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邢玉微 邹俊杰 +1 位作者 石勇铨 刘志民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M组,n=12)和造模组(n=24),造模组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n=12),复方血栓通胶囊干预...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M组,n=12)和造模组(n=24),造模组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n=12),复方血栓通胶囊干预组[XST组,1g/(kg·d),n=12],3个月后处死大鼠,电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并且探查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以实时定量检测生物活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mRNA表达量。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血糖升高,体重下降(P<0.05),电镜发现视网膜组织细胞出现氧化应激损伤表现,且氧化应激指标SOD下降,MDA升高(P<0.05),生物活性因子VEGF-mRNA及i NOS-mRNA明显升高(P<0.05);相比糖尿病组,复方血栓通胶囊干预组血糖、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视网膜组织细胞损伤程度明显下降,氧化应激指标SOD、MDA及生物活性因子表达VEGF-mRNA、i NOS-mRNA均明显改善(P<0.05),但仍未达到对照组标准(P>0.05)。结论高血糖通过氧化应激及增加生物活性因子VEGF及i NOS表达而损伤视网膜,而复方血栓通胶囊通过改善上述机制对高血糖造成的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氧化应激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徐朝阳 刘光辉 +3 位作者 刘安 金威尔 林晨 任秉仪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1-43,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DM)、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增生性DR(PDR)患者以及非增生性DR(NPDR)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分析其易感体质。方法:采用标准化的调查表对DM、DR、PDR、NPDR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结果:DM患者中医体质类...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DM)、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增生性DR(PDR)患者以及非增生性DR(NPDR)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分析其易感体质。方法:采用标准化的调查表对DM、DR、PDR、NPDR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结果:DM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以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为主,DR患者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PDR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为主,NPDR患者以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为主。结论:体质决定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医体质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忠平 刘江华 +2 位作者 姜德咏 张入铭 蒋苏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51-755,共5页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脂、氧化应激指标、视功能及眼底形态的影响,为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探寻治疗方法。方法纳入47例患有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早期...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脂、氧化应激指标、视功能及眼底形态的影响,为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探寻治疗方法。方法纳入47例患有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早期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91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强化降血糖、血压治疗,治疗组在强化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0.375 g,每天2次,口服,总疗程为12个月。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血脂、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有47例91眼完成研究,普罗布考显著降低了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提高患者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丙二醛,显著提高患者视力(P<0.01),明显改善患者眼底微血管瘤、出血及渗出,且显著降低患者眼底黄斑水肿(P<0.05),对于减少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也有一定作用。结论普罗布考对于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可提高患者抗氧化应激能力,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患者视网膜的微血管病变及降低患者黄斑水肿发生率,提示对于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应用普罗布考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非增殖型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段伟琴 路强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1470-1472,共3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亦是四大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病理性血管新生是其发生的重要病理表现,系统地阐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研究进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亦是四大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病理性血管新生是其发生的重要病理表现,系统地阐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研究进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下载PDF
倍频532nm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5例报告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绪忠 纪霞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3期424-424,426,共2页
目的:观察倍频532nm激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应用倍频532nm激光对75例(123眼)Ⅲ和Ⅳ期DR患者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光凝共分4次完成。术后随访6~24个月不等。结果:治疗后64眼(52%)视力提高,49眼(39.... 目的:观察倍频532nm激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应用倍频532nm激光对75例(123眼)Ⅲ和Ⅳ期DR患者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光凝共分4次完成。术后随访6~24个月不等。结果:治疗后64眼(52%)视力提高,49眼(39.9%)视力无变化,10眼(8.1%)视力下降。黄斑水肿70眼中,36眼(51.4%)完全消退,22眼(31.4%)部分消退,12眼(17.2%)加重。结论:倍频532nm激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DR有效,对有激光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及时行激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频532nm激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激光光凝术
