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 被引量:33
1
作者 施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8,共8页
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学、传播理论相比,西方的话语理论具有关注语用形式、权势斗争的优点。但是,作为一种强势的国际学术话语,它本身又带有文化偏见和霸权,并不能确切、充分地反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的现实与需要,更不利于国际话... 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学、传播理论相比,西方的话语理论具有关注语用形式、权势斗争的优点。但是,作为一种强势的国际学术话语,它本身又带有文化偏见和霸权,并不能确切、充分地反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的现实与需要,更不利于国际话语研究的创新发展。本文运用跨历史、跨文化的原则方法,提出一套既具中国立场、又有全球胸怀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它突出展现当代中国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及其生成和理解的文化规律、原则和策略(如"言不尽意"、"平衡和谐"、"辨证思维"、"面子呵护"、"崇尚爱国")。文章还讨论应该选取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霸权 话语事件 历史对话 文化对话 中国立场 国际视野
下载PDF
中华正朔与内亚边疆——兼论唐朝北部长城地带的意涵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鸿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9,共7页
冯建勇认为民族国家体系、殖民主义理论可用于解释西欧国家历史疆域和当代世界国家边界形成的一般过程,但亦应观察到民族国家体系、殖民主义理论是由特定经验条件催生的规范性体系。用这些理论解释中国历史疆域问题并不具有历史应然的... 冯建勇认为民族国家体系、殖民主义理论可用于解释西欧国家历史疆域和当代世界国家边界形成的一般过程,但亦应观察到民族国家体系、殖民主义理论是由特定经验条件催生的规范性体系。用这些理论解释中国历史疆域问题并不具有历史应然的超越性,对于中国而言,前近代王朝国家"天下主义"的疆域观维系中国历史疆域形态的解释,尊重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无疑更具历史合理性。李鸿宾认为唐建立了兼跨长城南北两种(或多种)迥然有别的地域及其族群为一体的政权,并成功地实施达五十余年,主要建基于传统的天下观的思想意识,尤其是统治集团北方胡系文化血脉的促动使然。南北的兼跨,使得长城边缘地带的特性丧失,它转而成为沟通南北东西的战略要地。这样的尝试为后来蒙古和满洲贵族势力构建一统化异质型帝国奠定了新的基础。长城地带意涵的本质是中国传统王朝国家不断建构与变迁的展现。姚大力认为面对边疆民族史研究的主位取径以及对于族群认同问题的新认识,现地语史料的重要性只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因为大量的主位叙事,以及与主位叙事密切相关的其他种种历史信息,事实上是蕴藏在现地语史料之中。历史书写往上走必须上升到理论的宏观层面;向下走必须坐落在细部考察与分析所必不可少的精密技术的基础上。高亚滨认为新疆南疆绿洲社会因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征的社会文化结构,就现代国家的发展要求来看,这种文化结构则成为落后、保守的象征,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以完成社会的现代化。从生态环境、文化网络的角度理解绿洲社会的权力结构,则为探讨边疆地域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一种知识话语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长城地带 中华 边疆 古典时代 唐帝国 合法性 宋朝
原文传递
福柯的话语历史观及其与萨特的歧异 被引量:5
3
作者 莫伟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61,70,共8页
观念史因假定先验主体具有构建和奠基事物的作用而坚持起源、连续性和总体性这三大论题。作为话语考古学家 ,福柯极其怀疑和敌视这类历史主义及其基础主体。福柯把话语看作隶属于同一个散布体系的全体陈述。话语作为实践 ,既是一个匿名... 观念史因假定先验主体具有构建和奠基事物的作用而坚持起源、连续性和总体性这三大论题。作为话语考古学家 ,福柯极其怀疑和敌视这类历史主义及其基础主体。福柯把话语看作隶属于同一个散布体系的全体陈述。话语作为实践 ,既是一个匿名的和历史的关系体系 ,又是那些把主体散布在大量可能位置和功能中的并合的、间断的和个体化的事件系列。因此 ,对话语所作的分析就无需参照先验主体。因萨特对间断的和偶然的话语事件和实践极为恐惧 ,就指责福柯拒斥和谋杀了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话语史 观念史 福柯与萨特的歧异
下载PDF
《爵士乐》叙事话语中的历史观照 被引量:5
4
作者 杜维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2-98,共7页
《爵士乐》是一部历史小说 ,也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小说。它不但以艺术的方式重写了一段美国历史———“哈莱姆文艺复兴” ,而且还承载着莫里森独到的历史观。破碎的人物形象、爵士乐创作技巧和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 ,表面上看起来与历史... 《爵士乐》是一部历史小说 ,也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小说。它不但以艺术的方式重写了一段美国历史———“哈莱姆文艺复兴” ,而且还承载着莫里森独到的历史观。破碎的人物形象、爵士乐创作技巧和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 ,表面上看起来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 ,它们都被纳入了小说家的黑人话语叙事策略 ,并曲折地传递着小说家对历史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历史小说 <<爵士乐>> 叙事话语 莫里森
下载PDF
面向治理的国家翻译实践:策略、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3
5
作者 任东升 周忠良 《外语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3,共6页
