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5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蔡岗丽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5期13-16,共4页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治疗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效果,并进行短期随访。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治疗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效果,并进行短期随访。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CHOP方案)与观察组(60例,美罗华+CHOP方案),对比两组疗效、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55/60),远高于对照组的75.00%(45/60),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率96.67%(58/60),对照组生存率91.67%(55/60),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率60.00%(36/60),对照组无进展生存率41.67%(25/60),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恶心呕吐、发热毒副反应,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毒副反应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华+CHOP方案治疗EBV阳性DLBCL患者能够有效提升其临床效果与无进展生存率,且降低恶心呕吐、发热毒副反应,其余毒副反应与CHOP方案无明显差异,可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罗华 弥漫大b细胞 淋巴瘤 化学治疗
下载PDF
BCL-2及MYC基因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芙蓉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第3期260-261,268,共3页
目的探讨BCL-2及MYC基因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均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5例作为研究资料,检测指标包括CD10,BCL-6,MUM-1,BCL-2等,并进行BCL-2、MYC... 目的探讨BCL-2及MYC基因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均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5例作为研究资料,检测指标包括CD10,BCL-6,MUM-1,BCL-2等,并进行BCL-2、MYC基因表达异常情况分析,评价对预后的影响。结果95例患者均表达B细胞标志,其中CD10阳性率为10.53%,BCL-6阳性率为53.68%,MUM-1阳性率为26.32%,BCL-2阳性率为64.21%等。GCB型,non-GCB型BCL-2表达率分别为62.86%,65.00%。BCL-2基因异常检出率为34.43%,MYC基因异常检出率为11.54%,共同异常检出率为9.52%。3年死亡率为40.00%,其中BCL-2基因异常死亡率为33.33%,MYC基因异常死亡率为66.67%,共同异常死亡率为100.0%。结论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加强BCL-2、MYC基因表达异常情况分析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MYC 弥漫大b细胞 淋巴瘤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田丽丽 《临床研究》 2019年第8期64-65,共2页
目的探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CHOP方案治疗,观察... 目的探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60例则采用CHOP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HOP联合利妥昔单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其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淋巴瘤 CHOP 弥漫大b细胞
下载PDF
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荟萃分析
4
作者 马媛媛 杨长志 +2 位作者 马东慎 向臣希 刘慧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2663-2670,共8页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价影响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相关因素。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4月4日发表的...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价影响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相关因素。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4月4日发表的CD5^(+)DLBCL预后情况的研究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及STATA软件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总样本量为3094例。荟萃分析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95%CI)分别为年龄≥60岁(1.71,95%CI:1.30~2.25),男性(OR=0.85,95%CI:0.55~1.31),Ⅲ~Ⅳ期(OR=1.92,95%CI:1.30~2.83),IPI评分3~5(OR=2.00,95%CI:1.61~2.49),ECOG≥1分(OR=2.39,95%CI:1.80~3.17),LDH升高(OR=1.59,95%CI:0.95~2.66),B症状存在(OR=1.62,95%CI:1.27~2.06),结外侵犯>2处(OR=1.63,95%CI:1.05~2.54),骨髓侵犯(3.62,95%CI:2.28~5.75),中枢神经系统复发(OR=2.07,95%CI:0.89~4.81),BCL-2^(+)(OR=3.11,95%CI:2.07~4.67),BCL-6^(+)(OR=2.07,95%CI:0.89~4.81),non-GCB亚型(OR=2.14,95%CI:1.46~3.13),OS(lnHR=0.93,95%CI:0.34~1.51),PFS(HR=2.37,95%CI:1.09~3.65)。结论:CD5^(+)DLBCL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多见,临床分期晚预后差,在缺乏随机对照实验的情况下,为更好地评估患者预后,CD5^(+)DLBCL患者应常规行BCL-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行FISH检测BCL-2基因易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5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总生存率 无进展生存率 荟萃分析
下载PDF
