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矿化及吸收-矿化一体化(IAM)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中辉 苏胜 +7 位作者 尹子骏 安晓雪 赵志刚 陈逸峰 刘涛 汪一 胡松 向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18-2327,共10页
为避免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CO_(2)减排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CO_(2)矿物碳酸化作为一种有潜力的CO_(2)减排技术,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CO_(2)矿物碳酸化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干法碳酸化、直接湿法碳酸化以及间接碳酸化等不同工艺过... 为避免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CO_(2)减排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CO_(2)矿物碳酸化作为一种有潜力的CO_(2)减排技术,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CO_(2)矿物碳酸化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干法碳酸化、直接湿法碳酸化以及间接碳酸化等不同工艺过程。目前,CO_(2)直接或间接碳酸化方法面临的关键挑战是提升CO_(2)碳酸化反应动力学特性;反应速率慢、碳酸化效率较低是当前该技术的主要问题。传统CO_(2)胺类化学吸收法具有吸收速率快、吸收容量大和吸收剂能循环再生的优点,但能耗和运行成本较高。将CO_(2)胺类化学吸收法与CO_(2)碳酸化过程结合而开发的CO_(2)吸收-矿化一体化技术(IAM)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高能耗、低转化率的问题,而且使工艺流程简化、成本降低,有利于应用于工业化。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CO_(2)矿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了各种工艺技术路线的不同特点,并分析指出加强对IAM工艺反应机理的研究以及开发出高效、经济的吸收剂和矿化原料,将是该工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矿物碳酸化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吸收-矿化一体化技术 直接碳酸化 间接碳酸化
下载PDF
碱性工业固废矿化封存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秋华 吴嘉帅 张卫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72-1582,共11页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CO_(2)减排刻不容缓。CO_(2)矿物碳酸化作为一种CO_(2)减排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于传统天然矿化原料,碱性工业固废具有反应速率快、碳酸化效率更高、能耗低等特点,并且利用...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CO_(2)减排刻不容缓。CO_(2)矿物碳酸化作为一种CO_(2)减排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于传统天然矿化原料,碱性工业固废具有反应速率快、碳酸化效率更高、能耗低等特点,并且利用碱性工业固废进行CO_(2)矿化还可以产出高附加值产物用于化工、建筑等领域。本文主要综述了碱性工业固废的矿化机理,利用碱性工业固废(粉煤灰、钢渣、电石渣)进行CO_(2)碳酸化的研究进展及吸收-矿化一体化(IAM)技术。对于以碱性工业固废为原料的碳酸化技术,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机理和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研究并优化工艺流程;针对IAM工艺今后应开发出高效、经济的吸收剂和封存能力更好的矿化原料,并加强对IAM工艺反应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碱性工业固体废物 直接碳酸化 间接碳酸化 吸收-矿化一体化技术
下载PDF
二氧化碳矿物封存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兵兵 王慧敏 +1 位作者 曾尚红 苏海全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75-2083,共9页
面对温室效应带来的生态灾难,利用各种技术封存固定CO2成为了关键,CO2矿物封存是其中最环保、最安全、最永恒的CO2固定方式。本文从封存方案、反应机理及碳化原料三方面详细介绍了CO2矿物封存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全面概述了CO2矿物封存的... 面对温室效应带来的生态灾难,利用各种技术封存固定CO2成为了关键,CO2矿物封存是其中最环保、最安全、最永恒的CO2固定方式。本文从封存方案、反应机理及碳化原料三方面详细介绍了CO2矿物封存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全面概述了CO2矿物封存的技术路线,其中包括直接碳化路线以及以酸浸出工艺、熔盐碳化工艺、铵盐浸出工艺以及生物浸出工艺为代表的间接碳化路线。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CO2矿物封存技术的优缺点及其产业化前景,并提出今后我国CO2矿物封存技术研究和发展应更加注重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考虑,将CO2看做是廉价碳资源材料,积极推进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项目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矿物封存 直接碳化 间接碳化
下载PDF
熔盐辅助法制备碳化钛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珍 凌永一 +3 位作者 王子昊 张婧 贾全利 刘新红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7,共11页
近年来,在熔盐辅助法制备TiC材料方面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已采用熔盐辅助法制备出不同粒度、形貌各异及纯度不同的TiC粉体、TiC涂层和TiC纤维等.本文在归纳总结熔盐辅助碳热还原法、熔盐辅助电化学法、熔盐辅助金属热还原法、熔盐辅助... 近年来,在熔盐辅助法制备TiC材料方面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已采用熔盐辅助法制备出不同粒度、形貌各异及纯度不同的TiC粉体、TiC涂层和TiC纤维等.本文在归纳总结熔盐辅助碳热还原法、熔盐辅助电化学法、熔盐辅助金属热还原法、熔盐辅助直接碳化法以及熔盐辅助微波合成法制备TiC材料的工艺、原理、产物纯度、形貌及其优缺点等基础上,对未来在杂质去除、提高TiC纯度、调控TiC形貌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期望为高质量TiC材料的制备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辅助 碳化钛 碳热还原法 电化学法 金属热还原法 直接碳化法 微波合成法
下载PDF
管式电解质支撑型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浸渍法制备及电性能 被引量:13
5
作者 谢永敏 王晓强 +1 位作者 刘江 余长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6-392,共7页
