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巢湖水体组分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对水下光场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马孟枭 张玉超 +2 位作者 钱新 马荣华 段洪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98-1707,共10页
富营养化湖泊不同组分垂向分布及其对水下光场的影响是湖泊水环境遥感领域亟待开展的内容.利用巢湖野外实测数据,分析水体不同组分垂向分布特征,结合Hydrolight辐射传输模型模拟研究水体不同组分垂向分布对漫衰减系数Kd的影响.结果表明... 富营养化湖泊不同组分垂向分布及其对水下光场的影响是湖泊水环境遥感领域亟待开展的内容.利用巢湖野外实测数据,分析水体不同组分垂向分布特征,结合Hydrolight辐射传输模型模拟研究水体不同组分垂向分布对漫衰减系数Kd的影响.结果表明,巢湖水体悬浮物以及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垂向分布较为均一,水面未发生藻华现象时叶绿素a垂向分布符合高斯正态分布,漫衰减系数Kd受叶绿素a以及无机悬浮物的显著影响,其垂向变化复杂多样,以往以水体光学性质均一为前提计算得到的Kd仅仅表示其衰减的平均情况,不能精确反映水下光场的垂向变化,因此研究水体组分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对漫衰减系数Kd的影响是开展藻类垂向分布异质性对水下光场影响机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衰减系数 叶绿素A 无机悬浮物 垂向分布 巢湖
原文传递
一种东中国海水体漫衰减系数K_d(490)的反演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胡连波 张亭禄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63,共4页
东中国海是典型的二类水体或者浑浊水体,海色传感器SeaWiFS和MODIS漫衰减系数Kd(490)的业务化反演算法—Mueller算法在东中国海不再适用。基于2006—2007年3个东中国海航次的现场数据和模拟数据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漫衰减系数Kd(490)的反... 东中国海是典型的二类水体或者浑浊水体,海色传感器SeaWiFS和MODIS漫衰减系数Kd(490)的业务化反演算法—Mueller算法在东中国海不再适用。基于2006—2007年3个东中国海航次的现场数据和模拟数据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漫衰减系数Kd(490)的反演算法,在Mueller算法基础上增加了620 nm的波段信息以反映东中国海浑浊水体的特性。该算法与3个航次的东中国海现场数据进行印证,反演相对误差为12.1%,均方根误差0.08,相关系数0.99(N=74)。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提高Mueller算法在东中国海的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衰减系数 遥感反射比 东中国海 经验算法
下载PDF
悬浮物浓度对水下光照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79
3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2 位作者 陈伟民 高光 陈宇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5-620,共6页
采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生态实验室的模拟生态槽进行水动力模拟实验研究(1999年5月8日~6月24日),探讨了水动力的扰动引起悬浮物的增加、改变水下光强的分布,并由此造成了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静止还是小水流、大水流... 采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生态实验室的模拟生态槽进行水动力模拟实验研究(1999年5月8日~6月24日),探讨了水动力的扰动引起悬浮物的增加、改变水下光强的分布,并由此造成了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静止还是小水流、大水流状态,水下光强随深度都是按指数规律衰减;在静止状态下,槽水清澈见底,光衰减系数为1m-1左右,到小水流和大水流时,由于动力的扰动、悬浮物浓度的增加,光学衰减系数增加到2m-1和4m-1左右,真光层深度也由最初的4m降到2m、1m;对光学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与悬浮物浓度进行线性和幂函数回归,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反映了风浪扰动引起水中悬浮物增加是改变水下光照分布的主要原因;在静止状态下,由于槽水清澈,强光作用下表面存在光抑制现象,最大初级生产力出现在0 4~0 6m,其他情形光抑制很弱或基本上不存在,最大初级生产力出现在0~0 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光学衰减系数 真光层深度 悬浮物浓度 水下光照 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黄海、东海二类水体漫衰减系数与透明度反演模式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王晓梅 唐军武 +4 位作者 丁静 马超飞 李铜基 汪小勇 毕大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45,共8页
