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 also mediate the drug–drug interaction between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被引量:3
1
作者 Yanna Zhu Xiaokui Huo +7 位作者 Changyuan Wang Qiang Meng Zhihao Liu Huijun Sun Aiping Tan Xiaodong Ma Jinyong Peng Kexin Liu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20年第2期252-263,共12页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at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OATs)mediate the drug–drug interaction(DDI)between imipenem and cilastatin.After co-administration with imipenem,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and the plasma co...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at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OATs)mediate the drug–drug interaction(DDI)between imipenem and cilastatin.After co-administration with imipenem,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and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of cilastati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while renal clearance and cumulative urinary excretion of cilastatin were decreased.At the same time,imipenem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uptake of cilastatin in rat kidney slices and in human OAT1(hOAT1)-HEK293 and human OAT3(hOAT3)-HEK293 cells.Probenecid,p-aminohippurate,and benzylpenicillin inhibited the uptake of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in rat kidney slices and in hOAT1-and hOAT3-HEK 293 cells,respectively.The uptakes of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in hOAT1-and hOAT3-HEK 293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ock-HEK-293 cells.Moreover,the K m values of cilastatin were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imipenem with unchanged V max,indicating that imipenem inhibited the uptake of cilastatin in a competitive manner.When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were co-administered,the level of imipenem was higher compared with imipenem alone both in vivo and in vitro.But,cilastatin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uptake of imipenem when dehydropeptidase-1(DPEP1)was silenced by RNAi technology in hOAT1-and hOAT3-HEK 293 cells.In conclusion,imipenem and cilastatin are the substrates of OAT1 and OAT3.OAT1 and OAT3 mediate the DDI between imipenem and cilastatin.Meanwhile,cilastatin also reduces the hydrolysis of imipenem by inhibiting the uptake of imipenem mediated by OAT1 and OAT3 in the kidney as a comp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IPENEM/CILASTATIN Renal dipeptidase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 Drug-drug interaction
下载PDF
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对牙周治疗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贤华 吴织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利用 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观察牙周治疗前后龈下菌斑肽酶活性的改变及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 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 6 5例牙周炎患者共 6 5个位点洁治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菌、福塞类杆菌、齿垢密螺旋体来... 目的 :利用 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观察牙周治疗前后龈下菌斑肽酶活性的改变及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 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 6 5例牙周炎患者共 6 5个位点洁治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菌、福塞类杆菌、齿垢密螺旋体来源的肽酶活性的改变 ,通过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区分阳性和阴性 ;在6 6 6 nm下测吸光度值 ,定量反映肽酶活性。结果 :治疗前牙周炎位点肽酶活性 (0 .44± 0 .2 3)明显高于治疗后 (0 .34± 0 .2 6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治疗后 Periocheck(+)部位牙周袋深、附着丧失、牙龈指数和Periocheck(- )位点相差显著。结论 :Periocheck方法能够快速、简便、灵敏的检测龈下菌斑中肽酶活性 ,反映牙周临床指标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酶 PERIOCHECK 牙周炎 牙科刮治术
下载PDF
桦褐孔菌膜二肽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3
作者 黄金金 王艳 +3 位作者 胡萍 袁雯雯 赵艳霞 郑维发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6-697,共12页
