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相位差谱的多点激励人工波数值生成算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建波 陈健云 高冲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8-563,共6页
在三角级数时域合成与快速离散傅里叶变换频域调整算法的基础上,实现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相位差谱的单点激励人工波的数值生成,着重分析了目标反应谱的迭代拟合技术.结合相关建筑标准中所列地震波,给出了四类场地土的相位差谱统计特征,以... 在三角级数时域合成与快速离散傅里叶变换频域调整算法的基础上,实现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相位差谱的单点激励人工波的数值生成,着重分析了目标反应谱的迭代拟合技术.结合相关建筑标准中所列地震波,给出了四类场地土的相位差谱统计特征,以利于工程采用.并以描述频谱幅值衰减关系的相干函数与以相位表征的行波效应为条件,实现多点激励地震波的数值生成.同时考虑幅值与相位两因素,保证了多点激励地震波在相邻两近点处的地震位移曲线的一致性合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波 相位差谱 多点激励 相干函数 行波效应
下载PDF
基于故障行波差异性的柔性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
2
作者 贾科 姚昆鹏 +3 位作者 刘子奕 陈淼 李再男 毕天姝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16-2627,I0009,共13页
柔性直流输电对解决大规模新能源的消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行波保护是保障系统安全的关键。然而采用行波幅值比较判据区内外故障的保护对故障前、反行波幅值关系分析并不严谨,行波反射关系式仅在复频域下成立,若将此关系推广到时域... 柔性直流输电对解决大规模新能源的消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行波保护是保障系统安全的关键。然而采用行波幅值比较判据区内外故障的保护对故障前、反行波幅值关系分析并不严谨,行波反射关系式仅在复频域下成立,若将此关系推广到时域中可能影响保护的动作性能,给系统安全埋下隐患。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行波幅值比较式方向纵联保护的不足,并从区内故障验证出保护失效的边界。为具体揭示故障前、反行波的差异性,该文定量分析电压反行波与电流行波在一定时间内的极性,进而提出一种采用多点均值的电压行波方向识别判据并构成纵联保护。大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保护能够快速、可靠地识别线路区内外故障,具有较强的耐受过渡电阻能力与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输电 行波差异性 多点均值 纵联保护
下载PDF
一类线性三指标偏差分方程模型的确切行波解
3
作者 张瑜 葛琦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235-239,共5页
在2+1维空间里研究了一类具有三指标的线性偏差分方程,讨论了该方程具有速率(ρ,σ)的正弦、余弦、双曲正弦和双曲余弦的行波解的存在性.利用解析法,分别得到了在一定平面区域内由速率ρ,σ及方程的系数a,b和c确定这些行波解存在的充要... 在2+1维空间里研究了一类具有三指标的线性偏差分方程,讨论了该方程具有速率(ρ,σ)的正弦、余弦、双曲正弦和双曲余弦的行波解的存在性.利用解析法,分别得到了在一定平面区域内由速率ρ,σ及方程的系数a,b和c确定这些行波解存在的充要条件.本文结果进一步推广了文献[12]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差分方程 行波解 剖面序列
下载PDF
基于零模行波波速量化的高压输电线路双端故障定位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炜 王全金 +4 位作者 尹力 孙海霞 王华 侯添钰 梁睿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5-170,共6页
结合行波零模分量传播的依频特性和衰减特性,提出基于零模行波波速量化的高压输电线路双端故障定位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零模行波波速与故障零模行波到达首末端的传输时间差之间的关系。基于故障发生后实际测量行波信号的传输时间差... 结合行波零模分量传播的依频特性和衰减特性,提出基于零模行波波速量化的高压输电线路双端故障定位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零模行波波速与故障零模行波到达首末端的传输时间差之间的关系。基于故障发生后实际测量行波信号的传输时间差,获取对应首末端的零模行波实际波速代入改进的双端行波测距方程实现故障定位。在PSCAD/EMTDC中搭建500 kV高压输电线路依频特性模型对所提方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不受故障位置和故障电阻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故障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输电线路 波速量化 双端故障定位 传输时间差 零模行波