黄海、东海是典型的二类水体区域,总悬浮物含量高,水体光学特性复杂.利用2003年春秋季黄海、东海水色联合试验中获取的高质量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由遥感反射比反演水体在490nm波段的漫衰减系数和海水透明度的统计反演模式.这两种... 黄海、东海是典型的二类水体区域,总悬浮物含量高,水体光学特性复杂.利用2003年春秋季黄海、东海水色联合试验中获取的高质量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由遥感反射比反演水体在490nm波段的漫衰减系数和海水透明度的统计反演模式.这两种模式皆采用490,555,670nm三个波段的组合,漫衰减系数的反演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6,平均相对误差为17.2%;透明度的反演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5,平均相对误差为16.8%.对两种反演模式对遥感反射比输入误差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演模式对±5%的遥感反射比输入误差导致490nm波段的漫衰减系数反演误差最大为27.3%,透明度最大误差为22.7%,并利用2003年春秋季同一海区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漫衰减系数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0%,透明度的为16.5%.给出了412,443,510,520,555,565nm各波段的漫衰减系数同波段490nm的漫衰减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0~600nm波段中的每一个波段的漫衰减系数与490nm波段的漫衰减系数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98.这样利用建立的各波段漫衰减系数关系模型可以从一个已知波段的漫衰减系数反演出其他任何波段的漫衰减系数,这就在水色反演和应用中大大减少了未知因子的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色算法 二类水体水色算法 漫衰减系数 透明度 统计反演模式
下载PDF
不同风浪条件下太湖梅梁湾光合有效辐射的衰减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4 位作者 陈伟民 胡维平 高光 朱广伟 罗潋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3-1137,共5页
基于2003年7月12~17日在太湖梅梁湾进行的连续6d原位水下光场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风浪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PAR)的衰减和真光层深度,探讨了影响水下光合有效辐射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向下PAR衰减系数为2.63~4.71·m-1... 基于2003年7月12~17日在太湖梅梁湾进行的连续6d原位水下光场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风浪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PAR)的衰减和真光层深度,探讨了影响水下光合有效辐射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向下PAR衰减系数为2.63~4.71·m-1(均值为3.63±0.47·m-1),对应的真光层深度为0.98~1.75m(均值为1.29±0.18m),显示1.5m以下深度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基本上无法获取足够的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小风浪到中风浪、大风浪向下PAR衰减系数分别是2.63、3.72和4.37·m-1,衰减系数分别增加了41%、66%.透明度、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与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性线性相关,并且与悬浮物中无机颗粒物相关性最好,而与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及溶解性有机碳相关性很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表明,叶绿素a和溶解性有机碳最先被剔除方程,说明在梅梁湾由于风浪扰动引起悬浮物浓度的改变是影响水下光场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梁湾 光合有效辐射(PAR) 悬浮物 衰减系数 真光层深度
下载PDF
杭州西湖水体光学状况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5 位作者 朱广伟 黄群芳 谷孝鸿 龚志军 虞左明 陈伟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4-749,共6页
2004年10月8日在杭州西湖6个不同湖区共布设10个采样点进行水下光场的测定,并采集水样分析悬浮物、叶绿素a、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浓度.结果表明,3类主要光衰减物质总悬浮物、叶绿素a和DOC的浓度分别为3.68~42.76 mg/L、4.64~85.95 ... 2004年10月8日在杭州西湖6个不同湖区共布设10个采样点进行水下光场的测定,并采集水样分析悬浮物、叶绿素a、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浓度.结果表明,3类主要光衰减物质总悬浮物、叶绿素a和DOC的浓度分别为3.68~42.76 mg/L、4.64~85.95 μg/L、5.19~9.22 mg/L;CDOM在440 nm波长处吸收系数为0.30~1.46 m-1;PAR衰减系数在1.13~6.04 m-1间变化,均值为4.00±1.69 m-1;对应的真光层深度为0.76~4.08 m,均值为1.54±1.11 m;仅南湖和茅家埠两个湖区真光层深度大于水深,其他湖区由于水深远大于真光层深度,在现有的光照条件和水位下要恢复沉水植物困难较大.对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透明度等表观光学参数与主要水色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水体中浮游藻类和有机颗粒物对西湖水体光学性质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西湖 衰减系数 真光层深度 叶绿素A 总悬浮物 杭州西湖 因子分析 光学参数 水体 可溶性有机物 叶绿素A 总悬浮物 衰减系数 真光层
下载PDF
南海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 被引量:22
7
作者 唐世林 陈楚群 +2 位作者 詹海刚 许大志 刘大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5,共7页
