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4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8例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同分期系统比较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希 王超雨 +6 位作者 许雯 杨洪亮 赵海丰 王晓芳 王亚非 于泳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对比不同分期系统在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判断能力和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原发肠道DLBCL患者共6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对患者分别使用Lugano分期、TNM分期、B... 目的:对比不同分期系统在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判断能力和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原发肠道DLBCL患者共6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对患者分别使用Lugano分期、TNM分期、Blackledg分期及Musshoff分期系统进行分期;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4个分期系统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分期、治疗方案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2 (1-105)个月,中位PFS时间为41(1-86)个月,中位OS时间未能达到。常见发病部位为回盲部(30. 9%),其次为小肠(29. 4%)和结肠(29. 4%)、多部位受累(7. 4%)和直肠(2. 94%)。患者5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44. 9%和51. 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应用不同的分期系统描述PI-DLBCL患者PFS和OS的累积活存率时,4种分期系统均不能明显的区分开各期的生存曲线; ROC曲线结果显示,Lugano分期系统对PI-DLBCL患者1年PFS(AUC=0. 826; P=0. 015)和1年OS(AUC=0. 792; P=0. 001)预测能力较其他分期系统好。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组(62例)与单纯手术组(6例) 3年PFS率分别为53. 9%、16. 7%(P=0. 116),3年OS率分别为66. 7%、16. 7%(P=0. 015);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化疗组(36例)较未联合化疗组(26例) 3年PFS率分别为66. 0%、44.0%(P=0. 139),3年OS分别为70. 2%和39. 2%(P=0. 148)。回盲部患者较其他部位发病患者有较高的PFS和OS(P均<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骨髓侵犯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 <0. 05)。结论:对于原发肠道DLBCL患者,骨髓侵犯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在4个分期系统中,Lugano分期对PI-DLBCL患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优于其它分期系统,可考虑将其作为PI-DLBCL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肠道 淋巴瘤分期系统 淋巴瘤预后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PD-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江培元 郑翠苹 +1 位作者 方丽娟 童向民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2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B7同系物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和温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2009年7月... 目的研究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B7同系物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和温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接受auto-PBSCT的27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5例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PD-1、B7-H1表达,并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结果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PD-1阳性表达率低于初次诊断时[(4.6±1.0)%和(12.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观察组两次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0和25.11,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B7-H1阳性表达率低于初次诊断时[(5.7±1.4)%和(16.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8,P<0.05)。观察组两次B7-H1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t=25.15和38.06,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3+T细胞百分比高于初次诊断时[(57±7)%和(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P<0.05)。观察组两次CD3+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t=5.69和7.36,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初次诊断时[(11±4)%和(2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观察组两次CD4+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和7.11,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初次诊断时[(32.5±2.7)%和(16.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初次诊断后CD8+T细胞百分比较低,而移植后3个月较高(t=10.62和14.71,P均<0.05)。观察组初次诊断后CD4+/CD8+比值高于移植后3个月(1.8±0.4和0.4±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7,P<0.05)。移植后3个月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3,P<0.05)。结论 DLBC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auto-PBSCT可以影响DLBCL患者的PD-1、B7-H1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程序性死亡因子-1 b7同系 物1 T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PD-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3
作者 金静霞 郑翠苹 +2 位作者 陈丽雅 叶琼 吴圣豪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初诊DLBCL组织(DLBCL组)和45例淋巴结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对照组)中PD-1、PD-L1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初诊DLBCL组织(DLBCL组)和45例淋巴结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对照组)中PD-1、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D-1及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DLBCL组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00%∶24.44%,64.00%∶28.89%,均P<0.05)。DLBCL组中PD-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而PD-L1表达与B症状、EBV感染、肿瘤分期及病理分型均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PD-1阳性组中PD-L1表达率更高(82.76%∶38.10%,P<0.05)。结论:PD-L1在DLBCL组织中高表达,并与分期、病理分型、B症状及EBV感染相关。推测PD-L1的表达可能是DLBCL的一个不良预后因子,以PD-1/PD-L1信号通路为靶点的治疗有望成为难治性DLBCL的潜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预后
原文传递
Efficacy of rituximab in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patients 被引量:20
4
