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张量成像纤维跟踪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477-479,共3页
纤维跟踪技术 (fibertracking或tractography )是近年来MR技术的一项重大进展 ,它是利用弥散张量数据 ,能在活体上三维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由于该技术具有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能力 ,将有助于理解正常脑功能和多种影响... 纤维跟踪技术 (fibertracking或tractography )是近年来MR技术的一项重大进展 ,它是利用弥散张量数据 ,能在活体上三维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由于该技术具有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能力 ,将有助于理解正常脑功能和多种影响脑功能的病理过程。本文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跟踪 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光武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9期2775-2779,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大脑主要白质纤维束的正常形状、结构及脑内肿瘤所导致的异常改变。方法分别对10名正常志愿者(男5例,女5例。年龄为24~65岁,平均40.9岁)和28例颅内肿瘤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龄11岁~77岁,平...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大脑主要白质纤维束的正常形状、结构及脑内肿瘤所导致的异常改变。方法分别对10名正常志愿者(男5例,女5例。年龄为24~65岁,平均40.9岁)和28例颅内肿瘤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龄11岁~77岁,平均43.0岁)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Volumeone1.56和diffusionTENSORVisualizer1.5(dTV)进行大脑白质纤维束成像。结果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显示大脑主要的白质纤维束,联络纤维有弓状纤维、扣带束、上纵束、下纵束和下额枕束;投射纤维则主要显示皮质脊髓束;连合纤维主要是胼胝体。颅内肿瘤累及的白质纤维束有弓状纤维、上纵束、下纵束、扣带束、皮质脊髓束、外囊、视放射和胼胝体。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改变分为4个类型:破坏+浸润7例、破坏+移位10例、浸润+移位3例、移位8例。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的主要白质纤维束、颅内肿瘤所造成的白质纤维的异常改变,为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的广阔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大脑白质纤维
原文传递
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何光武 董德柱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研究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方法 :分别对 1 0名正常志愿者 (男 5例 ,女 5例。年龄为 2 4~ 6 5岁 ,平均年龄 4 0 .9岁 )进行弥散张量成像 ,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 ,应用日本东...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研究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方法 :分别对 1 0名正常志愿者 (男 5例 ,女 5例。年龄为 2 4~ 6 5岁 ,平均年龄 4 0 .9岁 )进行弥散张量成像 ,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 ,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 :Volume one1 .5 6和diffusionTENSORVisualizer 1 .5 (dTV)进行大脑胼胝体纤维束成像。结果 :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显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 ,在彩色FA图矢状面上胼胝体呈半月形 ,在弥散张量纤维束图横断面上呈蜈蚣状。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胼胝体 ,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广阔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志峰 王如密 +2 位作者 郑兆聪 李小平 叶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基底核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分别...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基底核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发病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肌力测定、NIHSS评分,对CST损伤程度和各个时期肌力、NIHSS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健侧CST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CST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CST完整患者的肌力、NIHSS评分恢复情况在各个时期均较CST中断的患者好,发病后3个月是恢复最快的阶段。结论: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核区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预测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重建听神经瘤患者面神经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于福超 苏少波 +1 位作者 马俊 岳树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重建面神经在听神经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前行3.0T磁共振DTI扫描,利用3D—Slicer软件完成... 目的探讨术前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重建面神经在听神经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前行3.0T磁共振DTI扫描,利用3D—Slicer软件完成面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并重建肿瘤三维影像;术中行电生理监测。评价手术的切除程度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中,32例(84.2%)术前DTI重建面神经成像良好,能清晰地显示面神经与肿瘤三维空间关系,均与术中验证相吻合;6例(15.8%)面神经未能通过DTI技术重建显示。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的腹侧前下10例(31.3%),腹侧居中16例(50.0%),腹侧前上5例(15.6%),肿瘤下极1例(3.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36例(94.7%)。术后7d,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I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Ⅳ一V级5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78.9%(30/38)。结论术前DTI下重建面神终技术可指导听神绎瘤患者术中肿瘤的切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面神经 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示踪
原文传递
