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9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00
1
作者 李婷 林雁潮 +2 位作者 王瑶 吴建 陈明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05-2009,共5页
目的对比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 目的对比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VUS、CTA与MRI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各组检查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以DSA为检查金标准,CV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的准确率分别为52.94%(9/17)、72.00%(18/25)、74.07%(20/27)、0%(0/2);CTA分别为70.59%(12/17)、80.00%(20/25)、81.48%(22/27)、50.00%(1/2);MRI分别为88.24%(15/17)、92.00%(23/25)、92.59%(25/27)、50.00%(1/2),Kappa值分别为0.503、0.670、0.853。结论 CVUS、CTA与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MRI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CVUS与CTA检查,具有独特优势,可作为临床检查首选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超声 CT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57
2
作者 钱林学 刘玉江 丁惠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9-486,共8页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亦即小肝癌(SHCC)的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SHCC的检出率在逐年增高.对众多不适合或不愿手术治疗的部分患者而言,SHCC...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亦即小肝癌(SHCC)的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SHCC的检出率在逐年增高.对众多不适合或不愿手术治疗的部分患者而言,SHCC检出率提高不仅意味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并且可得到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极大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目前以射频消融(RFCA)、微波消融、经皮肝穿瘤内无水乙醇注射及超选择性插管与节段性栓塞(S-TACE)等为代表的介入疗法在SHCC治疗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射频消融疗法的5年生存率达58.22%,与手术(55.51%)组无差别,使之成为当前和今后SHCC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因此,及时准确地对SHCC患者做出诊断,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对国内外有关SHCC的各种影像学诊断进展作一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SHCC的认识,为SH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作出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小肝癌 超声 超声造影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核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郭建新 冒平 +4 位作者 牛刚 赵婷婷 丁辉 王茂德 杨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5期21-23,3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64排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完整的3D-CTA、2D-DSA、3D-DSA及手术资料。比较3D-CTA、2D-DSA、3D-DSA对颅内动... 目的对比分析64排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完整的3D-CTA、2D-DSA、3D-DSA及手术资料。比较3D-CTA、2D-DSA、3D-DS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及其对颅内动脉瘤形态及瘤颈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共检出35枚颅内动脉瘤,3D-CTA及2D-DSA均检出34枚颅内动脉瘤。3D-CTA检查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88.89%。三种检查手段的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显示3D-CTA与3D-DS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2D-DSA。3D-DSA及3D-CTA均能良好显示检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效果明显优于2D-DSA(P<0.05)。结论利用3D-CTA可安全、有效地检查颅内动脉瘤,其检查效果优于2D-DS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及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手段。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3D-CTA阴性的患者,可推荐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方瑞乐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4期246-251,共6页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根据脑血管分布的影像学模板,回顾分析124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并分析皮质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和混合分水岭梗死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生理机制。结果3组...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根据脑血管分布的影像学模板,回顾分析124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并分析皮质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和混合分水岭梗死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生理机制。结果3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发病率与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接受DSA检查的95例患者中,75.0%的皮质分水岭梗死有严重血管狭窄,60.7%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有严重血管狭窄,9例混合分水岭梗死患者均有严重血管狭窄。结论分水岭梗死与脑动脉血管狭窄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梗死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全脑动脉血管造影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8
5
作者 谭瑶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708-711,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CDFI与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二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颈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CDFI与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二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颈动脉狭窄CDFI检出率84.00%、DSA为7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FI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512,P<0.05)。CDFI检查诊断颈动脉的敏感性为88.10%,特异性为87.50%,准确性为88.00%,阳性.预测值为97.37%,阴性.预测值58.33%。结论:CDFI在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及狭窄程度判定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无创伤,可重复好,适合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3
7
作者 张志伟 吕发金 +1 位作者 曾勇明 何映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只剩下血管影像。由两位放射医师分别在工作站上行常规与减影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方法分析颅内血管。全部病例均行DSA检查。最后用四分法(4分很好;3分好;2分;可以接受;1分差)来评价DSCTA图像质量。结果27例患者中,DSA发现38个动脉瘤,DSCTA发现38个动脉瘤,常规CTA发现36个动脉瘤。DSCTA图像质量分析4分,6例(22.2%),3分,15例,(55.6%),2分,6例(22.2%);没有一例图像质量评为差或不能诊断。结论DSCTA能快速准确的自动去骨,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特别是提高了颅底段血管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8