海水真光层是指海洋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水层,海水真光层深度的反演有利于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介绍了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算法,并根据实测资料,通过经验拟合得到南海海水真光层深度与海水漫衰减系数Kd(490)的关系:zeu=2.784/Kd... 海水真光层是指海洋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水层,海水真光层深度的反演有利于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介绍了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算法,并根据实测资料,通过经验拟合得到南海海水真光层深度与海水漫衰减系数Kd(490)的关系:zeu=2.784/Kd(490)。经过与实测资料的对比发现,与其它通过叶绿素估算真光层深度的算法相比,本算法的精度明显提高。利用遥感估算的Kd(490)数据计算2003年南海的真光层深度,结果表明,南海陆源营养成分的输入以及南海环流是影响南海真光层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光层 南海 漫衰减系数 光合有效辐射
下载PDF
悬浮泥沙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实测与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朱伟 姜谋余 +1 位作者 赵联芳 田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1-247,共7页
通过对长江下游镇扬段的牛轭湖—内江的泥沙、水质、光强、藻类等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内江悬浮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规律以及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江水体中存在80%以上的粒径小于75μm的微细悬浮颗粒,其中不易沉降... 通过对长江下游镇扬段的牛轭湖—内江的泥沙、水质、光强、藻类等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内江悬浮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规律以及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江水体中存在80%以上的粒径小于75μm的微细悬浮颗粒,其中不易沉降的粘土颗粒占到20%~50%左右,枯水期平均含量为40 mg/L,丰水期平均含量为70 mg/L,而藻细胞生物总量基本都在100万个/L以内,其中绿藻、硅藻为优势种。数据分析表明: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遵循指数函数衰减规律,光衰减系数与泥沙含量呈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内江的优势种绿藻、硅藻的生物量与泥沙含量呈显著的指数相关。认为,泥沙通过衰减光强间接地抑制藻类繁殖,这一抑制作用可以由泥沙含量和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泥沙含量 光强 光学衰减系数 藻类
下载PDF
Season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euphotic zone and longterm variations in water transparency in a clear oligotrophic Lake Fuxian, China 被引量:19
9
作者 Qichao Zhou Yunlin Zhang +4 位作者 Kaidi Li Licheng Huang Fengle Yang Yuanyang Zhou Junjun C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85-197,共13页
To assess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and long-term trends in water optical properties in Lake Fuxian, investigations based on field work in four seasons and a long-term analysis of data from 1980 to 2014 were... To assess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and long-term trends in water optical properties in Lake Fuxian, investigations based on field work in four seasons and a long-term analysis of data from 1980 to 2014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euphotic depth(Z(eu)) across the four seasons, an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Z(eu) and poten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easons other than summer, suggesting that the water itself may be a major factor regulating the Z(eu)in general. Nevertheles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Z(eu) between the north region(NR) and the south region(SR) were observed in all seasonal tests except spring. This finding relates to a higher abundance of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 in the NR due to runoff, especially in the rainy seasons(summer and autumn).CDOM and its terrigenous component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Z(eu)in summer, with the highest precipitation, and impacts from suspended solids and non-algal particle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NR in summer. The Secchi disk depth in the lake decreased clearly over the years,with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increasing permanganate index and air temperature, implying that organic