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孝感话的“把”字句 被引量:26
1
作者 左林霞 《孝感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77-80,共4页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 ,属楚语区。孝感话与普通话较接近 ,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把” ,在孝感话里用法广泛 ,可用为动词、介词。作介词可用于工具语、处置式、被动句 ,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 ,在普通话中有不同的对应形式。这些用法...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 ,属楚语区。孝感话与普通话较接近 ,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把” ,在孝感话里用法广泛 ,可用为动词、介词。作介词可用于工具语、处置式、被动句 ,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 ,在普通话中有不同的对应形式。这些用法同出一源。孝感话“把”的特点 ,显示了“把”在地域上的共时差异 ,反映了语言历史演变的轨迹。研究孝感话“把”的用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感话 "把"字句 用法 湖北 楚语区 普通话 动词 介词
下载PDF
哈尔滨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石锋 黄彩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51,共11页
本文在对58位哈尔滨发音人声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声调总体统计分析和不同标准(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语言环境和不同年龄段)的分组统计分析。考察哈尔滨话各声调的主体分布、极限分布以及各声调曲线的稳定段和动态段,探讨它们对语言听... 本文在对58位哈尔滨发音人声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声调总体统计分析和不同标准(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语言环境和不同年龄段)的分组统计分析。考察哈尔滨话各声调的主体分布、极限分布以及各声调曲线的稳定段和动态段,探讨它们对语言听辨的意义。文章还初步比较了哈尔滨话和北京话声调主体分布的异同。最后根据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分组声调统计分析的结果,揭示声调变体分布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话 单字 声调T值 实验分析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宜春话的将来时态助词“格”及其来源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海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宜春话有一个将来时态助词“格”。它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少数名词、数量词之后,表示事件即将发生。“格”具有离散功能,可看做离散标志。“格”字句常表意愿、推测、提醒、警告。“格”的本字是“去”。
关键词 宜春话 将来时态助词 本字 语法化
下载PDF
《石仓契约》方音俗字考释二则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敬一 张涌泉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1-344,共4页
一,石仓契约文书中的地名“冾湖”和“洽湖”即“合湖”,今作“蛤湖”。当地客家话“合、蛤”同音。二,“桕”在石仓契约文书中写作“椿、樁”,因当地音如“春”。这可能是个吴语借词,但经过本方言的音系调整。
关键词 浙江松阳石仓 《石仓契约》 俗字 方音 石仓客家话
原文传递
庐江方言的“把”字句与“给”字句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寿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108-109,共2页
本文讨论庐江方言中“把”字和“给”字作为动词、介词的不同用法,揭示了它们间的关系,最后对“把”字句的歧义进行了简单辨析。
关键词 庐江方言 “把”字句 “给”字句 用法
下载PDF
晋语“圪”研究述评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慎 《安康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46-48,共3页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晋语方言中"圪"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的读音、意义、本字、来源以及由"圪"组成的词类和"圪"的性质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晋语方言中"圪"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的读音、意义、本字、来源以及由"圪"组成的词类和"圪"的性质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圪"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研究述评
下载PDF
从音韵学角度探讨丽水话的若干方言用字
7
作者 王文胜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方言本字应根据其历史音韵地位并结合特定方言的音变规律进行确定。方言用字可以选择方言本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变通。基于传统音韵学以及丽水话小称音变规律、连读变调规律等,结合文献及其他方言的用例,文章推荐“、细庚儿、劳... 方言本字应根据其历史音韵地位并结合特定方言的音变规律进行确定。方言用字可以选择方言本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变通。基于传统音韵学以及丽水话小称音变规律、连读变调规律等,结合文献及其他方言的用例,文章推荐“、细庚儿、劳钿、■蛲、桕子树、芒菅、公公莥莥、雷公、剉树、赖哭、半罕绽、宽慢记、昏多”等作为丽水话“姐姐、小孩儿、钞票、蝉、乌桕树、菅草、蓬蘽与覆盆子(合称)、响雷、砍树、哭、半饱半瘪、慢慢儿、很多”等的方言用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学 丽水话 方言用字