作者 Davide Leopardo Giuseppe Di Lorenzo +11 位作者 Amalia De Renzo Piera Federico Serena Luponio Carlo Buonerba Elide Matano Gerardina Merola Martina Imbimbo Enzo Montesarchio Antonio Rea Maria Carmela Merola Sabino De Placido Giovannella Palmie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0期2526-2530,共5页
AIM:To evalu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icacy of rituxi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METHODS:Sixty patients(median age:58 years)with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gastric DLBCL treate... AIM:To evalu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icacy of rituxi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METHODS:Sixty patients(median age:58 years)with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gastric DLBCL treated at four Italian institutions between 2000 and 2007,were included in this analysis.Patients were selected by stage (Ⅰ-Ⅳ,Lugano staging system),Europea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0-2)and treatment strategies.Treatment strategies were chemotherapy alone(group A,n=30)[scheduled as 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 (CHOP)and CHOP-like],and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rituximab(group B,n=30).The primary end point of the study was complete response(CR)rate;the secondary end points were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at 5 years and overall survival(OS).RESULTS:Median follow-up was 62 mo(range:31102 mo).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A vs B)in terms of CR[76.6%(23/30) vs 100%,P=0.04)and DFS at 5 years[73.3%(22/30) vs 100%,P=0.03).To date,19 group A(63.3%) patients are alive and 11 have died,while all group B patients are aliv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xicity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Ritux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improves CR rate,DFS and OS.Further prospective trials are needed to confirm our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TUXIMAb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Stomach neoplasms CHEMOTHERAPY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1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付丽 陈力 +7 位作者 魏娜 黄达永 沈晶 王晶石 王旖旎 崔华 杨凌志 王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1-1065,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患者收集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和预后。结...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患者收集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和预后。结果:患者发病中位年龄52岁,男女比例近1∶1;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为多见。常见发病部位为顶、额、颞叶和胼胝体;行手术切除25例,手术活检6例,其中立体定向活检术3例;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型6例,非生发中心型25例。综合治疗为化疗后序贯放疗,共计17例,另单纯化疗3例,单纯放疗8例,支持治疗3例。患者中位随访24个月。1年、3年和5年OS分别为80.6%、55.1%和36.4%。综合治疗组OS时间显著长于单纯放疗组,是否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对OS无显著影响。预后分析显示,ECOG PS≥2分和血清LDH异常为不良预后因素。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综合治疗组患者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单纯放疗组。发病时ECOG PS≥2分和血清LDH异常为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综合治疗 预后因素
下载PDF
美罗华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9
6
作者 黄轶群 郑瑞玑 +1 位作者 吴荣娟 马旭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2-726,共5页
目的:分析总结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例49岁女性患者进行了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测、Coombs试验、血清学检测、胸部CT、腹部MR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观察了含有美罗华的化疗... 目的:分析总结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例49岁女性患者进行了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测、Coombs试验、血清学检测、胸部CT、腹部MR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观察了含有美罗华的化疗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等。结果:患者颈部、腋窝多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表明为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Coombs试验阳性,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提示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经过血浆置换、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抑制、输血及"R-CHOP-E"方案治疗后,AIHA症状消失,继续"R-CHOP-E"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行中期评估出现骨髓浸润,评估为"进展",改为"R-ESHAP"方案4个疗程后评估为"完全缓解",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随访半年,仍处于"完全缓解"。结论: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重,预后较差,联合含有美罗华的化疗方案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华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CD5+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燕 潘铭 +4 位作者 黄建霞 吴庆 吴彬章 谢焕容 胡兴江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551-2554,共4页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与病理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63例弥漫大B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前1 d静脉滴...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与病理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63例弥漫大B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前1 d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375 mg·m^-2,50 m L·h^-1)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化疗前患者病理组织Bcl-2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6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缓解率(RR)为71. 