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渗透率级差对透镜状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被引量:39
1
作者 邱楠生 万晓龙 +3 位作者 金之钧 曾溅辉 张善文 姜振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2,共5页
根据对东营凹陷牛 3 5岩性油气藏充满度 (含油砂体体积占砂体总体积的百分比 )及其控制因素的重点解剖 ,结合 4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 ,认为渗透率级差是控制砂体充满度大小最主要的因素 ,砂体非均质性对砂体中的油水分布和充满度起至关重... 根据对东营凹陷牛 3 5岩性油气藏充满度 (含油砂体体积占砂体总体积的百分比 )及其控制因素的重点解剖 ,结合 4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 ,认为渗透率级差是控制砂体充满度大小最主要的因素 ,砂体非均质性对砂体中的油水分布和充满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提出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封闭体系中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即垂向上中等渗透率的砂体是油气运移和充注的首要目标 ,其充满度最大 ,在油气充足的情况下 ,渗透率最大的砂体是随后油气充注的理想场所 ;在渗透率级差更大的情况下 ,渗透率最大的砂体是油气充注的首选目标 ,充满度最高 ,其次向渗透率中等的砂体充注。在岩性圈闭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 ,成藏的主要动力可能是地层压差 ,而不是浮力。图 7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岩性油气藏 充满度 非均质 渗速率级差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差异性成因 被引量:30
2
作者 范小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0,104,共6页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气藏类型为我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藏,勘探形势整体较好,然而其海相主要产气层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气藏规模差异较大。为找出二者产能差异性的成因,对其储层...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气藏类型为我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藏,勘探形势整体较好,然而其海相主要产气层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气藏规模差异较大。为找出二者产能差异性的成因,对其储层、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及储源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地质与成像测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结论认为: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岩盖层分布稳定,长兴组与飞仙关组气藏气源均主要来自上三叠统吴家坪组(P2w)和龙潭组(P2l)烃源岩;储层特征上的差异导致长兴组主要为中高产气藏,飞仙关组主要为低产气藏;而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储源关系的不同,也对富集程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地区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成藏差异性 成因 疏导体系 储源关系 压力系统
下载PDF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油气差异成藏的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赵红岩 胡孝林 +3 位作者 于水 刘琼 郝立业 陈全红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5-19,172,共5页
三叠盆地是阿尔及利亚的富含油气区,从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到中生界三叠系均获得大量油气发现,油气分布整体上沿构造带与海西不整合面上、下呈现出差异性分布的特点。通过对三叠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研究区烃源岩发育,油气较为充... 三叠盆地是阿尔及利亚的富含油气区,从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到中生界三叠系均获得大量油气发现,油气分布整体上沿构造带与海西不整合面上、下呈现出差异性分布的特点。通过对三叠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研究区烃源岩发育,油气较为充足;"不整合面+砂体"的横向输导体系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有效通道,在其构造隆起带不整合面上、下的有效储层是捕获油气的最佳位置;同时断裂体系发育的区域,可形成"断层+砂体"阶梯式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是古生代"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聚集油气的较有利位置,并且是油气纵向上形成多层系成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盆地 阿尔及利亚 油气分布 油气运移 差异成藏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辽中南洼旅大16油田原油特征差异与成藏过程 被引量:7
4
作者 刘丰 吴奎 +2 位作者 王冰洁 付蓉 郑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辽中南洼旅大16油田原油具有差异成藏、互补富集的特征。为了分析成藏模式,探寻富集规律,利用原油空间分布特征、地化分析、包裹体测试资料和测井资料裂缝识别等方法和技术,对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和不同层位的原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辽中南洼旅大16油田原油具有差异成藏、互补富集的特征。为了分析成藏模式,探寻富集规律,利用原油空间分布特征、地化分析、包裹体测试资料和测井资料裂缝识别等方法和技术,对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和不同层位的原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次级构造单元油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单走滑主控挤压构造单元油主要富集在下部成藏组合,双走滑主控叠覆伸展构造单元油主要分布于上部成藏组合,上下成藏组合的原油成熟度和来源也具有明显差异;东营组末期沙三段烃源岩成熟,为东三段储层提供油源,明化镇组晚期沙一、二段烃源岩成熟,共同为储层提供原油;断裂活跃区油源断层发育,东一段、东二上亚段为主要含油层,断裂惰性区浅层油源断裂不发育,东三段为主要含油层,多期油气充注和不同断裂特征控制原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差异 油气成藏过程 强弱走滑特征 辽东湾坳陷 成藏期次
下载PDF
济阳坳陷邵家地区沙四段油气成藏差异性及其定量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林承焰 朱兆群 +3 位作者 刘魁元 董春梅 任丽华 李志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5-167,共13页