翻译参与国家治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政治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实施模式、演化历程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时空环境密切相关。然而,翻译与治理的关联及其学术价值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周、唐、清三代为历史横截面,以“治理... 翻译参与国家治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政治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实施模式、演化历程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时空环境密切相关。然而,翻译与治理的关联及其学术价值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周、唐、清三代为历史横截面,以“治理”为透视镜,检视有关国家翻译实践的译史、译述、译论,揭示被遮蔽的翻译治理话语及其理论蕴含。研究发现,周代以象胥为核心的国家翻译体系是中央王朝贯彻天下治理观念的重要制度安排,服务于国家宣德化、柔四夷、宾四方的天下治理目标。唐代的译场作为制度化的国家知识生产机构,以双重把关人的角色控制翻译知识的双向流动。清代中叶以前的国家翻译作为构建治统、道统的战略手段,对清政府构筑政权合法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推动翻译学中国学派“国家”面向的理论话语构建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国家翻译 翻译话语 翻译资治 翻译学中国学派 翻译史
原文传递
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学派、话语与话域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振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9-123,共5页
李振宏认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局面,需要"异于是"的新学派的产生,它可能带来方法论的创新、话语体系的流转和话域的拓展;最近十几年来,除了"侯外庐学派"、"刘泽华学派"外,还有一些新的话语涌现,虽说没... 李振宏认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局面,需要"异于是"的新学派的产生,它可能带来方法论的创新、话语体系的流转和话域的拓展;最近十几年来,除了"侯外庐学派"、"刘泽华学派"外,还有一些新的话语涌现,虽说没有形成气候、形成学派,但在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不能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域 话语 历史研究 拓展
原文传递
五十步笑百步:历史与传说的关系——以长辛店地名传说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10,155,共10页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叙述,形成了相互竞争的传说,正是基于更可靠的史料、更有效的逻辑,"历史"具有了高于一般"传说"的话语权威。人类知识需要积累,更需要不断地否定和淘汰,否定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权威和级差。而在...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叙述,形成了相互竞争的传说,正是基于更可靠的史料、更有效的逻辑,"历史"具有了高于一般"传说"的话语权威。人类知识需要积累,更需要不断地否定和淘汰,否定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权威和级差。而在那些文字缺失的地方,历史望洋兴叹之处,却是传说的英雄用武之地。民间传说"历史文学化"的处理方式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文学历史化"的实际效果又让历史变得丰富完整;而历史的挑剔和淘汰作用,则让那些优秀的传说得以脱颖而出,免于泯然众说。研究者们所从事的,就是在不断否定的历史考辨中,以更加丰满的证据和更为科学的认识,一方面不断生产新的传说,一方面通过修正、淘汰或更替,建设起更丰富多彩、更稳定有效的人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霸权 知识生产 知识革命 历史文学化 文学历史化
原文传递
“经之道”与“史之迹”:清代中期的“风雅正变”论
8
作者 厉运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7,共8页
自朱自清先生判分正变为“风雅正变”与“诗体正变”,学界关于正变的研究遂歧为两途,而不复措意于汉代以后的“风雅正变”之论说。“风雅正变”本为经学话语,它导源于《毛诗序》,至郑玄而具备规模,在内部构成上遵循着价值主导、史事证... 自朱自清先生判分正变为“风雅正变”与“诗体正变”,学界关于正变的研究遂歧为两途,而不复措意于汉代以后的“风雅正变”之论说。“风雅正变”本为经学话语,它导源于《毛诗序》,至郑玄而具备规模,在内部构成上遵循着价值主导、史事证立的原则,由此导致了自身结构上的矛盾。清代中期是“汉学昌明”的时代,形成了以时世、美刺、声乐论说正变的多重进路,而表现出一种历史化的诠释倾向:或秉持史家的意识与立场以立论,或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取代宏大的叙事结构,或致力于揭示诗乐共存、以声为用的原初文化形态。在清代中期知识、思想与价值系统的调整以及经史观念的互动与重构中,“风雅正变”说所得以成立的前提与基础,渐由价值的依据转向事实的依据,从而呈现出从经之“道”到史之“迹”、从经学话语到历史话语转换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雅正变 经学话语 历史话语 知识 价值
下载PDF
文化话语视角下的城市国际化研究--探索杭州全球传播的策略
9
