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情境中理解信息素养——《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探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桂宾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4,共7页
为适应充满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信息环境,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称《框架》)作为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与以前的文件不同,《框架》不再将信息素养限定为一套去情境化的技能,而... 为适应充满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信息环境,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称《框架》)作为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与以前的文件不同,《框架》不再将信息素养限定为一套去情境化的技能,而是采用概念性方法将信息、研究和学术方面的相关理念融为一体。文章以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以情境为分析视角,对《框架》的制定背景、哲学基础以及信息素养概念进行解析,并详细阐述《框架》是如何将信息素养及其实施置于情境中的。分析表明:关注情境已成为信息素养研究的必要条件,除了理解信息和信息素养行为外,《框架》强调更要解读它们所处的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素养 情境 学科情境 话语社区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
下载PDF
美育的学科共同体及其想象力 被引量:17
2
作者 周宪 《美育学刊》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相较于德智体劳育等其他领域,美育始终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问题。如果说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者问题,那么,美育领域的教育者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故从科学共同体讨论入手,可进入中国当下大学美育学科...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相较于德智体劳育等其他领域,美育始终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问题。如果说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者问题,那么,美育领域的教育者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故从科学共同体讨论入手,可进入中国当下大学美育学科共同体建构问题,即包括美育学科共同体的构成、离散性张力以及如何达致协同合力的路径等三个层面。美育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美学(及相关学科)、艺术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是美育的四个支撑性学科,这些学科背景的差异既是美育学科共同体的生态,又是相互学习参照的根据。为此,当下美育学科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提倡美育学科想象力,克服固有学科的视角局限,学会从其他学科来看待美育,进而为各自学科寻找赋能的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学科共同体 学科想象力 离散性张力 协同合力
下载PDF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笔谈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时见 朱旭东 +2 位作者 朱德全 余文森 宋原 《教师教育学报》 2020年第4期1-12,共12页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科。这不仅反映了新时代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对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西南大学陈时见认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为教师教育学科创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教师教育知识增长的内生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教师教育从一个相对松散的研究领域逐步走向具有明确边界的新兴学科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要着力夯实教师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强力推动教师教育学科的共同体建设,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学院的机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认为,没有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离不开具体的条件支持和丰富的内容支撑,其主要内容由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四个部分组成,其重点和难点则是师德如何培育的问题。西南大学朱德全认为,教师教育应秉持"跨界与超越"的学科建设理念,要横跨语文、数学、科学等各个学科专业界域,超越"专业工作化"和"行政化"取向以及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学科教育学的单向思维,架构教师教育自身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形成跨界协同的教师教育学科"超系统"。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等总结分析了福建师范大学持续推进的教师教育改革以及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学 学术共同体 教师专业化
下载PDF
中国广告学的学科逻辑与原创进路 被引量:9
4
作者 颜景毅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5-132,152,共8页
中国广告学仍然处于前科学阶段,而今又遭遇了数字传播的解构性冲击。原创中国广告学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在推动中国广告产业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化发展、从传统广告向数字广告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形的广告学... 中国广告学仍然处于前科学阶段,而今又遭遇了数字传播的解构性冲击。原创中国广告学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在推动中国广告产业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化发展、从传统广告向数字广告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形的广告学知识体系。为此,明确广告学研究的文本研究、运动研究、产业研究、广告与关联方的关系研究等四大研究范畴,聚合产学两界、广告与关联专业学者在内的学术共同体,从单一研究范式向多向度研究范式转变进而形成广告学特有的研究范式,以及从案例与比较研究切入等,是可行的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广告学 学科逻辑 学术共同体 研究范式
原文传递
健康传播的学科转向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少晶 阿迪娜·约提库尔 《全球传媒学刊》 2023年第1期94-106,共13页
本研究从“健康”“传播”等基本概念、研究范式以及研究场域的转向讨论健康传播的学科发展,并反思中国健康传播学科体系的建设。研究认为,学界需要思考整体健康观到生成健康观、信息传递到关系建构、物理社区到数字社群的变化,从而深... 本研究从“健康”“传播”等基本概念、研究范式以及研究场域的转向讨论健康传播的学科发展,并反思中国健康传播学科体系的建设。研究认为,学界需要思考整体健康观到生成健康观、信息传递到关系建构、物理社区到数字社群的变化,从而深度结合中国的问题语境,联合多学科力量推动健康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体系 整体健康观 生成健康观 关系建构 数字社区
下载PDF
张敷荣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姜文静 兰英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6,共12页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是学科人在其学术部落中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践行。张敷荣先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建构为中国特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化奠定了基础,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学科制度结构完善中以其所处的学校院系为阵地,实施学科计划,拓...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是学科人在其学术部落中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践行。张敷荣先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建构为中国特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化奠定了基础,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学科制度结构完善中以其所处的学校院系为阵地,实施学科计划,拓展学术交流;在学科边界划分中通过知识专业化、学科本质探寻、教材编订等彰显学科独立性;在学科主题确定中将教师、学生、课程、过程与方法、教材、学科历史等作为专业领域;在学科方法论上,结合学科属性和发展情况形成了特别注重比较法、实验法,并将访谈法、案例法、观察法、文献法作为重要支撑的学科方法体系。由此,形成了其学科化实践中多学科支撑的学科体系,兼容并包、融贯古今的学术体系,基于中国教育实际的话语体系和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的概念体系。当前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需要进行跨学科、情境性和学科互涉研究,组建多元知识主体的异质性学术部落,建构遵循学术与制度逻辑的学科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敷荣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化 学科人 学科共同体 学术部落