本研究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蛋白表达体系表达了药用担子菌桦褐孔菌的一个二肽酶基因。该二肽酶基因编码区全长1814bp,包含6个内含子,编码46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二肽酶基因编码的蛋白中不含信号肽序列,但在第55... 本研究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蛋白表达体系表达了药用担子菌桦褐孔菌的一个二肽酶基因。该二肽酶基因编码区全长1814bp,包含6个内含子,编码46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二肽酶基因编码的蛋白中不含信号肽序列,但在第55–77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跨膜结构。将含跨膜结构和去跨膜结构蛋白的cDNA序列分别克隆到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αA上,电转化至巴斯德毕赤酵母X-33中,用1%(V/V)甲醇诱导重组菌株表达目标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巴斯德毕赤酵母可表达含跨膜结构的完整基因,但目标蛋白不能分泌到胞外,存在于破碎细胞的沉淀中,且没有催化活性;而去跨膜结构的蛋白则可分泌表达到胞外,并具有催化活性。Ni-NTA纯化去跨膜结构的桦褐孔菌二肽酶浓度可达0.12mg/mL,并发现其在pH 7.3、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的条件下,以Gly-Gly为底物时,其比活为433U/mg。同时检测到其对Ile-Leu、Trp-Trp和Phe-Phe具有较高的水解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二肽酶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体系 异源表达
原文传递
坏死性胰腺炎的持续损害因子——胰腺缺血 被引量:75
4
作者 毛恩强 张圣道 +2 位作者 韩天权 王建承 张臣烈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0-152,共3页
作者应用大鼠坏死性胰腺炎模型,探讨胰腺缺血在坏死性胰腺炎疾病的全过程中是否是持续损害因子。检测五组大鼠血浆内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F1α(PGF1α)的浓度及血清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活性。结果表明... 作者应用大鼠坏死性胰腺炎模型,探讨胰腺缺血在坏死性胰腺炎疾病的全过程中是否是持续损害因子。检测五组大鼠血浆内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F1α(PGF1α)的浓度及血清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活性。结果表明,实验组的TXB2、PGF1α与对照组皆有显著差异性(P<0.05)。ACE,除6小时的活性低于对照组(两者无差异)外,其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上推测,导致坏死性胰腺炎缺血的因素持续存在。因此,胰腺缺血是坏死性胰腺炎的持续损害因子,既是起始因子,又是恶化因子,且不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坏死性 胰腺缺血 血栓素B2 PGF ACE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被引量:28
5
作者 邓珏琳 黄德嘉 +2 位作者 承永明 黄明惠 黄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04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二维引导下的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有无左室肥厚(LVH),同时作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采血检测ACE基因多态性(PCR方...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04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二维引导下的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有无左室肥厚(LVH),同时作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采血检测ACE基因多态性(PCR方法)。113例正常人作基因频率检测。结果(1)高血压LVH(+)与LVH(-)两组动态血压指标除夜间平均SBP、平均动脉压(MAP)差异有显著性外,24小时及白天平均SBP、DBP、MAP和夜间平均DBP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2)LVH(+)组I基因频率明显高于LVH(-)组,LVH(+)组I基因型明显高于LVH(-)组。(3)113例正常人基因型频率分布:I为0.58,D为0.42。结论本研究提示,ACE基因多态性与左室肥厚明显相关,I基因型者似更易发生左室肥厚。ACE基因型频率分布东方人与西方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肥厚 高血压 ACE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中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CE/ID多态性荟萃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屈会起 卢杨 +1 位作者 林珊 邱明才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8-411,共4页
目的 对国人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 (ACE)基因内含子 16插入 (Ⅰ ) /缺失 (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进行荟萃 (Meta)分析。方法 以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统计量。全面检索相关文献 ,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 ... 目的 对国人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 (ACE)基因内含子 16插入 (Ⅰ ) /缺失 (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进行荟萃 (Meta)分析。方法 以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统计量。全面检索相关文献 ,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 ,排除发表偏倚的影响 ,应用REVMAN3 1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数据合并。结果  18个相关文献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研究共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组 16 12例 ,健康对照组 1710例 ,合并DD/ (ID +Ⅱ )OR(95 %可信区间 )为 1 37(1 15~ 1 6 3) ,P <0 0 1。结论 国人 (汉族人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基二肽酶A 基因缺失 多态现象 高血压
原文传递