作者 施旭 楼诗杭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城市国际化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乃至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城市国际化本身必须依托全球传播。尽管城市国际化问题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至今尚未有研究从全球传播,特别是文化话语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 城市国际化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乃至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城市国际化本身必须依托全球传播。尽管城市国际化问题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至今尚未有研究从全球传播,特别是文化话语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以文化话语研究为框架,勾勒城市国际化的全球传播图景,并以杭州国际化实践为实例,分别从交际的主体、言行、渠道等不同方面入手,对政府、企业、旅游、会展、会议、赛事、节日等进行分析,重点发掘、梳理、评估其交际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城市国际化的全球传播谋划新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 全球传播 话语(体系) 话语策略 历史 文化
下载PDF
中西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创新及其意义
10
作者 李浩 刘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15,共6页
长期以来的“现代化”话语以二元思维看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故而无法看清真正的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的走向。通过回顾人类认识世界历史和自身存在的视角和维度,其经历了古典时期的混沌性图式、传统时期的分裂性图式。在发展历程中... 长期以来的“现代化”话语以二元思维看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故而无法看清真正的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的走向。通过回顾人类认识世界历史和自身存在的视角和维度,其经历了古典时期的混沌性图式、传统时期的分裂性图式。在发展历程中,人类文明在西方“现代化”话语中呈现出失落式态,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提出,在复兴古典时期的混沌性样态和继承传统时期的分裂性样态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时期的聚合性样态。这一新话语给处于关键时刻的人类文明以新的未来想象,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新命题。“中国式现代化”跳出了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弥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断裂,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指明的人类演进方向的具体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史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创新 世界历史 人类文明
下载PDF
中国话剧的概念、话语与史学建构
11
作者 宋宝珍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话剧作为中国现当代舞台艺术之一种,其概念的演进饱含了戏剧家们的生命意识、艺术情怀和文化建构目的。“中国话剧”这一概念的确立,对于中国戏剧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话剧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关键话语... 话剧作为中国现当代舞台艺术之一种,其概念的演进饱含了戏剧家们的生命意识、艺术情怀和文化建构目的。“中国话剧”这一概念的确立,对于中国戏剧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话剧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关键话语,这些话语不仅体现了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更为其未来的走向提供了思考向度。在中国话剧的史学建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话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特点,探讨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还需要对话剧的经典作品、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 概念 话语 史学建构
下载PDF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话语的历史缘起与建构动力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清河 王青 《新闻春秋》 2020年第3期14-26,共13页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进程中,"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文本建构历经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等诸多阶段,期间不但伴随着"同人办报","精英办报(少数人办报)"等多重话语博弈与纠缠,而且还深度统摄着话...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进程中,"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文本建构历经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等诸多阶段,期间不但伴随着"同人办报","精英办报(少数人办报)"等多重话语博弈与纠缠,而且还深度统摄着话语生产主体的价值诉求与新闻情怀,鲜活表征着时代背景因子与历史必然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 话语型塑 历史背景 建构动力
原文传递
教育视觉史料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儿童游戏》和《东影保育院》为例
13
