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供气技术发展与趋势 被引量:5
1
作者 高献坤 徐国强 侯瑞娟 《柴油机》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详细介绍并分析了C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天然气预混合供气、进气喷射、缸内直接喷气技术,指出了C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将天然气电控多点顺序气口喷射和柴油共轨喷射技术相互结合。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CNG 共轨 电控 喷射技术 柴油 进气 技术发展 喷气 天然气
下载PDF
用激光诱导荧光法研究缸内直喷LPG混合气分布 被引量:6
2
作者 马骁 何旭 +2 位作者 齐运亮 帅石金 许伯彦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1-486,共6页
使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PLIF)对缸内直喷液化石油气(LPG)混合气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在点火时刻压缩冲程喷射形成分层混合气,其浓区处于火花塞附近,且60℃A BTDC喷射形成的混合气分层效果优于90℃A BTDC喷射,而进气冲程(... 使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PLIF)对缸内直喷液化石油气(LPG)混合气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在点火时刻压缩冲程喷射形成分层混合气,其浓区处于火花塞附近,且60℃A BTDC喷射形成的混合气分层效果优于90℃A BTDC喷射,而进气冲程(290℃A BTDC)喷射形成了较均匀的混合气。60℃A BTDC喷射形成的混合气浓区集中难以扩散,浓区位置受涡流运动影响较大,而90℃A BTDC喷射的混合气分布未见明显的集中浓区,在30℃A BTDC后形成较均匀的混合气。在统计区域内,60℃A BTDC喷射形成的混合气循环变动低于90℃A BTDC和290℃A BTDC喷射的循环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激光诱导荧光法 直喷 缸内混合气
下载PDF
现代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技术综述 被引量:4
3
作者 雷先华 杨启正 叶幸 《机电工程技术》 2020年第6期19-20,共2页
燃油喷射系统是汽油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油喷射技术不仅影响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还间接影响气缸中的燃油燃烧和废气形成。总结了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现有的进气道喷射技术、缸内直喷技术的特点;展望了混合喷射和定容式燃烧多段喷... 燃油喷射系统是汽油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油喷射技术不仅影响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还间接影响气缸中的燃油燃烧和废气形成。总结了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现有的进气道喷射技术、缸内直喷技术的特点;展望了混合喷射和定容式燃烧多段喷射新技术;提出了在高度提倡环保的大环境下,电控汽油喷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必然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喷射技术 缸内直喷 进气道喷射
下载PDF
喷油器安装角对156FMI发动机缸内直喷燃烧过程的影响
4
作者 谢冬和 周瑜飞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8-16,共9页
以156FMI摩托车发动机为原型,针对其进气道喷射改为缸内直喷时喷油点位置的确定问题展开研究,考察喷油器安装角对缸内直喷燃烧过程的影响。基于四方程湍流模型、Enable扩散模型、walljet碰壁模型、Dukowicz蒸发模型和KHR破碎模型以及ECF... 以156FMI摩托车发动机为原型,针对其进气道喷射改为缸内直喷时喷油点位置的确定问题展开研究,考察喷油器安装角对缸内直喷燃烧过程的影响。基于四方程湍流模型、Enable扩散模型、walljet碰壁模型、Dukowicz蒸发模型和KHR破碎模型以及ECFM燃烧模型模拟156FMI摩托车发动机缸内直喷燃烧过程,并充分考虑此发动机缸盖空间位置的限制,将喷油器安装在相对气缸盖原火花塞对称位置,研究喷油器安装角对缸内平均压力、温度、瞬时放热率及压力升高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喷油量10 mg、转速3 600 r/min及当量比为1的工况下,θ为55°时,相较于35°峰值压力增大了19.85%,峰值相位提前了2.5°CA,温度峰值升高了14.89%。θ从40°增大到55°时气缸内的压力、温度、瞬时放热率和累积放热量峰值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上升,峰值对应的相位角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前,缩短了着火落后期,使气缸内的混合气燃烧速率加快。当θ为55°时,火焰传播速率最快,气缸内的热功转换效率最高,其在燃烧性能方面较好。研究结果为156FMI摩托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 燃烧性能 喷油器安装
