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学祥 陈殿友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3期39-48,共10页
黄赤交角和月亮赤纬角决定了地球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 ,据此研究了构造形变与气象灾害的关系。地球化学给出臭氧减少的原因 ,而地球物理则提供了臭氧的分布规律。臭氧洞是两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 ,能量交换和引潮力造成地球各... 黄赤交角和月亮赤纬角决定了地球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 ,据此研究了构造形变与气象灾害的关系。地球化学给出臭氧减少的原因 ,而地球物理则提供了臭氧的分布规律。臭氧洞是两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 ,能量交换和引潮力造成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 ,是臭氧洞和厄尔尼诺等气象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差异旋转 轨道周期 气象灾害 地球
下载PDF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70,共13页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得到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慢趋势和周期波动规律的形成原因.潮汐摩擦是地球自转减慢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和圈层角动量交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造成的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自转变化先慢...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得到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慢趋势和周期波动规律的形成原因.潮汐摩擦是地球自转减慢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和圈层角动量交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造成的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自转变化先慢后快的特殊因素.重力分异将一个均匀的自转地球变为分层的差异旋转地球,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慢,使地核自转变快.圈层角动量交换将地球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地核自转变慢.核幔边界积累的热能周期性使外核热膨胀,为热幔柱和火山活动提供了能源和动力,火山活动高峰对应地球自转加快是证据.计算模型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历史记录证明重力分异和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约束,地球体积不会有较大的胀缩,国内外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地球自转 重力分异 差异旋转
下载PDF
结合微分特征和Haar小波分解的鲁棒纹理表达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望华 刘光帅 +1 位作者 陈晓文 李旭瑞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28-2736,共9页
针对传统的局部二值模式算子缺乏像素间深层次的相关性信息,且对图像中常见的模糊及旋转变化的鲁棒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微分特征和Haar小波分解的鲁棒纹理表达算子。在微分特征通道上,通过各向同性的微分算子提取图像中的一阶... 针对传统的局部二值模式算子缺乏像素间深层次的相关性信息,且对图像中常见的模糊及旋转变化的鲁棒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微分特征和Haar小波分解的鲁棒纹理表达算子。在微分特征通道上,通过各向同性的微分算子提取图像中的一阶和二阶微分特征,使图像的微分特征在本质上具有旋转不变性且对图像模糊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基于小波变换在时域和频域同时具有良好的局部化的特点,在小波分解特征提取通道上采用多尺度的二维Haar小波分解提取图像中的模糊鲁棒特征;最后,串联两个通道上的特征直方图来描述图像的纹理特征。在特征判别性实验中,该算子在较复杂的UMD、UIUC和KTH-TIPS纹理库上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8.86%、98.2%和99.05%,与中值稳健扩展局部二值模式(MRELBP)算子相比,准确率分别提高了0.26%、1.32%和1.12%;在对旋转变化和图像模糊的鲁棒性分析实验中,该算子在仅存在旋转变化的TC10纹理库上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9.87%,在添加了不同程度高斯模糊的TC11纹理库上的分类准确率降幅仅为6%;在计算复杂度实验中,该算子的特征维度仅为324维,在TC10纹理库上的平均特征提取时间为30.9 ms。实验结果表明,结合微分特征和Haar小波分解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征判别性,对旋转和模糊的鲁棒性较强,同时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在样本数据较少的场合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分特征 小波分解 抗模糊 旋转不变性 鲁棒纹理表达
下载PDF
地球内核与地球深部动力学 被引量:14
4
作者 宋晓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1-9,共9页
地球内核由外核富含铁元素的液态物质结晶而成。经证实,内核正以约1(°)/a的速率相对于地幔向东转动。内核的旋转是通过穿过内核的地震波的走时随时间变化推测得到的。这种变化是最近十多年来揭示出的内核各向异性在空间方位... 地球内核由外核富含铁元素的液态物质结晶而成。经证实,内核正以约1(°)/a的速率相对于地幔向东转动。内核的旋转是通过穿过内核的地震波的走时随时间变化推测得到的。这种变化是最近十多年来揭示出的内核各向异性在空间方位的改变所造成。内核的各向异性被认为起因于各向异性的铁晶体的有序排列,但这种有序排列的机制还不清楚。内核在地球发电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大型的并行计算机,人们已得到能产生像地磁场一样的三维发电机数值模拟。地震学观测到的内核差速旋转为最近的发电机数值模拟提供了支持。这种数值模拟曾预测:导体内核与外核产生的磁场的电磁耦合驱动了内核每年几度向东旋转。地核通过核幔边界的接触及内核与地幔的引力耦合与地幔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多学科领域的突破为认识地球的深部动力过程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核 地球动力学 核-幔耦合 差速旋转
下载PDF
地核的动力作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1期68-70,共3页