43%(45例/63例),疾病控制率(DCR)为87. 30%(55例/63例);Bcl-2蛋白阳性患者28例,阴性35例,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 44%。Ann Arbor分期为Ⅲ~Ⅳ、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患者病理组织Bcl-2阳性患者比例分别高于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未发热、未盗汗、体重未减轻患者(P <0. 01);与Bcl-2阳性组比较,Bcl-2阴性组患者RR及DCR均显著升高(P <0. 01),且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cl-2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RR及DCR负相关(r=-0. 521,-0. 603,P <0. 01)。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病理组织Bcl-2蛋白阳性表达与临床疗效负相关,可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b细胞淋巴瘤-2
原文传递
2015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15
8
作者 宫子木 杨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6-410,共5页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在2015年1月发布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最新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该指南基于最新文献及临床试验结果,对NHL最常见的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也有部分更新。本文从诊断、治疗前风险评...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在2015年1月发布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最新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该指南基于最新文献及临床试验结果,对NHL最常见的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也有部分更新。本文从诊断、治疗前风险评估、分期和治疗、治疗反应评价、预后评估及特殊类型淋巴瘤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原文传递
MYC、BCL-2和BCL-6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文婷 姚红霞 +2 位作者 吴从明 刘丹 唐瑞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2-457,共6页
目的:分析BCL-2、BCL-6和MYC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DLBCL患者163例患者的淋巴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并用... 目的:分析BCL-2、BCL-6和MYC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DLBCL患者163例患者的淋巴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并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IGH/BCL-2融合、BCL-6基因断裂及MYC基因断裂进行检测,进一步分析BCL-2、BCL-6和MYC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YC、BCL-2及BCL-6均呈现棕黄色或棕褐色的阳性信号,其中MYC主要于细胞膜上呈现阳性表达,BCL-2主要于细胞质及局部细胞膜上呈现阳性表达,BCL-6主要于细胞核上呈现阳性表达。ECOG体能状态评分≥2分者BCL-2表达水平较<2分者明显升高,且免疫亚型为CD5^+、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者BCL-2表达水平较非GCB者明显升高(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者MYC表达水平较0-2分者明显升高(P<0.05);免疫亚型为CD5^+、GCB者BCL-6表达水平较非GCB者明显降低(P<0.05)。经Cox多变量分析结果发现,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存在显著关系(P<0.05)。结论:BCL-2、BCL-6和MYC作为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CL-2 bCL-6 MYC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肿瘤负荷相关指标与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爱宁 李媛媛 +4 位作者 刘婷婷 叶凡 林云 芦慧 曲昌菊 《疑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119-1124,共6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铁蛋白、癌胚抗原125(CA125)水平表达与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DLBCL患...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铁蛋白、癌胚抗原125(CA125)水平表达与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DLBCL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LDH、β2-MG、铁蛋白、CA125水平,并分析其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国际标准预后(IPI)分级高中危和高危、治疗无效、死亡患者血清LDH、β2-MG、铁蛋白、CA125水平高于Ann Arbor分期Ⅰ~Ⅱ期、IPI预后分级低危和低中危、治疗有效和存活患者(P<0.05);存在B症状患者血清LDH、CA-125水平升高(P<0.05),而血清β2-MG、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LDH、β2-MG、铁蛋白、CA125均与Ann Arbor分期、IPI预后分级、疗效、预后呈正相关(P<0.05),LDH、CA125与B症状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DH、β2-MG、铁蛋白、CA125及4项联合检测对DLBCL诊断的AUC分别为0.884(95%CI 0.804~0.965)、0.777(95%CI 0.662~0.893)、0.736(95%CI 0.626~0.847)、0.795(95%CI 0.706~0.884)、0.936(95%CI 0.856~0.987)。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LDH(2.040,95%CI 1.260~3.304)、β2-MG(1.766,95%CI 1.358~2.296)、铁蛋白(1.540,95%CI 1.098~2.161)、CA125(1.806,95%CI 1.454~3.547)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结论血清LDH、β2-MG、铁蛋白、CA125与DLBCL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关,高水平的LDH、β2-MG、铁蛋白、CA125均会增加DLBCL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且4项联合检测对预测DLBCL患者预后具有较高效能,有望作为DLBCL预后预测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分期 治疗效果 预后 Β2微球蛋白 铁蛋白 乳酸脱氢酶 癌胚抗原125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调整剂量EPOCH方案治疗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4
11
作者 胡蓉华 孙婉玲 +4 位作者 赵弘 惠吴函 郭轶先 万岁桂 苏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91-1294,共4页
通过对4例累及胃肠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发病经过、临床与病理特点、预后判断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调整剂量的EPOCH(R-DA-EPOCH)治疗方案,对患者化疗后的治疗反应和转归情况进行了评价随访。除1例合并糖尿... 通过对4例累及胃肠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发病经过、临床与病理特点、预后判断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调整剂量的EPOCH(R-DA-EPOCH)治疗方案,对患者化疗后的治疗反应和转归情况进行了评价随访。除1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多年的患者因出现严重感染死亡外,其他3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将R-DA-EPOCH方案用于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需要扩大样本量来判断其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型 R-DA-EPOCH
