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碱地排水沟蓄水后底泥与水体盐分交换试验 被引量:14
1
作者 潘延鑫 罗纨 +2 位作者 贾忠华 李进 陈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7,共7页
因长期累积效果,盐碱地排水沟内盐分含量不断升高,危及排水沟系统的生态功能,利用淡水定期进行稀释可延缓盐分累积过程。该文以陕西富平县卤泊滩盐碱地改良区为例,通过实验室土柱试验,研究了排水沟蓄集淡水、水体保持静态条件下,底泥与... 因长期累积效果,盐碱地排水沟内盐分含量不断升高,危及排水沟系统的生态功能,利用淡水定期进行稀释可延缓盐分累积过程。该文以陕西富平县卤泊滩盐碱地改良区为例,通过实验室土柱试验,研究了排水沟蓄集淡水、水体保持静态条件下,底泥与上覆水体的盐分交换规律,揭示了底泥盐分释放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子扩散作用下底泥-上覆水界面之上10cm的范围内存在一个高盐分渐变区(即扩散边界层),10cm以上的水体盐分基本一致;分子扩散是边界层内盐分运移的主要机制;扩散边界层对底泥盐分释放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并且随着边界层厚度的增加,阻滞效应也显著增强;底泥盐分释放通量符合负的幂指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 水质 排水 底泥 扩散边界层 盐碱地
下载PDF
扩散边界层对沉积物盐分释放的阻滞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高增文 郑西来 赵全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5-260,共6页
扩散边界层是水环境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物质交换的必经区。通过无风和有风条件下两组沉积物盐分释放实验,研究海湾水库砂质沉积物-水界面扩散边界层的形成情况,并通过水动力扰动下穿过扩散边界层的实测盐分通量与Fick第一定律理论计算... 扩散边界层是水环境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物质交换的必经区。通过无风和有风条件下两组沉积物盐分释放实验,研究海湾水库砂质沉积物-水界面扩散边界层的形成情况,并通过水动力扰动下穿过扩散边界层的实测盐分通量与Fick第一定律理论计算通量的比较,以及扰动与无扰动时通量的比较,探讨扩散边界层对沉积物盐分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稳定风场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处存在厚度约3.5 cm的扩散边界层,有风条件下的界面盐分交换通量略大于无风时的通量;分子扩散是边界层内盐分运移的主要机制,扩散边界层对沉积物盐分释放具有阻滞作用,并且边界层越厚,阻滞效应越显著。另外,由于扩散边界层的存在,限制了水动力对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物质交换的增强作用,所以海湾水库沉积物中蓄积盐分对上覆水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盐分运移 扩散边界层 阻滞效应
下载PDF
Screening Effect of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in Sediments of Lake Aha in the Suburbs of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10
3
作者 万国江 黄荣贵 +1 位作者 普勇 万曦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7年第4期347-352,共6页
The redox cycle of iron and manganese is a major geochemical process at the boundary layers of lake sediments. Lake Aha, which lies in the suburbs of Guiyang City,Guizhou Province, China, is a medium-sized artificial ... The redox cycle of iron and manganese is a major geochemical process at the boundary layers of lake sediments. Lake Aha, which lies in the suburbs of Guiyang City,Guizhou Province, China, is a medium-sized artificial reservoir with seasonally anoxic hypolimnion. Long-term sedimentary accumulation of iron and manganese resulted in their enrichment in the upper sediments. In the anoxic season, Fe2+ and Mn2+, formed by biological oxidation, would diffuse up to overlying waters from sedlments. However, the concentration of Fe2+ increased later and decreased earlier than that of Mn2+. Generally, sulfate reduction occurred at 6 cm below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hereas, in the anoxic season, the reduction reached upper sediments, inhibiting the release of Fe2+. The Fe concentration of anoxic water is quickly decreased from high to low as a result of reduction Of the sulphu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贵阳市 氧化还原作用 沉积物 地球化学 边界层
下载PDF
富氧-缺氧过程对氧气分布及交换过程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古小治 张启超 +1 位作者 孙淑雲 陈开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5-1501,共7页
