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小军 阎秀杰 潘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共7页
核工程场地设计基准地震动确定中涉及弥散地震的地震动估计,这导致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成为被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一些中小震近场地震动记录资料,分析和探讨了国内外多种地震动衰减关系对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的适用性问题,并结... 核工程场地设计基准地震动确定中涉及弥散地震的地震动估计,这导致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成为被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一些中小震近场地震动记录资料,分析和探讨了国内外多种地震动衰减关系对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的适用性问题,并结合我国几个核工程地震问题研究工作的实践对中小震近场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地震 近场地震动 衰减关系 核工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上地壳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计昊旻 任治坤 刘金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0-499,共20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检验青藏高原演化模型的理想实验场,也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活动断裂十年和万年尺度的滑动习性研究和百年时间尺度区域地震活动分布,结合前人总结的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年代学研究,...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检验青藏高原演化模型的理想实验场,也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活动断裂十年和万年尺度的滑动习性研究和百年时间尺度区域地震活动分布,结合前人总结的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年代学研究,认为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青藏高原内部物质逐渐向东流出,受四川盆地阻挡,转而向东南缘地区作顺时针旋转运动,至晚第四纪时期,东南缘地区上地壳变形已由原本集中分布在大型走滑边界断裂和逆冲褶皱带转变为弥散式分布至区内次级断裂,形成了以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和实皆断裂带为边界,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作顺时针旋转的运动学特征.据此青藏高原东南缘变形可划分为两阶段,中新世早期及以前变形集中在大型边界断裂,符合刚性块体变形,至晚第四纪时期转为弥散式连续变形.基于水平滑动速率和地震活动性对比,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可大致分为三级.一级断裂为边界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和实皆断裂带,水平滑动速率均≥10 mm/a,曾发生8级及以上地震和连续的7~7.9级强震,是东南缘地区晚第四纪以来一级构造格架;二级断裂往往控制东南缘地区强活动构造单元,水平滑动速率为~3~6 mm/a,通常发生过7~7.9级地震;三级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一般≤2 mm/a,通常发生过7级以下地震,一般规模较小,但数量较多.此外,川滇地块晚第四纪变形特征发生转变,构造运动由原本的沿大型边界走滑断裂运动转变为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周缘次级活动地块的旋转、平移和差异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上地壳变形特征 弥散变形 断裂分级 天然地震
原文传递
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汪雪泉 李罡风 《灾害学》 CSCD 2004年第3期30-33,38,共5页
本文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分别从年地震频次和年最大震级两个方面对安徽及华东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安徽地区ML≥3 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约两年一遇;年发生ML≥3 9地震,则3年可能遇一次。而华东地区ML≥4 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 本文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分别从年地震频次和年最大震级两个方面对安徽及华东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安徽地区ML≥3 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约两年一遇;年发生ML≥3 9地震,则3年可能遇一次。而华东地区ML≥4 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大约3年一遇;年发生ML≥4 9的地震,则可能2年遇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扩散 地震风险 评估 华东地区
下载PDF
地震触发、震群与余震活动过程中的孔隙压力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涛 刘耀炜 +3 位作者 杨多兴 张磊 方震 许丽卿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07-2417,共11页
地壳流体的孔隙压力作用是地震触发和影响震群与余震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阐述了与孔隙压力变化有关的地震触发过程;讨论了震群或余震活动过程中的线性和非线性孔隙压力扩散机制;分类总结了震群、注水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火山... 地壳流体的孔隙压力作用是地震触发和影响震群与余震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阐述了与孔隙压力变化有关的地震触发过程;讨论了震群或余震活动过程中的线性和非线性孔隙压力扩散机制;分类总结了震群、注水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火山地震和余震的时空分布及其孔隙压扩散系数。重点讨论了孔隙压力在汶川地震和余震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孔隙压扩散系数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该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地震触发、震群和余震活动过程的机制,对深入分析流体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流体 孔隙压力扩散 地震触发 震群 余震
下载PDF
南黄海5.1级地震及趋势分析
5
作者 林怀存 华爱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8年第3期11-15,共5页
1997年7月28日南黄海发生5.1级地震,通过对5.1级地震序列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属于前—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文中对5.1级地震前某些地震学异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震前存在中等地震活动集中,地震空区、低b值、地... 1997年7月28日南黄海发生5.1级地震,通过对5.1级地震序列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属于前—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文中对5.1级地震前某些地震学异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震前存在中等地震活动集中,地震空区、低b值、地震应变释放加速等特点。结合5.1级地震的发生,对今后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认为在研究区仍存在6级左右地震的背景性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地震 震级 趋势分析 地震序列
下载PDF
创新扩散视角下科学知识的微博传播机理研究——以雅安地震期间@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为例
6
作者 李辉 晏齐宏 +1 位作者 付宏 杜智涛 《情报工程》 2015年第1期68-73,共6页
灾难时期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最佳时期。本研究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为例,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分析雅安地震中科学知识的微博传播机理。研究发现,微博环境下,科学知识的传播主要包括两大渠道: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是以新闻价值为导向... 灾难时期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最佳时期。本研究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为例,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分析雅安地震中科学知识的微博传播机理。研究发现,微博环境下,科学知识的传播主要包括两大渠道: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是以新闻价值为导向的单向传播,人际传播是以社交关系为导向的双向传播。针对于此,研究认为要扩大科学知识微博传播的影响力,需要提高微博运营团队的科学素养,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积极培养意见领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知识 微博 创新扩散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雅安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