原文传递
学术社交媒体视角下学科知识流动规律研究——以科学网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吴小兰 章成志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目的】探索学术社交媒体上学科知识流动规律。【方法】以科学网为例,爬取全部用户研究方向数据和全体用户好友关系数据,利用简单相关系数分析学部用户知识流动分布关系的强弱,借用Louvain社区发现算法挖掘学部内一级学科知识流动中的... 【目的】探索学术社交媒体上学科知识流动规律。【方法】以科学网为例,爬取全部用户研究方向数据和全体用户好友关系数据,利用简单相关系数分析学部用户知识流动分布关系的强弱,借用Louvain社区发现算法挖掘学部内一级学科知识流动中的社区结构。【结果】简单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不同学部之间知识交流分布相似程度较高, Louvain算法挖掘出4个明显的知识流动社区。【局限】仅仅依据好友关系构建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没有考虑评论及推荐关系。【结论】在科学网上,"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表现出最明显的学科亲缘性,学科交流中存在"地球科学–生命学科–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工程材料–数理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管理综合"这4个明显的知识流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社交媒体 知识交流模型 学科社区 Louvain算法
原文传递
世纪初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问题与走向 被引量:7
8
作者 罗儒国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5,共5页
在世纪之初,教学论学科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进展,但也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研究对象尚不明确,教学论研究功利化倾向等问题。为了走出教学论学科发展的误区,实现教学论的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教学论学科发展应兼顾“学科体... 在世纪之初,教学论学科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进展,但也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研究对象尚不明确,教学论研究功利化倾向等问题。为了走出教学论学科发展的误区,实现教学论的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教学论学科发展应兼顾“学科体系”建设和“问题研究”并举,分化研究和整合研究并重,积极探索对话合作机制、构建研究共同体,加强教学论学科制度建设,注重教学论研究者知识分子精神的自我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论 学科制度 研究共同体
下载PDF
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重新思考钟敬文先生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思想 被引量:3
9
作者 康丽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62,共13页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思想是钟敬文先生关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思考中的重要内容。他在有关中国学派建设整体规划的论述中,不仅表达了强烈的学科自觉意识,而且运用来自民俗学家的想象力将宏观目标与微观用途联结在一起,为中国民俗学的...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思想是钟敬文先生关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思考中的重要内容。他在有关中国学派建设整体规划的论述中,不仅表达了强烈的学科自觉意识,而且运用来自民俗学家的想象力将宏观目标与微观用途联结在一起,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发展谋定了目标:中国学派追寻的是能够在文化特质的发现和宏观问题的解决之间建立关联的整体观念和联合行动。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便是植根于中国学派不断适应中国社会与世界需求变迁的学派意识建设与范式革新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学派 学科自觉意识 民俗学的想象力 学科共同体 范式革命 钟敬文
原文传递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中的八大问题探析
10
作者 王林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9-58,共10页
国家安全学已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学术界、中央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研究对象、学科来源、逻辑起点、研究方法、学科群落等方面还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 国家安全学已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学术界、中央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研究对象、学科来源、逻辑起点、研究方法、学科群落等方面还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厘清。国家安全学的逻辑起点是国家安全学的起源,要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探寻国家安全学的逻辑起点;国家安全学是多学科来源,这也是国家安全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决定的;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路径融合了多主体和多阶段性;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泛化”和“窄化”之争,在国家安全法律定义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引入类型思维合理限缩国家安全的范围;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系统思维的要求,决定了系统方法是国家安全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总体国家安全观追求大安全格局的目标,要求国家安全学的学科群落划分要探寻兼顾学科特征和实践需要的最优解;国家安全教育要合理区分国家安全通识教育、培训教育和专业教育,充分重视教材建设;在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的背景下,构建“大安全学”是从根本上解决争议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学 学科建设 学科来源 逻辑起点 学科群落
下载PDF
更名事件扩散视角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认同演化探究
11
作者 裴雷 胡志伟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1-8,32,共9页
名称是表征事物本质特点的重要外在标识,学科内部的更名事件往往能够体现共同体认同的演化特征与趋势。文章基于学科专业目录与机构发展历史文本信息,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计量分析与演化分析方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共同体内部的学科隶... 名称是表征事物本质特点的重要外在标识,学科内部的更名事件往往能够体现共同体认同的演化特征与趋势。文章基于学科专业目录与机构发展历史文本信息,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计量分析与演化分析方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共同体内部的学科隶属与名称变动信息进行梳理,实现学科发展历程的定量跟踪与全景呈现。发现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认同的塑造过程分为不同阶段,并且这一具有间断均衡特征的演化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也为实现整体学科认同与局部逻辑思维的整合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资源管理 学科认同 科学共同体 学科更名 演化分析
下载PDF
中国有害生物防制学科建设与发展
12
作者 姜海婷 姜志宽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4期301-306,共6页