DTI纤维追踪法定量分析90名正常国人脑白质老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宇 吴明祥 +6 位作者 徐坚民 冯敢生 孙国平 龚静山 李莹 张景中 朱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目的采用DTI纤维追踪法定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正常自愿者椎体束从大脑脚到中央前回部分(PRPT)FA值的差别及其意义。方法将90名正常志愿者按年龄分为6组,进行基于纤维追踪的定量DTI研究,图像标准化后分析各组PRPT的FA值与年龄组老化的关系... 目的采用DTI纤维追踪法定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正常自愿者椎体束从大脑脚到中央前回部分(PRPT)FA值的差别及其意义。方法将90名正常志愿者按年龄分为6组,进行基于纤维追踪的定量DTI研究,图像标准化后分析各组PRPT的FA值与年龄组老化的关系。结果各年龄组双侧PRPT的FA值分布相似,最低点在放射冠处,最高峰为内囊后肢;各段FA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表明这些部位的纤维随年龄增长发生了老化,其中以额叶老化最为明显;并发现额叶及大脑脚白质老化过程中存在突然变化。结论DTI可以作为评价脑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和老化过程的敏感工具;额叶及大脑脚白质老化过程中存在突变是否为脑生理上老化的标志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相对各向异性 纤维追踪法
下载PDF
大脑胶质瘤DTT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何光武 项华 +5 位作者 何江波 成中意 徐建荪 汪守中 沈天真 陈星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大脑胶质瘤所导致的大脑白质纤维异常改变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15例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获得FA图、DEC图和DTT图,观察不同病变所引起的白...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大脑胶质瘤所导致的大脑白质纤维异常改变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15例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获得FA图、DEC图和DTT图,观察不同病变所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结果:15个病变累及的白质纤维束有弓状纤维、上纵束、内囊、上额枕束和胼胝体。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改变有2个类型:破坏+浸润5例、破坏+移位10例。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颅内肿瘤所造成的白质纤维的异常改变,立体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和病人预后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DT-MRI的纤维跟踪及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江贵平 刘哲星 +1 位作者 冯前进 陈武凡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514-518,共5页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比传统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分子扩散的方向。在脑白质这样具有大量纤维束的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从而有可能从张量信息的各向异性入手,跟踪得到...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比传统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分子扩散的方向。在脑白质这样具有大量纤维束的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从而有可能从张量信息的各向异性入手,跟踪得到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本文介绍了DTI的原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可变步长的纤维跟踪方法,并以VC++/ITK/VTK为开发工具实现了DTI分析和纤维跟踪与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 纤维跟踪 白质束成像 可视化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颈椎管内肿瘤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3 位作者 郑兆聪 薛亮 田君 应建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的颈椎管内肿瘤24例,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的颈椎管内肿瘤24例,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McCormick分级法进行脊髓功能的评估。结果 DTT可清晰显现纤维束的饱满或稀疏情况、完整或中断现象,也可以观察纤维束与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纤维束是受肿瘤推压移位还是包绕肿瘤。术前纤维束形态与McCormick分级及预后有关系,纤维束形态完整的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状态及术后1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P<0.05)。结论 DTT能直观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颈椎管内肿瘤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 颈椎管内肿瘤 McCormick分级 预后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重建面神经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飞 侯远征 +1 位作者 许百男 张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听神经瘤患者术前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进行面神经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2例入组患者的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序列的数据,3DSlicer软件进行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 目的初步探讨听神经瘤患者术前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进行面神经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2例入组患者的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序列的数据,3DSlicer软件进行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对面神经进行三维重建,并在手术中验证追踪重建出的面神经位置及走行的准确性。结果 2例患者利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均成功重建出经过设定的内听道及面神经入脑干区两个ROI区的面神经,可直观地观察到面神经与肿瘤的位置关系和走行,并在术中与面神经的实际位置相对比是一致的。结论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面神经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可帮助术者在术前直观的观察到面神经与肿瘤的位置及走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弥散张量成像 面神经 纤维束追踪 可行性
下载PDF
腰椎间盘纤维环的MR扩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6
11
作者 闫春丽 周敏 +1 位作者 李明英 陈兴灿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评价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腰椎间盘纤维环的能力。方法:对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及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病例组)进行矢状位T1WI、T2WI及轴位T2WI、DTI扫描。利用DTI原始数据将所得腰椎间盘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相应腰椎... 目的:评价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腰椎间盘纤维环的能力。方法:对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及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病例组)进行矢状位T1WI、T2WI及轴位T2WI、DTI扫描。利用DTI原始数据将所得腰椎间盘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相应腰椎间盘的纤维示踪(FT)图,按照FT图上纤维环的形态、连续性制定FT图分型标准,分为规则型[连续型(A_1)及不连续型(A_2)]、杂乱型[连续型(B_1)及不连续型(B_2)]及成团型(C),同时以Pfirrmann分级标准对所有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将所有腰椎间盘的FT图分型与Pfirrmann分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74个腰椎间盘纤维环FT图分型:A_1型22个(Ⅰ级10个,Ⅱ级12个),A_2型32个(Ⅰ级14个,Ⅱ级18个),B1型15个(Ⅰ级1个,Ⅱ级6个,Ⅲ级8个),B2型3个(Ⅱ级1个,Ⅲ级2个),C型2个皆为Ⅲ级;病例组86个腰椎间盘的纤维环FT图分型:A_1型8个(Ⅱ级5个,Ⅲ级3个),A_2型7个(Ⅱ级4个,Ⅲ级3个),B1型32个(Ⅱ级2个,Ⅲ级27个,V级3个),B_2型4个(Ⅲ级4个),C型35个(Ⅲ级16个,Ⅳ级17个,Ⅴ级2个),其中22个突出腰椎间盘行手术治疗,经手术证实包容性突出9个(B_1型2个,B_2型3个,C型4个),非包容性突出13个(B_1型2个,C型11个),后者有3个为脱出型,FT图皆为C型;所有腰椎间盘的FT图分型与腰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具有强的正相关性(r=0.741,P<0.001)。结论:DTI能无创地显示腰椎间盘的退变,其腰椎间盘纤维环的FT图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示踪 椎间盘移位 腰椎 退变 纤维环