下载PDF
基于行波传输时差的输电线路覆冰厚度测量方法 被引量:10
5
作者 曾祥君 伍智华 +2 位作者 冯凯辉 秦小安 胡湘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83,115,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行波传输时差的输电线路覆冰厚度测量方法。推导了冰厚与线路长度的关系,基于输电线路故障全球定位系统(GPS)行波定位系统精确记录外部故障或操作产生的行波穿越线路的时间,测量输电线路长度的变化,从而计算出冰厚。分析... 提出了一种基于行波传输时差的输电线路覆冰厚度测量方法。推导了冰厚与线路长度的关系,基于输电线路故障全球定位系统(GPS)行波定位系统精确记录外部故障或操作产生的行波穿越线路的时间,测量输电线路长度的变化,从而计算出冰厚。分析了某地区电网2008年冰灾期间的运行数据,表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可用于输电线路冰灾分析,为合理安排融冰计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厚度 电力系统 行波传输时差 行波定位
下载PDF
基于改进尾流振子模型的超长拉索涡激振动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旭辉 韩艳 +2 位作者 王磊 蔡春声 廖楚峰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57-265,共9页
为了研究大跨度斜拉桥超长拉索在不同流场特性下的高阶多模态涡激振动问题,以牛顿定律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张力变化以及垂度效应的拉索结构振子方程,引入改进的Van Der Pol式尾流振子模型,以加速度耦合两非线性振子,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拉索... 为了研究大跨度斜拉桥超长拉索在不同流场特性下的高阶多模态涡激振动问题,以牛顿定律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张力变化以及垂度效应的拉索结构振子方程,引入改进的Van Der Pol式尾流振子模型,以加速度耦合两非线性振子,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拉索涡激振动流固耦合预报模型;采用二阶中心差分法,对两振子方程在空间域和时间域进行离散迭代求解,编制了拉索涡激振动的MATLAB计算程序,并验证了其可靠性。该方法为研究拉索涡激振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可解决风洞试验和数值软件(CFD)不便模拟大长细比拉索结构的问题。基于提出的预报模型,以1根330 m超长拉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拉索多模态涡激振动特性,探讨了不同流场特性对拉索涡激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均匀流作用下,拉索发生涡激锁定现象,以单一模态发生振动,随着风速的增加,拉索涡激锁定区间增大而最大振幅不发生改变;剪切流作用下,拉索发生多模态涡激振动,位移响应呈现"拍"的特点,振动频率分布在Strouhal涡脱频率范围内,存在2个或3个主导频率,主导频率全程参与振动,非主导频率间歇参与振动;拉索多模态涡激振动位移响应表现为行波-驻波并存的状态,随着风剖面指数的增加,涡激振动行波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超长拉索 尾流振子模型 多模态涡激振动 二阶中心差分法 行波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VMD-DE的高压输电线路行波故障定位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周祥 王玲桃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7年第12期85-90,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压输电线路行波故障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与差分熵(Difference-entropy,DE)相结合的输电线路行波故障定位新方法。首先,用变分模态分解法对故障电流线模分量分解...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压输电线路行波故障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与差分熵(Difference-entropy,DE)相结合的输电线路行波故障定位新方法。首先,用变分模态分解法对故障电流线模分量分解得到多个固有模态函数,然后利用差分熵提取模态函数的突变信息,得到行波波头的到达时刻,最后,采用双端行波测距法计算故障点距离,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波故障定位 变分模态分解 差分熵 双端行波测距法
