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强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153-160,共8页
在抗日战争语境下,妇女节与儿童节受到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是抗战文学中的重要元素。战时中国历史语境中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反映到文学之中,呈现为热烈的抗战动员景象。由此,战时中国文学的妇女节和儿童节书写,成为颂... 在抗日战争语境下,妇女节与儿童节受到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是抗战文学中的重要元素。战时中国历史语境中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反映到文学之中,呈现为热烈的抗战动员景象。由此,战时中国文学的妇女节和儿童节书写,成为颂赞和制造为民族国家献身的“新妇女”和“新儿童”形象的重要一环,这时期的文学对妇女、儿童响应民族国家抗战的呼唤,是以忽略妇女儿童自身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不少战时作家的妇女节和儿童节书写发出了“谁的妇女节”和“谁的儿童节”的疑问,一些作家由号召妇女、儿童参与抗战的“附和者”角色转向了“质疑者”立场,他们的创作从民族国家话语的笼罩中顽强地庇护着妇女和儿童的主体性价值。战时中国文学所呈现出来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一方面深刻勾连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脉络,另一方面又传达出作家文人对于妇女和儿童这两类人群的独特思考,为战时中国历史语境中妇女节和儿童节纪念留下了重要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中国文学 妇女节 儿童节 抗战动员 主体性 话语交锋
下载PDF
东北亚诸民族跨国流动的历史景观与话语对峙——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作者 孙春日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11,共7页
20世纪上半期由于人文和自然等多种原因,东北亚主要民族日、俄、朝等来到我国东北地区生活了近半个多世纪,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作为历史文化符号,实事求是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后人对其属性自有公正的解读,... 20世纪上半期由于人文和自然等多种原因,东北亚主要民族日、俄、朝等来到我国东北地区生活了近半个多世纪,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作为历史文化符号,实事求是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后人对其属性自有公正的解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诸民族 跨国流动 历史景观 话语对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