管状电解质支撑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具有稳定性高、电极选择范围广、易封接等优点,很适合应用于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现阶段的基础研究中。为实现管状电解质支撑型SOFC的便捷制备,本研究开发了管状YSZ(钇稳定化氧化... 管状电解质支撑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具有稳定性高、电极选择范围广、易封接等优点,很适合应用于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现阶段的基础研究中。为实现管状电解质支撑型SOFC的便捷制备,本研究开发了管状YSZ(钇稳定化氧化锆)电解质支撑膜的浸渍法制备工艺。组装了电极材料为Ag-GDC(钆掺杂氧化铈)的电解质支撑型SOFC单电池。测试了单电池分别以加湿氢气和担载5%(w,质量分数)Fe的活性炭为燃料,环境空气为氧化剂的电性能。电池的开路电压接近理论值,且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电解质膜致密。单电池以活性碳为燃料在800°C取得了280 m W?cm^(-2)的最大功率密度,接近其以加湿氢气为燃料的330 m W?cm^(-2)。交流阻抗谱结果表明YSZ电解质的欧姆电阻是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原因。DC-SOFC以恒电流1 A放电,运行了2.1 h,燃料利用率为36%。DC-SOFC二次装载碳燃料后的电性能几乎与初次的性能一样,表明制备的YSZ电解质支撑膜可稳定的应用于DC-SOFCs中。分析了DC-SOFC放电过程中电性能衰减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直接碳 电解质支撑 钇稳定化氧化锆 浸渍法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直接以焦炭为燃料的电性能(英文) 被引量:6
6
作者 谢永敏 李江霖 +3 位作者 侯金醒 吴沛佳 刘江 刘庆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8-1174,共7页
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是一种潜在的固体碳燃料高效率、低污染发电技术。本研究报道了将工业焦炭直接用作管式DC-SOFC燃料的研究。制备了电极材料为Ag-GDC(钆掺杂氧化铈)的YSZ(钇稳定化氧化锆)电解质支撑型管式固体氧化物... 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是一种潜在的固体碳燃料高效率、低污染发电技术。本研究报道了将工业焦炭直接用作管式DC-SOFC燃料的研究。制备了电极材料为Ag-GDC(钆掺杂氧化铈)的YSZ(钇稳定化氧化锆)电解质支撑型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采用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焦炭燃料进行了性质表征。结果表明,焦炭燃料呈微米级的颗粒状,并含有大量对Boudouard反应有利的缺陷结构。电池以纯焦炭为燃料在850℃取得的最大功率密度为149 mW/cm^2,在碳燃料表面负载能提高Boudouard反应速率的Fe催化剂后,最大功率密度提高至217 mW/cm^2。通过电化学测试和尾气表征,分析了恒电流放电过程中电池的性能衰减机制。测试结果证明了将焦炭直接用作全固态DCSOFC的燃料产生电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直接碳 焦炭 Fe催化剂
下载PDF
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碳燃料和逆向Boudouard反应催化剂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玉玺 韩婷婷 +6 位作者 解子恒 李琳 宋艳雯 梁加仓 张津津 于方永 杨乃涛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77-1986,共10页
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DC-SOFCs)是一种能够将固体碳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型能量转换装置,具有理论效率高、燃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以及绿色环保等突出优势。根据DC-SOFC的工作原理,其... 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DC-SOFCs)是一种能够将固体碳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型能量转换装置,具有理论效率高、燃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以及绿色环保等突出优势。根据DC-SOFC的工作原理,其运行过程是一个动力学控制步骤,即阳极侧CO的电化学氧化反应与碳燃料中逆向Boudouard反应的有效耦合保证了DC-SOFC的高效稳定运行。其中,速率相对较慢的逆向Boudouard反应是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因素。因此,设计提高逆向Boudouard反应速率是促进DC-SOFC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此目标,其中最简单有效的两种方法是:①在固体碳燃料中担载逆向Boudouard反应催化剂;②直接采用多孔结构且天然富含金属元素的生物质炭为燃料。基于近年来的前沿研究,本文综述了采用不同类型逆向Boudouard反应催化剂和碳燃料的DC-SOFCs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DC-SOFCs的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开发高性能、长寿命DCSOFCs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直接碳 碳燃料 Boudouard反应 生物质炭
下载PDF
中国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被引量:171
8
作者 江亿 胡姗 《暖通空调》 2021年第5期1-13,共13页
建筑部门是能源消费的三大领域(工业、交通、建筑)之一,也是造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主要责任领域之一。在2030年之前力争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央对我国低碳发展给出的明确目标和时间表。中国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意味着零排... 建筑部门是能源消费的三大领域(工业、交通、建筑)之一,也是造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主要责任领域之一。在2030年之前力争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央对我国低碳发展给出的明确目标和时间表。中国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意味着零排放,指的是建筑部门相关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同样影响气候变化的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都为零。针对我国建筑部门的运行直接碳排放、运行间接碳排放、建造和维修导致的间接碳排放及运行导致的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的现状水平、主要来源、减排关键问题和实现零排放的路径与关键技术。指出"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并给出了我国实现建筑部门碳中和的四个主要任务:取消直接碳排放,协助减少电力和热力使用导致的间接碳排放,减少建造和维修用材的生产和运输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避免建筑空调制冷系统使用中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该促进这四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和关键低碳技术的应用,通过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部门 碳中和 生态文明 直接碳排放 间接碳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
下载PDF
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影响因素——以厦门岛区为例 被引量:48
9
作者 叶红 潘玲阳 +2 位作者 陈峰 汪凯 黄少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802-3811,共10页
