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早期急性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39
1
作者 马冬娇 陈国芳 +2 位作者 冯尧 肖成华 王炎强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在早期急性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48 h内、未进行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为对象...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在早期急性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48 h内、未进行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分为试验组(n=64,使用)和对照组(n=76,未使用),比较两组治疗14 d后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8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6.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病变部位、主要血液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mR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分别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在丁苯酞氯化钠等药物治疗基础上未进一步促进早期急性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右莰醇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性卒中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脂代谢及炎症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李卫征 武国良 吴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效果及对脂代谢和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效果及对脂代谢和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采用血栓弹力图监测凝血启动-血块形成潜伏期(R值)、从R时间终点到幅度达20 mm需要时间(K值)、凝固至最大振幅时间(M值)、血块最大强度(Ma值)、从血块形成点至最大曲线弧度做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角),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vs 68.9%,P<0.01)。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M值、Ma值、α角、白细胞介素(IL)-2、IL-6、IL-8、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及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R值、K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均随访6~13(9.51±1.28)个月。观察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vs 13.3%,P=0.035),2组无死亡病例。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确切,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右莰醇 阿托伐他汀 脑梗死 颅内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弹力描记术
下载PDF
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 被引量:17
3
作者 段宝京 方灵芝 +2 位作者 关丽叶 李晓明 董占军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88-593,共6页
依达拉奉右莰醇为先声药业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型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中依达拉奉和右莰醇两种活性成份以4 1的配比组合。依达拉奉是自由基清除剂,右莰醇可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依达拉奉在脑组织中浓度... 依达拉奉右莰醇为先声药业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型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中依达拉奉和右莰醇两种活性成份以4 1的配比组合。依达拉奉是自由基清除剂,右莰醇可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依达拉奉在脑组织中浓度,两者协同发挥清除自由基、抗炎、保护血脑屏障等多重作用。临床试验表明与依达拉奉相比,依达拉奉右莰醇在疗效方面更有优势,且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右莰醇 缺血性卒中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对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3
4
作者 姜飞 王东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ACI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抗氧化组,每组...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ACI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抗氧化组,每组各45例,溶栓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抗氧化组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小血流量(Qmin)、最小血流速度(Vmin)]、颈动脉超声指标[IMT、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s)、颈总动脉舒张期内径(Dd)]、血清氧化应激水平[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去甲肾上腺素(NE)]、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MMP-12、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比较治疗2周内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Qmin、Vmin、SOD水平显然高于治疗前,抗氧化组显著高于溶栓组(均P<0.05);MDA、NE、IMT、Ds、Dd、CRP、MMP-12、MMP-9水平和NIHSS评分显然低于治疗前,抗氧化组显著低于溶栓组(均P<0.05)。治疗2周内,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CI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部血流和颈动脉超声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糖尿病 依达拉奉右莰醇 尿激酶静脉溶栓 氧化应激 基质金属蛋白酶-12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5
5
作者 李一才 韩国胜 +1 位作者 窦寿坦 王凤玲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3-767,共5页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每天2次。试...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每天2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15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炎症因子指标、血清自由基相关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100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9例/100例)和65%(65例/100例);2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5.44±0.97)和(9.68±1.03)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分别为(3.09±0.37)和(7.15±0.87) mg·L^(-1),(0.40±0.08)和(0.76±0.11) ng·mL^(-1),(13.26±2.41)和(23.71±2.60) ng·L^(-1);2组的活性氧簇(ROS)水平、一氧化氮(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别为(488.93±38.09)和(573.75±39.38)μmol·L^(-1),(5.23±0.81)和(7.08±0.97)μmol·L^(-1),(110.64±13.01)和(75.28±12.35)μU·L^(-1);2组以上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恶心呕吐、头晕、皮疹,发生率分别为10%和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清自由基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脑细胞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丁苯酞注射液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6
6
作者 夏宪军 鲍正社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研究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37.5mg+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的疗效、神经功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及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五聚素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两组治疗1周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2周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1周及2周后,研究组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NSE、SOD、MDA、ROS、hs-CRP、PTX3及Lp-PLA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研究组NHISS及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依达拉奉,其可进一步改善患者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右莰醇 神经功能 氧化应激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40
7
作者 梁新 王亚丽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249-252,F0003,共5页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及时开展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首选方案,但遗憾的是,我国AIS患者溶栓治疗现状不佳。依达拉奉右莰醇是一种新型多靶点神经保护剂,其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已得到国内临床研究的证实,为我国AI...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及时开展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首选方案,但遗憾的是,我国AIS患者溶栓治疗现状不佳。依达拉奉右莰醇是一种新型多靶点神经保护剂,其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已得到国内临床研究的证实,为我国AIS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选择。其具有独特的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血管单位和抑制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的作用,经Ⅲ期临床研究证实,对比单方依达拉奉注射液,依达拉奉右莰醇疗效优势明显,临床安全性相似,具备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对依达拉奉右莰醇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神经保护剂 缺血性脑卒中 氧自由基 神经血管单位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韩薇 徐宇浩 于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6-319,共4页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浓...