下载PDF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残留膜的转归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潇 董方田 +1 位作者 于伟泓 戴荣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614-616,共3页
目的分析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除术后残留膜的预后及转归。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由同一医生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增殖膜剥离手术的Ⅴ或Ⅵ期PDR患者资料,共550眼,其中明... 目的分析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除术后残留膜的预后及转归。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由同一医生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增殖膜剥离手术的Ⅴ或Ⅵ期PDR患者资料,共550眼,其中明确有残留增殖膜并且随诊半年以上的患者43例(50眼)。总结有残留增殖膜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对残留膜的转归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残留膜位置:血管弓附近29处(33%).颞侧血管弓内4处(5%),视乳头及其附近7处(8%),其他位置48处(54%)。术后随诊(27.7±26.2)个月,末次随诊视力提高42眼(84%),不变1眼(2%),下降7眼(1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3,P〈0.01)。术后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分别为14%(7/50)和8%(4/50),共有14眼再次发生程度不同的视网膜增殖膜,其中有5处(6%,5/88)增殖膜位置与残留膜相同,其余均与残留膜无关,多数残留膜(94%,83/88)表现为稳定或者萎缩。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增殖膜剥离治疗PDR的目的在于充分解除增殖膜对视网膜的牵拉,对于黏连紧密的局部增殖膜不需强行剥离.残留膜并不增加术后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多数残留膜能保持稳定或萎缩,与再次增殖无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殖性 玻璃体切除术 残留膜
原文传递
Ⅱ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TXB_2 6K-PGF_(1α) LPO含量变化及意义
7
作者 陈佩筠 何岳文 《铁道医学》 1992年第3期150-151,共2页
采用RIA、TBA荧光法分别测定了6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TXB2、6K—PGF_(1α)及LPO含量,并与30名健康人比较。结果证实,糖尿病组血清TXB_2、LPO含量升高,6K-PGF_(1α)含量降低,TXB_2/6K-PGF_(1α)比值升高。以上变化以微血管病变组最为... 采用RIA、TBA荧光法分别测定了6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TXB2、6K—PGF_(1α)及LPO含量,并与30名健康人比较。结果证实,糖尿病组血清TXB_2、LPO含量升高,6K-PGF_(1α)含量降低,TXB_2/6K-PGF_(1α)比值升高。以上变化以微血管病变组最为显著,其血清LPO含量与TXB_2呈正相关;与6K-PGF_(1α)呈负相关。TXB_2/6K-PGF_(1α)比值升高与糖脂代谢异常、血清LPO升高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肾病 过氧化脂质 血栓素B2
下载PDF
db/db小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8
作者 程海霞(综述) 刘庆淮(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79,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对DR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DR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葡萄糖毒性产物的形成及其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导致血管性病变和神经性病变。研究表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对DR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DR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葡萄糖毒性产物的形成及其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导致血管性病变和神经性病变。研究表明,DR的发生可能与多元醇通路的活跃、氧化应激的增加、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蛋白激酶C通路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增强等相关。db/db小鼠作为一种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其发病机制与人类常见的2型糖尿病极为相似,在DR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db/db小鼠在DR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明DR的发病机制及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线索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模型 DB db小鼠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轴长度对眼底血管充盈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薛尚才 王秀兰 +1 位作者 李惠荣 孙建玲 《眼科》 CAS 2014年第6期406-409,共4页
目的观察眼轴长度对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眼底血管充盈状态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及非增生期DR患者254例(254眼)。... 目的观察眼轴长度对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眼底血管充盈状态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及非增生期DR患者254例(254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记录臂-视网膜循环时间、荧光动脉期、动静脉期及静脉期时间,记录视网膜荧光动脉期-静脉期(视网膜A-V)荧光充盈期平均时间。采用眼科A超测量眼轴长度,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三组:正常组(22~24 mm),长眼轴组(〉24 mm且〈26 mm),超长眼轴组(≥26 mm)。对比观察不同眼轴长度组眼底血管充盈状态异同。主要指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视网膜A-V荧光充盈期平均时间及眼轴长度。结果眼轴正常组、长眼轴组和超长眼轴组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平均分别为(10.94±0.46)s、(10.42±0.51)s和(10.36±0.64)s(F=1.289,P=0.252);视网膜A-V荧光充盈期平均分别为(13.56±2.04)s、(9.15±1.36)s和(6.36±1.15)s(F=103.364,P=0.000);超长眼轴组与眼轴正常组比较眼底血管充盈时间变快(F=108.863,P=0.000),超长眼轴组与长眼轴组比较眼底血管充盈时间变快(F=175.516,P=0.000)。结论随着非增生期DR患者的眼轴长度增加眼底血管充盈时间缩短,血流充盈变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眼轴长度对非增生性DR患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生期 眼轴长度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