下载PDF
某直列三缸1.0升涡轮增压直喷汽油发动机的开发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社民 邓丽梅 +7 位作者 姜楠 陈涛 黎华平 谈鑫镇 夏青松 叶伊苏 张志明 严君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79-286,共8页
介绍东风汽车公司所研发的某新型1.0 L三缸直列涡轮增压直喷(TGDI)汽油发动机。研发中,经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气道试验和透明发动机试验,优化了燃烧系统,提高其综合性能;采用高效率和低惯量涡轮增压器,保证了良好的全转速性能... 介绍东风汽车公司所研发的某新型1.0 L三缸直列涡轮增压直喷(TGDI)汽油发动机。研发中,经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气道试验和透明发动机试验,优化了燃烧系统,提高其综合性能;采用高效率和低惯量涡轮增压器,保证了良好的全转速性能输出和瞬态响应速度;采用低摩擦、热管理、变排量机油泵和进排气气门可变正时技术(DVVT)等措施,实现了低油耗;优化发动机本体结构设计,研究平衡策略,并设计悬置系统匹配,获得了良好噪声/振动/不平顺性(NVH)性能。进行了台架试验和整车搭载试验。结果表明:该发动机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目标,体积小、结构紧凑,适于不同传统车型和混合动力车型搭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汽油发动机(TGDI) 直喷(DI) 三缸 仿真 开发 试验
下载PDF
基于GDI技术摩托车发动机喷油时刻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谢冬和 孙振鹏 张爱国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9年第6期15-20,共6页
以157FMI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将其发动机进气道喷射原型尝试性地实施缸内直喷技术,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等限制要求,合理布置喷油器位置(喷油器中心轴线和气缸中心轴线夹角为55°),基于k-zeta-f四方程湍流模型、Walljet1碰壁模型、Dukowic... 以157FMI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将其发动机进气道喷射原型尝试性地实施缸内直喷技术,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等限制要求,合理布置喷油器位置(喷油器中心轴线和气缸中心轴线夹角为55°),基于k-zeta-f四方程湍流模型、Walljet1碰壁模型、Dukowicz蒸发模型、KHRT破碎模型、ECFM燃烧模型等建立缸内喷雾燃烧过程,考察点火提前角45°CA BTDC时各喷油时刻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研究其喷油时刻对缸内平均压力、温度、瞬时放热率、压力升高率的影响,以期得到缸内直喷模式下不同喷油时刻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2500 r/min,喷油量20 mg的情况下,随着喷油时刻的提前,平均气缸压力、温度放热率、压力升高率对应的峰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缸内燃烧温度与压力越高,燃烧放热速率越快,缸内高温区范围大,在喷油时刻为65°CA BTDC时,发动机燃烧性能最好,研究结果为小型摩托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 燃烧 喷油时刻
下载PDF
喷油时刻对摩托车缸内直喷燃烧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周瑜飞 谢冬和 +2 位作者 黄蔚 赵菲菲 刘思篁 《电子技术(上海)》 2023年第4期190-191,共2页
阐述156FMI发动机的直喷燃烧性能,喷油时刻对缸内平均压力、温度、瞬时放热率、压力升高率的影响,从而得到缸内直喷模式下不同喷油时刻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模拟分析 发动机 缸内直喷 燃烧 喷油时刻
原文传递
发动机喷油状况的模型设置分析
8
作者 谢冬和 周瑜飞 +2 位作者 黄蔚 赵菲菲 刘思篁 《集成电路应用》 2023年第11期168-169,共2页
阐述156FMI发动机中喷油时刻对缸内平均压力、温度、瞬时放热率、压力升高率的影响,从而得到缸内直喷模式下不同喷油时刻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小型发动机 缸内直喷 喷油时刻