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浓溶液15 mL,静脉滴注,bi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簇(R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入组40例,治疗过程中无患者脱落;随访期间脱落8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38例/40例)和77.50%(31例/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SH-Px分别为(40.06±8.12)和(35.32±5.68)U·L^(-1),ROS分别为(1.07±0.25)和(2.64±0.82)mol·L^(-1),TNF-α分别为(1.62±0.70)和(2.06±1.13)ng·L^(-1),IL^(-1)β分别为(11.43±1.62)和(25.85±2.37)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5.77±1.54)和(9.48±1.29)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82±0.27)和(1.97±0.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出血性脑梗死、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能抑制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过氧化反应,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T淋巴细胞亚群 氧化应激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林雅明 吴云虹 +1 位作者 肖林婷 蔡奕秋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602-2606,共5页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每次25 mg,静脉滴注,每天2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每次25 mg,静脉滴注,每天2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每次15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2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炎症因子,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入组102例,脱落3例,最终99例纳入分析;对照组入组101例,脱落4例,最终97例纳入分析。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90例/99例)和79.38%(77例/9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4.31±0.57)和(4.82±0.69)分,血浆黏度分别为(1.51±0.29)和(1.75±0.32)mPa·s,全血高切黏度分别为(4.29±0.86)和(4.51±0.95)mPa·s,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7.85±1.31)和(8.26±1.43)mPa·s,晚期蛋白氧化产物分别为(14.13±2.85)和(16.02±3.11)μmoL·L^(-1),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别为(25.01±4.12)和(22.17±3.56)U·mL^(-1),活性氧簇分别为(121.34±15.18)和(136.54±17.23)U·mL^(-1),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6.02±0.96)和(7.98±1.05)mg·L^(-1),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为(69.11±8.31)和(85.47±10.62)ng·L^(-1),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48.76±6.25)和(54.69±8.21)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腹泻,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和发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8%和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ACI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显著抑制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反应,纠正血液高黏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丁苯酞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10
作者 焦俊萍 鲍军强 +1 位作者 王志伟 田书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884-889,共6页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患者95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阿替普酶组40例、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右莰醇组55例,主要终点事件为发病后14 d的美国...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患者95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阿替普酶组40例、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右莰醇组55例,主要终点事件为发病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1的患者比例,治疗后36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的发生率;次要指标:入院时、14 d后采集2组血清,免疫组化定量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流式细胞学分析CD4阴性T淋巴细胞(CD4-negative T-lymphocytes,CD4-T)+CD8阴性T淋巴细胞(CD8-negative T-lymphocytes,CD8-T)细胞数及总占比;分析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组的时间、入院的NIHSS评分和卒中病因分型(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Treatment,TOAST)等因素与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2组14 d时NIHSS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mRS≤1比例分别为45%和67%,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更高(P<0.05)。治疗后,2组SOD、IL-6、TNF-α、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rt-PA+依达拉奉右莰醇组SOD、IL-6、TNF-α、MMP-9水平低于rt-PA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中CD4-T+CD8-T的计数及其所占比例均低于治疗前,且静脉溶栓+依达拉奉右莰醇组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终点事件与入院的NIHSS评分、依达拉奉右莰醇的开始用药时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组能改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抗炎、保护血脑屏障、调节免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静脉溶栓 依达拉奉右莰醇
下载PDF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田飞 戴红波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其对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n=52)、联合组(n=...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其对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n=52)、联合组(n=53)。单一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联合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指标[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脑血管阻力(CVR)、脉动指数(PI)]、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6.23%,高于单一组84.62%(P<0.05);治疗后联合组Vp、Vm、CVR高于单一组,PI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GSH-Px、SOD水平高于单一组,MDA、NSE、S100-β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单一组,BI评分高于单一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其脑血流灌注,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改善,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阿替普酶 依达拉奉右莰醇 疗效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亚洁 王炎强 +3 位作者 牟英峰 曹晓伟 葛可桢 耿德勤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4,共8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edaravone dexborneol group,ED)对大鼠卒中后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2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依达拉奉组(Eda组)、依...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edaravone dexborneol group,ED)对大鼠卒中后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2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依达拉奉组(Eda组)、依达拉奉右莰醇组(ED组),每组3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结束后Eda组及ED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依达拉奉(8 mg·kg-1·d-1)和依达拉奉右莰醇(依达拉奉8 mg·kg-1·d-1,右莰醇2 mg·kg-1·d-1),其余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部分大鼠连续给药3 d后处死,检测分子指标,剩余大鼠持续给药14 d后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大脑梗死周围皮质核因子κB(neclear factorκB,NF-κB)、磷酸化NF-κB(phosphorylated NF-κB,p-NF-κB)、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表达;RT-qPCR检测TNF-α、IL-1β、分化簇8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6,CD86)、分化簇20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CD68标志的M1型小胶质细胞及离子化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标记的神经元;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采用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卒中后抑郁焦虑行为。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14 d后,MCAO组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开放臂停留时间、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均低于sham组(t=20.77,6.02,14.63,均P<0.05)。ED组进入开放臂的次数[(16.22±0.49)次]、开放臂停留时间[(69.11±17.08)s]、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3.80±0.37)s]均多于MC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焦虑 卒中后抑郁 依达拉奉右莰醇 依达拉奉 小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与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龙 王彬 +1 位作者 曲政 黄俊荣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8-982,共5页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右莰醇与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4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依达拉...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右莰醇与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4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依达拉奉右莰醇组268例,复方脑肽节苷脂组220例。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两组基线水平后,依据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评定疗效;从医院不良反应上报系统中收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分析两种方案的经济性,并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和复方脑肽节苷脂组各纳入患者125例,有效率分别为81.6%和74.4%,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成本平均值分别为13 560.30元和14 958.68元,依达拉奉右莰醇组的成本更低。两组均未检索到不良反应上报信息。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复方脑肽节苷脂组的其他药品费为较为敏感的参数。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与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依达拉奉右莰醇方案的成本更低,是更为经济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复方脑肽节苷脂 神经保护剂 缺血性脑卒中 有效性 安全性 经济性 最小成本分析
