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当在更广阔的历史条件论述中推进,形成新的分析框架,重视对理论策略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话语 党内法规 政法话语 法治意识形态 历史实践
原文传递
体系语用的法思考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金钊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101,共12页
体系语用目前在法学界非常盛行,法学体系、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话语体系等修饰组词蔚然成风。这既源自动态法治思考体系的特点,也与西方法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法治理论、法律实践的需求有关系。对法律、法治和法学的体系修饰,... 体系语用目前在法学界非常盛行,法学体系、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话语体系等修饰组词蔚然成风。这既源自动态法治思考体系的特点,也与西方法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法治理论、法律实践的需求有关系。对法律、法治和法学的体系修饰,目的是为法律、法治实现寻找正确的思维方法,整饬辩证、整体与实质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体系语用是对逻辑思维规则的重视,更是对轻视逻辑的思维倾向的矫正。这意味着,冠以体系之名的修辞需要转变成支配思维的话语方式。建立在体系思维基础上的体系解释,并不排斥文义解释优先规则,并且体系思维亦与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具有兼容性。在传统思维方式之中融进体系思维和体系解释,能够减少错误思维,增进恰当思维,改变传统的、被庸俗化的对立统一思维,构造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意识形态或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语用 体系思维 体系解释 法学思维 法治话语 法治体系
下载PDF
论真诚对待法治——以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为视角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金钊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23,共18页
法治的实现需要法律语言的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语言影响与控制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兴起了一股法治修辞的热潮,这是形成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话语的前奏。虽然法治必须由体制、制度、规范和程序等... 法治的实现需要法律语言的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语言影响与控制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兴起了一股法治修辞的热潮,这是形成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话语的前奏。虽然法治必须由体制、制度、规范和程序等硬件构造,但硬件要想发挥作用,还须辅之以对法治理念、价值和原则的普遍认同。无论在运用法治进行组词、造句,还是根据法治的要求进行谋篇布局、决策行为都需要真诚地对待法治。法治是由法律使用所塑造的秩序。只有在真诚对待法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仅需要制度改革的推进,也需要话语方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能力 法治之理 法治话语 法律修辞 法治修辞
原文传递
论法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利明 黄文艺 《大学与学科》 2020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法学是一门研究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之学,也是一门治国安邦、经世济民、服务社会的实践之学。70年来,新中国法学学科在理论创新、范式转换、体系变革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发展经... 法学是一门研究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之学,也是一门治国安邦、经世济民、服务社会的实践之学。70年来,新中国法学学科在理论创新、范式转换、体系变革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发展经验。新中国法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在扎根法治实践、推进学术创新、广泛吸收既有成果、外部交叉融合、内部分化细化、加强学术规划引导等6个方面。未来30年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也将是中国法学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法学学科主体性和原创性将显著增强,研究方法将进一步加快创新,与其他学科的双向互动将更加密切深入,未来法治研究将成为制高点,实践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将大幅提升,最终形成对中国法治问题具有回应和解决能力、对世界法治议题具有设置和攻坚能力的科学化现代化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学科 法学学科体系 法学理论体系 法学话语体系 未来法治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话语生成与思想内涵 被引量:8
5
作者 廖奕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49,共11页
随着战略大环境的转变、法律方式的拓展、法治整体规划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话语生成呈现出并行、衔接、均衡的特点。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内涵得到新的发展,映射出中国共产... 随着战略大环境的转变、法律方式的拓展、法治整体规划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话语生成呈现出并行、衔接、均衡的特点。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内涵得到新的发展,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良法善治”战略系统的意涵。长远来看,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内涵,需要具备宏观的战略思维、科学的辩证思维和创新的发展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话语 法治均衡 法治战略
下载PDF
政策是什么——对我国法理学研究“去政策化”现象的反思 被引量:11
6