下载PDF
点火时刻对157FMI发动机缸内直喷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振鹏 袁文华 张爱国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第4期12-15,共4页
以157FMI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将其发动机进气道喷射原型尝试性地根据双火花塞位置结构实施缸内直喷技术,通过对比不同点火时刻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为2500r/min,喷油量20mg的情况下,喷油器安装角度设定为55&#... 以157FMI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将其发动机进气道喷射原型尝试性地根据双火花塞位置结构实施缸内直喷技术,通过对比不同点火时刻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为2500r/min,喷油量20mg的情况下,喷油器安装角度设定为55°,随着点火时刻提前,缸内平均压力、温度,压力升高率峰值逐渐增大,且平均压力、温度、压力升高率峰值对应的曲轴转角提前,瞬时放热率峰值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峰值相位逐渐提前。研究结果为小型摩托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 点火时刻 燃烧性能
下载PDF
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放热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开进彬 张来涛 +1 位作者 石磊 邓康耀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5年第3期6-10,共5页
基于增压直喷汽油机,通过实测缸内压力信号,探讨了其燃烧放热规律,着重分析了转速和负荷对气缸压力和放热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发动机负荷较低(20%~50%)时,负荷升高,缸压峰值明显增大,缸压峰值对应的曲轴转角变化存在... 基于增压直喷汽油机,通过实测缸内压力信号,探讨了其燃烧放热规律,着重分析了转速和负荷对气缸压力和放热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发动机负荷较低(20%~50%)时,负荷升高,缸压峰值明显增大,缸压峰值对应的曲轴转角变化存在较大波动,转速对缸压峰值的影响均较小;当发动机处于较高负荷(50%。100%)时,负荷进一步提高,缸压峰值对应的曲轴转角逐渐推后,最大缸压增大幅度趋于缓慢,且转速对缸压峰值的影响趋于明显。发动机转速增大,瞬时放热率峰值逐渐减小,随着负荷的增大,放热始点推后;在60~80°CA范围内,由于缸内工质吸热,导致累积放热率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 缸内直喷 汽油机 气缸压力 放热率
下载PDF
157FMI发动机气缸盖结构强度研究
11
作者 袁文华 申晓东 +1 位作者 伏军 吴磊 《内燃机与配件》 2022年第2期30-32,共3页
以157FMI汽油机由进气道喷射改为缸内直喷过程中的技改关键技术之结构强度为切入点,以火花塞关于气缸轴线对称的位置为喷油器喷射点,建立气缸盖有限元模型,对气缸盖进行结构强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气缸盖喷油器孔位的最大应力为80.38M... 以157FMI汽油机由进气道喷射改为缸内直喷过程中的技改关键技术之结构强度为切入点,以火花塞关于气缸轴线对称的位置为喷油器喷射点,建立气缸盖有限元模型,对气缸盖进行结构强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气缸盖喷油器孔位的最大应力为80.38MPa,也是整个气缸盖最大强度。通过强度和位移校核,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结构许用应力,最终结果满足缸盖的强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托车 气缸盖 缸内直喷 结构强度
下载PDF
增程式电动汽车用LPG直喷发动机燃烧过程的数值解析
12
作者 王佳 刘向龙 许伯彦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18年第1期13-17,23,共6页
提出一种以LPG为燃料的适用于增程式电动汽车发电机组的二冲程缸内直喷发动机喷雾-壁面复合引导式燃烧系统。在采用纹影实验法对计算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喷油时刻、不同曲轴转角的缸内混合气形成及燃烧情况进行了... 提出一种以LPG为燃料的适用于增程式电动汽车发电机组的二冲程缸内直喷发动机喷雾-壁面复合引导式燃烧系统。在采用纹影实验法对计算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喷油时刻、不同曲轴转角的缸内混合气形成及燃烧情况进行了数值解析。结果表明:在起动-过渡运转工况(2 000 r/min、20%负荷)下,喷油开始时刻为45°CA ABDC、曲轴转到20°CA BTDC时,缸内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均质混合气。在20°CA BTDC时点火,放热率峰值最高,且峰值一般出现在上止点附近,燃烧特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程式电动汽车 复合引导 缸内直喷 数值解析 二冲程 发动机