contaminants(CDOM and/or phytoplankton) are important regulators of water transparency. We estimate tha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and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are also indirect regulating factors. These finding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tection of Lake Fuxian, ow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light penetration in aquatic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Euphotic depth Secchi disk depth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Yunnan-Guizhou Plateau
原文传递
Effect of sediment resuspension on underwater light field in shallow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 case study in Longgan Lake and Taihu Lake 被引量:14
10
作者 ZHANG Yunlin, QIN Boqiang, ZHU Guangwei, GAO Guang, LUO Liancong & CHEN Weimin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z1期114-125,共12页
Based on three continuous in situ underwater light field measurement under different wind waves conditions in Longgan Lake, Meiliang Bay of Taihu Lake in July 2003 and littoral zone near TLLER in July 2004, respective... Based on three continuous in situ underwater light field measurement under different wind waves conditions in Longgan Lake, Meiliang Bay of Taihu Lake in July 2003 and littoral zone near TLLER in July 2004,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resuspension caused by wind waves on PAR diffuse attenuati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and euphotic depths are analyzed. In Longgan Lake, PAR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during small, middle and large wind waves were 1.74, 2.02 and 2.45 m-1,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R spectral diffuse attenuations ranged from 0.98 to 2.97, 1.34 to 3.95 and 1.80 to 5.40 m-1, respectively. In Meiliang Bay, PAR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were 2.63, 3.72, 4.37 m-1 during small, middle and large wind waves. PAR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increased by 41% and 66% from small to middle, large wind waves, respectively.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integrated over the range of PAR of CDOM, phytoplankton were 0.26, 0.28 m-1; 0.76, 0.49 m-1, respectively during middle and large wind waves.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integrated over the range of PAR of non-algal particulate matter and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creased from 0.94 to 1.73 m-1, and from 1.70 to 2.22 m-1, respectively during middle and large wind waves.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non-algal particulate matter to tot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ntegrated over the range of PAR were 44.14%, 65.05%, respectively, during middle and large wind waves. PAR euphotic depths decreased by 0.40, 0.19, 0.20 m from middle to large wind waves in Longganhu Lake, Meliang Bay and littoral zone near TLLER.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ransparency, PAR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euphotic depths and total suspended paniculate matter, wind velocity, wave height. Mo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ransparency, PAR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euphotic depths and inorganic suspended paniculate matter but low correlations for chlorophyll a,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lake Taihu Lake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absorption coefficient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水下辐照度漫射衰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时志强 张运林 +1 位作者 王明珠 刘笑菡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7-524,共8页