作者 陆石彦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视觉史料在教育史研究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准确地解读视觉史料需要多元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项新兴的跨学科方法,有助于拓宽教育史研究的视野、方法和理论框架,推进对教育历史的解读,对当代教育史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为... 视觉史料在教育史研究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准确地解读视觉史料需要多元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项新兴的跨学科方法,有助于拓宽教育史研究的视野、方法和理论框架,推进对教育历史的解读,对当代教育史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为进一步阐明该方法在教育史领域的实际应用,文章选取一种综合分析框架,对《儿童游戏》和《东影保育院》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史料 图像 多模态 话语 教育史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建构的百年演进脉络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剑威 刘东锋 石真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8-384,共7页
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发展、改革的价值基础和正当性论证。于本文而言,体育强国作为一个发展性的话语概念,其有着历史向度上的逻辑面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下,我国社会历史内嵌着体育强国话语建构的内在线索... 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发展、改革的价值基础和正当性论证。于本文而言,体育强国作为一个发展性的话语概念,其有着历史向度上的逻辑面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下,我国社会历史内嵌着体育强国话语建构的内在线索。宏观上,中国共产党对体育强国的话语建构经历一个历时性上的话语孕育、萌芽、初步生成与发展、丰富与跃升的逻辑递进过程。在这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体育的基本内涵与角色认知并不断发展、成熟与完善。援引话语建构论,依据中共党史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梳理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话语建构的历史脉络,概括各时期体育强国话语表达的时代特色,考察和揭示中国共产党持续探索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奋斗轨迹。在这百年探索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既是我国体育强国话语的切实阐释者,又是体育强国实践的亲身推动者,彰显出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体育梦,引领我国体育发展一路前行的政治智慧与执着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体育强国 话语建构 百年历程
下载PDF
中外文化融通视域下的中国足球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文健 游贵兵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0,共9页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足球发展规律的话语体系是振兴中国足球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与手段。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等质性研究方法,在中外文化融通的视域下,对中国足球话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中国足...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足球发展规律的话语体系是振兴中国足球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与手段。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等质性研究方法,在中外文化融通的视域下,对中国足球话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虚假繁荣的足球市场不仅阻碍了足球运动的发展步伐,更导致了足球文化软实力的衰退,扎根中国实际,融通古今中外文化,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中国足球文化;构建中国足球话语体系的核心是要明晰话语体系中的文化基因,揭示话语体系背后的文化制约因素;从挖掘中国足球传统文化、重塑中国足球文化形象、净化足球文化生态、提升中国足球文化软实力、推进足球实践话语体系和理论话语体系等方面构建中国足球话语体系,是塑造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足球本土话语体系,实现足球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互动融通的必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化 中国足球 话语体系 足球文化 足球历史
原文传递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慧慧 和学新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3-50,共8页
加强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教育学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话语问题是学科形成之初就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百余年来,相关研究从零散到系统、从自在到自觉、从个体自觉到集体自觉,经历了四个阶段:中... 加强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教育学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话语问题是学科形成之初就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百余年来,相关研究从零散到系统、从自在到自觉、从个体自觉到集体自觉,经历了四个阶段:中国化表达意识的萌生阶段、语言表达问题内含于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阶段、教育学话语成为专门研究域阶段和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深化拓展阶段。近年来,研究者主要就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现实困境、建设原则与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探讨。展望未来,仍需加强教育学话语体系学科独特性的研究、深化交流激发话语体系研究的活力、注重对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实然分析、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协同并进,以切实提高研究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话语体系 基本历程 未来展望
