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龄期弱视患儿数字距离效应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萍 夏天 +3 位作者 孙先桃 卢跃兵 王惠 孙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究学龄期弱视患儿的数字距离效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学龄期弱视患儿为观察组,其中31例患者为7岁组(6~8岁),29例患者为9岁组(9~10岁),38例患者为12岁组(11~13岁)。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9... 目的:探究学龄期弱视患儿的数字距离效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学龄期弱视患儿为观察组,其中31例患者为7岁组(6~8岁),29例患者为9岁组(9~10岁),38例患者为12岁组(11~13岁)。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98例健康学龄期儿童为对照组,将其分为7岁组(n=29)、9岁组(n=32)和12岁组(n=37)。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不同年龄组对不同数字的反应时、反应时差值,比较不同弱视儿童对不同数字的反应时。结果:数字≥5时观察组7岁组儿童对数字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7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7岁组儿童对数字1、2、3、4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岁组患儿对数字1、2、8、9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9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9岁组儿童对数字3、4、5、6、7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12岁组儿童对数字1~9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12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7岁组、9岁组和12岁组的反应时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8例患者中轻度弱视患儿对数字的反应时短于中度和重度患儿,中度患儿短于重度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弱视患儿对不同数字(尤其是≥5的数字)的反应时较正常儿童均较长,较正常儿童的数字加工能力发展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期 数字距离效应 反应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