通过回顾中国有害生物防制学科发展历程,分析有害生物防制相关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需构建整合型有害生物防制学科体系,加强专业型有害生物防制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紧密型有害生物防制学术共同体,打造高质量有害生物防制学术期刊及著作... 通过回顾中国有害生物防制学科发展历程,分析有害生物防制相关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需构建整合型有害生物防制学科体系,加强专业型有害生物防制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紧密型有害生物防制学术共同体,打造高质量有害生物防制学术期刊及著作,并加强跨领域有害生物防制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有害生物防制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构建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生物防制 学科建设 学术共同体 人才培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学“升一”论述评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家榜 苏林琴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9,110,111,共12页
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即近年来倡议高等教育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系统主张。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升一”依据论、“升一”策略论和“升一”方案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其旨趣为中心,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先后经历“提高”阶段和“维系”阶... 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即近年来倡议高等教育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系统主张。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升一”依据论、“升一”策略论和“升一”方案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其旨趣为中心,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先后经历“提高”阶段和“维系”阶段。“提高”阶段的高等教育学“升一”论旨在扩大高等教育学的制度红利以提升社会认同;“维系”阶段的高等教育学“升一”论旨在重树高等教育学被视为学科的制度标志以维系学科的社会认同。作为坚持高等教育学“学科化”发展的新表述,高等教育学“升一”论有助于重塑高等教育学学科共同体的学科关怀,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过分夸大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困境;高估高等教育学科群的成熟程度;高等教育学“升一”的依据不尽合理;高等教育学“升一”方案缺乏整体设计。正因为存在这些不足,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在获得认可的同时,也遭到质疑。从修正高等教育学“升一”论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学“升一”论者未来要正视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要以提升学科品质作为“升一”的根本之计;要以完善教育学学科专业结构为“升一”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升一”论 发展困境 学科建设 学科专业结构 教育学 学科共同体 一级学科
下载PDF
一流学科发展与卓越人才培养的互构与共生——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试点创新的实践、理念及反思
14
作者 李力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1-40,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工作中心由单纯的教学机构转变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双中心。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通过重构自身理念和实践积极加以回应。40年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之所以能够形成理念清晰、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工作中心由单纯的教学机构转变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双中心。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通过重构自身理念和实践积极加以回应。40年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之所以能够形成理念清晰、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关键在于形成了基于学科发展、重构人才培养的办学逻辑。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互构与共生理念的形成,是政策理念的推动、学科典范的承续以及大学的内在逻辑三者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40年的办学经验表明: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基础和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理念的重塑。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指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好的人才培养应该充分彰显以学科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基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互动逻辑构建大学学术共同体的办学理念。高校办学把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互构与共生的理念切实转化为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发展思路,并将之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关键在于厘清二者互动逻辑的实现路径及其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发展 人才培养创新 学术共同体 互动逻辑
下载PDF
中国儿童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5
作者 高振宇 《幼儿教育》 2023年第18期3-8,共6页
儿童学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不同领域的学者奠定了儿童学研究的初步基础,近代学者推动了儿童学研究的正式诞生。当代中国的儿童学研究不仅有大量的学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而且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 儿童学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不同领域的学者奠定了儿童学研究的初步基础,近代学者推动了儿童学研究的正式诞生。当代中国的儿童学研究不仅有大量的学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而且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在中国进一步加强儿童学研究的学科建设,不仅需要探索学科建设的合理方式,在学科体系中有序确立自身地位,而且需要加强不同分支领域的学术研究,建立紧密合作型学术共同体,更需要不断扩大儿童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不同社会阶层的认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学 儿童友好 学科建设 学术共同体 社会服务
原文传递
“双一流”进程中一流财经学科的创新发展之路探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益刚 黄星繁 《高等教育评论》 2019年第1期76-92,共17页
“双一流”建设是高校的“一号工程”和重中之重,正在全面深入推进之中。“双一流”建设有政府、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等众多参与者,具有“主体多、范围宽、内容广、功能强、影响大”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一流财经学科建设必须植... “双一流”建设是高校的“一号工程”和重中之重,正在全面深入推进之中。“双一流”建设有政府、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等众多参与者,具有“主体多、范围宽、内容广、功能强、影响大”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一流财经学科建设必须植根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切实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要思想,构建起和谐包容、协同发展的财经学科共同体,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高度的创新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财经学科 学科共同体
下载PDF
区域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科共同体:理念与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伟坤 《现代教育论丛》 2022年第3期92-98,I0004,共8页