下载PDF
守正创新:“图书馆”机构话语的演变与趋向 被引量:4
17
作者 龚蛟腾 易凌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103,共11页
从机构视角爬梳并构建"图书馆"本土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古代时期,昭显秘藏性质、突显图书对象、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是"图书馆"话语形态的具体表现。近代时期,中国与... 从机构视角爬梳并构建"图书馆"本土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古代时期,昭显秘藏性质、突显图书对象、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是"图书馆"话语形态的具体表现。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全方位的竞合导致了图书馆、藏书楼等彼此纠葛的话语格局,最终"图书馆"术语成为机构话语的主流。现代时期,信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社会多元力量等形成的合力,促进了图书馆话语的转变、创新与交融。图书馆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话语文本的嬗变趋向、把握话语权力的代际转移、推进话语体系的特色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机构话语 话语发展史
下载PDF
“建筑”作为公共话语的出现:一个词语的断代史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凯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1-165,共5页
回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社会观念和文教制度剧变的特定背景下,"建筑"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以及社会大众观念话语中的历史性出现的过程,并试图多角度全方位地阐明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是"如何可能"的。以词语... 回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社会观念和文教制度剧变的特定背景下,"建筑"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以及社会大众观念话语中的历史性出现的过程,并试图多角度全方位地阐明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是"如何可能"的。以词语或概念为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是希望以词为镜,折射出宏观的社会观念史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话语 公共媒体 概念史 观念史
原文传递
“网络”话语与环中国海华商网络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4
19
作者 戴一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2-135,共4页
戴一峰指出,近年来,"网络"话语被广泛运用于解读环中国海地区华商的社会经济行为及其社会文化逻辑;华商之所以能在环中国海地区建构起包括贸易网络、金融网络、移民网络、企业网络等各种形态的跨国(地区)经济网络,得益于血缘... 戴一峰指出,近年来,"网络"话语被广泛运用于解读环中国海地区华商的社会经济行为及其社会文化逻辑;华商之所以能在环中国海地区建构起包括贸易网络、金融网络、移民网络、企业网络等各种形态的跨国(地区)经济网络,得益于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神缘组织、近代商会等各种网络形态,这是环中国海华商网络一个最为突出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文化解读 华商网络 中国 话语 互联网技术 社会科学界 20世纪
原文传递
知本溯源与当代新声——“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综述
20
作者 苗昕伟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11期48-57,I0002,共11页
百余年间,中国文学理论的绵延发展正在于对中西理论的吸收内省、对时代语境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参与。其中,作为话语的文学理论尤为体现出“对象—实践”的二重意义。在社会分野日趋明显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理论更需以... 百余年间,中国文学理论的绵延发展正在于对中西理论的吸收内省、对时代语境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参与。其中,作为话语的文学理论尤为体现出“对象—实践”的二重意义。在社会分野日趋明显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理论更需以历史语境探厘为话语基础,以现实主体实践为话语旨归,进一步增强文化场域内文学理论的新生活力。2023年7月1日至2日,“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学科体系的发展建设”“理论概念的梳理辨析”“历史现场的重新书写”“古典文论的创新阐释”“当下现实的理论关切”等问题提供了诸多真知灼见,显示出我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日渐完备和实践价值的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理论 话语分析 概念史研究 社会史视野 中西理论思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