在全球城市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碳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变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家庭能耗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它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控制它对局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负... 在全球城市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碳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变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家庭能耗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它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控制它对局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厦门岛区为例,通过社会问卷设计和调查,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最终收回的340份有效问卷进行城市家庭能耗的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厦门岛区平均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量为1218.2kg/(户.a),电力消耗直接碳排放是厦门岛区主要的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方式,电力消耗直接碳排放量是瓶装液化石油气与代用天然气使用直接碳排放总量的近5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得到,与住区自然环境与家庭耗能倾向相比,家庭社会情况是影响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最为重要的因子,其对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变化的解释能力为17.9%。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家庭住宅面积对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家庭住宅面积对公共因子的贡献率达到了0.829。研究旨在为城市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城市住区形态的合理设计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家庭 能耗 直接碳排放 社会问卷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居民消费碳足迹研究 被引量:45
10
作者 董会娟 耿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4-501,共8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碳足迹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居民消费碳足迹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北京市2007年居民消费直接碳足迹和隐含碳足迹的特征。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碳足迹总量...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碳足迹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居民消费碳足迹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北京市2007年居民消费直接碳足迹和隐含碳足迹的特征。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碳足迹总量约7993万t,约为农村居民碳足迹总量1195.55万t的7倍。其中城镇居民碳足迹以隐含碳足迹为主,农村居民碳足迹以直接碳足迹为主。从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构成来看,城镇居民以食品、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为主,分别为35.2%,14.1%和13.8%;农村居民主要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信为主,分别为32.4%,21.9%和12.3%。此外,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交通和通信碳足迹增加明显。最后针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碳足迹的特征,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足迹 直接碳足迹 投入产出 居民消费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 被引量:37
11
作者 周平 王黎明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78,共8页
居民最终需求已成为我国CO2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测算我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2,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编制出混合单位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从而得到居民CO2间接排放量占... 居民最终需求已成为我国CO2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测算我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2,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编制出混合单位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从而得到居民CO2间接排放量占居民碳排总量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对居民最终需求及相关经济活动引致的CO2间接排放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最终需求总量、城乡消费比例及居民消费结构三个方面的变化是促进CO2间接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以能源消耗系数下降为特征的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促使CO2间接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最终需求 能源投入产出表 直接碳排量 间接碳排量 结构分解模型
下载PDF
基于“水—能—碳”关联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余娇 赵荣钦 +5 位作者 肖连刚 张林静 王帅 揣小伟 韩雨承 焦士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2-1062,共11页