下载PDF
吴语表“插”义的本字
8
作者 陈思捷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现代吴语及邻近方言里有一个核心义为“插”的动词,一般写作“扦”。本文从音韵地位、词义联系和字形关系三个方面论证其本字是“籤”。通过这一个案,本文主张考求方言本字应力争找到文字的初形,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将死的文字同活的... 现代吴语及邻近方言里有一个核心义为“插”的动词,一般写作“扦”。本文从音韵地位、词义联系和字形关系三个方面论证其本字是“籤”。通过这一个案,本文主张考求方言本字应力争找到文字的初形,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将死的文字同活的语言贯通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语 咸山摄三四等 方言本字 字俗字
原文传递
襄樊方言“VV看”格式的特点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群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4-115,共2页
“VV看”格式在襄樊方言中大量存在。其中的“V”和“看”有着独特的性质,“VV看”有着特殊的句法功能。这种结构在襄樊方言中的表达效果也值得我们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襄樊方言 “VV看” 性质 功能 表达效果
下载PDF
大同方言詈辞“□[xəu^(423)]”缀本字考
10
作者 张珍妮 黄思贤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3-37,共5页
在大同方言中,有多种形式的詈辞,其中有一种以“□[xəu^(423)]”为类词缀的詈词,“□[xəu^(423)]”位于词末,形成“X+□[xəu^(423)]”的结构。在以往文献中,这一类词缀一般用“猴”字表示,故此类词常描写为“X猴”。虽然该类词缀有了记... 在大同方言中,有多种形式的詈辞,其中有一种以“□[xəu^(423)]”为类词缀的詈词,“□[xəu^(423)]”位于词末,形成“X+□[xəu^(423)]”的结构。在以往文献中,这一类词缀一般用“猴”字表示,故此类词常描写为“X猴”。虽然该类词缀有了记录字,但是目前学界尚未对这一本字进行深入考证,缺乏说服力。文章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出发,通过田野调查和综合比较,认为这一类词缀的本字确为“猴”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方言 本字 詈辞
下载PDF
洞口方言的给予动词“把”、“乞”、“把乞”及其句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云晚 《云梦学刊》 2006年第4期127-131,共5页
洞口方言的三个给予义动词“把”、“乞”和“把乞”及其所能进入的具体给予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与实际使用频率的分析表明:句式S1与普通话相同,也是最优先的给予句式;普通话所没有的S2在洞口方言的使用频率却很高,是历史句法的直... 洞口方言的三个给予义动词“把”、“乞”和“把乞”及其所能进入的具体给予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与实际使用频率的分析表明:句式S1与普通话相同,也是最优先的给予句式;普通话所没有的S2在洞口方言的使用频率却很高,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S1和S2的逻辑关系是S1真包含于S2,S1来源于S2而不是普通话那种S1源于S3的模式;S3也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处于衰微使用状态,S2和S3在洞口方言中的实际使用频率刚好与汉语史上S2和S3的使用频率相反;S4、S5和S6则分别是S3的语境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口方言 给予动词“把” “乞” “把乞” 给予句式 句法特征 句式来源 使用频率
下载PDF
官话、晋语中表“馊臭”义“斯”类词的本字考证
12
作者 施伟宝 《现代语文》 2024年第9期22-32,共11页
在官话、晋语中,表示食物变质、馊臭的“斯”类词十分常见。它在各类方言词典中亦有收录,往往以“斯”“燍”“澌”“尸”“丝”“私”“司”“死”“饲”等方言同音字记录。在官话、晋语中,流摄开口三等基本不混入止摄开口三等,“馊”... 在官话、晋语中,表示食物变质、馊臭的“斯”类词十分常见。它在各类方言词典中亦有收录,往往以“斯”“燍”“澌”“尸”“丝”“私”“司”“死”“饲”等方言同音字记录。在官话、晋语中,流摄开口三等基本不混入止摄开口三等,“馊”应为“斯”类词的训读字,而不是本字。晋语中,文水、祁县两地的庚韵、静韵、清韵、青韵今白读[ɿ]韵母,则以同音形式“腥”记之。从读音上看,官话、晋语的[i]>[ɿ]的音变,不仅见于与止摄开口三等和蟹摄开口三四等相拼的精组声母,亦见于见晓组声母。从词义上看,“馊臭”的嗅觉表现往往是食物腐败变质产生的酸臭味。因此,“醯”作为晓母蟹摄开口四等齐韵平声字,最早表示“发酵产生的酸味”,当为“斯”类词的本字。“斯”类词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并非全然是由方言内部自身的音变所致,历史移民造成的方言词汇接触、渗透等,也是影响其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话 晋语 “斯”类词 馊臭 “醯” 本字 考证
下载PDF
潼关方言的“了”字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立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1期78-82,共5页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ε]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ε]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ε]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关方言 “了”字 “了1(了)”和“了2(咧)”
下载PDF
宜昌方言字考古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文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1-35,共5页