下载PDF
直喷发动机机油稀释原因分析及优化
13
作者 梁称邦 黄振华 《时代汽车》 2022年第15期135-137,共3页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增压直喷发动机机油被稀释的机理,并基于对某四缸增压直喷汽油机进行机低温台架机油稀释试验,通过喷油模型CFD仿真分析,对喷油器进行优化设计及喷油控制优化,最后通过试验验证,机油稀释改善效果明显。
关键词 机油稀释 缸内直喷 优化设计
下载PDF
缸内直喷LNG发动机燃烧过程测量分析
14
作者 秦江涛 罗福强 +1 位作者 李静波 邹博文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0,共4页
将1台直列4缸汽油机改装为缸内直喷LNG发动机,用自行开发的发动机工作过程测量分析系统测量其缸内压力。分析了标定转速和最大扭矩转速下最高燃烧压力、压力升高率、缸内温度的变化,并计算分析了其放热规律。结果表明:与汽油机相比,改... 将1台直列4缸汽油机改装为缸内直喷LNG发动机,用自行开发的发动机工作过程测量分析系统测量其缸内压力。分析了标定转速和最大扭矩转速下最高燃烧压力、压力升高率、缸内温度的变化,并计算分析了其放热规律。结果表明:与汽油机相比,改装后的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较慢,后燃现象较严重;最大扭矩点的最大压力及最大压力升高率大于标定点;转速不变时,随着负荷的增加,最高燃烧压力增大,对应相位提前,燃烧始点提前,缸内温度升高,最大放热率增加,最大放热率所对应的曲轴转角也相对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直喷式发动机 气缸压力 燃烧过程 放热规律
下载PDF
GDI发动机及其稀燃优化技术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陆展华 《柴油机》 2003年第6期36-41,51,共7页
论述了现代GDI发动机在电子控制策略(包括混合气的制备,扭矩的调节,喷油正时的选择)、燃油喷射系统及燃烧系统的设计、缸内气流运动的组织以及燃烧排放等几个方面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目前国外典型的采用缸内直喷稀薄燃烧... 论述了现代GDI发动机在电子控制策略(包括混合气的制备,扭矩的调节,喷油正时的选择)、燃油喷射系统及燃烧系统的设计、缸内气流运动的组织以及燃烧排放等几个方面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目前国外典型的采用缸内直喷稀薄燃烧系统的发动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GDI及其稀燃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I发动机 电子控制策略 稀燃优化 燃油喷射系统 燃油控制 排放控制
下载PDF
天然气发动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特点及性能评述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钧 张武高 黄震 《柴油机》 2002年第3期16-20,共5页
本文根据天然气发动机混合气的形成特点,把天然气发动机分为预混合燃烧型和非均质扩散燃烧型,并分析了这两种天然气发动机的技术特点、燃烧特点与排放等性能。本文重点介绍了实现非均质扩散燃烧的不同型式高压缸内直喷天然气发动机技术... 本文根据天然气发动机混合气的形成特点,把天然气发动机分为预混合燃烧型和非均质扩散燃烧型,并分析了这两种天然气发动机的技术特点、燃烧特点与排放等性能。本文重点介绍了实现非均质扩散燃烧的不同型式高压缸内直喷天然气发动机技术及其性能特点,最后提出非均质扩散燃烧天然气发动机技术需要研究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混合燃烧 非均质扩散燃烧 高压缸内直喷 天然气发动机 混合气 燃烧特点 汽车 节能 排放
下载PDF
车用天然气发动机技术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宋钧 张武高 黄震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12,共5页
把天然气发动机分为均质混合气预混合燃烧型和非均质扩散燃烧型 ,详细分析了前者的燃烧特点与排放性能 ,指出了采用天然气高压缸内直喷技术的必要性。高压缸内直喷天然气发动机的燃烧过程以非均质扩散燃烧为主 ,因而热效率高 ,最大平均... 把天然气发动机分为均质混合气预混合燃烧型和非均质扩散燃烧型 ,详细分析了前者的燃烧特点与排放性能 ,指出了采用天然气高压缸内直喷技术的必要性。高压缸内直喷天然气发动机的燃烧过程以非均质扩散燃烧为主 ,因而热效率高 ,最大平均有效压力达到甚至超过同型柴油机 ,N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发动机 均质混合气 非均质混合气 排放特性 缺内直喷 汽车 燃烧特性
下载PDF
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GDI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分布 被引量:15