从"水—能—碳"关联视角开展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揭示污水处理系统中资源的流动、投入过程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机理,并可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低碳运行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基于"水—能—碳"关... 从"水—能—碳"关联视角开展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揭示污水处理系统中资源的流动、投入过程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机理,并可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低碳运行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基于"水—能—碳"关联的角度,构建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郑州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评估了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不同环节的碳排放,并对各环节碳排放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中,直接碳排放占主导地位,间接碳排放中的能耗和物耗碳排放占比较小;②吨水CH4排放和吨水N2O排放主要受污水处理量和进出水水质浓度(BOD浓度和TN浓度)的影响;③吨水能耗碳排放和吨水物耗碳排放均有呈规模效应的趋势;④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同环节碳排放受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量、运行工况、进出水水质要求、回用水处理率和能源消耗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资源输入和流通过程的综合管理,推动水、能节约和碳减排的协同对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低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系统 直接碳排放 间接碳排放 “水—能—碳”关联 动态变化 郑州市
原文传递
中国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体系初探 被引量:28
13
作者 岳冬冬 王鲁民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第8期120-122,130,共4页
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量最大的品种,目前年产量已超过1 000万t,同时海水贝类养殖还具有碳汇功能。为了科学核算其碳汇量,在介绍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及渔业碳汇定义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体系。该体系包括直接碳汇和间... 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量最大的品种,目前年产量已超过1 000万t,同时海水贝类养殖还具有碳汇功能。为了科学核算其碳汇量,在介绍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及渔业碳汇定义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体系。该体系包括直接碳汇和间接碳汇,其中直接碳汇核算相对简单,只需要获取转换系数、质量比重及碳含量3个参数,而间接碳汇以食物链机制为基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具体核算过程较为复杂,应该作为下一步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体系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贝类 直接碳汇 间接碳汇 核算体系
下载PDF
基于直接碳汇核算的长三角地区海水贝类养殖发展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岳冬冬 王鲁民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第8期133-136,共4页
海水贝类养殖是形成渔业碳汇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核算原理为基础,通过对2010年全国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进行核算,得出以下结论:(1)2010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总量约97×104t,其中,按省区排序,山东省位居第... 海水贝类养殖是形成渔业碳汇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核算原理为基础,通过对2010年全国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进行核算,得出以下结论:(1)2010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总量约97×104t,其中,按省区排序,山东省位居第一,而按品种排序,牡蛎则是主要来源;(2)长三角地区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量不具有优势,仅占总量的11.58%。为了提高长三角地区碳汇渔业发展地位,以相应海区养殖容量为基础,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借助地区内外两种资源,提高长三角地区海水贝类养殖产量;二是在现有养殖产量基础上,通过优化海水贝类养殖结构,提高贻贝养殖比重以实现增汇,据估算,养殖结构调整可使江苏、浙江两省碳汇量分别提高到18 703.87 t和9 048.56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贝类 直接碳汇 核算
下载PDF
北京城镇居民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基于LMDI分解法 被引量:19
15
作者 方德斌 陈卓夫 郝鹏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38,共9页
基于2006—2016年相关数据,运用LMDI-I加法分解法研究北京城市家庭中各要素分别对直接、间接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3年以前,北京市城市家庭以间接碳排放为主,2013年后直接碳排放量超过间接碳排放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主要... 基于2006—2016年相关数据,运用LMDI-I加法分解法研究北京城市家庭中各要素分别对直接、间接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3年以前,北京市城市家庭以间接碳排放为主,2013年后直接碳排放量超过间接碳排放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主要碳排放来源。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分别是造成直接、间接碳排放上升的最主要推动因素,城区人口的增长对直接、间接碳排放都产生正向效用,而能源强度和能源转化系数的降低可以有效抑制间接碳排放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间接碳排放 家庭单位 LMDI分解法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尹伟华 张亚雄 +2 位作者 李继峰 徐丽萍 王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58-2264,共7页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区域降幅最高,南部沿海区域降幅最低;(2)中国碳排放强度降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区域,而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收敛性;(3)得益于节能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等,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导致中国碳排放强度降低,而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则抑制碳排放强度降低;(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对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而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的贡献却相对较小;(5)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中国碳减排政策应避免"一刀切",还要注重区域间横向联合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投入,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减少对高碳性产品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碳排放强度 结构分解分析 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 增加值系数效应 中间投入产出技术结构效应 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 中国