为考察底层水体不同的氧动态对水土界面氧气交换过程影响,采用Unisence的微电极测试系统考察底层水体不同的复氧-缺氧环境(物理微曝空气供氧、添加过氧化剂的化学供氧及物理微曝氮气)中,沉积物-水界面氧气的分布及其传输机制,并评估... 为考察底层水体不同的氧动态对水土界面氧气交换过程影响,采用Unisence的微电极测试系统考察底层水体不同的复氧-缺氧环境(物理微曝空气供氧、添加过氧化剂的化学供氧及物理微曝氮气)中,沉积物-水界面氧气的分布及其传输机制,并评估不同富氧与厌氧过程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处极度厌氧状况,控制溶解氧分布和交换的水底扩散边界层(DBL)厚度明显变薄(一般在0.2~0.4mm)且溶解氧衰变相对较缓.但底层水体溶解氧丰富甚至处于过饱和状态,DBL层的厚度(一般在0.4~0.7mm)相对较厚且氧气变化迅速(P〈0.05).增加水体氧气供给的条件下,水体与沉积物间溶解氧交换过程加快,溶解氧交换通量由(4.87±0.92)增加至(5.31±0.66)及(17.14±3.15)mmol O2/(m^2·d)交换速率,最高提升252%,温度升高氧气交换速率可增加15%,温度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 交换 扩散边界层 有机碳矿化 沉积物
下载PDF
透析膜和凝胶膜生物有效态镉提取性能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林繁 赵玉杰 +4 位作者 邓仕槐 夏青 刘潇威 高尚宾 穆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46-1552,共7页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透析膜D10000、D15000和凝胶膜的物理性能、离子强度和pH对扩散系数的影响、两种膜材料对有机结合态重金属的解离性能、扩散边界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透析膜在使用、储存、价格等方面较凝胶膜有一定的优势...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透析膜D10000、D15000和凝胶膜的物理性能、离子强度和pH对扩散系数的影响、两种膜材料对有机结合态重金属的解离性能、扩散边界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透析膜在使用、储存、价格等方面较凝胶膜有一定的优势,而凝胶膜则更具有定制性。在低离子强度下(小于0.001 mol·L^-1),透析膜和凝胶膜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大,随着离子强度的升高,两种膜的扩散系数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小;pH(5~9)对两种膜的扩散系数影响不大。有机结合态镉通过D10000、D15000、凝胶膜的时间分别为97.65、109.65、652.25 s,有机结合态重金属通过凝胶膜更易解离。在离子强度为0.1 mol·L^-1的中性静止水体中,D10000、D15000和凝胶膜的扩散边界层厚度分别为0.039、0.052、0.052 cm,扩散边界层对透析膜的影响较对凝胶膜的影响大,并且在静止水体中不能忽略扩散边界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膜 透析膜 扩散系数 解离能力 扩散边界层
下载PDF
典型盐碱地改良区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界面氧通量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潘延鑫 冯绍元 +2 位作者 罗纨 贾忠华 井思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35-843,共9页
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中的氧含量决定了底泥中各种生源要素的最终归趋,对维持农田排水沟的水环境至关重要。本论文以陕西富平县卤泊滩盐碱地改良区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微界面角度出发,根据多年监测数据构建室内试验,... 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中的氧含量决定了底泥中各种生源要素的最终归趋,对维持农田排水沟的水环境至关重要。本论文以陕西富平县卤泊滩盐碱地改良区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微界面角度出发,根据多年监测数据构建室内试验,采用高分辨率微环境固液剖面传感系统(丹麦Unisense微电极系统),探究了研究区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界面氧通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底泥中的溶解氧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直至溶解氧浓度为零,到达厌氧层;溶解氧剖面浓度的实测值与Profile模型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995以上,表明该模型能客观地描述溶解氧在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扩散边界层和底泥中的分布;农田排水沟上游不同监测点位的底泥含氧层厚度在3.5~6 mm之间,而下游监测点位的底泥含氧层厚度约为1.5 mm,差异显著;通过氧浓度线性分布、剖面拐点法得到氧气扩散边界厚度,上游监测点位的氧气扩散边界层厚度基本在1 mm,而下游监测点位的氧气扩散边界层厚度减少至0.2 mm。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界面氧通量的测定,对于认识农田排水沟底泥的地球化学过程及水环境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农田排水沟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排水沟 底泥 界面 扩散边界层 氧通量
下载PDF
一种基于微电极的珊瑚共生体光补偿点测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清松 张燕英 +5 位作者 张颖 周卫国 凌娟 林显程 盛华夏 董俊德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99,共4页
珊瑚虫与虫黄藻互利共生形成共生体,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珊瑚共生体的光补偿点可以较好地指示珊瑚的光适应性,是重要光合特性指标,但其测定方法鲜有报道。利用溶氧微电极结合光强可调节光源,以鹿角杯形珊瑚... 珊瑚虫与虫黄藻互利共生形成共生体,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珊瑚共生体的光补偿点可以较好地指示珊瑚的光适应性,是重要光合特性指标,但其测定方法鲜有报道。利用溶氧微电极结合光强可调节光源,以鹿角杯形珊瑚为实验材料,依据扩散平衡理论,建立了一种造礁石珊瑚的光补偿点的测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珊瑚的扩散边界层溶氧浓度会快速响应光强变化。珊瑚扩散边界层溶氧浓度与光合有效辐射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光强由高降低过程测得的相关系数更高。实验测得鹿角杯形珊瑚的光补偿点较低,为1.52μE/m 2/s,与喜阴植物的光补偿点相当。相对较低的光补偿点利于珊瑚栖居于水深范围更广的区域,有助于扩展珊瑚的生态位。溶氧微电极相关技术和方法在珊瑚光合作用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鹿角杯形珊瑚 扩散边界层 溶氧扩散平衡 光补偿点