下载PDF
基于模量传输时间差的直流线路双端故障测距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群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3-58,共6页
针对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双端测距依赖高精度同步对时,对通信通道要求较高的问题,提出利用故障行波线模、零模分量在线路中的传输时差来计算故障距离的双端测距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故障行波两种模态分量的暂态信息,检测两种模量分别... 针对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双端测距依赖高精度同步对时,对通信通道要求较高的问题,提出利用故障行波线模、零模分量在线路中的传输时差来计算故障距离的双端测距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故障行波两种模态分量的暂态信息,检测两种模量分别到达线路两端处的时刻,利用两者的时间差实现故障定位,克服了因两端检测装置时钟不同步所引起的误差。对于线模零模波速难以确定的问题,利用数学方法结合仿真数据拟合出波速曲线,再通过多次迭代过程不断对行波波速和故障距离进行优化,最后得到更准确的行波模量波速和故障距离值。在PSCAD/EMTDC仿真平台中搭建系统仿真模型,模拟时间不同步、不同故障距离和过渡电阻情况下的输电线短路状况,通过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定位准确性高,耐过渡电阻能力强,且不受时间不同步影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量传输时间差 行波故障测距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下载PDF
基于时差比较的配电网含分支混合线路行波故障定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朱建刚 魏佩瑜 +1 位作者 刘澍存 马庆玉 《山东电力技术》 2017年第9期14-18,30,共6页
针对配电网线路主体多为含分支的"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这一异于输电线路的特征,建立配电网常见的"架空线—电缆—架空线"三段式混合线路模型,每段设置分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针对该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利用... 针对配电网线路主体多为含分支的"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这一异于输电线路的特征,建立配电网常见的"架空线—电缆—架空线"三段式混合线路模型,每段设置分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针对该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利用比较特殊点故障时和一般点故障时每段线路各分支末端行波到达时刻与线缆连接点行波到达时刻差值的方法,确定故障发生在三段中哪一段。再进一步选择两两分支线路末端行波时差比较,确定故障发生于具体哪一分支线路,最后提出使用综合行波测距方法,确定在分支线路中具体故障位置。PSCAD仿真结果表明,该套定位方法能较为准确地选出故障区段,并确定故障位置,且不受故障类型和过渡电阻的影响,可靠性和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分支 混合线路 时差比较 综合行波测距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V型渐变槽天线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庆欣 游彬 李英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78,共4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V型槽天线 ,与原来的V型天线相比 ,极大地抑制了天线的色散效应 ,天线辐射方向的旁瓣电平降低到 - 10dB以下。对容易混淆的直线渐变式微带槽线和指数渐变式微带槽线的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 。
关键词 V型槽天线 渐变式微带槽线 时域有限差分法 行波天线 色散效应
下载PDF
计及模速差异与杂散电容的反向行波辨识
11
作者 徐青山 陈锦根 唐国庆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0-74,共5页