妊高征孕妇血管紧张素转换基因的缺失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朱铭伟 夏燕萍 +2 位作者 程蔚蔚 翁慧钧 张振钧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与妊高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5例妊高征患者(观察组)及25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ACE基因中第16内含子是否有Alu重复结构存在。结果观察组的缺失...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与妊高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5例妊高征患者(观察组)及25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ACE基因中第16内含子是否有Alu重复结构存在。结果观察组的缺失型纯合子(DD型)ACE基因占65.7%,高于对照组的8.0%;观察组的缺失型(D型)ACE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为0.76,高于对照组的0.28。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可能与妊高征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缺失 妊娠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 综合征 ACE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寿岭 周永 +7 位作者 刘秀荣 于清 程凯 幺太成 王志斌 宋绍敏 王黎光 李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  5 18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 12 5mg ,每日 1次 ,共 6周。资料完整的 5 0 4例患者按II、ID、DD三种基因型分组 ,比较不同基因...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  5 18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 12 5mg ,每日 1次 ,共 6周。资料完整的 5 0 4例患者按II、ID、DD三种基因型分组 ,比较不同基因型间的降压疗效。结果 II、ID、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分别为 5 7mmHg(1mmHg =0 133kPa)、5 1mmHg、10 4mmHg ,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大II、ID两型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三组间舒张压下降值、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DD基因型、治疗前醛固酮水平、血钠水平是影响收缩压下降值的主要因素。结论 不同ACE基因型患者对氢氯噻嗪的反应存在差异 ,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基因型 氢氯噻嗪 降压疗效 相关性 高血压
原文传递
高血压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咳嗽机制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叶阮健 何权瀛 +1 位作者 改军 尚颖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81-584,共4页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别、服药种类、吸烟习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及其服药前、后血清ACE水平变化与咳嗽的关系及研究服用ACE抑制剂 (ACEI)类药物后发生咳嗽的机制。方法 入选高血压患者 12 7例 ,依据服用ACE...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别、服药种类、吸烟习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及其服药前、后血清ACE水平变化与咳嗽的关系及研究服用ACE抑制剂 (ACEI)类药物后发生咳嗽的机制。方法 入选高血压患者 12 7例 ,依据服用ACEI(97例口服西拉普利、30例口服盐酸贝那普利 ) 8周后是否出现咳嗽分为咳嗽组 (4 8例 )和不咳嗽组 (79例 )。比较两组ACE基因多态性 (II型、ID型、DD型 )及服药前、后血清ACE水平的差异 ,并将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预测出是否咳嗽的方程式。结果  12 7例患者中有 4 8例 (37 8% )出现咳嗽。咳嗽组ACE的I等位基因及II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 0 70 %和 5 6 3% ,不咳嗽组分别为 0 4 2 %和 2 3 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咳嗽组服药前、后血清ACE水平分别为 (2 6± 6 )U/L、(4± 4 )U/L ,不咳嗽组分别为 (33±8)U/L、(8± 8)U/L ,两组服药前、后血清ACE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咳嗽组和不咳嗽组服药前、后血清ACE水平变化幅度分别为 (2 2± 7)U/L、(2 5± 9)U/L ,两组血清ACE水平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77)。服药前血清ACE水平DD型最高 [(36± 8)U/L],ID型次之 [(2 9± 6 )U/L],II型最低 [(2 6± 7)U/L],服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服药 血清 ACEI 服用 高血压患者 ACE基因多态性 水平 目的观 显著性
原文传递
中国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1166)-C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宏芬 沈志霞 +3 位作者 常延河 吴寿岭 阎征 王申五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Alu插入 (Ⅰ ) /缺失 (D)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R)基因A1166 C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状态。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Alu插入 (Ⅰ ) /缺失 (D)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R)基因A1166 C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状态。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对中国人群ACE基因AluⅠ /D多态性和AT1R基因A1166 CSNP频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中国人群的ACE基因各基因型频率Ⅱ型37 0 % ,ID型 40 5 % ,DD型 2 2 5 % ;I,D各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5 7 3 % ,42 7%。AT1R基因A1166 CSNP频率分布 :AA型 76 5 % ,AC型 2 3 4% ,CC型 0 1% ;等位基因频率A 88 2 % ,C型 11 8%。结论中国人群ACE基因AluI/D与AT1R基因A1166 C的SNP频率的分布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核苷酸类 肽基二肽酶A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基因和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海燕 李才明 +1 位作者 王筑 杨峰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9-37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 (ACE)基因和N5,N1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 99例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 ,其中轻度 2 1例、中度 2 4例、重度 5 4例 )及 5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 (ACE)基因和N5,N1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 99例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 ,其中轻度 2 1例、中度 2 4例、重度 5 4例 )及 5 4例正常孕妇 (对照组 )的ACE基因多态性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 ,检测两组孕妇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妊高征组孕妇ACE基因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2 0 2 %、37 4 %、4 2 4 % ,MTHFR基因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5 3 5 %、31 3%、15 2 %。