下载PDF
脑部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技术在疾病诊断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建梅 戴培山 +2 位作者 李玲 盛韩伟 吴静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9期913-918,共6页
主要介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技术的发展,介绍脑部DTI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应用于疾病诊断的发展概况。本文总结DTI数据处理最常用的3种方法,包括基于体素的分析、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白质纤维追踪方法,... 主要介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技术的发展,介绍脑部DTI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应用于疾病诊断的发展概况。本文总结DTI数据处理最常用的3种方法,包括基于体素的分析、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白质纤维追踪方法,其中列出了使用各种方法应用于疾病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最后对DTI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DTI在科研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科研方面已取得很多重要成果。在临床方面,DTI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且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体素的分析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纤维追踪
下载PDF
全局脑白质纤维群智能跟踪算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冯远静 王哲进 +1 位作者 张贵军 俞立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2-1318,共7页
为了解决概率纤维跟踪算法"过度"误跟踪,效率低的缺点,受蚁群路径搜索过程群体协作模式启发,提出一种全局脑白质纤维群体智能跟踪方法。首先,构建了一种全局纤维度量指标,综合考虑局部纤维方向分布和全局纤维走向,并利用贝叶... 为了解决概率纤维跟踪算法"过度"误跟踪,效率低的缺点,受蚁群路径搜索过程群体协作模式启发,提出一种全局脑白质纤维群体智能跟踪方法。首先,构建了一种全局纤维度量指标,综合考虑局部纤维方向分布和全局纤维走向,并利用贝叶斯方法建立局部纤维方向分布不确定信息模型。其次,提出一种群智能全局优化算法。该算法构建基于von Miser-fisher分布函数的信息素模型,通过信息素模型诱导迭代优化纤维轨迹。人工合成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跟概率跟踪算法相比,该算法解决了纤维局部误差积累导致的误跟踪问题,相对误差降低至原来的二分之一,计算规模降低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实际临床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全局优化 蚁群 纤维跟踪
原文传递
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3 位作者 郑兆聪 薛亮 田君 刘海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4-380,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与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LSEP)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成年颈椎管内肿瘤患者22例(试...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与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LSEP)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成年颈椎管内肿瘤患者22例(试验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与试验组完全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均行颈髓磁共振DTI扫描及MN—SLSEP检测。将颈髓分成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并计算这3个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通过弥散张量示踪技术(DTT)重建颈髓纤维束并观察其完整性。根据试验组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是否延长分为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和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比较3组颈髓不同区域FA值的大小。结果试验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9例(86.4%),次全切除3例(13.6%),后者包括神经纤维脂肪瘤2例和髓内神经鞘瘤1例;术后1个月时脊髓功能改善17例(77.3%),无改善5例(22.7%)。试验组患者术前N9-N20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试验组患者颈髓纤维束的形态分为完整型和中断型,颈髓纤维束中断型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率(75.0%)明显高于颈髓纤维束完整型患者(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对照组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3个区域的FA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DTI指标与MN—SLSEP参数存在明显的关联性。颈髓DTI能通过定量参数值和纤维束形态的变化,敏感、直观地反映出神经电生理的变化,可作为颈椎管内肿瘤的重要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 各向异性分数 N9-N20峰间潜伏期 体感诱发电位 颈椎管内肿瘤
原文传递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脑白质微结构分析方法在视路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好玉 王鹏 向述天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7-150,共4页