作者 吕明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2-107,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主要被看成法律实践的阻碍因素和影响法学"学科自主"的消极因素,这样的认识促成了制定法意义上的中国主流法治话语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完成了对政策的批判任务后,中国的法理学试图将政策驱逐出其研究领域,&q...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主要被看成法律实践的阻碍因素和影响法学"学科自主"的消极因素,这样的认识促成了制定法意义上的中国主流法治话语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完成了对政策的批判任务后,中国的法理学试图将政策驱逐出其研究领域,"制定法"、"习惯"、"判例"成为中国法理学的研究重心,此即法理学研究中的"去政策化"。法理学研究的"去政策化"会带来诸多消极后果,法理学研究必须与制定法意义上的主流法治话语保持距离,惟此,法理学才能得到真正发展,而消除法理学研究"去政策化"的基本前提在于恢复"政策"的学术概念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 话语 制定法 主流 法治
原文传递
认真对待明确的法律--兼论定义法治及其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金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0-68,共19页
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秩序。明确的法律是法治思维的前提,法治思维主要是对明确法律的意义认定或阐释,只有尊重明确的法律才能显现法治限权以及保障自由的本色。但是,在辩思盛行的语境下,人们对明确的法律不够尊重,而是习惯于在法律与... 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秩序。明确的法律是法治思维的前提,法治思维主要是对明确法律的意义认定或阐释,只有尊重明确的法律才能显现法治限权以及保障自由的本色。但是,在辩思盛行的语境下,人们对明确的法律不够尊重,而是习惯于在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思辨中探寻意义,由此衍生出法律权威的失落。欲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需要充分发挥明确法律的意义,如明确的法律得不到实施,法治只能停留在修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明确性 定义法治 法治话语 法治逻辑 法治思维
下载PDF
法源话语及对法治的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金钊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0,共20页
实现法治不仅需要法律,还需要法源话语支持法治思维。对法源话语的概括可从法学、法律和法治三个维度进行。从我国现有的法源语用观察,法学角度的法源基本是从司法角度界定法律,目的是在结合论中嵌入逻辑因素,进而较为准确地描述法律实... 实现法治不仅需要法律,还需要法源话语支持法治思维。对法源话语的概括可从法学、法律和法治三个维度进行。从我国现有的法源语用观察,法学角度的法源基本是从司法角度界定法律,目的是在结合论中嵌入逻辑因素,进而较为准确地描述法律实施。作为法律话语的法源,是从立法角度统一法律形式,旨在将其他社会规范及价值等,以认可的方式推定为法。统一法源虽能保障法之权威,但注定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在辩思盛行的中国,需要把法源纳入法治话语系统,进而运用法源思维及法律方法塑造法治之法。作为法学话语的法律渊源,为法治思维的塑造提供了思路;作为法律话语的法源,为法治确定了法的范围;作为法治话语的法源,为重塑法治之法提供了思维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渊源 法治话语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法律发现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第十三届全国法律修辞学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雷 陈金钊 《河北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42,共19页
作为话语实践的法律修辞方法,应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用法治话语言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聚焦现代化建设的法治语境、彰显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诠释中国式法治理论的现代性,建构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为世界提供... 作为话语实践的法律修辞方法,应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用法治话语言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聚焦现代化建设的法治语境、彰显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诠释中国式法治理论的现代性,建构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为世界提供法治文明的新形态;用法治思维阐释并指引现代化国家建设,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基础上兼顾实质考量,提升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修辞、法律发现等法律方法的法治运用能力,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行使;用法治意蕴充实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其本质要求的法理阐释和法治转化,用法治方式和方法推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工作,拓展法治话语在人工智能、智慧法院、共享法庭等领域的实践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修辞 法治话语 法治思维 法治意蕴
原文传递
法律自主性及其方法论功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金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8,158,共11页
法律自主性是探究法理的经典问题。然而在西方法学的近百年研究中,这个概念遭遇反基础法学的批判、消解,遂在话语系统中失去了作为法治思维理念的功能。由于中国对法治成立和实现的基础命题缺乏系统研究,这导致了法律自主性被淹没在诸... 法律自主性是探究法理的经典问题。然而在西方法学的近百年研究中,这个概念遭遇反基础法学的批判、消解,遂在话语系统中失去了作为法治思维理念的功能。由于中国对法治成立和实现的基础命题缺乏系统研究,这导致了法律自主性被淹没在诸多的关系思辨中。法律自主性是法学家拟制的概念,是指在思维决断过程中,人或拟制主体与法律、语境等因素相互竞争时所需秉持的法治意识形态。其核心要义是倡导法律决断的自主性。法治思维方式的构建、法治话语和法律方法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法律自主性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自主性 法治话语 法治逻辑 法律方法 法律解释