68例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同分期系统比较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希 王超雨 +6 位作者 许雯 杨洪亮 赵海丰 王晓芳 王亚非 于泳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对比不同分期系统在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判断能力和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原发肠道DLBCL患者共6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对患者分别使用Lugano分期、TNM分期、B... 目的:对比不同分期系统在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判断能力和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原发肠道DLBCL患者共6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对患者分别使用Lugano分期、TNM分期、Blackledg分期及Musshoff分期系统进行分期;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4个分期系统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分期、治疗方案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2 (1-105)个月,中位PFS时间为41(1-86)个月,中位OS时间未能达到。常见发病部位为回盲部(30. 9%),其次为小肠(29. 4%)和结肠(29. 4%)、多部位受累(7. 4%)和直肠(2. 94%)。患者5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44. 9%和51. 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应用不同的分期系统描述PI-DLBCL患者PFS和OS的累积活存率时,4种分期系统均不能明显的区分开各期的生存曲线; ROC曲线结果显示,Lugano分期系统对PI-DLBCL患者1年PFS(AUC=0. 826; P=0. 015)和1年OS(AUC=0. 792; P=0. 001)预测能力较其他分期系统好。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组(62例)与单纯手术组(6例) 3年PFS率分别为53. 9%、16. 7%(P=0. 116),3年OS率分别为66. 7%、16. 7%(P=0. 015);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化疗组(36例)较未联合化疗组(26例) 3年PFS率分别为66. 0%、44.0%(P=0. 139),3年OS分别为70. 2%和39. 2%(P=0. 148)。回盲部患者较其他部位发病患者有较高的PFS和OS(P均<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骨髓侵犯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 <0. 05)。结论:对于原发肠道DLBCL患者,骨髓侵犯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在4个分期系统中,Lugano分期对PI-DLBCL患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优于其它分期系统,可考虑将其作为PI-DLBCL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肠道 淋巴瘤分期系统 淋巴瘤预后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PD-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江培元 郑翠苹 +1 位作者 方丽娟 童向民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2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B7同系物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和温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2009年7月... 目的研究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B7同系物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和温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接受auto-PBSCT的27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5例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PD-1、B7-H1表达,并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结果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PD-1阳性表达率低于初次诊断时[(4.6±1.0)%和(12.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观察组两次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0和25.11,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B7-H1阳性表达率低于初次诊断时[(5.7±1.4)%和(16.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8,P<0.05)。观察组两次B7-H1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t=25.15和38.06,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3+T细胞百分比高于初次诊断时[(57±7)%和(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P<0.05)。观察组两次CD3+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t=5.69和7.36,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初次诊断时[(11±4)%和(2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观察组两次CD4+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和7.11,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初次诊断时[(32.5±2.7)%和(16.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初次诊断后CD8+T细胞百分比较低,而移植后3个月较高(t=10.62和14.71,P均<0.05)。观察组初次诊断后CD4+/CD8+比值高于移植后3个月(1.8±0.4和0.4±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7,P<0.05)。移植后3个月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3,P<0.05)。结论 DLBC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auto-PBSCT可以影响DLBCL患者的PD-1、B7-H1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程序性死亡因子-1 b7同系 物1 T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持续质量改进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胜 许容芳 +3 位作者 姚丹 陆勤美 张兰凤 杨燕光 《护理管理杂志》 2014年第7期488-490,共3页
目的探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分析和确定质量改进的问题,采取了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化疗护理路径,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改变工作模式,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加强质... 目的探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分析和确定质量改进的问题,采取了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化疗护理路径,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改变工作模式,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加强质量管理等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化疗中静脉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发生减少(P<0.01),健康教育知识得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规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管理,有效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化疗 持续质量改进
下载PDF