单端法是行波测距研究的热点,但第2个浪涌波头的辨识因非故障线路及故障对端母线的存在变得困难。为此藉助故障行波线模与零模波速的差异提出一种区分故障半程内外的辅助判据。反向行波虽能有效抑制相邻非故障线路行波折射的影响,但仅... 单端法是行波测距研究的热点,但第2个浪涌波头的辨识因非故障线路及故障对端母线的存在变得困难。为此藉助故障行波线模与零模波速的差异提出一种区分故障半程内外的辅助判据。反向行波虽能有效抑制相邻非故障线路行波折射的影响,但仅基于极性比较的方法并不能准确地辨识出第2个电压行波,故考虑电压行波在实际变电站母线杂散电容处的传播特性,即电压行波在杂散电容处的初始反射系数恒为负的结果而利用第2个反向行波相对极性进行波头辨识。理论分析和实际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受线路两端母线类型影响,对单端行波测距法的有效实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故障测距 反向行波 母线杂散电容 模速差异 波头极性
下载PDF
关于FDTD中驻波行-波边界条件的再讨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莫锦军 刘少斌 袁乃昌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4,共4页
驻波 行波边界条件 (STWBC)是一种新近提出的概念清晰、实现简便的吸收边界条件。本文对STWBC的误差来源和适用范围作了进一步研究 ,说明STWBC的思想是正确、新颖的 ,其难点在于如何减小差分实现时产生的误差。同时 ,分别针对一维和二... 驻波 行波边界条件 (STWBC)是一种新近提出的概念清晰、实现简便的吸收边界条件。本文对STWBC的误差来源和适用范围作了进一步研究 ,说明STWBC的思想是正确、新颖的 ,其难点在于如何减小差分实现时产生的误差。同时 ,分别针对一维和二维情况 ,从理论上分析了原一阶STWBC迭代式的误差来源 ,并提出了二阶STWBC迭代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TD 时域有限差分法 吸收边界条件 驻波-行波边界条件 STWBC 电磁辐射
下载PDF
基于STOA-VMD的串补输电线路故障测距
13
作者 商立群 裴超 《广东电力》 2022年第8期104-112,共9页
由于串补电容的存在,串补输电线路中发生故障时,故障行波过程十分复杂,行波波头检测困难;故障行波信号中存在较大噪声时,传统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无法准确提取故障行波的特征信号。为此在串补线路中故障行波信号存在噪声条件下,提出一种... 由于串补电容的存在,串补输电线路中发生故障时,故障行波过程十分复杂,行波波头检测困难;故障行波信号中存在较大噪声时,传统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无法准确提取故障行波的特征信号。为此在串补线路中故障行波信号存在噪声条件下,提出一种基于乌燕鸥优化算法(sooty tern optimization algorithm,STOA)对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优化的故障行波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最大峭度准则对STOA的目标函数不断优化,从而选取VMD中更合适的模态量和惩罚因子值,避免人为设定模态量和惩罚因子值时,VMD对故障行波信号的分解不足或分解过剩造成的故障定位误差。通过对称差分能量算子(symmetric differential energy operator,SDEO)提取VMD后最佳的模态分量的能量突变点,结合双端行波测距方法,实现故障测距。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串补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测距精度高,且不受故障类型、过渡电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模态分解 峭度 乌燕鸥优化算法 对称差分能量算子 行波故障测距
下载PDF
广义Korteweg-de Vries方程的数值行波解(英文)
14
作者 赵国忠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10,共6页
本文构造了求解广义Korteweg-de Vries(KdV)方程的新的指数型有限差分格式.利用该格式获得了一些近似行波解.数值解与精确解的比较显示了该格式的效率.
关键词 广义KDV方程 指数型有限差分格式 行波解
原文传递
柱坐标系中的驻波—行波边界条件
15
作者 余同彬 卢春兰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72-574,578,共4页
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中所用的驻波—行波边界条件(STWBC)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且非常易于实现。但此吸收边界条件最初仅用于直角坐标的情形。文章将STWBC扩展到柱坐标的情形与直角坐标的情形一样,柱坐标中的STWBC也在计算域外附加理想导电... 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中所用的驻波—行波边界条件(STWBC)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且非常易于实现。但此吸收边界条件最初仅用于直角坐标的情形。文章将STWBC扩展到柱坐标的情形与直角坐标的情形一样,柱坐标中的STWBC也在计算域外附加理想导电(磁)壁进行截断,并将边界处的驻波转化为行波,从而模拟行波在无限大空间的传播。文中给出的数值算例证明了此种吸收边界条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有限差分法 驻波—行波边界条件 吸收边界条件