作者 游梦星 虞希祥 +2 位作者 林永胜 郝伟远 吴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6-68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D-DSA容积再现(VR)对共同检出的动脉瘤之瘤体长径差异、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结果 44例自发性SAH患者经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证实36例为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其中26例单发,10例多发)。3D-CTA共检出40例48个动脉瘤(灵敏度83.3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5%,阴性预测值66.67%)。2D-DSA检出38例患者中44个动脉瘤(灵敏度77.78%,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3.68%,阴性预测值75%)。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检出34例动脉瘤患者共44个动脉瘤(灵敏度94.4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3D-DSA(VR)检出36例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无漏诊及误诊。就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与2D-DSA、3D-DSA(MI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VR)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3 mm的动脉瘤还是<3 mm的动脉瘤,3D-CTA(VR)与3D-DSA(VR)对瘤体长径的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在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显示方面,3D-CTA(VR)与2D-DSA和3D-DSA(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对瘤体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微创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漏诊及误诊率,对其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SSAH患者应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2
9
作者 冯庆艺 罗艳 苏龙彪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2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009年7月~2012年7月来高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5例疑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检查与诊断,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009年7月~2012年7月来高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5例疑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检查与诊断,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US观察71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与DSA的结果相符合,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67%(71/75),并对二者进行Kappa一次性检验,其值为0.669>0.05。结论 CDUS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快捷、安全、费用低廉、可重复检查,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高、图像显示直观,能够同时了解血管周围病变情况及血管内血流的状态,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其发生、发展、转归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X射线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22
10
作者 苟量 王绪本 曹辉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7-231,共5页
医学影像学一直是诊断技术的热点 ,X射线成像设备是目前医学成像的主流设备之一 ,传统平面成像正受到新兴数字成像技术的挑战。基于 X射线穿透性成像技术的关键是 X射线发生器、探测器和成像软件的开发与改进 ,未来基于 X射线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一直是诊断技术的热点 ,X射线成像设备是目前医学成像的主流设备之一 ,传统平面成像正受到新兴数字成像技术的挑战。基于 X射线穿透性成像技术的关键是 X射线发生器、探测器和成像软件的开发与改进 ,未来基于 X射线成像技术的趋势是在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剂量的同时 ,提取和处理更多的有效信息 ,为医生提供更准确、分辨率更高的医学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X射线平面成像 X射线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辐射剂量
下载PDF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 被引量:35
11
作者 罗国君 杜玲 +1 位作者 王云甫 何国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方法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51例及糖耐量正常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NDM脑梗死组)64例,均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 目的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方法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51例及糖耐量正常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NDM脑梗死组)64例,均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两组均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常见,主要为大脑中动脉M1、M2段,颈内动脉颅外段等,其中DM脑梗死组血管异常率84.31%,NDM脑梗死组异常率70.31%;在DM脑梗死组中血管病变以多支狭窄(52.94%)为主,合并溃疡或斑块39.21%,11.63%存在侧支循环;而NDM脑梗死组中多支狭窄为18.75%,合并溃疡或斑块为17.19%,侧支循环形成为31.1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所涉及的血管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性脑梗死的血管病变范围广泛,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程度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糖尿病 脑动脉狭窄
下载PDF
3D-CTA、DSA对颅内动脉瘤诊疗价值的对比 被引量:39
12
作者 李祥 于如同 +1 位作者 范月超 郭克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评价3D—DSA、3D—CTA、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患者3D—DSA、3D—CTA、2D—DSA和手术资料。结果32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有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3D—DSA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准确判... 目的评价3D—DSA、3D—CTA、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患者3D—DSA、3D—CTA、2D—DSA和手术资料。结果32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有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3D—DSA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准确判断3例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的动脉瘤且手术顺利夹闭;3D—CTA检出33个,遗漏1个前交通动脉瘤及1个颈内动脉瘤;2D—DSA检出32个,遗漏2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大脑中动脉瘤。3D—DSA及3D—CTA在显示瘤颈上明显优于2D—DSA,3D—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与相邻骨质结构关系。结论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其诊断效价优于2D—DSA,可以作为动脉瘤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必要时再行3D—DSA进行确诊,尤其是多发复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及3D—CTA阴性的SAH患者,3D—DSA应视作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7
13
作者 付华文 李光建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VD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VD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DSA引导进行神经介入溶栓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和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1、7、14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Qm和Vm升高,Wv、Zcv和Rv降低,且观察组Qm和Vm高于对照组,Wv、Zcv和Rv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升高,踝肱指数(ABI)和臂踝脉博传播速度(ba PWV)降低,且观察组FMD高于对照组,ABI和ba PWV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SA引导的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ICVD有利于促进闭塞血管再通,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较单纯静脉溶栓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溶栓术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DSA检测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狭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谭群 陈康宁 +4 位作者 史树贵 周振华 李光建 刘渠 谢首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目的观察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探讨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0%、中度50%-... 目的观察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探讨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0%、中度50%--69%、重度〉69%~99%和闭塞100%。收集传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颅内血管狭窄占30.90%,颅外血管狭窄占69.10%;不同年龄组的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明显不同(P〈0.05);前循环病变占81.19%,后循环病变占18.8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3);高龄、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狭窄组(P〈0.05),高龄、吸烟患者颅外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颅内血管(P〈0.05)。结论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血管;高龄、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高龄、吸烟是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狭窄 DSA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和磁共振及血管造影 被引量:33