评价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程志祥 邹善华 +7 位作者 李锋 李军民 王健民 陈芳源 曹军宁 王椿 魏征 程韵枫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观察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并与CHOP方案作比较。方法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507例初发DLBCL患者进入本研究,分为CHOP及R—CHOP两组。CHOP组接受6个疗程CHOP方案... 目的观察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并与CHOP方案作比较。方法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507例初发DLBCL患者进入本研究,分为CHOP及R—CHOP两组。CHOP组接受6个疗程CHOP方案,R—CHOP组患者接受至少4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之后两个疗程采用R—CHOP方案或CHOP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剂量为375mg/m2,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mg/m2、阿霉素50mg/m2、长春新碱1.4mg/m2(最大剂量2.0mg/m2)、泼尼松60—100mg。结果411例可分析病例中,CHOP组224例,其中完全反应(CR)160例(71.43%),总有效率(ORR)为87.95%;R—CHOP组187例,其中CR144例(77.01%),ORR为95.19%。R—CHOP组较CHOP组的ORR显著提高(P=0.007)。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35.2个月,R—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28.1个月,随访至终点时,CHOP组预期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84.8个月,R—CHOP组尚未达到中位PFS,两组均未达到中位总生存(OS)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两组患者的PFS及O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CHOP组不良反应与CHOP组类似。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可有效用于初治DLBCL,具有更高的缓解率,延长PFS时间和提高OS率,同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抗体 单克隆 CD20 多中心研究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15例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迎宏 段清川 +3 位作者 左强 杜晨 谢立峰 朱丽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653-1657,共5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组织学亚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免疫组织学类型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2010-2016年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5例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影...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组织学亚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免疫组织学类型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2010-2016年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5例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并对不同病理分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NK/T淋巴瘤患者9例,中位年龄39岁,其中男5例,女4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6例,中位年龄64岁,其中男3例,女3例,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大B淋巴瘤按照病理学Han′s分型可分为生发中心型(1例)和非生发中心型(5例)。NK/T及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临床症状中鼻塞、复视、溢泪、突眼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理类型2组间影像特点中肿物外侵下鼻甲及肿物外侵眼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K/T淋巴瘤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中CD56(+)8例,CD3(+)5例,EBER(+)9例;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1例)免疫组织化学:Bcl-6(+)、CD10(+),MUM1(-);非生化中心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Bcl-6(+)5例,MUM1(+)5例,CD10(-)5例。结论:(1)NK/T淋巴瘤在中国人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病率较高,与之对应弥漫大B淋巴瘤发病率较低,这与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发病率相似,但与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差别较大;(2)早期出现复视、溢泪及突眼症状,并且影像学上出现眼眶外侵的鼻腔鼻窦肿瘤患者应高度怀疑弥漫大B淋巴瘤;肿瘤的早期诊断对早期治疗尤为重要;(3)组织病理学:NK/T淋巴瘤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CD56及EBER阳性率较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UM1阳性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NK/T细胞 弥漫大b细胞 影像学 组织病理学
原文传递
美罗华治疗32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才刚 吴俣 +2 位作者 陈心传 刘霆 贾永前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 评价美罗华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用同期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8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NHL患者分为研究组(美罗华组)和对照组,前组32例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 目的 评价美罗华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用同期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8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NHL患者分为研究组(美罗华组)和对照组,前组32例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联合美罗华治疗;后组36例单用CHOP方案。每4周循环1个疗程,3~6疗程后作评价。将两组患者按国际淋巴瘤预后因子指数(IPI)分为中低危组和高危组,分析其疗效与预后。全部患者6个疗程后停止治疗,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 美罗华组完全缓解率(CR)达56.3%,总有效率87.5%;对照组分别为13.9%、63.9%,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美罗华组6、12、24、36月总的生存率分别为96.9%、87.5%、71.9%和65.6%,对照组分别为91.7%、80.6%、58.3%和41.7%(P>0.05)。美罗华组中中低危组的CR及部分缓解率(PR)分别为68.4%、26.3%,高危组分别为38.5%、38.5%(P<0.01);对照组中低危组的CR及PR分别为15.8%、68,4%,高危组则分别为11.8%、29.4%(P<0.001)。结论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的疗效显著,3年生存率高,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少,可作为该病目前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华 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不良反应 联合化疗 预后 生存率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iR-339-5p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涂义姚 张瑰红 +3 位作者 丁凯阳 吴正升 王昭晖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9-412,417,共5页