18
作者 马骁 何旭 +1 位作者 王建昕 帅石金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0,共6页
讨论了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发动机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布时的主要技术问题以及示踪剂特性,对比并改进了定量标定中分步求解标定系数的方法,改进后的标定计算方法没有忽略沿程吸收衰减的步骤。建立了基于光学发动机的缸内平面激光诱导荧光... 讨论了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发动机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布时的主要技术问题以及示踪剂特性,对比并改进了定量标定中分步求解标定系数的方法,改进后的标定计算方法没有忽略沿程吸收衰减的步骤。建立了基于光学发动机的缸内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测试平台,定量研究了直喷汽油机在不同喷射策略下的混合气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稀燃策略,在进气冲程的早喷形成难以点燃的低浓度均匀场,同样油量在压缩冲程单次喷射会在缸内形成燃空当量比2以上的过浓区域,而两阶段喷射形成的混合气不仅较为均匀,且在火花塞附近形成了燃空当量比1.2左右的浓区,有利于稳定点火和燃烧。对火花塞附近区域的统计结果表明:火花塞附近处于最适合点火燃空比范围的混合气变动量总体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直喷汽油机 激光诱导荧光 缸内混合气分布
下载PDF
增压直喷汽油机起动怠速及混合气浓度对微粒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裴毅强 张建业 +3 位作者 秦静 李翔 代玉利 李云龙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2-897,共6页
在一台增压直喷(GDI)汽油机上,使用快速微粒光谱仪(DMS500)对排气中微粒排放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起动后数秒内微粒排放较高,随着暖机进行积聚态微粒排放减少,热机怠速工况排气微粒主要以核模态为主.随着过量空气系数... 在一台增压直喷(GDI)汽油机上,使用快速微粒光谱仪(DMS500)对排气中微粒排放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起动后数秒内微粒排放较高,随着暖机进行积聚态微粒排放减少,热机怠速工况排气微粒主要以核模态为主.随着过量空气系数λ减小缸内峰值压力增加,燃烧持续期缩短,缸内平均温度升高,燃烧后期缸内温度下降幅度增加,混合气氧含量降低,这些均促进了碳烟排放.采用稀混合气时,循环变动升高.低负荷时,积聚态微粒对λ变化较敏感;增加负荷和转速后,积聚态微粒数浓度有所降低,表现为随λ减小而增加的趋势.采用浓混合气时,排气微粒质量迅速增加.在实验工况,排气微粒的几何平均直径(GMD)和中位直径(CMD)基本在10,nm以内,λ为0.8时微粒的GMD和CMD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I汽油机 缸内压力 放热率 微粒
下载PDF
航空直喷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形成的试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胡春明 李骥琦 +2 位作者 白洪林 任立红 董亮亮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21-1927,共7页
基于航空活塞式基础样机的结构特点,自主研制了单缸低压直喷全透明光学发动机,并利用高速摄影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燃烧室形状、燃油启喷时刻以及发动机转速等条件下低压直喷发动机缸内的混合气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 基于航空活塞式基础样机的结构特点,自主研制了单缸低压直喷全透明光学发动机,并利用高速摄影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燃烧室形状、燃油启喷时刻以及发动机转速等条件下低压直喷发动机缸内的混合气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偏心碗型活塞顶面能够有效地引导燃油喷雾形成向燃烧室顶部卷吸的运动,从而使得燃油液滴聚集在双侧火花塞附近;燃油喷射时刻对混合气形成影响很大,当进气门开度较小且活塞与上止点距离较为适中时喷射燃油,混合气形成质量最好;进气运动较强烈时,发动机转速提高会加速燃油液滴的蒸发,但同时活塞顶面对喷雾的引导作用被削弱,混合气形成质量变差;当进气运动变弱时,发动机转速提高会增强活塞顶面对油束的作用,即引导作用变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发动机 低压缸内直喷 燃烧室形状 高速摄影 混合气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