原文传递
直接碳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晨 史翊翔 蔡宁生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直接碳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Fuel Cell,DCFC)能够直接将固体碳燃料中的化学能高效、清洁地转化为电能,对煤炭的合理利用、污染物控制以及CO2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开发出以熔融碳酸盐、熔融氢氧化物和固体氧化物作为电解质的多种D... 直接碳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Fuel Cell,DCFC)能够直接将固体碳燃料中的化学能高效、清洁地转化为电能,对煤炭的合理利用、污染物控制以及CO2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开发出以熔融碳酸盐、熔融氢氧化物和固体氧化物作为电解质的多种DCFC,但与其它燃料电池技术相比,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了DCFC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发现状,对现有DCFC加以分类,分析比较了其各自工作机理、性能特点以及在CO2减排方面的特性。在总结各类DCFC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基础上,展望了直接碳燃料电池技术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碳燃料电池 熔融碳酸盐 熔融氢氧化物 固体氧化物
下载PDF
以椰壳生物质炭为燃料的直接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被引量:10
18
作者 丘倩媛 陈倩阳 +1 位作者 刘志军 刘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2-360,I0007,共10页
通过热裂解制得椰壳炭,表征了其结构和组成,并将其用于电解质为钇稳定化氧化锆(YSZ)、电极材料为银和钆掺杂氧化铈(Ag-GDC)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燃料,对所构成的直接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 通过热裂解制得椰壳炭,表征了其结构和组成,并将其用于电解质为钇稳定化氧化锆(YSZ)、电极材料为银和钆掺杂氧化铈(Ag-GDC)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燃料,对所构成的直接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椰壳炭颗粒粒径在微米级别,具有介孔结构,而且椰壳炭中含有K、Ca等元素,可用作Boudouard反应催化剂。当使用椰壳炭作为DC-SOFC燃料时,在800℃下电池最大功率密度为255 mW/cm^2;负载Fe催化剂后,最大功率密度提升为274 mW/cm^2。以0.5 A/cm^2的恒电流放电,0.5 g负载Fe椰壳炭燃料电池能够连续工作17.6 h,燃料利用率为39%,表明椰壳炭作为DC-SOFC燃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生物质炭 椰壳炭
下载PDF
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天蔚 边晓燕 +3 位作者 吴珊 梁思琪 徐琴 魏晓川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87,共12页
碳核算能量化分析碳排放数据,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从直接、间接两个角度出发,聚焦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问题。直接碳排放主要源于源侧火电机组和电网侧SF6气体泄露。首先对火电机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围绕特性、... 碳核算能量化分析碳排放数据,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从直接、间接两个角度出发,聚焦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问题。直接碳排放主要源于源侧火电机组和电网侧SF6气体泄露。首先对火电机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围绕特性、精度、适用范畴等,对排放因子法、物料平衡法、实测法进行分析对比,并简要说明了由SF6气体泄露造成的等价碳排放核算方法。其次,基于发电负荷等于厂用电负荷、网损及综合用电负荷三者之和这一关系,提出间接碳排放的定义,厘清直接、间接碳排放关系,并比较平均碳排放因子法与基于碳排放流理论核算间接碳排放方法的优劣。最后,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中直接、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展望未来考虑市场因素下的碳排放核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核算 直接碳排放 间接碳排放 新型电力系统
下载PDF
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区域间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视角 被引量:5
20
作者 信猛 陈菁泉 +2 位作者 彭雪鹏 师岚 钱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60-1472,共13页
利用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以各省份为节点,省份间的碳排放关系为边缘,碳排放转移量为权重构建区域间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复杂网络理论结合探究各省在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中角色对各省份农业直接碳... 利用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以各省份为节点,省份间的碳排放关系为边缘,碳排放转移量为权重构建区域间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复杂网络理论结合探究各省在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中角色对各省份农业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07~2017年期间我国农业直接碳排放量整体较大,且大部分省份农业直接碳排放处于上升趋势.根据三大功能区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入和流出分析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更多的是区域内部自产自消,其次是供给粮食主销区,最后是供给粮食产销平衡区.而粮食主销区更多的是消耗粮食主产区,供给相对较少.粮食产销平衡区更多的是消耗粮食主产区,供给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我国碳排放流向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等中部地区以及东北三省,西部地区的新疆、内蒙古等省份主要是由东部等发达地区流入.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入强度、城镇化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强度以及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产量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有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出强度、传输介质能力以及影响力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没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 农业直接碳排放 投入产出模型 复杂网络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