目的检测miR-339-5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探讨miR-339-5p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23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 目的检测miR-339-5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探讨miR-339-5p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23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H)组织中miR-339-5p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DLBCL组织中Ki-67和BCL-6蛋白的表达,分析miR-339-5p与BCL-6表达的相关性及二者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iR-339-5p的阳性率(39.8%,49/123)显著低于RH组织(90.0%,18/20)。活化的B细胞型(ABC型)DLBCL组织中miR-339-5p阳性率(31.0%,22/71)明显低于生发中心的次级B细胞型(GCB型)(51.9%,27/52)。miR-339-5p在DLBCL中表达降低与Ann Arbor分期晚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有关(P均<0.05)。ABC型、GCB型DLBCL中miR-339-5p阴性患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miR-339-5p阳性患者(P均<0.01)。DLBCL中miR-339-5p与BCL-6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miR-339-5p低表达可能与DLBCL进展和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miR-339-5p KI-67 bCL-6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昭晖 张瑰红 +2 位作者 丁凯阳 涂义姚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12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 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12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RH)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DLBCL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良恶性淋巴组织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HCⅡ类分子阳性率(49.5%,61/123)显著低于RH淋巴组织(86.7%,26/30);活化B细胞(activated B-cell-like,ABC)型DLBCL中MHCⅡ阳性率(38%,27/71)显著低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65.3%,34/52)。DLBCL中MHCⅡ类分子的低表达与患者结外病灶受累多、体能状态评分高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高危组有关(P均<0.05)。在ABC型DLBCL患者中,MHCⅡ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MHCⅡ高表达组患者。ABC型DLBCL中MHCⅡ类分子表达与MUM1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MHCⅡ类分子在DLBCL中存在低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在DLBCL发生和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丢失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MHCⅡ类分子 预后
下载PDF
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6例:利妥昔单抗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仲凯励 刘静 +4 位作者 陈喜林 肖秀斌 达永 张伟京 苏航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2-546,共5页
目的分析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G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初治PG... 目的分析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G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初治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纳入26例PGDLBCL患者,男性14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0.1岁,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全组患者采用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分为单纯CHOP组(n=9)和RCHOP组(n=17),CR率分别为55.56%(5/9)和50%(8/1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位随访40个月(3~84个月),全组5年无进展生存期为60.3%,总生存期74.4%。其中RCHOP组分别为58.9%和84.6%,CHOP组为66.7%和66.7%,RCHOP组优于CHO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Lugano分期和IPI评分显著影响预后。结论化疗可作为PGDLBCL的一线治疗,加用利妥昔单抗可能有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临床分期和IPI评分是重要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PD-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14
作者 金静霞 郑翠苹 +2 位作者 陈丽雅 叶琼 吴圣豪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初诊DLBCL组织(DLBCL组)和45例淋巴结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对照组)中PD-1、PD-L1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初诊DLBCL组织(DLBCL组)和45例淋巴结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对照组)中PD-1、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D-1及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DLBCL组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00%∶24.44%,64.00%∶28.89%,均P<0.05)。DLBCL组中PD-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而PD-L1表达与B症状、EBV感染、肿瘤分期及病理分型均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PD-1阳性组中PD-L1表达率更高(82.76%∶38.10%,P<0.05)。结论:PD-L1在DLBCL组织中高表达,并与分期、病理分型、B症状及EBV感染相关。推测PD-L1的表达可能是DLBCL的一个不良预后因子,以PD-1/PD-L1信号通路为靶点的治疗有望成为难治性DLBCL的潜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预后