济阳坳陷邵家地区沙四段勘探目标多、油气分布不均一且对油气成藏规律认识程度较低,给油气勘探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为了能够直观地认识油气成藏差异特征,并可以快速方便地为油气勘探决策部署提供有效指导意见,对研究区沙四段开展成藏差... 济阳坳陷邵家地区沙四段勘探目标多、油气分布不均一且对油气成藏规律认识程度较低,给油气勘探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为了能够直观地认识油气成藏差异特征,并可以快速方便地为油气勘探决策部署提供有效指导意见,对研究区沙四段开展成藏差异性定量评价研究。在立足于已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含油气系统-区带-圈闭分层次对其油气成藏差异性特征进行系统剖析,并充分利用改进的区带与圈闭评价方法以及借助于统计挖掘等数学手段进行定量表征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研究区沙四段油气成藏差异明显,油源、储层及运聚条件是影响油气成藏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北部断阶带成藏条件优越,仍是主要的滚动勘探区,评价出的1类圈闭可作为优选的钻探目标;南部缓坡带成藏条件变化较大,通过加大勘探则有望成为油气资源接替区;西部断裂带成藏条件总体较差,勘探风险较高,局部可作为油气潜力区。开展的成藏差异性定量评价可以有效降低油气勘探成本,深化油气成藏认识,对类似地区的油气效益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差异性 定量评价 邵家地区 沙四段
下载PDF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reservoir accumulation of Triassic Chang 6 Member in Jiyuan-Wuqi area,Ordos Basin,NW China
6
作者 CHEN Shijia LEI Junjie +5 位作者 LIU Chun YAO Jingli LI Yong LI Shixiang SU Kaiming XIAO Zhengl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253-264,共12页
In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Jiyuan-Wuqi area, Ordos Basin, the Chang 6 reservoir is contacted to the Chang 7 high-quality source rock, but the oil pool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complex in oil and water d... In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Jiyuan-Wuqi area, Ordos Basin, the Chang 6 reservoir is contacted to the Chang 7 high-quality source rock, but the oil pool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complex in oil and water distribution. Through cores observation and fracture 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physical property, mercury injection, logging and geochemical data, and comparisons of the sandbodies scale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gillaceous laminae and fractures between source and reservoir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oil-bearing areas and in the central water producing area, it is found that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tterns are different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provenance were sorted out.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de oil in the eastern area has different Pr/Ph and sterane distribution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area. The oil and gas primarily migrated vertically.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nd 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large-sc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Vertically,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is controlled by the scale of sandbody and the difference of physical properties, while on the plane, it is controlled by the connectivity of sandbodies, the argillaceous laminae between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and the fractures. The sandbodies of oil-rich zon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have large thickness, low shale content, good physical properties, weak heterogeneity, few argillaceous laminae and abundant fractures, all of which are favorable for the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contrast, in the middle area with converging provenances, the reservoirs, composed of thin sandbodies, features rapid variation in litholog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strong heterogeneity, poor continuity of sandbodies, abundant argillaceous laminae between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and few f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6 MEMBER oil RESERVOIR distribu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difference Jiyuan-Wuqi area ORDOS Basin
下载PDF
用重力、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直接预测油气藏的方法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西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21-228,共8页