下载PDF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静书 李俊杰 赵兵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610-1614,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究各临床病理特征对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CHOP方案与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 目的分析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究各临床病理特征对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CHOP方案与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生存分析及多因素逐步cox回归分析探索影响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采用χ2检验对CHOP组与R-CHOP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12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9.6个月,1年、2年、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4.11%、54.05%、48.21%。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与Ann Arbor分期、最大肿块直径、体能状态ECOG评分、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治疗前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细胞起源及治疗方案有关(P<0.05)。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细胞起源及治疗方案为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CHOP组CR率为44.1%,R-CHOP组CR率为64.8%,R-CHOP组的总有效率及CR率均优于CHOP组(P<0.05)。结论老年DLBCL具有初诊时症状不典型、肿瘤分期晚、化疗耐受性差等特点;R-CHOP方案能显著改善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TNF-α、sIL-2r、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魏征 施淼颉 +1 位作者 邹善华 刘澎 《中国临床医学》 2017年第3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住院接... 目的:探讨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住院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共77例,测定初治及完全缓解后DLBCL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receptor,sIL-2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以20例年龄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进一步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阴性DLBCL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初治DLBCL患者血清TNF-α、sIL-2r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缓解期DLBCL患者血清TNF-α和sIL-2r水平明显低于初治患者(均P<0.05),但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初治DLBCL患者中,HBsAg阳性者的上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HBsAg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缓解期DLBCL患者中,HBsAg阳性者的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5)。结论:DLBCL患者血清TNF-α、sIL-2r和IL-6水平升高,其中TNF-α及sIL-2r水平与疾病缓解有关。HBsAg阳性DLBCL患者在疾病缓解后的sIL-2r水平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sIL-2r水平与HBsAg阳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调节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与单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绍灵 苏鹏 施玲玲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10期2069-2071,共3页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与单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意愿,49例DLBCL患者分别接受6疗程CHOP方...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与单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意愿,49例DLBCL患者分别接受6疗程CHOP方案或CHOP加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R-CHOP组的CR率高于CH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6%VS 65.4%,P=0.173)。中位随访时间为35月(4-66月),R-CHOP组及CHOP组的3年OS分别为75.0%±19.6%,54.9%±20.4%,P=0.043;而3年EFS分别为69.7%±20.9%,45.8%±20.6%,P=0.029。R-CHOP组的3年OS及EFS优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与单用CHOP方案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明显提高DLBCL患者的EFS及OS,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联合化疗
下载PDF
年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方姝 赵莎莎 +5 位作者 朱成英 杨楠 王飞雁 王莉莉 黄文荣 高春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2-808,共7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177例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初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177例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初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分期Ⅲ-Ⅳ期(P=0.004,P=0.029)、ECOG评分2-4分(P=0.003,P=0.042)、结外受累> 1处(P=0.000,P=0.031)、异常升高的LDH值(P=0.000,P=0.046)为影响患者OS与PFS的危险因素;B症状(P=0.020)、异常升高的β2-MG值(P=0.020)仅影响患者O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异常升高的β2-MG值(P=0.044)及分期(P=0.046)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期(P=0.029)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因素。年龄调整的IPI(aaIPI)评分2-3分的患者与初治骨髓受累的患者OS(P=0.000,P=0.000)与PFS(P=0.013,P=0.000)更差。结论:异常升高的β2-MG值是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OS的独立因素,分期是影响患者OS与PFS的独立因素。aaIPI评分2-3分患者与初治骨髓受累的患者OS与PFS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aaIPI评分 Hans分型 临床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MRI表现、治疗方式与预后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范林音 邵国良 +3 位作者 朱秀 杨永波 刘璐璐 何向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8期1388-1393,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特点、MRI特征、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PBDLBCL病例,包括基本资料、临床表现、MRI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特点、MRI特征、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PBDLBCL病例,包括基本资料、临床表现、MRI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35例患者均为女性;Ann Arbor分期,ⅠE期13例,ⅡE期13例,Ⅳ期9例;国际预后指数:IPI 0~1分24例,2分5例,3~4分6例;实验室检查:LDH<240U/L16例,LDH(240~500U/L)13例,LDH>500U/L 6例。单因素分析检验显示临床分期、LDH水平、IPI评分、病灶长径、是否行外科切除的3年、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信号是否均匀、ADC值、增强曲线类型、是否有血管穿行征象、是否有扩张导管征象、是否接受放疗对预后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IPI危险分级增加为PBDLBCL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结论PBDLBC的预后与病灶大小、分期,LDH水平相关,预后需多因素综合评价,IPI危险分级增加是PBDLBCL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MYC和Bcl-2及Bcl-6检测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晓娟 杜伟 郭树霞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193-1197,共5页