原文传递
Efficacy of rituximab in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patients 被引量:20
15
作者 Davide Leopardo Giuseppe Di Lorenzo +11 位作者 Amalia De Renzo Piera Federico Serena Luponio Carlo Buonerba Elide Matano Gerardina Merola Martina Imbimbo Enzo Montesarchio Antonio Rea Maria Carmela Merola Sabino De Placido Giovannella Palmie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0期2526-2530,共5页
AIM:To evalu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icacy of rituxi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METHODS:Sixty patients(median age:58 years)with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gastric DLBCL treate... AIM:To evalu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icacy of rituxi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METHODS:Sixty patients(median age:58 years)with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gastric DLBCL treated at four Italian institutions between 2000 and 2007,were included in this analysis.Patients were selected by stage (Ⅰ-Ⅳ,Lugano staging system),Europea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0-2)and treatment strategies.Treatment strategies were chemotherapy alone(group A,n=30)[scheduled as 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 (CHOP)and CHOP-like],and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rituximab(group B,n=30).The primary end point of the study was complete response(CR)rate;the secondary end points were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at 5 years and overall survival(OS).RESULTS:Median follow-up was 62 mo(range:31102 mo).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A vs B)in terms of CR[76.6%(23/30) vs 100%,P=0.04)and DFS at 5 years[73.3%(22/30) vs 100%,P=0.03).To date,19 group A(63.3%) patients are alive and 11 have died,while all group B patients are aliv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xicity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Ritux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improves CR rate,DFS and OS.Further prospective trials are needed to confirm our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TUXIMAb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Stomach neoplasms CHEMOTHERAPY
下载PDF
美罗华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9
16
作者 黄轶群 郑瑞玑 +1 位作者 吴荣娟 马旭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2-726,共5页
目的:分析总结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例49岁女性患者进行了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测、Coombs试验、血清学检测、胸部CT、腹部MR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观察了含有美罗华的化疗... 目的:分析总结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例49岁女性患者进行了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测、Coombs试验、血清学检测、胸部CT、腹部MR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观察了含有美罗华的化疗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等。结果:患者颈部、腋窝多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表明为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Coombs试验阳性,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提示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经过血浆置换、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抑制、输血及"R-CHOP-E"方案治疗后,AIHA症状消失,继续"R-CHOP-E"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行中期评估出现骨髓浸润,评估为"进展",改为"R-ESHAP"方案4个疗程后评估为"完全缓解",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随访半年,仍处于"完全缓解"。结论: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重,预后较差,联合含有美罗华的化疗方案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华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CD5+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1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付丽 陈力 +7 位作者 魏娜 黄达永 沈晶 王晶石 王旖旎 崔华 杨凌志 王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1-1065,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患者收集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和预后。结...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患者收集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和预后。结果:患者发病中位年龄52岁,男女比例近1∶1;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为多见。常见发病部位为顶、额、颞叶和胼胝体;行手术切除25例,手术活检6例,其中立体定向活检术3例;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型6例,非生发中心型25例。综合治疗为化疗后序贯放疗,共计17例,另单纯化疗3例,单纯放疗8例,支持治疗3例。患者中位随访24个月。1年、3年和5年OS分别为80.6%、55.1%和36.4%。