下载PDF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金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120,共15页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然而,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中,缺乏对法治命题的基础研究;塑造法治之理的法理学并没有登场,至少没有把理论体系建构的主要使命与法治现代化联系起来。社会转型的基本目...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然而,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中,缺乏对法治命题的基础研究;塑造法治之理的法理学并没有登场,至少没有把理论体系建构的主要使命与法治现代化联系起来。社会转型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法治中国。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包括法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价值、认识和方法论的指引。以推进法治实现为己任的法理学,应该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关键一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需要关注、论证、塑造法治之理;超越简单的中西、古今等结合论;在区分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上,为中国法学话语体系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理学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法治中国 法治话语 法治思维
原文传递
刍议新时代法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玉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8,共8页
法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成形既是法学学科学术思想、学术范畴成熟的外在表达,也是特定国家法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体系化建构。就新时代法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而言,必须把握“中国”“时代”“法学”“体系”四个维度,以钩沉传... 法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成形既是法学学科学术思想、学术范畴成熟的外在表达,也是特定国家法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体系化建构。就新时代法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而言,必须把握“中国”“时代”“法学”“体系”四个维度,以钩沉传统法律文化与把握中国现实国情、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核心范畴、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法律文明成果作为基本的建构路径,同时在技术层面上,要促成法学学术概念、范畴表述的体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学科 学术话语体系 法治中国
下载PDF
以法治中国战略为目标的法学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金钊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42,共8页
构建法学话语体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否则难以形成逻辑一致的法治意识形态。促成法治的实现是今后中国法学家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的法学话语体系所构造的思维方式,基本是由权力引领的,强调了整体、辩证思维的重要性,而不重视逻辑... 构建法学话语体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否则难以形成逻辑一致的法治意识形态。促成法治的实现是今后中国法学家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的法学话语体系所构造的思维方式,基本是由权力引领的,强调了整体、辩证思维的重要性,而不重视逻辑思维规则的使用,因而使得法律难以发挥限权的功能,不能满足法治建设的需要。为改变这种话语结构和思维方式,需要以法治中国战略为目标,用法治定义中国、用契约精神塑造理性思维、运用逻辑思维规则建构法学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法治话语 法学话语 法治意识形态 法治逻辑
下载PDF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法治理论演进之考察
14
作者 池通 刘宏宇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1期68-80,共13页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自主法治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独特话语体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得以塑造和建构,并通过法治理论予以凝练、总结与表达。法治理论作为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治实践进行提炼,与法治...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自主法治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独特话语体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得以塑造和建构,并通过法治理论予以凝练、总结与表达。法治理论作为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治实践进行提炼,与法治实践相融共进、深刻互动,不断引领和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话语体系在“阐释进路、表述立场、规范构造、知识谱系、实践向度”等方面呈现出“从法律体系论到法治体系论、从依法治国论到法治中国论、从国家法理论到党规国法系统论、从西方话语主导到寻求自主表达、从证成法治价值到探索法治实现”的建构逻辑,这是法治理论不断寻求和表达法治“中国性”的必然结果,揭示了中国探索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逻辑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话语体系 法治理论 演进逻辑
下载PDF
找回“家国”:法治研究范式及话语体系的重塑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善根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3,共14页
法治中国的研究经历了从阶级范式到现代化范式再到“国家与社会”范式的演变过程。当前,“国家与社会”范式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法治研究范式,其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法治话语的演变中,不仅最终确立和塑造个体化的人,而且发现了个体化... 法治中国的研究经历了从阶级范式到现代化范式再到“国家与社会”范式的演变过程。当前,“国家与社会”范式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法治研究范式,其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法治话语的演变中,不仅最终确立和塑造个体化的人,而且发现了个体化的人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基。然而,以西方“国家与社会”范式为根据的法治建构,其背后潜藏了“家国分离”的内在逻辑。“家国分离”是通过国家层面的“去家化”和个体的“离家出走”这两个层面建构法治话语,而这一话语恰恰又展现了以西方话语驱除中国家国传统和现实的逻辑。当前我国法治话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危机,与“家国分离”所建构的法治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新时代法治中国的研究,应当找回“家国”,建构法治研究的“家国”范式,处理好“家国”范式与“国家与社会”范式的关系,探求契合中国优良文化传统,面向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家国关系,以此塑造中国特色的法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关系 家国分离 法治话语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实践中的法律援助制度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星华 杨杰丽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3-98,共6页