下载PDF
Resistance of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to salt release from saline sediments to freshwater
8
作者 GAO Zengwen ZHENG Xilai XU Qinx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3-28,共6页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DBL) is the zone for matter exchange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aquatic sediments. To elucidate the influence of DBL on salt release from saline sediments to freshwater, two experiments ...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DBL) is the zone for matter exchange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aquatic sediments. To elucidate the influence of DBL on salt release from saline sediments to freshwater, two experiments with or without wind blowing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s, a 3.5 cm DBL is formed above the smoothed sediments at a steady wind field and this thickness is greater than other studies. The observed flux of salt through the DBL is 6% larger than the calculated value from Fick' s first law.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lecular diffusion i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salt transport through the DBL. The presence of DBL suppresses the hydrodynamic enhancement for matter exchange between sediments and overlying water. Therefore, salts in the sediments of a polder reservoir may influence the water quality chron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molecular diffusion salt transport resistance effect
下载PDF
环形容器内双扩散对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石科峰 卢文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2-156,共5页
通过数值模拟 ,研究了温度和浓度梯度为水平方向、内壁和外壁上的温度和浓度保持定值的竖直环形容器内的双扩散对流结构 ,其中浮升力之比N =GrS GrT=- 1 ,GrS 和GrT 分别为溶质格拉晓夫数和热格拉晓夫数 .首先对环形容器与矩形容器内的... 通过数值模拟 ,研究了温度和浓度梯度为水平方向、内壁和外壁上的温度和浓度保持定值的竖直环形容器内的双扩散对流结构 ,其中浮升力之比N =GrS GrT=- 1 ,GrS 和GrT 分别为溶质格拉晓夫数和热格拉晓夫数 .首先对环形容器与矩形容器内的双扩散对流状况进行了比较 ;然后着重分析了在双扩散对流情况下竖直环形容器内壁面处的热 (溶质 )边界层以及平均传热 (质 )率Nu(Sh)随Le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溶质边界层的厚度随着Le数的增大逐渐减小 ,而热边界层随Le数的变化不大 ;与Sh数一直随Le数的增大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 ,当Le>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扩散对流 晶体生长 边界层 有限单元法
下载PDF
基于涡动相关法的沉积物-水界面氧通量与水动力条件响应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学平 郭晓雪 +1 位作者 孙博闻 张袁宁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5-325,共11页
沉积物-水界面是物质参与环境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耦合的“热区”,水动力条件是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的关键影响因素。溶解氧作为常用的水质评价指标,对调节生物化学进程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涡动相关法这种非侵入式通量测量技术开... 沉积物-水界面是物质参与环境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耦合的“热区”,水动力条件是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的关键影响因素。溶解氧作为常用的水质评价指标,对调节生物化学进程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涡动相关法这种非侵入式通量测量技术开展室内试验研究,探究沉积物-水界面氧通量与水动力条件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体紊动增加(采用Batchelor尺度表征),扩散边界层厚度减小,氧通量增大。分析室内试验和相关研究中水动力条件、扩散边界层厚度及氧通量的关系,发现扩散边界层厚度与Batchelor尺度呈正相关关系,拟合结果表明可以用Batchelor尺度近似表示扩散边界层厚度;氧通量与扩散边界层厚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当扩散边界层厚度小于0.5 mm时,扩散边界层厚度变化对氧通量影响更强烈,当厚度大于0.5 mm后,氧通量基本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氧通量 涡动相关法 Batchelor尺度 扩散边界层厚度
下载PDF
完美传导边界条件不可压磁流体系统及解的注记
11
作者 吴忠林 《河南科学》 2014年第8期1395-1398,共4页
首先给出三种不可压磁流体方程组及其相互关系,其次给出这三种模型解的已有结果,最后指出由该模型衍生的相关公开问题.