综合治疗组OS时间显著长于单纯放疗组,是否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对OS无显著影响。预后分析显示,ECOG PS≥2分和血清LDH异常为不良预后因素。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综合治疗组患者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单纯放疗组。发病时ECOG PS≥2分和血清LDH异常为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综合治疗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燕 潘铭 +4 位作者 黄建霞 吴庆 吴彬章 谢焕容 胡兴江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551-2554,共4页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与病理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63例弥漫大B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前1 d静脉滴...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与病理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63例弥漫大B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前1 d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375 mg·m^-2,50 m L·h^-1)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化疗前患者病理组织Bcl-2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6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缓解率(RR)为71. 43%(45例/63例),疾病控制率(DCR)为87. 30%(55例/63例);Bcl-2蛋白阳性患者28例,阴性35例,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 44%。Ann Arbor分期为Ⅲ~Ⅳ、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患者病理组织Bcl-2阳性患者比例分别高于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未发热、未盗汗、体重未减轻患者(P <0. 01);与Bcl-2阳性组比较,Bcl-2阴性组患者RR及DCR均显著升高(P <0. 01),且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cl-2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RR及DCR负相关(r=-0. 521,-0. 603,P <0. 01)。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病理组织Bcl-2蛋白阳性表达与临床疗效负相关,可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b细胞淋巴瘤-2
原文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肿瘤负荷相关指标与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爱宁 李媛媛 +4 位作者 刘婷婷 叶凡 林云 芦慧 曲昌菊 《疑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119-1124,共6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铁蛋白、癌胚抗原125(CA125)水平表达与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DLBCL患...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铁蛋白、癌胚抗原125(CA125)水平表达与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DLBCL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LDH、β2-MG、铁蛋白、CA125水平,并分析其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国际标准预后(IPI)分级高中危和高危、治疗无效、死亡患者血清LDH、β2-MG、铁蛋白、CA125水平高于Ann Arbor分期Ⅰ~Ⅱ期、IPI预后分级低危和低中危、治疗有效和存活患者(P<0.05);存在B症状患者血清LDH、CA-125水平升高(P<0.05),而血清β2-MG、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LDH、β2-MG、铁蛋白、CA125均与Ann Arbor分期、IPI预后分级、疗效、预后呈正相关(P<0.05),LDH、CA125与B症状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DH、β2-MG、铁蛋白、CA125及4项联合检测对DLBCL诊断的AUC分别为0.884(95%CI 0.804~0.965)、0.777(95%CI 0.662~0.893)、0.736(95%CI 0.626~0.847)、0.795(95%CI 0.706~0.884)、0.936(95%CI 0.856~0.987)。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LDH(2.040,95%CI 1.260~3.304)、β2-MG(1.766,95%CI 1.358~2.296)、铁蛋白(1.540,95%CI 1.098~2.161)、CA125(1.806,95%CI 1.454~3.547)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结论血清LDH、β2-MG、铁蛋白、CA125与DLBCL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关,高水平的LDH、β2-MG、铁蛋白、CA125均会增加DLBCL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且4项联合检测对预测DLBCL患者预后具有较高效能,有望作为DLBCL预后预测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分期 治疗效果 预后 Β2微球蛋白 铁蛋白 乳酸脱氢酶 癌胚抗原125
下载PDF
MYC、BCL-2和BCL-6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文婷 姚红霞 +2 位作者 吴从明 刘丹 唐瑞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2-457,共6页
目的:分析BCL-2、BCL-6和MYC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DLBCL患者163例患者的淋巴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并用... 目的:分析BCL-2、BCL-6和MYC检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DLBCL患者163例患者的淋巴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并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IGH/BCL-2融合、BCL-6基因断裂及MYC基因断裂进行检测,进一步分析BCL-2、BCL-6和MYC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YC、BCL-2及BCL-6均呈现棕黄色或棕褐色的阳性信号,其中MYC主要于细胞膜上呈现阳性表达,BCL-2主要于细胞质及局部细胞膜上呈现阳性表达,BCL-6主要于细胞核上呈现阳性表达。ECOG体能状态评分≥2分者BCL-2表达水平较<2分者明显升高,且免疫亚型为CD5^+、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者BCL-2表达水平较非GCB者明显升高(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者MYC表达水平较0-2分者明显升高(P<0.05);免疫亚型为CD5^+、GCB者BCL-6表达水平较非GCB者明显降低(P<0.05)。经Cox多变量分析结果发现,BCL-2、BCL-6和MYC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存在显著关系(P<0.05)。结论:BCL-2、BCL-6和MYC作为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CL-2 bCL-6 MY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