本文针对用高精度重力法直接预测油气藏技术存在的问题[2],提出了一种用重力、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直接预测油气藏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深度偏移地震剖面解释的地质构造信息为地质模型,进而用重力正演公式消除非目的层的密度界面对... 本文针对用高精度重力法直接预测油气藏技术存在的问题[2],提出了一种用重力、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直接预测油气藏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深度偏移地震剖面解释的地质构造信息为地质模型,进而用重力正演公式消除非目的层的密度界面对目的层的影响;然后,将目的层压缩成为一个等效密度界面,再用消除非目的层影响的剩余重力异常及演该界面的视界面密度差值;最后,根据目的层及演出的视界面密度差值的相对低值区来预测油气藏的位置。文中用鄯善油田的重力和地震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地震剖面 反演 视密度界面 油气藏
下载PDF
断层封闭性定量表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强 田晓平 +2 位作者 何京 贾海松 张国坤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50,共11页
为了厘清LD21油田东盘3个断块平面上、垂向上油气差异富集的原因,从断层封闭的机理入手,建立了工区的埋深-泥质体积分数-排替压力关系图版,求取了断层岩和储层的泥质体积分数;剖析了压实成岩压力和压实成岩时间对断层岩排替压力的影响,... 为了厘清LD21油田东盘3个断块平面上、垂向上油气差异富集的原因,从断层封闭的机理入手,建立了工区的埋深-泥质体积分数-排替压力关系图版,求取了断层岩和储层的泥质体积分数;剖析了压实成岩压力和压实成岩时间对断层岩排替压力的影响,通过计算断-储排替压力差,定量评价了断层的封闭能力;预测了不同油组断层所能封闭的最大油气柱高度,与工区实钻井各油组油气柱高度吻合度高,平均误差9.5%,证实了此断层封闭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最终明确了平面上、垂向上油气差异富集的原因。此外,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优选的影响断层岩排替压力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给出了断层埋深、泥质体积分数、断层倾角和作用时间比四因素的显著性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断储排替压力差 油气富集 正交试验设计 定量评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和源下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润泽 赵贤正 +3 位作者 刘海涛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125,共16页
煤系烃源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烃源岩,源内和源下油气聚集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不清。基于测井、录井、地震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储层岩心测试、包裹体测试、物理模拟实验等多种手段,探讨了渤海湾盆地... 煤系烃源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烃源岩,源内和源下油气聚集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不清。基于测井、录井、地震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储层岩心测试、包裹体测试、物理模拟实验等多种手段,探讨了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及源下油气聚集机制和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储层可有效聚集油气,紧邻的煤系地层烃源岩可优先对其供烃,稳定的构造背景使源内油气藏得到良好的保存。②研究区源下储层油气成藏的2个必要条件为:上部终止于煤系内部且下部连接奥陶系储层的断裂系统,且低角度断裂的油气输导效率更高;源储间存在大于10 MPa的压差,可为源下储层的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动力。③研究区源内及源下油气藏具备早晚2期成藏、中期破坏的特征。中白垩世,低熟的煤系原油大量充注于储层中;白垩纪末期,地层的强烈抬升使古油藏遭受破坏或调整;新生代,随着烃源岩进一步成熟并生、排烃,形成了大量煤型气和轻质油油气藏。④研究区烃源岩有效充注范围内,储层相对优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为源内勘探有利区,印支期逆冲断裂发育、受后期伸展作用改造较弱的区域为源下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源内成藏 源下成藏 源储压差 油气聚集机制 古生界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使用流体压差法建立根缘油气藏动态平衡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金川 蔡忠贤 张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5-450,共6页
根缘油气藏 (深盆油气藏 )是紧临源岩存在的烃类聚集 ,是在高勘探程度下所发现的油气藏类型 .由于它在成藏机理及存在方式上的特殊性 ,常规意义上所采用的动力平衡方程不再适合于对其成藏平衡作用过程的分析 .结合根缘油气藏地质特征及... 根缘油气藏 (深盆油气藏 )是紧临源岩存在的烃类聚集 ,是在高勘探程度下所发现的油气藏类型 .由于它在成藏机理及存在方式上的特殊性 ,常规意义上所采用的动力平衡方程不再适合于对其成藏平衡作用过程的分析 .结合根缘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其演化特点 ,采用对连续油气柱上升力的分解分析方法 ,讨论了流体压差的平衡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缘油气藏(深盆油气藏) 流体压差分析 油气成藏动力平衡
下载PDF
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80
11
作者 陈伟 吴智平 +1 位作者 侯峰 孔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4-780,共7页
含油气盆地中断层的发育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野外划分,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断层进行了定性的内部结构划分和常规测井刻度标定,总结测井响应特征,并运用指... 含油气盆地中断层的发育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野外划分,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断层进行了定性的内部结构划分和常规测井刻度标定,总结测井响应特征,并运用指示曲线计算法和交会图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断裂带主要由位于中部的滑动破碎带和其两侧的上、下盘诱导裂缝带等具有不同变形和物性特征的结构单元组成,而且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上,同一断裂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内部结构存在差异;空间上,断裂带具有横向上的不对称性、垂向上的分层性和走向上的分段性。正是这些差异引起断裂带内部不同结构单元物性的非均质特点,致使断裂带对油气的输导和封堵能力也存在时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内部结构 测井学 物性 时空差异 油气运聚