在重力分异过程中,地球的质量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地核、地幔和岩石圈三者的差异旋转运动。因重力位能降低而释放的大量能量,并未完全变为热能,其中有一部分变为地核的自转动能。这部分能量的存在... 在重力分异过程中,地球的质量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地核、地幔和岩石圈三者的差异旋转运动。因重力位能降低而释放的大量能量,并未完全变为热能,其中有一部分变为地核的自转动能。这部分能量的存在和释放,为地磁效应,液核对流和热幔柱形成提供能源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旋转 重力分异 自转动能 地核 动力作用
下载PDF
热幔柱的启动动力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学祥 张玺云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2期68-74,共7页
科氏力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地核相对地壳、地幔高速旋转,具有巨大动能,旋转阻力不断将其转化为热能,在核幔边... 科氏力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地核相对地壳、地幔高速旋转,具有巨大动能,旋转阻力不断将其转化为热能,在核幔边界聚积起来,为液核对流和热幔柱提供足够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幔柱 自转动能 差异旋转 地核 地热
全文增补中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学祥 陈殿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33-42,共10页
火山活动主要受地球内部能量间歇性释放所控制。对作差异旋转的内核而言,银河年周期可以改变太阳辐射量和太阳系速度,影响核幔的角动量交换和壳幔能量交换,造成热幔柱喷发和岩浆活动,控制了核幔边界到地表的能量交换过程。地球减速运动... 火山活动主要受地球内部能量间歇性释放所控制。对作差异旋转的内核而言,银河年周期可以改变太阳辐射量和太阳系速度,影响核幔的角动量交换和壳幔能量交换,造成热幔柱喷发和岩浆活动,控制了核幔边界到地表的能量交换过程。地球减速运动将释放出巨大能量。这是天文周期与火山旋回一一对应的原因。通过天文周期可预测未来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旋回 银河年周期 差异旋转 地幔柱 臭氧层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Tide 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7
8
作者 YANG Xuexiang, CHEN Zhen and CHEN Dianyou( College of Ceo - 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 P. R. China)Qiao Qiyuan(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12, P. R. China) 《Global Geology》 2002年第1期23-30,共8页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between the solid and fluid spheres caused by tidal force could explain the 1500 to 1800-year cycle of the world's temperature. Strong tide increase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ixing of...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between the solid and fluid spheres caused by tidal force could explain the 1500 to 1800-year cycle of the world's temperature. Strong tide increase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ixing of water in the oceans, drawing the cold Pacific water from the depths to the surface and the warm water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where it cools or warms the atmosphere above, absorbs or releases CO2 to decrease or increase greenhouse effect and to make La Nina or El Nino occur in the global. The moon's declination and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affect the tidal intensity. The exchange of tidal energy and tide-generating force caused by the sun, moon and major planets makes the earth's layers rotate in different speeds.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between solid and fluid of the earth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El Nino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e-generating force differential rotation EL Nino Moon's declination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下载PDF
非圆齿轮型间歇转动机构的设计与运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林超 夏锡光 +1 位作者 邢庆坤 刘文思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42-1148,共7页
针对现有的间歇转动机构传动性能的缺陷,提出一种新型非圆齿轮型间歇转动机构。首先对其传动与分度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建立其数学模型并详述了核心构件非圆齿轮副的匹配设计方法,最后从运动学角度对机构的传动性能进行了分析。结合设计实... 针对现有的间歇转动机构传动性能的缺陷,提出一种新型非圆齿轮型间歇转动机构。首先对其传动与分度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建立其数学模型并详述了核心构件非圆齿轮副的匹配设计方法,最后从运动学角度对机构的传动性能进行了分析。结合设计实例,利用MATLAB与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机构的虚拟样机,并在ADAMS软件中对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对比分析表明机构的分度误差约为0.74%,验证了设计理论与运动特性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圆齿轮 差速机构 间歇转动 分度 运动特性 仿真
下载PDF
地球流体的差异旋转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学祥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91,共5页
温差和潮汐力引起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 ,信风、台风、风暴潮、海流环陆运动和异常大潮是明显可见的实例 .认真研究微小能量逐渐积累和增强的机制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全面认识大有帮助 .