15
作者 侯玉仲 吉凤 王世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 ,发病时间 4~ 10年 ,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 2 1例病人经MRI、MRA确诊 ,未确诊 1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 11例发病 <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 ,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 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 (<1个月 )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2
16
作者 李文化 穆民 刘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 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和 3D DSA。结果 本组共检查 71例 ,经 3D 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 4 4例 6 4枚...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 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和 3D DSA。结果 本组共检查 71例 ,经 3D 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 4 4例 6 4枚、颅内动静脉畸形 (AVM) 19例、血管狭窄致脑缺血8例 (6例颈内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闭塞 )。结论  3D 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颅内动脉瘤、AVM、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疾病 技术诊断 颅内动静脉畸形 大脑前动脉闭塞 数字减影造影 颈内动脉狭窄 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狭窄 DSA技术 DSA诊断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 AVM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的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治疗的疗效观察与对比分析 被引量:30
17
作者 傅建华 王亚非 +3 位作者 楼文胜 顾建平 汪涛 何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6-112,共7页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7年至2011年收治4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30条下肢),行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试验组20例(25条下肢),行泡沫硬化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7年至2011年收治4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30条下肢),行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试验组20例(25条下肢),行泡沫硬化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种方法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对照组和试验组在住院期间分别有14条(46.7%)和13条(52%)患肢下肢曲张静脉消失,16条(53.3%)和12条(48%)患肢下肢曲张静脉明显减少。术后6个月时,血管超声和(或)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有25条(83.3%)和19条(76%)患肢大隐静脉主干闭塞,5条(16.7%)和6条(24%)患肢大隐静脉管腔变窄;28条(93.3%)和24条(96%)下肢酸胀感消失,2例和1例患者下肢酸胀感无明显改善,30条(100%)和25条(100%)患侧下肢皮肤瘙痒感均有改善或消失。试验组患者均无明显硬化治疗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两种方法治疗大隐静脉主干曲张病变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消融比较,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好、经济、恢复快的优点,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及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泡沫硬化 射频消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陈杰 余波 +1 位作者 谭晋韵 郭文城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颈动脉狭窄度评估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CDUS和MRA的数据与DSA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各种影像... 目的对比分析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颈动脉狭窄度评估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CDUS和MRA的数据与DSA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在颈动脉血管狭窄及斑块检出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结果以狭窄率30%、50%、70%分别为节点,MRA、CDUS与DSA 3种方法检出的敏感度分别为78%、85%、73%,特异度分别为99%、98%、96%,符合率分别为90%、92%、91%,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4%、93%、90%,阳性预测率分别为95%、96%、90%,阳性似然比分别为77.8、42.5、18.25。MRA与DSA比较,敏感度分别为65%、89%、79%,特异度分别为95%、96%、98%,准确度分别为85%、92%、93%,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4%、95%、93%,阳性预测率分别为90%、93%、94%,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3.0、21.5、9.5。结论诊断颈动脉狭窄病变时,MRA特异度高,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MRA与DSA的一致性较CDUS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9
19
作者 周宁 缪小燕 朱立祥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TCD和MRA或MRV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通过比较分析TCD、MRA/MRV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TCD和MRA或MRV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通过比较分析TCD、MRA/MRV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上的一致性与差别,探讨它们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DSA检查28例,阳性25例,TCD检查21例,阳性17例,与DSA符合率达71.43%;MRA/MRV检查26例,阳性24例,与DSA符合率为80.77%。结论:DSA、TCD和MRA/MRV这3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依据不同情况联合应用,可对脑血管病的病因及诊断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诊断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20
作者 裴咏桢 徐格林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观察行连续性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2例,将其中存在脑动脉狭窄的10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观察行连续性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2例,将其中存在脑动脉狭窄的10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并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特点。结果:108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别为69.4%和66.7%。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 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间狭窄类型比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颅外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有关,而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P<0.01)。,颅内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无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腩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数目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