基于2007年9月底和10月初在湖北武汉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2010年4月在昆山市傀儡湖进行的水下光场测定数据,分析了4个湖泊漫射衰减系数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在东湖和傀儡湖各站点水体主要光学因子变化不大,梁子湖和洪湖由于具有草型... 基于2007年9月底和10月初在湖北武汉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2010年4月在昆山市傀儡湖进行的水下光场测定数据,分析了4个湖泊漫射衰减系数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在东湖和傀儡湖各站点水体主要光学因子变化不大,梁子湖和洪湖由于具有草型和藻型湖区,所以各因子在不同点位变化较大.通过对透明度和各光衰减因子的回归分析可知,无机颗粒物是影响东湖和傀儡湖透明度的主要因子,而梁子湖和洪湖透明度则受无机和有机颗粒物的共同制约.4个湖泊的光谱漫射衰减系数最低值均出现在580 nm处,在675 nm处各点均具有相应的叶绿素a的特征吸收峰,在叶绿素a浓度较低站点衰减峰相对不明显.东湖平均真光层深度小于湖体平均深度,在目前的光场条件下沉水植物很难生长,而在梁子湖、洪湖和傀儡湖其真光层深度均超过了水深,为沉水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下光环境.对PAR衰减与各衰减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东湖、傀儡湖主导PAR衰减的是无机颗粒物,梁子湖和洪湖PAR衰减受到无机颗粒物、有机颗粒物和叶绿素a的共同作用.颗粒物特征波长750 nm处的光束衰减系数与PAR漫射衰减系数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颗粒物散射显著贡献水下光辐射漫射衰减.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浅水湖泊水下光场条件改善和沉水植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射衰减系数 透明度 真光层深度 散射系数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
原文传递
黄东海及珠江口附近海域水体漫衰减系数反演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吴婷婷 丘仲锋 +1 位作者 何宜军 申辉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4-162,共9页
根据黄东海及珠江口附近海域17个航次的实测水下光谱剖面数据,建立了基于水体遥感反射比光谱数据与490nm波段水体漫衰减系数Kd的遥感反演算法。经实测数据检验,经验算法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8.27%,均方根误差为0.35,相关系数为0.91... 根据黄东海及珠江口附近海域17个航次的实测水下光谱剖面数据,建立了基于水体遥感反射比光谱数据与490nm波段水体漫衰减系数Kd的遥感反演算法。经实测数据检验,经验算法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8.27%,均方根误差为0.35,相关系数为0.91;半分析算法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1.53%,均方根误差为0.48,相关系数为0.83。通过采用实测数据对新算法和现有算法的比较,发现新建立的算法能取得更好的反演效果,新建立的模型中经验算法能取得比半分析算法更高的精度。考虑到半分析算法建立过程独立于实测的水体漫衰减数据,因此可以认为半分析算法比经验算法有更大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光学 反演算法 漫衰减系数 遥感反射比 半分析算法
原文传递
太湖水体漫射衰减系数的光学特性及其遥感反演模型 被引量:14
13
作者 乐成峰 李云梅 +3 位作者 查勇 孙德勇 王利珍 贺军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7-343,共7页
利用2007年11月8—22日太湖实测光谱数据和水质分析数据,分析了秋季太湖水体漫射衰减系数(Kd)的光谱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水面以上遥感反射率,以490nm波长的漫射衰减系数[Kd(490)]作为中间变量,建立了漫射衰减系数与水面... 利用2007年11月8—22日太湖实测光谱数据和水质分析数据,分析了秋季太湖水体漫射衰减系数(Kd)的光谱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水面以上遥感反射率,以490nm波长的漫射衰减系数[Kd(490)]作为中间变量,建立了漫射衰减系数与水面以上遥感反射率的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秋季太湖水体大部分点位的漫射衰减系数随波长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由于部分点位浮游藻类的含量较高,对漫射衰减系数影响较大,导致这些点位的漫射衰减系数在波长675nm附近出现峰值;无机悬浮物对漫射衰减系数的影响大于有机悬浮物,主要是由于悬浮物中无机悬浮物的含量远大于有机悬浮物.漫射衰减系数与遥感反射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以Rrs(550)、Rrs(675)、Rrs(731)作为自变量,与Kd(490)进行回归分析,得出Kd(490)与Rrs(731)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而利用Rrs(550)、Rrs(675)、Rrs(731)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效果(R2>0.96)好于单波段[Rrs(731)]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漫射衰减系数 遥感反射率