制度理想必须落在具体的操作和实践层面上才是有意义的。以法律援助制度的实证研究为例,以话语分析为手段,对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环节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考察,可以发现法律援助制度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 法律援助 话语分析 法治
下载PDF
提升我国国际体育仲裁话语权的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姜世波 祝海洁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7,35,共9页
提升国际体育仲裁话语权是增强我国国际体育治理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我国国际体育仲裁话语权,一是要着力提升我国当事人、仲裁员的参与度;二是要加强国际体育仲裁的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下大力气培育“超级仲裁员”;三是要以建... 提升国际体育仲裁话语权是增强我国国际体育治理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我国国际体育仲裁话语权,一是要着力提升我国当事人、仲裁员的参与度;二是要加强国际体育仲裁的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下大力气培育“超级仲裁员”;三是要以建设好CAS上海仲裁中心为抓手,加强与国际体育仲裁院的联系;四是在涉及体育案件的媒体传播中,要坚持以客观性、法治性为原则,少一些“阴谋论”的假想,树立中国良好法治形象。最后是以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建立为契机,通过研究体育仲裁的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体育仲裁与国际体育仲裁的统筹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育仲裁 国际体育仲裁院 话语权 法治 国际体育治理 体育仲裁制度
下载PDF
“社会共治”的中国言说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振宇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5,共11页
尽管"社会共治"的中国言说受到域外理论的影响,但其实践脉络和理论内涵依然有着自身的特点。这是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而"法治中国"命题的出现,从语境、实践和理论三个层面,为"社会共治"话语的进一步... 尽管"社会共治"的中国言说受到域外理论的影响,但其实践脉络和理论内涵依然有着自身的特点。这是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而"法治中国"命题的出现,从语境、实践和理论三个层面,为"社会共治"话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社会共治是法治中国实现的重要途径,社会共治本身也蕴含法治的维度,其以法治为平台、限度和最终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共治 话语体系 语境论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原创性人民话语——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阐释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超群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51,共15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以人民话语集中表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理论贡献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是关于法治主体的原创性话语,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创造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之... 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以人民话语集中表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理论贡献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是关于法治主体的原创性话语,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创造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之人性论构建,深刻表达了人民的主体形象和主体地位。“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关于法治价值的原创性话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之终极价值追求,创造性地将人的价值与法治价值深度绑定。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话语的原创性亦有实践维度,要求实现美好生活价值的权利转化,促进法治内在公平正义价值的实践性转向,强调国家肩负更高阶的积极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人民话语 法治话语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的美好生活
下载PDF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思考 被引量:6
20
作者 宋才发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3,共5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法治话语权建设。全球治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备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和谐发展的共同夙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根植于中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法治话语权建设。全球治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备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和谐发展的共同夙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根植于中华法系文化。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国际法治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成的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法系文化 话语权建设 全球治理 人权发展 国际法治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