关键词 地球流体 科里奥利力 潮汐力 差异旋转 厄尔尼诺 能量放大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The Sun’s Rotation Appears Differential plus Other New Views
11
作者 Salah Abunaieb 《Natural Science》 CAS 2023年第4期167-178,共12页
This i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sun that considers its huge spherical size in relation to the finite speed of light. The sun is so extended that it takes light approximately 2.32 seconds to travel from the plane of... This i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sun that considers its huge spherical size in relation to the finite speed of light. The sun is so extended that it takes light approximately 2.32 seconds to travel from the plane of the solar limb to the plane tangential to the sun at the solar disc’s center. The aforementioned information is utilized in this study to support the new viewpoints. Firstly, it is shown that the solar disc is a simultaneous view of successively emitted coaxial spherical circles. Secondl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sun is gaseous, it is thought to revolve completely as a rigid body at a fixed angular speed, yet an observer on Earth sees it rotate differentially. In a simple mathematical approach, it is found that the sun’s rotational speed apparently decreases with latitude. Thirdly, 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how we observe simultaneous whole-surface brightness changes of the sun and sunlike stars indicates that such changes would appear to spread out radially from the center of the solar di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n differential rotation Solar Radius Solar Disc Speed of Light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Fading Stars
下载PDF
A Study of Solar Rotation and Differential Rotation
12
作者 Zhihui Zhou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3年第11期3782-3788,共7页
The Sun has solar rotation;nevertheless, many evidences have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latitude of the Sun rotates in different speed, which is now known as differential rotation. This work calculates the solar rotatio... The Sun has solar rotation;nevertheless, many evidences have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latitude of the Sun rotates in different speed, which is now known as differential rotation. This work calculates the solar rotation speeds near the equator and 30?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using Fixed-Point Arithmetic metho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a greater speed at the equator than the speed at 30?, indicating that the speed decreases as the latitude becomes higher.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N differential rotation Active Region Fixed-Point Arithmetic Method
下载PDF
Fault Reconfiguration of Shipboard Power System Based on Triple Quantum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丛佼 王锡淮 +2 位作者 肖健梅 陈晶 张思全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16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Fault reconfiguration of shipboard power system is viewed as a typical nonlinear and multi-objective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 A comprehensive reconfiguration model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 which the r... Fault reconfiguration of shipboard power system is viewed as a typical nonlinear and multi-objective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 A comprehensive reconfiguration model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 which the restored loads, switch frequency and generator efficiency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is mode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the coefficients of these objective functions. Meanwhile, a quantum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with triple quantum bit code is proposed. This algorithm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ipboard power system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rmal quantum bit representation. The individual polymorphic expression is realized, and the convergence performance can be further enhanc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lobal parallel search capacity of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and the superposition properties of quantum theory. The local optimum can be avoided by dynamic rotation gate. The validity of algorithm and model i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um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ternary coding dynamic rotation gate shipboard power system fault reconfiguration
原文传递
地球自转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研究(Ⅱ)——地极移动与地球的较差转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捍卫 许厚泽 +1 位作者 郑勇 刘长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4期729-735,共7页
详细讨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 .地球表面的任何方向的水平运动 ,在惯性空间中看来都是转动 ,由此产生的离心力矩是地壳极移运动的原因 ,极移使地球发生相应的形变 ,也是大规模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 ,地球... 详细讨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 .地球表面的任何方向的水平运动 ,在惯性空间中看来都是转动 ,由此产生的离心力矩是地壳极移运动的原因 ,极移使地球发生相应的形变 ,也是大规模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 ,地球自转产生的Coriolis力是重力分异中的地球各圈层产生差异旋转运动的原因 ,地球的差异旋转是地球自转速率近十年变化、黄赤交角的非摄动长期变化以及近周日自由摆动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极极移 差异旋转 重力分异 地球自转 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