对照组孕妇ACE基因中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 4 4 %、2 9 6 %、2 5 9% ,MTHFR基因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 6 3%、4 4 4 %、9 3% ,两组孕妇的DD、CT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妊高征组轻度与重度患者的DD和CT基因型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回归分析表明 ,DD基因型、D等位基因与妊高征发病相关 ;CT基因型与重度妊高征相关。结论  (1)CC +DD基因型者易患妊高征 ;CC +II或CT +II基因型者不易患妊高征。 (2 )ACE基因中DD基因型、MTHFR基因中CT基因型是妊高征的易感基因 ,ACE基因中II基因型是妊高征的保护基因。 (3)ACE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基二肽酶A 胺氧化还原酶类 多肽现象 心血管 妊娠并发症 高血压 疾病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寿岭 李云 +4 位作者 刘克俭 侯国盛 王建军 吴云涛 宋绍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95-598,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829例高血压病(EH)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mg(1次/d),6周后资料完整的785例患者按不同ACE基因型和CYP11B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829例高血压病(EH)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mg(1次/d),6周后资料完整的785例患者按不同ACE基因型和CYP11B2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基因型组合间血压下降值有无差别。结果服用氢氯噻嗪6周后,ACE基因II、ID、DD型患者收缩压分别下降(5·1±14·8)mmHg(1mmHg=0·133kPa)、(4·8±16·3)mmHg和(9·4±15·7)mmHg,DD型患者下降值大于II、ID型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CYP11B2基因TT、TC、CC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分别为(5·8±16·2)mmHg、(5·5±14·9)mmHg和(7·6±16·1)mmH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CC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为(10·6±12·3)mmHg,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D基因型和治疗前醛固酮浓度是影响患者坐位收缩压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ACE基因的DD型与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相关,CYP11B2基因CC型、DD+CC型患者对氢氯噻嗪的降压反应可能优于其他基因组合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肽基二肽酶A 细胞色素P-450 CYP11B2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利尿剂 噻嗪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酶基因多态性 醛固酮合成酶 氢氯噻嗪
原文传递
ACE基因I/D和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亚珠 李瑛 +6 位作者 范晋奇 徐艳萍 肖培林 龙毅 凌智瑜 李芝峰 殷跃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4-908,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相关性。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入选305例患者,其中房颤患者148例(房颤组),基础疾病与房颤患者匹配的非房颤患者157例(对...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相关性。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入选305例患者,其中房颤患者148例(房颤组),基础疾病与房颤患者匹配的非房颤患者157例(对照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两组患者的ACE基因I/Dey 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房颤组ACE基因I/D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841;OR=0.948,95%CI 0.680~1.322,P=0.755),且不同I/D基因型患者的左房前后径和右房横径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887,P=0.664)。在男性人群中,ACE2基因A9570G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1.631,95%CI 0.880~3.023,P=0.119),但在男性房颤患者中,G基因型的左房前后径及右房横径(分别为40.1±6.4、40.1±5.7mm)明显大于A基因型患者(分别为37.0±4.4、36.5±4.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10);在女性人群中,ACE2基因A9570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286;OR=1.415,95%CI 0.885~2.264,P=0.146),在女性房颤患者中,ACE2基因A9570G不同基因型的左房前后径和右房横径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924,P=0.432)。结论 ACE基因I/D和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性均不明显。但在男性房颤患者中,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中G基因型可能是预测心房增大的一个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肽基二肽酶A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多态性 单核苷酸
下载PDF