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共同体”,是湾区高校整合优质学科资源的主观需求,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是提升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意识并维护该区域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推动力量。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地缘亲和,有... 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共同体”,是湾区高校整合优质学科资源的主观需求,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是提升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意识并维护该区域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推动力量。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地缘亲和,有助于触发形成三地高等教育的合作共识,也为学科结构调整目标的达成提供持续的内驱力。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科结构,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共同体,需要摈弃“临渊慕鱼”的惰性思维并坚定“退而结网”的决心智慧,需要有专门且专业的组织机构运筹帷幄和常态化的制度保驾护航,需要三地政府、高校、教育中间组织及区域社会所构建的新型“协同共生”型关系及其行动规则来维持和实现,形成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共生式的表达体系,助力湾区教师教育学科竞争力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结构 教师教育 学科共同体
下载PDF
专业融合趋势下的环境设计教学研究——以米兰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程明 《设计》 2020年第17期97-99,共3页
本文以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Landscape&interior—spatial design》空间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与过程为例,介绍米兰理工大学在专业融合趋势下针对环境设计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创新:如何在设计学大背景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各设计专... 本文以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Landscape&interior—spatial design》空间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与过程为例,介绍米兰理工大学在专业融合趋势下针对环境设计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创新:如何在设计学大背景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各设计专业的优势与特点,建立多元教学团队,以整合不同专业和跨学科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多专业融合的环境设计教学方式探索改革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融合 环境设计 跨学科 教学方式 专业共同体
下载PDF
学科共同体视域下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探析
19
作者 马晓霞 王鹏 《煤炭高等教育》 2020年第6期10-15,共6页
学科发展遵循知识演进内在驱动和社会需求外在驱动的双重逻辑。广义的学科共同体是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将学科人聚集在一起,围绕某一学科或某一类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的组织,包括学术和行政两大群体。教师和学术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是学科共同... 学科发展遵循知识演进内在驱动和社会需求外在驱动的双重逻辑。广义的学科共同体是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将学科人聚集在一起,围绕某一学科或某一类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的组织,包括学术和行政两大群体。教师和学术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是学科共同体的核心,是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术和行政两大群体要在建设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下达成共识,并从行动上协同努力。目前学术共同体的缺位是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要从注重学术共同体本身发展、塑造一流学科文化和创新学科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构建"共商、共治、共享"的"一流"学科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学科 学科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 学术逻辑 学科治理能力
原文传递
The Nature of Normal Science: Arthur Compton's Research Programme as an Exemplar
20
作者 Douglas I. O. Anel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6期449-464,共16页
Thomas S. Kuhn's theory of normal science (NS), aside from being a provocative philosoph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pha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ntains useful ideas for systematic analysis... Thomas S. Kuhn's theory of normal science (NS), aside from being a provocative philosoph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pha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ntains useful ideas for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pecific episod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herefore, although the theory has been looked at from different angles since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SSR) was published in 1962, its detailed exploration of the cumulative phase of research in mature science is of abiding relevance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is is because NS provide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how and why members of scientific communities succeed, largely, to produce reliable knowledge about an incompletely known phenomenal world. Again, the theory elucidates special featu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differentiate it from other creative enterprises. In that regard,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Arthur Compton's research into x-ray scattering as a good instantiation of NS. Discussion of Compton's convincing demonstration of the particulate propertie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NS showcases the elucidatory power of Kuhn's theory with respect to selected episodes in science, and corroborates the notion that the bulk of scientific work is a conservative puzzle-solving activity with the potential for precipitating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Compton's groundbreaking work on x-ray scattering has been analys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Kuhn's philosophy of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mal science PARADIGM disciplinary matrix scientific community x-ray scattering Compton Effe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