下载PDF
SIMON类算法轮函数的差分性质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向忠 关杰 《密码学报》 CSCD 2015年第3期207-216,共10页
SIMON类算法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于2013年提出的一类轻量级分组密码算法,该类算法是典型的Feistel结构.其轮函数F(x)采用按位与运算、循环移位运算和异或运算.在密码分析中,分析算法抵抗差分分析的能力对密码算法的安全性评估来说十分必要... SIMON类算法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于2013年提出的一类轻量级分组密码算法,该类算法是典型的Feistel结构.其轮函数F(x)采用按位与运算、循环移位运算和异或运算.在密码分析中,分析算法抵抗差分分析的能力对密码算法的安全性评估来说十分必要,然而对SIMON类算法轮函数的差分性质的系统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分析轮函数F(x)的差分性质,彻底解决了轮函数的差分分布规律,证明了对于任意给定的输入差分,其差分转移概率只能为0和2-r(1<r<n),通过对输出差分的比特进行分类,解决了非零差分转移概率对应输出差分的取值形式、具体取值及计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时间复杂度为O(2nn3),存储复杂度为O(2n)的差分分布表的快速计算算法,同时还给出了固定输入差分条件下,差分转移概率为0时输出差分应满足的充要条件,为SIMON类算法的差分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分析 SIMON 差分分布表 轻量级 循环移位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白垩纪-古近纪古地磁初步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海龙 黄宝春 +1 位作者 乔庆庆 陈军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3-806,共14页
陆内块体旋转是周边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前人研究表明华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很可能以牡丹江断裂为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对牡丹江断裂两侧块体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的限定,有... 陆内块体旋转是周边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前人研究表明华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很可能以牡丹江断裂为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对牡丹江断裂两侧块体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的限定,有助于正确理解这一差异旋转的机制.对采自黑龙江省东部白垩纪和古近纪岩石的(51个采点)古地磁学研究表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牡丹江断裂东侧的佳木斯地块内部的穆棱、鸡西、七台河和桦南地区旋转样式一致,整体发生了30°~40°的逆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很可能发生在晚白垩世末之后.华北东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差异性相对旋转很可能与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作为深俯冲带的牡丹江断裂的重新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白垩纪 差异旋转 古地磁学 牡丹江断裂
下载PDF
地球的差异旋转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2期247-255,共9页
对于具有流体对流层的旋转星球 ,由于星球自转对对流的影响 ,必然会在星球对流层内部不同部分间以及星球的不同圈层间产生差异旋转 (differentialrotation) .所谓差异旋转是指旋转角速度随着深度 (星球不同圈层的旋转角速度不同 )以及纬... 对于具有流体对流层的旋转星球 ,由于星球自转对对流的影响 ,必然会在星球对流层内部不同部分间以及星球的不同圈层间产生差异旋转 (differentialrotation) .所谓差异旋转是指旋转角速度随着深度 (星球不同圈层的旋转角速度不同 )以及纬度 (同一圈层内部不同部分间的角速度不同 )具有差异的现象 .地球是一个多圈层的旋转系统 ,主要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外核以及内核组成 .大气圈和水圈具有明显的流体性质 ,并且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 ,地幔、岩石圈和地幔之间的软流层以及外核均具有流体性质 ,而且在大气压力、热、重力和电磁力等的作用下发生了对流 .这些对流运动一旦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就必然会致使地球各圈层间以及对流层内部不同部分间产生差异旋转 .几个重要现象 :基本地磁场的长期西漂、岩石圈的长期西漂、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周日长度波动 )和固体内核各向异性对称轴的移动表明在固体地球内部各圈层—岩石圈、地幔、外核和内核间存在差异旋转 .来自地震学上的数据证明了固体内核与地幔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旋转 ,速率可达 1.1°~ 3.0°/a.这跟其它数据如自由振荡数据以及地磁场长期西漂数据获得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 .导致固体地球内核相对于地幔差异旋转的主要宏观机制为电磁力矩、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差异旋转 进展
下载PDF
厄尔尼诺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殿友 高彦伟 王旭东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1期176-179,共4页
简述了厄尔尼诺事件研究的最新进展 ,研究表明 :强潮汐加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海水的混合 ,将太平洋深层冷水翻上表面 (或使西部暖水流向东部 ) ,吸收 (或释放 )CO2 减弱 (或增强 )温室效应 ,使海洋上方空气变冷 (或变暖 ) ,产生拉尼娜... 简述了厄尔尼诺事件研究的最新进展 ,研究表明 :强潮汐加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海水的混合 ,将太平洋深层冷水翻上表面 (或使西部暖水流向东部 ) ,吸收 (或释放 )CO2 减弱 (或增强 )温室效应 ,使海洋上方空气变冷 (或变暖 ) ,产生拉尼娜冷事件 (或厄尔尼诺热事件 ) .海底火山活动亦受强潮汐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振荡 数学模型 厄尔尼诺 火山活动 太平洋 温室效应 深层水
下载PDF
地幔对流中的科里奥利力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学祥 陈殿友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231-236,共6页
马宗晋认为,岩石圈的西向漂移和地幔东向运动的定向性显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导向作用[1]。本文证明,地球自转中的一种惯性力──科里奥利力是产生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
关键词 地球自转 科里奥利力 差异旋转 地幔对流
下载PDF
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冬红 杨德彬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4期652-657,共6页
潮汐变化引起的大气圈、海洋圈和岩石圈差异旋转的计算结果显示: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面的高速气流和洋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类似赤道东风带;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和海洋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线... 潮汐变化引起的大气圈、海洋圈和岩石圈差异旋转的计算结果显示: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面的高速气流和洋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类似赤道东风带;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和海洋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该计算结果与全球风带分布完全符合。综合分析表明,太阳在赤道面时,赤道东风加强,海洋南北赤道暖流加强;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西风带加强。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时将增强这一效应。日月大潮引起的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的差异旋转是日食多次发生在赤道引发拉尼娜事件产生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潮汐 地球自转 差异旋转 潮汐形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