氨氯地平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作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翟丽华 王沙燕 +5 位作者 梁旭 杨纯玉 张阮章 王增英 汤军 胡玉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2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服用氨氯地平2.5~10.0mg,每日1次,共12个月。将资料完整的208例患者按基因型分为II型、ID型、DD...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2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服用氨氯地平2.5~10.0mg,每日1次,共12个月。将资料完整的208例患者按基因型分为II型、ID型、DD型三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间及各基因型组在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参数变化。结果三组患者的平均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MIM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但仅在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6±0.12对0.92±0.13,P〈0.01),II组与ID、DD组比较,下降幅度(AMIMT)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I组的斑块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4.85±2,51对3.90±2.36,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II基因型、治疗前后收缩压差值(ASBP)和治疗前收缩压水平是影响AMIMT值的主要因素。结论氨氯地平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不同ACE基因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间存在差异,II基因型患者获益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肽基二肽酶A 基因型 钙通道阻滞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物质及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严威 陈慧 +1 位作者 李灿东 郑峰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各证型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含量变化规律以及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规律,探讨PRA、AT-Ⅱ、ALD以及ACE基因多态性在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提供新... 目的:观察各证型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含量变化规律以及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规律,探讨PRA、AT-Ⅱ、ALD以及ACE基因多态性在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2006年2月至2007年6月福建省人民医院的住院病人,全部病例均经本课题研究者确定符合辨证、诊断和排除标准后采血。高血压病患者160例,其中男93例,女67例,年龄38~70岁(包含38岁和70岁),平均年龄54.41±7.55岁,比较不同中医证型间PRA,AT-Ⅱ,ALD含量变化规律以及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规律。结果:肝火亢盛型的PRA、AT-Ⅱ明显高于非肝火亢盛组(P<0.01);肝火亢盛组的患者ACE基因DD型比率以及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肝火亢盛组(P<0.01)。结论:PRA,AT-Ⅱ的测定对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DD型ACE基因与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中医病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肽基二肽酶 辨证分型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媛媛 马亮 +5 位作者 姜永玮 李囡 丛笑 刘倩 杨辉 曹永彤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6-122,共7页
目的采用改进的实验方法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rs1799752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DKD)的相关性,并探讨该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吸烟、肥胖)的交互作用对DKD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收... 目的采用改进的实验方法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rs1799752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DKD)的相关性,并探讨该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吸烟、肥胖)的交互作用对DKD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T2DM合并DKD患者[DKD(+)组]和T2DM不伴DKD患者[DKD(-)组]各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PCR-毛细管电泳法进行基因分型。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的临床生化指标和ACE基因I/D多态性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进一步按吸烟、肥胖状况分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DKD(+)组患者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DKD(-)组[DD基因型:15.0%(45例)比7.3%(22例),χ^2=10.8,P=0.004;D等位基因频率:36.5%(219例)比28.0%(168例),χ^2=9.92,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隐性和加性遗传模型中,D等位基因与DKD发病风险显著相关(校正后,隐性模型:OR=1.45,95%CI:1.06~2.00,P=0.022;加性模型:OR=1.41,95%CI:1.04~1.90,P=0.025)。在吸烟组和肥胖组,D等位基因在显性和隐性模型中与DKD的发病显著相关(校正后均P<0.05),表明吸烟组和肥胖组的D等位基因携带者有更高的DKD发病风险。而在非吸烟组和非肥胖组,未校正和校正后的3种模型中均未发现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DKD相关(均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DKD的发病相关,D等位基因是DKD发病的易感基因,DD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合并DKD的危险因素。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吸烟、肥胖环境因素协同促进DKD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肽基二肽酶A 基因型 多态现象 遗传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祥 戴友平 +3 位作者 扬杪 邬堂春 曹林生 戴闺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房颤 )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1、ERK2 )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表达的变化。