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难以发现视路损伤后白质纤维微结构改变,眼科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主观性,且不能探测后视路的变化。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 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难以发现视路损伤后白质纤维微结构改变,眼科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主观性,且不能探测后视路的变化。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各种后处理分析方法结合不同的参数进行分析,可提供组织的微结构信息,并能够直观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在无创地探索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评估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DTI后处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其在视路损伤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在介绍DTI的主要参数及常见脑白质微结构分析方法的同时,阐述了其在视路损伤研究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视路损伤 基于体素的分析 纤维追踪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Fixel分析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光武 张银川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18期2409-2410,共2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脑膜瘤(男2例,女9例,年龄范围25~63岁,平均为42.2岁)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利用个人计算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观察脑膜瘤所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脑膜瘤(男2例,女9例,年龄范围25~63岁,平均为42.2岁)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利用个人计算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观察脑膜瘤所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结果:颅内占位病变所致白质纤维的异常有三种基本改变形式,分别是破坏、浸润和移位。11例脑膜瘤中有3例引起白质纤维移位加浸润,8例引起白质纤维移位。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或病人预后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膜瘤
下载PDF
正常成人前视路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黎连杰 程兰 +5 位作者 鹿松松 王晓阳 马明 魏梁锋 钟群 王守森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14-120,共7页
的:检测健康成人前视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探讨其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福州总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健康成人38例,应用3.0T MRI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其前视路进行扫描,... 的:检测健康成人前视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探讨其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福州总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健康成人38例,应用3.0T MRI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其前视路进行扫描,测定前视路(左右侧视神经中点、视交叉正中点、左右侧视束中点)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重建前视路纤维束,观察纤维束形态结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TI序列FA图、FA编码彩图及ADC图可分辨前视路的结构,DTT能追踪出具有3D效果的视交叉白质纤维束结构。视交叉中点FA、ADC值分别为0.491±0.075和(1.267±0.204)×10-3/mm2,两者呈负相关(r=-0.642,P 〈 0.00l)。前视路FA 、ADC值与性别和年龄均无相关性。前视路各部位FA、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575,P 〈 0.001;F=5.024,P 〈 0.001),其中,视交叉处FA值最小(P 〈 0.001),ADC值最大(P 〈 0.001)。结论:健康成人前视路高分辨率DTI参数FA和ADC值敏感可靠。运用高分辨率DTI技术可满意显示变形较小的前视路纤维束结构,定量分析时应注意前视路不同位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视路 磁共振波谱学 弥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 成人
原文传递
使用扩散张量成像数据重建脑白质纤维的新算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欣 汪曣 +2 位作者 高伟 刘海婴 王明时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01-1007,共7页
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可以获得扩散的方向性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无创地重建人脑的白质纤维,而且这也是目前在活体上重建脑白质纤维的唯一方法.然而由于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成像技术的限制,纤维重建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D... 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可以获得扩散的方向性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无创地重建人脑的白质纤维,而且这也是目前在活体上重建脑白质纤维的唯一方法.然而由于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成像技术的限制,纤维重建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DT-MRI的数据是离散的,而所要重建的纤维是连续的;而且由相对较低的MRI空间分辨率所引起的部分容积效应会影响DT-MRI的数据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加权跟踪算法.该算法结合经典物理理论,利用纤维跟踪过程中待定方向点周围相关体元的主向量与分量各向异性(FA)值来计算纤维跟踪线的前进方向.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相对较好地解决重建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从重建的效果看,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脑白质纤维的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跟踪 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
下载PDF
基于扩散形状的DTI纤维跟踪算法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穗芬 刘哲星 +1 位作者 江贵平 陈武凡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73-176,229,共5页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种神经纤维束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其中,基于扩散跟踪的白质束成像技术在白质纤维束的可视化和分析中使用得最多。本文针对现有纤维跟踪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扩散形状的纤维跟踪算法,该算法结合了...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种神经纤维束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其中,基于扩散跟踪的白质束成像技术在白质纤维束的可视化和分析中使用得最多。本文针对现有纤维跟踪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扩散形状的纤维跟踪算法,该算法结合了流线跟踪(streamline tracking,STT)法与张量弯曲(tensor deflection,TEND)法的优点,对不同的扩散形状采用不同的跟踪方向,尤其在平面扩散的情况提出了更接近纤维走行的跟踪方法,减少了跟踪方向与实际纤维走行的误差,能更完整、更准确地显示大脑白质的纤维走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 脑白质 各向异性 纤维跟踪 扩散形状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对脊髓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向玉 王光彬 武乐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3期433-436,共4页
弥散张量成像通过观察组织中异常运动的水分子来检测白质病变,已被证实非常有效;弥散纤维束成像则是运用三维后处理方法重建纤维束走行图。本文综述了弥散张量成像和弥散纤维束成像在脊髓肿瘤,损伤,炎症等脊髓疾病的特点,此方法比传统... 弥散张量成像通过观察组织中异常运动的水分子来检测白质病变,已被证实非常有效;弥散纤维束成像则是运用三维后处理方法重建纤维束走行图。本文综述了弥散张量成像和弥散纤维束成像在脊髓肿瘤,损伤,炎症等脊髓疾病的特点,此方法比传统磁共振更能敏感检出和显示脊髓疾病,必将在临床有更广阔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纤维束示踪 脊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