下载PDF
时域有限差分法在地下目标瞬时散射中的应用
16
作者 张清河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5期475-477,共3页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讨论地下二维埋地目标的瞬时电磁散射特性。用数值模拟了多种情况下地下目标的瞬态响应,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从以上工作可看出该方法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时域有限差分法 埋地目标 驻波-行波吸收边界条件 电磁散射
下载PDF
穿越变化地层的沉管隧道接头地震响应的解析解
17
作者 周桓竹 刘圣安 +4 位作者 李斌 陈炜昀 苏雷 郑俊杰 郑烨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9-298,共10页
沉管隧道接头是穿越变化地层的沉管隧道抗震设计的关键。介绍了穿越变化地层的沉管隧道接头地震响应的理论分析模型。分析模型包含两个柔性接头和3个管节单元,利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模拟下卧地层,利用Euler-Bernoulli梁模型模拟... 沉管隧道接头是穿越变化地层的沉管隧道抗震设计的关键。介绍了穿越变化地层的沉管隧道接头地震响应的理论分析模型。分析模型包含两个柔性接头和3个管节单元,利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模拟下卧地层,利用Euler-Bernoulli梁模型模拟沉管隧道管节,考虑了穿越变化地层的沉管隧道接头的力和变形传递,立足于两端连接人工岛的沉管隧道类型,以自由边界模拟结构两端连接方式。基于矩阵传递原理,建立了考虑行波效应的沉管隧道接头的地震响应解析解。利用有限元模拟结果验证了解析解的可靠性。发现使用柔性接头可以明显减小变化地层界面的剪力和弯矩,自由边界条件下,接头剪切刚度主要影响接头剪力,接头弯曲刚度主要影响接头弯矩。当沉管隧道接头的受力呈现同向最大值时,对应的地震波相位角并不一致。地震波垂直入射时,接头受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接头 地震响应 变化地层 行波效应
下载PDF
不依赖双侧时钟同步的双端行波协同测距
18
作者 方毅 翟海燕 +4 位作者 赵明 李本瑜 束洪春 沐润志 白冰 《云南电力技术》 2016年第3期33-37,共5页
提出利用图像识别的方式解决大量行波数据格式不开放的问题,从图像上对行波波头进行标定,并通过双端行波波头标定与图像对齐的方法,剔除干扰波头,实现不同厂家之间不依赖双端时钟严格同步的协同测距方法。大量实测数据结果证实,该方法... 提出利用图像识别的方式解决大量行波数据格式不开放的问题,从图像上对行波波头进行标定,并通过双端行波波头标定与图像对齐的方法,剔除干扰波头,实现不同厂家之间不依赖双端时钟严格同步的协同测距方法。大量实测数据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适应多个厂家的行波协同测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厂家 时钟同步 波头标定 HOUGH变换 行波测距
下载PDF
基于波动方程的聚焦点控制照明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仁伟 李振春 +1 位作者 叶月明 仝兆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621,共6页
基于波动方程的聚焦点控制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借助于差分计算,把速度、密度等介质参数的影响体现在差分计算的矩阵方程中,能够自动适应速度场的任意变化,快速傅里叶变换的使用也加速了波场延拓的计算速度。因此此法兼具有限差分偏移... 基于波动方程的聚焦点控制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借助于差分计算,把速度、密度等介质参数的影响体现在差分计算的矩阵方程中,能够自动适应速度场的任意变化,快速傅里叶变换的使用也加速了波场延拓的计算速度。因此此法兼具有限差分偏移方法和傅里叶偏移方法的优点,既可适应速度场的剧烈变化,又可保证对陡倾地层的成像效果,是目前针对复杂构造最有效的成像方法之一。对于单个聚焦点及其周围的成像步骤为:①采用矩形网格情况下绕射走时的有限差分计算方法生成合成算子;②应用合成算子来合成面炮震源和面波记录;③对合成的面炮震源和面波记录做傅里叶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得到该聚焦点及其附近区域的成像结果。按照上述成像步骤,将震源波场和炮集记录依据相应的外推公式进行延拓,最终应用成像条件求取成像值。在地质目标处选取多个聚焦点,可以得到面向目标的控制照明偏移成像,在多个层位上选取多个聚焦点进行控制照明叠前深度偏移,可以得到整块区域的成像。通过对Marmousi模型的试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照明 有限差分走时计算 合成算子 波动方程 叠前深度偏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