下载PDF
渤海海域湖盆萎缩期浅水三角洲岩性油气藏差异成藏模式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德英 于海波 +2 位作者 王启明 李龙 李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25,112,共11页
分析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岩性圈闭分布,研究成藏特征和差异富集规律,总结浅水三角洲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差异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渤海海域新近系发育河道型和砂坝型两种岩性油气藏类型,河道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 分析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岩性圈闭分布,研究成藏特征和差异富集规律,总结浅水三角洲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差异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渤海海域新近系发育河道型和砂坝型两种岩性油气藏类型,河道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凸起区和斜坡区,砂坝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区和洼陷区;断层性质和活动性控制油气向浅层垂向运移能力和油气富集层位,活动性强的张性断裂有利于油气向越浅的层位富集;断裂—砂体耦合程度控制油气的充满度,当断裂—砂体接触长度为1~5km时,烃柱高度可达10~35m,两者呈正相关关系;馆陶组古构造脊及辫状河砂砾岩层、深大断裂附近发育的近源砂砾岩体等大型输导元有利于油气横向运移。渤海规模型浅水三角洲岩性油气藏发育3种差异成藏模式:洼陷带走滑—伸展复合区垂向强注型、斜坡带走滑—伸展复合区"H"型和凸起带走滑叠加区"格子双晶"型。渤海海域浅水三角洲油气差异成藏模式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盆萎缩期 浅水三角洲 差异成藏模式 输导元 岩性油气藏 走滑—伸展复合区 渤海海域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及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孟军 张水昌 +1 位作者 赵陵 刘培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2-649,共8页
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探讨了南盘江盆地的多期成藏、破坏过程。根据有机质成油、成气和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的油气演化过程;并通过对沥青充填期次、包裹体研究和胶结物期次与沥青的关系,研究了古油藏经... 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探讨了南盘江盆地的多期成藏、破坏过程。根据有机质成油、成气和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的油气演化过程;并通过对沥青充填期次、包裹体研究和胶结物期次与沥青的关系,研究了古油藏经历的多期次充注、破坏过程,据此初步建立了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演化模式。从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演化过程来看,南盘江盆地油气勘探应以原油裂解的天然气为主,但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聚气早、破坏时间长的特征,尤其是三叠系沉积之后的巨厚剥蚀使原油裂解气保存的可能性变小,因此在该地区形成大中型天然气藏的难度很大,天然气勘探前景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期次 包裹体 成藏模式 天然气勘探 南盘江盆地
下载PDF
论凹陷类型与油气勘探——以渤海湾盆地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云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8,共5页
凹陷可分为长期发育型、早期发育型和晚期发育型三大类别。根据渤海湾盆地主要烃源层与石油窗或成熟油石油窗的相对位置关系 ,将长期发育型凹陷分为概念浅凹陷、概念中凹陷和概念深凹陷 ;根据后期演变特点 ,将早期发育型凹陷分为衰退型... 凹陷可分为长期发育型、早期发育型和晚期发育型三大类别。根据渤海湾盆地主要烃源层与石油窗或成熟油石油窗的相对位置关系 ,将长期发育型凹陷分为概念浅凹陷、概念中凹陷和概念深凹陷 ;根据后期演变特点 ,将早期发育型凹陷分为衰退型、抬升型和残留型 ;根据基底的构造背景 ,将晚期发育型凹陷分为凹陷分割型和凸起解体型。文章分析了不同凹陷类型 (亚类 )油气生成聚集特征和资源丰度差异 ,认为凹陷分类是油气勘探不断深入的必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类型 资源丰度 生烃差异 油气聚集 油气勘探 渤海湾盐地
下载PDF
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复杂缝洞储层的油气差异运聚作用——塔中83井区表生岩溶缝洞体系实例解剖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福焕 韩剑发 +3 位作者 向才富 于红枫 张云峰 王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41,共9页
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介质油气运聚机理是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塔中83井区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在NE向断层与NW向断层的交会部位异常高,而随着远离断层交会部位逐渐降低,并沿构造脊展布,这一点违背传统的背斜核部富气... 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介质油气运聚机理是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塔中83井区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在NE向断层与NW向断层的交会部位异常高,而随着远离断层交会部位逐渐降低,并沿构造脊展布,这一点违背传统的背斜核部富气而翼部富油的模式。基于碳酸盐岩表生岩溶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表生岩溶缝洞体系的基本模型。在分析油气在表生岩溶缝洞体系运聚过程的基础上,认为复杂缝洞体系中油气的差异运聚原理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油气在表生岩溶缝洞体系中运移时,总是要先将临近油气充注点的孔隙或缝洞充满至其溢出点后,才能继续向远处运移,并沿油气运移路径顺次充满远处的孔洞缝体系,导致:①近油气注入点富气,而远油气注入点富油;②油水关系复杂并受侧向联通通道的控制,这种模式与塔中油气的分布规律非常吻合。基于此,认为研究区断层的交会部位是油气的注入点,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沿构造脊展布。岩溶缝洞体系差异运聚模式提示:①对缝洞体系的油气勘探应首先刻画缝洞体系的结构,在分析油气注入点和主输导通道的基础上才能对油水关系进行很好的预测;②应坚定油气注入点和主输导通道附近圈闭的勘探,不要因局部圈闭的失利而否认整个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运聚原理 表生岩溶 缝洞体系 塔中 叠合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