目的探讨检测MYC、Beb2和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07—06—01—2009—06一01确诊的15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MYC断裂、IGH/Bcl-2融合及Bcl-... 目的探讨检测MYC、Beb2和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07—06—01—2009—06一01确诊的15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MYC断裂、IGH/Bcl-2融合及Bcl-6基因断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YC、Bcb2及Bc卜6的表达丰度,并分析其与患者免疫学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index,IPI)评分较高(IPI为3~5)的患者MYC表达高于IPI评分较低组(IPI为o~2),χ2=1.25;P=0.04;CD5+与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亚型患者的Bcl-2表达增高,χ2值分别为2.22和13.70,P值分别为0.001和0.002;Bcl-6的表达降低,χ2值分别为5.58和7.26,P值分别为0.004和0.007。MYC、Bcl-2低表达均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增加,P值分别为0.005、0.016、0.003和0.001,Bcb6的高表达使患者的PFS的HR增加,P=0.035;IPI评分较低患者较评分较高患者的OS与PFS的HR增加,P值均为0.001。结论MYC、Bcl-2和Bel-6检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具有判断价值,可作为判断顸后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MYC bCL-2 bCL-6 预后
原文传递
Ki-67、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静 颜丽华 +2 位作者 许伟 徐志阳 丁现超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7期1746-1749,1753,共5页
目的探讨Ki-67、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取71例DLBCL患者的DLBCL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不同组织中Ki-67、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Bcl-6)的表达情况;收集71... 目的探讨Ki-67、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取71例DLBCL患者的DLBCL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不同组织中Ki-67、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Bcl-6)的表达情况;收集71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特征Ki-67、Bcl-6蛋白表达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3年,比较不同Ki-67、Bcl-6蛋白表达情况DLBCL患者的生存期,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2和近期疗效为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的DLBCL患者DLBCL组织中Ki-67蛋白呈高表达;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正常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生发中心(GCB)型DLBCL患者DLBCL组织中Bcl-6蛋白呈高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蛋白高表达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低于低表达患者,Bcl-6蛋白高表达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期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临床分期、LDH水平、Hans分型、IPI、Ki-67蛋白表达情况和Bcl-6蛋白表达情况DLBCL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Hans分型为non-GCB型、Ki-67蛋白高表达、Bcl-6蛋白低表达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Ki-67、Bcl-6在DLBCL患者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分期为Ⅲ+Ⅳ期、Hans分型为non-GCB型、Ki-67蛋白高表达、Bcl-6蛋白低表达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67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芳 王娟 +2 位作者 张睿 许卫星 贺椿媛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7期86-87,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右丙亚胺,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肌钙... 目的初步探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右丙亚胺,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肌钙蛋白水平及超声心动图中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化疗患者主要表现出ST-T异常和心律失常,且超声LVEF下降。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对照组LVEF值下降大于10%患者的有3例(20.00%),而观察组仅1例(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下降幅度及肌钙蛋白水平上升幅度均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应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心脏毒性较常见,右丙亚胺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蒽环类药物 心脏毒性 右丙亚胺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VEGF、bFGF因子水平在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邹亮 周英 +1 位作者 程平 关军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8年第3期349-351,432,共4页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VEGF、b FGF因子水平在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时期接受体检的6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治疗后,...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VEGF、b FGF因子水平在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时期接受体检的6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治疗后,按照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参试者入组前、后,分别测试记录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中VEGF、b FG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临床分期III、IV期及分子亚型N-GCB患者的VEGF及b FGF水平明显高于I、II期及分子亚型GCB患者;治疗后,所有患者的VEGF及b FGF水平明显降低,但临床分期III、IV期及分子亚型N-GCB患者仍略微高于I、II期及分子亚型GC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发现,有效组患者的血清中VEGF及b FGF明显低于无效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血清中VEGF及b FGF因子水平能反映患者病情,能预测患者病理分期及对预后做出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VEGF bFGF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