宜昌方言独具特色,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从音韵与古籍入手进行方言考古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并例举了具体考释的数十个方言本字,展示了宜昌方言同古语的传承关系。此外,对实际考释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也提出了一... 宜昌方言独具特色,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从音韵与古籍入手进行方言考古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并例举了具体考释的数十个方言本字,展示了宜昌方言同古语的传承关系。此外,对实际考释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也提出了一些处理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方言 方言字 考释 音韵 音义 考证方法 古籍
下载PDF
镇原方言中的代词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艳萍 《甘肃高师学报》 2009年第4期68-70,共3页
镇原县位于甘肃东部,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与普通话相比,镇原话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分别对其进行解说,探讨它们的特点及其来源。
关键词 镇原方言 代词 特点 来源
下载PDF
从语言视角看客家民性——以贺州客家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韦祖庆 古贤明 陈才佳 《梧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9,共9页
语言积淀着一定的族群民性,族群民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反映在语言中。贺州客家人,年长者倾向于只讲客家话,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家人"的族群认同意识。年轻人虽然也讲具有族群认同性的客家话,但也开始习操本地话,这体现出加强... 语言积淀着一定的族群民性,族群民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反映在语言中。贺州客家人,年长者倾向于只讲客家话,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家人"的族群认同意识。年轻人虽然也讲具有族群认同性的客家话,但也开始习操本地话,这体现出加强族群交往的意愿。这种情形还体现在墟场用客家话作为交易语言层面,因为客家人长于经商,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于是墟场更多使用客家话作为交易语言。其实,这些选择都是遵循族群有效生存原则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话 本地话 客家人 民性 生存
下载PDF
说“(亻山西)”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永焕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4-366,共3页
鲁西南方言字“(亻山西)”,意指某人的外地口音与当地方音差别明显。“(亻山西)”字的产生与山西上党梆子在鲁西南的流传关系密切。本文结合有关方言材料和历史文化材料,探讨了“(亻山西)”字的产生及意义的发展。
关键词 方音 西南方言 提要 意义 差别 材料 当地 流传 产生 关系
全文增补中
客方言中“□□■la■ k^hia(蜘蛛)”一词本字及其语音层次
18
作者 田志军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97-99,共3页
客方言中“蜘蛛”一词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基本语音形式为l akhia,其它形式也极为相近,并有一定的音变规律可循。本文联系闽语、赣语等,通过书面文献考证其本字应为“罗虫奇”,并进而指出其为客方言中的古音化石。“罗”读la当为歌韵... 客方言中“蜘蛛”一词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基本语音形式为l akhia,其它形式也极为相近,并有一定的音变规律可循。本文联系闽语、赣语等,通过书面文献考证其本字应为“罗虫奇”,并进而指出其为客方言中的古音化石。“罗”读la当为歌韵古音遗留,“虫奇”读khia当为上古歌部(“虫奇”从奇得声)字,这部分字中古音已转入支韵,但在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区别的痕迹,表现出《切韵》前的语音征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客家方言 本字
下载PDF
清乾隆年间桂北地区《捷经》杂字述要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建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9,共7页
《捷经》杂字是一册桂北地区乾隆年间民间底层社会编撰的蒙学读物。目前发现此书手抄、木刻两种,通过考证两书的具体内容和体例特征,认为署清乾隆五十四年的木刻本是后来的翻刻本或改良本,从时间上看清光绪年间手抄本所据底本要早于木... 《捷经》杂字是一册桂北地区乾隆年间民间底层社会编撰的蒙学读物。目前发现此书手抄、木刻两种,通过考证两书的具体内容和体例特征,认为署清乾隆五十四年的木刻本是后来的翻刻本或改良本,从时间上看清光绪年间手抄本所据底本要早于木刻本。此种杂字书,记载了桂北地区清至民国底层百姓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商业贸易等丰富的文化信息,甚至对地方语言文化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字 抄刻本 地域性文化 方言俗字
原文传递
山西临猗方言的人物词及其特点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仙娟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0-33,共4页
人物词是方言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类词语,它沉淀着各地人们对世界感悟的不同方式和认知结果。以临猗方言的人物词为切入点,对其构成方式、表现类型及特点等进行分析,以期反映当地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社会文化心理。
关键词 临猗方言 人物词 构成方式 表现类型 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