方法  5 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在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测定ERK的mRNA表达...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房颤 )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1、ERK2 )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表达的变化。方法  5 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在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测定ERK的mRNA表达量 ,免疫印迹 (Westernblotting)测定磷酸化ERK1、ERK2 ,ERK激活激酶 (MEK1、2 )和ACE蛋白水平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磷酸化ERK1、ERK2在心房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持续性房颤组 (19例 )ERK2 mRNA表达量以及磷酸化ERK1、ERK2 、ACE和MEK1、2 量较窦性心律组 (2 1例 )均明显增加 [ERK2 mRNA :(76 1± 19 7)U与 (30 9± 2 4 0 )U ,P <0 0 5 ;ERK1:(2 4 8± 5 4 ) %与 (10 0± 2 1) % ,P <0 0 1;ERK2 :(30 2± 4 9) %与 (10 0± 2 2 ) % ,P <0 0 1;ACE :(2 98± 4 5 ) %与 (10 0± 2 4 ) % ,P <0 0 1;MEK1、2 :(16 9± 2 1) %与 (10 0± 8) % ,P <0 0 5 ];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 (12例 )之间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别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增加的ERK1、ERK2 均分布在心房间质细胞。结论 研究提示心房间质细胞内激活的磷酸化ERK1、ERK2 表达的增加可能有赖于心房组织ACE表达的增加 ,这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表达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艳仪 廖宝平 +3 位作者 孙筱放 佘若清 陈敦金 刘见桥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第 16内含子中插入片段 (insertion ,I )和缺失片段 (deletion ,D)的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 6 0例妊高征患者 (妊高征组 )及 5 0例正...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第 16内含子中插入片段 (insertion ,I )和缺失片段 (deletion ,D)的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 6 0例妊高征患者 (妊高征组 )及 5 0例正常孕妇 (正常妊娠组 )的ACE基因插入与缺失多态性。测定并比较妊高征组不同ACE基因类型者及正常妊娠组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水平。结果 妊高征组ACE基因类型包括纯合插入型 (II)、纯合缺失型 (DD)、插入与缺失型 (ID)。其基因频率依序排列为II(5 5 0 % ,33/ 6 0 ) >ID(2 6 7% ,16 / 6 0 ) >DD(18 3% ,11/ 6 0 )。妊高征组DD者AngⅡ水平较正常妊娠组高 ;妊高征组II及ID者AngⅡ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妊高征患者ACE基因的多态性可分为II、DD、ID。以II为主。DD妊高征患者伴有AngⅡ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基二肽酶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原文传递
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蔡柏蔷 高志 罗慰慈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745-748,共4页
目的提高对首发于肺外表现的结节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肺外结节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有病理检查资料。结果6例患者的首发肺外表现为周围淋巴结肿大,5例为皮肤改变,2例为眼部症状,3例为腮腺结节病,3例为骨关节... 目的提高对首发于肺外表现的结节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肺外结节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有病理检查资料。结果6例患者的首发肺外表现为周围淋巴结肿大,5例为皮肤改变,2例为眼部症状,3例为腮腺结节病,3例为骨关节炎,1例为心脏结节病,1例为肝脾肿大,1例为神经精神症状。部分肺外结节病的胸部X线检查正常,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亦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某些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可能尚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缓解肺外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病 肽基二肽酶A 肺外表现 首发症状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鹏 赵丹丹 +6 位作者 庞占泉 徐胜 李云 武英 任琦 胡泊 冯福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151-115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12例,根据ACE水平分为ACE较高组157例和ACE较低组155例,测定基线ACE水平、收集基线资料后平均随访73.3个月,比较2组心脑...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12例,根据ACE水平分为ACE较高组157例和ACE较低组155例,测定基线ACE水平、收集基线资料后平均随访73.3个月,比较2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CE较高组脑梗死(14.66/千人年vs5.30/千人年)和总心脑血管事件(24.08/千人年vs 9.53/千人年)发生率明显高于ACE较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肌梗死(4.19/千人年vs 2.12/千人年)、心源性猝死(2.09/千人年vs 1.06/千人年)和脑出血(3.14/千人年vs 1.06/千人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协变量后,ACE水平较高仍是总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RR=1.27,95%CI:1.04~3.18,P=0.042)。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ACE水平升高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 高血压 肽基二肽酶A 脑出血 脑梗死 猝死 心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