下载PDF
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的衰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2 位作者 马荣华 朱广伟 陈伟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354-2361,共8页
2004年4月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太湖和梅梁湾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光谱衰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0 nm(UV-B)、380 nm(UV-A)的衰减系数在6.33~19.59 m-1、3.41~13.64 m-1间变化,对应的1%表面... 2004年4月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太湖和梅梁湾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光谱衰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0 nm(UV-B)、380 nm(UV-A)的衰减系数在6.33~19.59 m-1、3.41~13.64 m-1间变化,对应的1%表面光强穿透深度分别为0.24~0.73 m、0.35~1.35 m,到达湖面的99%UV-B辐射在0.5 m左右表层水就衰减完毕,东太湖和梅梁湾紫外辐射衰减系数存在明显的湖区差异;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在6.60~17.17 mg/L间变化,其均值为(9.99±2.48)mg/L;375 nm波长处CDOM吸收系数为1.78~6.25 m-1,均值为(3.70±1.10)m-1;在短波部分CDOM吸收与DOC浓度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关性大致随波长降低而增加,320 nm处的线性关系式:ad320=0.885DOC+2.182;紫外辐射衰减主要受制于水体中的CDOM浓度,衰减系数与DOC浓度、CDOM吸收系数存在显著性相关,340 nm处的关系式分别为:Kd340=0.82+1.05DOC、Kd340=1.98+1.49ad340.在太湖紫外辐射衰减还要受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衰减系数与DOC、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多元回归的结果明显要高于单独与DOC浓度或CDOM吸收系数的回归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辐射 衰减系数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 溶解性有机碳(DOC) 太湖
下载PDF
微囊藻和栅列藻光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生才 张运林 陈伟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68-772,共5页
在室内模拟槽中,以人工灯为光源,分别检测不同密度的微囊藻和栅列藻细胞悬液的光谱衰减,检测各样品的叶绿素含量和过滤后清液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并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检测DOC光谱吸收,然后换算成吸收系数。再根据近似的线性加和... 在室内模拟槽中,以人工灯为光源,分别检测不同密度的微囊藻和栅列藻细胞悬液的光谱衰减,检测各样品的叶绿素含量和过滤后清液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并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检测DOC光谱吸收,然后换算成吸收系数。再根据近似的线性加和关系计算出细胞悬液中各组分(藻细胞、水、DOC)的吸收系数。结果表明,微囊藻和栅列藻光衰减的波谱特征相似,在3个较高密度下的衰减系数的变化趋势相近,其衰减系数贡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4.95%和88.15%。将衰减系数除以各自的叶绿素浓度即可得到叶绿素的比吸收系数,两种藻3个较高密度的比吸收系数的平均值具有相似的波谱特征,在380~500、660~690nm两个波段有较明显的峰值,栅列藻和微囊藻在435nm的比吸收系数峰值分别为0.1118、0.0413(m2·mg-1chla),在670nm处的峰值分别为0.075、0.032(m2·mg-1chla)。但两者的比吸收系数差异较大,三个密度栅列藻在340~800nm的平均比吸收系数是0.0573(m2·mg-1chla),而微囊藻仅为0.0234(m2·mg-1chla),且微囊藻的所有波长的比吸收系数均小于栅列藻。根据这些参数来讨论两种藻类在分光衰减中的贡献率和光谱特征方面的差异及其生态学意义,以及在浮游植物的遥感监测方面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栅列藻 衰减系数 比吸收系数
下载PDF
黄海、东海区域漫衰减系数光谱遥感反演及激光测深性能评估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凯 童晓冲 +2 位作者 张永生 哈长亮 申二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1-769,共9页
本文在总结和比较中国现有黄海、东海海域漫衰减系数反演算法的基础上,利用水色测量数据分析得到漫衰减系数Kd(532)与Kd(490)之间的关系,为激光测深系统(以CZMIL为例)的性能评估提供了基础。利用MODIS二级数据产品评估了中国黄海、东海... 本文在总结和比较中国现有黄海、东海海域漫衰减系数反演算法的基础上,利用水色测量数据分析得到漫衰减系数Kd(532)与Kd(490)之间的关系,为激光测深系统(以CZMIL为例)的性能评估提供了基础。利用MODIS二级数据产品评估了中国黄海、东海海域在CZMIL海道测量模式下最大可测水深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CZMIL在黄海、东海海域可测水深基本在0—50 m,该区域的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为76.2%,为浅海海域开展激光测深作业提供了测深能力评估的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东海区域 激光测深系统 CZMIL 漫衰减系数 经验反演模式
原文传递
叶绿素浓度垂直不均一分布对于分层水体表观光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席颖 杜克平 +2 位作者 张丽华 Zhongping Lee 李小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9-494,共6页