关键词 不可压黏性和磁扩散MHD方程 各向异性MHD方程 理想无黏性不可压MHD方程 边界层 完美传 导物理边界条件
下载PDF
不可压MHD系统的零耗散极限中的边界层
12
作者 王术 辛周平 《中国科学: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03-1326,共24页
本文研究通常的Dirichlet物理边界条件下带有小而变化的黏性和磁扩散系数的不可压磁流体(MHD)方程组的初边值的极限问题;发现了一类非平凡的初值,对于这类初值能建立其Prandtl型边界层的一致稳定性,并且严格证明了理想的MHD方程组的解和... 本文研究通常的Dirichlet物理边界条件下带有小而变化的黏性和磁扩散系数的不可压磁流体(MHD)方程组的初边值的极限问题;发现了一类非平凡的初值,对于这类初值能建立其Prandtl型边界层的一致稳定性,并且严格证明了理想的MHD方程组的解和Pandtl型边界层矫正子的叠加是黏性扩散不可压MHD方程的解的一致逼近.这里的主要困难是处理和控制由耗散的MHD系统和理想MHD系统边界条件差异产生的Prandtl型的奇异边界层.关键的观察是对于本文研究的初值,其解的速度场和磁场的边界层的主要奇异项存在有抵消现象.这使得我们能基于精细的能量方法来使用这个特殊结构带来的好处,从而克服在研究这类问题中通常不能解决的困难.此外,在黏性系数为固定的正常数情形,对于一般初值,也能建立磁场的扩散边界层的稳定性以及零磁扩散极限中解的一致收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压的黏性扩散MHD方程 理想的不可压MHD方程 Dirichlet边界条件下的边界层问题
原文传递
不同进口边界层条件下S形扩压器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鹏 董金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51-758,共8页
为了研究S形扩压器边界层分离和二次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进口边界层条件下的S形扩压器内流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边界层分离和二次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边界层分离带来的大面积低速区显著地加大了二次流的... 为了研究S形扩压器边界层分离和二次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进口边界层条件下的S形扩压器内流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边界层分离和二次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边界层分离带来的大面积低速区显著地加大了二次流的强度和尺度,二次流又反过来会改变分离区的分布。S形扩压器二次流的发展可认为是两个弯道产生的流向涡相互对抗的过程,对于进口带有长等直段的方案,边界层更易发生分离,扩压器出口二次流最终发展成为"上抬涡"模式。此时总压恢复系数等于0.978,而总压畸变指数和旋流系数分别高达0.55和0.035,其气动性能明显劣于无长等直段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形扩压器 进口边界层 边界层分离 二次流 总压恢复 总压畸变
下载PDF
FAST SOLUTION OF TURBULENT SEPARATION BY STRAWN'S METHOD
14
作者 Yin Junfei(Department of Power Engineering,NUAA 29 Yudao Street,Nanjing 210016,P.R.China)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1994年第1期110-113,共4页
A quasi-simultaneous viscous/inviscid interaction model and a new integral method are tried to predict twodimensional incompressible turbulent boundary-layer separating flow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 A quasi-simultaneous viscous/inviscid interaction model and a new integral method are tried to predict twodimensional incompressible turbulent boundary-layer separating flow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s and other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ARATION of now trubulent flow boundary layer computational AERODYNAMICS viscous/inviscid interaction mode two-dimensional diffu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