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浮顶罐不同孔隙油气泄漏扩散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
作者 郝庆芳 黄维秋 +5 位作者 景海波 李飞 方洁 纪虹 凌祥 吕爱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6-1235,共10页
开展外浮顶罐油气泄漏扩散机理及规律的研究对于保障罐区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小外浮顶罐不同浮盘孔隙的油气泄漏扩散及其受风场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研究结果如下。①当风吹向外浮顶罐时,会在浮盘... 开展外浮顶罐油气泄漏扩散机理及规律的研究对于保障罐区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小外浮顶罐不同浮盘孔隙的油气泄漏扩散及其受风场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研究结果如下。①当风吹向外浮顶罐时,会在浮盘上方形成大尺度涡流,并在紧贴浮盘处形成从下风侧到上风侧的对称分布的气流运移。②泄漏位置在浮盘上时,油气均紧贴浮盘从下风侧向上风侧运移;泄漏位置位于浮盘中间及下风侧时,油气较容易扩散出去,而位于浮盘上风侧及两侧时,油气容易发生积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风速增大有利于油气扩散,但会使污染范围扩大。③泄漏位置在浮盘与罐壁之间的边圈缝隙时,油气沿着罐壁向浮盘上方空间扩散,且扩散的程度为:浮盘两侧>上风侧>下风侧。④泄漏位置在浮盘中心、泄漏孔径为20mm时,正庚烷体积分数为0.1%~1.7%,处在对应的爆炸极限范围之内;而孔径为6mm时,正庚烷体积分数在0.02%~0.26%,汽油蒸气的体积分数在0.05%~0.65%,均未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因此,当泄漏孔隙较大时,出现爆炸危险的可能性增大。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浮盘上方气流运移规律及油气扩散传质机理,可为生产实践和油罐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进一步完善外浮顶罐蒸发损耗评价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浮顶罐 油气泄漏 油气扩散 传质机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锅炉水冷壁管沉积物下氧化腐蚀特征及其机理 被引量:7
2
作者 龙会国 谢国胜 +1 位作者 龙毅 杨湘伟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9-583,共5页
通过对某锅炉水冷壁管20G材质水环境下内壁沉积物下腐蚀氧化膜进行金相、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RD等试验分析,研究了水环境下沉积物氧化腐蚀微观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沉积物腐蚀下氧化膜主要为磷酸盐水垢、氧化铁垢混合物,分为内、... 通过对某锅炉水冷壁管20G材质水环境下内壁沉积物下腐蚀氧化膜进行金相、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RD等试验分析,研究了水环境下沉积物氧化腐蚀微观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沉积物腐蚀下氧化膜主要为磷酸盐水垢、氧化铁垢混合物,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致密层/疏松层交替出现的带状组织,主要以Fe3O4为主;外层为疏松、多孔及细小颗粒组成的沉积物、Fe2O3等非均质层。内壁沉积物下腐蚀改变了水冷壁内壁氧化膜的形态及其氧化机制,使外氧化层成为疏松、多孔的细小粒状组织,内氧化层富含孔洞,促进了其反应产物氢与氧向内传质过程,且腐蚀产物氢与金属晶界处渗碳体反应,造成材质组织脱碳、晶界空隙增加以及微裂纹的萌芽与发展,加速了晶界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冷壁 沉积物下腐蚀 氧化膜 扩散传质 氧化机理
下载PDF
渗透物分子在渗透蒸发膜中的传质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雪春 陈翠仙 李继定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101,共8页
指出了渗透蒸发过程的两个关键步骤,即膜表面的吸附步骤和膜内的扩散步骤;详细描述了渗透蒸发膜中的吸附、扩散和传质模型.这些模型分析和预测了通过渗透蒸发膜中的致密选择分离层所进行的质量传递.分别阐述了不同模型的内容、特点和使... 指出了渗透蒸发过程的两个关键步骤,即膜表面的吸附步骤和膜内的扩散步骤;详细描述了渗透蒸发膜中的吸附、扩散和传质模型.这些模型分析和预测了通过渗透蒸发膜中的致密选择分离层所进行的质量传递.分别阐述了不同模型的内容、特点和使用范围.涉及模型的使用范围时还考虑到了不同的聚合物分类,即玻璃态、半晶态和橡胶态.指出了渗透蒸发传质模型研究中膜机理的研究与膜过程和组件的设计两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模型 扩散模型 传质模型 膜传递机理 渗透蒸发
下载PDF
CO_(2)在水—原油体系中的分子扩散规律及仿真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柴晓龙 田冷 +3 位作者 王嘉新 徐文熙 杨明洋 王建国 《石油科学通报》 2022年第4期555-563,共9页
CO_(2)扩散具有促进原油膨胀降黏的特点,对提高CO_(2)驱油效果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常用的CO_(2)—水气交替驱中,目前对于CO_(2)传质扩散的研究未考虑水段塞对CO_(2)在水—原油体系中传质扩散的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开展了CO_(2)在水... CO_(2)扩散具有促进原油膨胀降黏的特点,对提高CO_(2)驱油效果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常用的CO_(2)—水气交替驱中,目前对于CO_(2)传质扩散的研究未考虑水段塞对CO_(2)在水—原油体系中传质扩散的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开展了CO_(2)在水—原油体系中的扩散实验,考虑超临界状态的CO_(2)动态压缩因子,建立了CO_(2)扩散系数计算新模型。同时,研究了CO_(2)在水—原油中的扩散规律,并重点分析了水段塞、不同开始时间和对流对CO_(2)在水—原油体系中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校正后的CO_(2)在原油和水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17×10^(-9)m^(2)/s和0.44×10^(-9)m^(2)/s。CO_(2)在水—原油体系中扩散分为在原油中扩散和在水段塞中扩散。在原油中扩散时,分子扩散初期,短时间内受对流的影响,造成压力下降速度大,随后主要受浓度扩散的影响,压力下降缓慢;在水段塞中扩散时,分子扩散不受对流的影响,CO_(2)浓度差小,且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使得压力下降慢,压力变化速率变小;不同开始时间,压力下降速度不同,CO_(2)的扩散传质速度随之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扩散 CO_(2)—水气交替驱 水段塞 扩散模型 扩散系数 扩散传质机制
下载PDF
生物微胶囊传递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解玉冰 马小军 +1 位作者 王毓福 虞星炬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1-60,共10页
以APA生物微胶囊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微胶囊的球形非稳态渗透扩散模型;通过分析各准数间的关系,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膜内传质规律;利用实验数据拟合,可以求算膜相有效扩散系数,并能预测膜内浓度分布.
关键词 微胶囊 渗透扩散模型 传递模型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