以往大部分海洋光学和海色研究都是以海洋光学有效成分及固有光学特性垂直均一分布的假设为基础进行的,然而海洋观测表明海水成分的垂直不均一性大量存在。文章通过Hydrolight辐射传输模拟研究了叶绿素浓度垂直不均一分布对海水表观光... 以往大部分海洋光学和海色研究都是以海洋光学有效成分及固有光学特性垂直均一分布的假设为基础进行的,然而海洋观测表明海水成分的垂直不均一性大量存在。文章通过Hydrolight辐射传输模拟研究了叶绿素浓度垂直不均一分布对海水表观光学特性的影响。叶绿素浓度垂直不均一分布由高斯模型来近似模拟,选择成熟的一类水体生物光学模型,利用Hydrolight辐射传输代码模拟表观光学特性,将垂直不均一廓线情况下模拟的表观光学特性值与具有本底值的均一廓线情况所模拟的相应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水表面以下的叶绿素浓度最大值增加了蓝光波段的遥感反射率,减小了绿光波段的遥感反射率,而且改变了水体中辐射的方向分布,在叶绿素浓度最大值处,下行辐射漫衰减系数和平均余弦廓线分别出现峰值和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浓度垂直不均一分布 遥感反射率 漫衰减系数 平均余弦
下载PDF
秋季太湖水下光场结构及其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昌春 李云梅 +4 位作者 孙德勇 乐成峰 伍蓝 王利珍 王鑫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0-428,共9页
水生态系统中光能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利用2007年11-12月太湖水体光学特性和组分浓度数据,对秋季太湖水下光场结构特征和水体组分光竞争能力的表征光学量(漫衰减系数、平均余弦)和影响因素(吸收系数比重)进... 水生态系统中光能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利用2007年11-12月太湖水体光学特性和组分浓度数据,对秋季太湖水下光场结构特征和水体组分光竞争能力的表征光学量(漫衰减系数、平均余弦)和影响因素(吸收系数比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太湖水下辐照度呈现单峰分布,最高值为583nm左右;根据Kd可将黄质和非色素物质主导程度的强弱分为弱、较强、强三个等级;Kd(PAR)平均值为4.61±1.54m-1,水体真光层厚度平均值为1.11±0.35m;太湖水下光场的光能主要分布在青光和黄绿光波长范围内,约占总能量的60%,蓝光和红光波长范围内的能量约占30%,这样的光谱结构有利于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衰减系数 平均余弦 光合有效辐射 水生态系统
下载PDF
偏振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水体光学参数廓线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雨迪 刘东 +9 位作者 徐沛拓 毛志华 陈鹏 刘志鹏 刘群 唐培钧 张与鹏 王雪霁 任佳炜 金时伟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激光雷达在上层水体垂直廓线的遥感中展现出巨大优势。本文研制了一套高垂直分辨率的实时探测偏振激光雷达,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激光雷达回波信号的反演算法,采用Fernald理论和多次散射原理反演非均匀大气—水体的衰减和退偏光学产品,以... 激光雷达在上层水体垂直廓线的遥感中展现出巨大优势。本文研制了一套高垂直分辨率的实时探测偏振激光雷达,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激光雷达回波信号的反演算法,采用Fernald理论和多次散射原理反演非均匀大气—水体的衰减和退偏光学产品,以高效稳定地处理偏振激光雷达实验数据。展示了一个中国内陆水体激光雷达探测实例,观测到了两次气溶胶积聚现象和一次水体浑浊现象。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退偏比主要由前向多次散射和后向单次散射产生的退偏两部分组成。当多次散射强度较大时,退偏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多次前向散射退偏;反之,则主要依赖于单次后向散射退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 激光雷达 漫射衰减系数 偏振 多次散射
原文传递
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特征及其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昌春 李云梅 +4 位作者 孙德勇 乐成峰 伍蓝 王利珍 王鑫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8-355,共8页
利用2006年10~11月太湖全湖不同区域光学属性的测量数据,就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Kd)特征、各影响因子对Kd的贡献率以及Kd对太湖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水体的漫衰减系数Kd以571nm为分界点,在整个可见光波长范围内(400~... 利用2006年10~11月太湖全湖不同区域光学属性的测量数据,就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Kd)特征、各影响因子对Kd的贡献率以及Kd对太湖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水体的漫衰减系数Kd以571nm为分界点,在整个可见光波长范围内(400~700nm)主要呈现2种变化趋势.第1种,在<571nm波长范围内,Kd随着波长的增加呈现指数形式衰减,第2种,在>571nm波长范围内,Kd表现为波动形式;在400~700nm波长范围内,色素颗粒物的吸收系数是漫衰减系数第一贡献者,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处于第二贡献者地位,而黄质吸收系数的贡献率相对最小;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决定了太湖水生态系统中的光生态因子,Kd形成的"水体窗口"影响了太湖水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形成,并为太湖"水华"的优势藻类铜绿微囊藻的出现提供了水下光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漫衰减系数 水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