下载PDF
芪血通络片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水平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晓彤 吕祥兄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探讨芪血通络片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20年9至2021年2月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2组入院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芪血通络片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20年9至2021年2月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2组入院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15 m L+生理盐水100 m L,iv gtt,bi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芪血通络片4片,po,tid。2组治疗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氧化应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SHPx和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而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血通络片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良好,可调节氧化应激水平及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血通络片 依达拉奉右莰醇 急性脑梗死 疗效 氧化应激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葛怀廷 魏伟 +1 位作者 李聪聪 曲立新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2年第6期487-491,共5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197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常规治疗组、依达拉奉右... 目的:本研究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197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常规治疗组、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疗程为10天。比较依达拉奉右莰醇组与常规治疗组,阿替普酶组与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4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基线校正前,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hsCRP、TNF-α和IL-6下降数值最多;常规治疗组神经功能和各项炎性因子的前后下降程度都弱于其他组。两因素析因分析表明,相较于未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以及阿替普酶组),无论是否连用阿替普酶的情况下,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均能显著改善NIHSS评分,以及hs-CRP、TNF-α、IL-6炎性因子水平(P=0.001)。基线校正后,结论依然成立。两两比较结果表明,依达拉奉右莰醇组联合阿替普酶组的NIHSS评分,hs-CRP、TNF-α、IL-6的下降数值均>阿替普酶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依达拉奉右莰醇组的NIHSS评分和各炎性因子的下降数值>常规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依达拉奉右莰醇组与阿替普酶组之间的NIHSS评分的下降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能明显降低AIS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较阿替普酶单独治疗能显著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相较于未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治疗,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无论是否联用阿替普酶)均能显著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依达拉奉右莰醇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炎性因子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己酮可可碱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吴正欢 史俊 +1 位作者 周梦奇 黄红伟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591-595,共5页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己酮可可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4月1日—2022年4月30日在溧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使用药物的差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静脉...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己酮可可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4月1日—2022年4月30日在溧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使用药物的差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静脉泵入己酮可可碱注射液,将0.2 g己酮可可碱注射液同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配伍,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15 mL同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配伍,2次/d。两组患者均经14 d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缺血改变量表(DWI-ASPECT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IM)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血清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DWI-ASPECTS评分、FIM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并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c-CRP)、尿酸(UA)、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己酮可可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血清细胞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己酮可可碱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 超敏C反应蛋白 半胱氨酸
原文传递
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黎宾 封志鹏 +1 位作者 陈日升 王佃晖 《智慧健康》 2021年第20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AIS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80例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和研究组(40例,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观察两组...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AIS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80例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和研究组(40例,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指数、mRS评分、TNF-α、IL-1β、iNOS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72.50%(29/40)(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BI指数、mR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1β、iNOS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0%和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AIS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依达拉奉右莰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经急诊血管内再灌注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雪微 施婵宏 +3 位作者 周金丽 宋金辉 丁思琦 吴亦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2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经急诊血管内再灌注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急诊血管内再灌注治疗后的AIS患者60例,依抽签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经急诊血管内再灌注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急诊血管内再灌注治疗后的AIS患者60例,依抽签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认知功能[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血液流变学指标(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生活能力[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14 d、30 d,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14 d、30 d,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30 d,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急诊血管内再灌注治疗后的AIS患者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神经功能、认知功能,降低血液黏度,有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急诊血管内再灌注 急性缺血性卒中 依达拉奉右崁醇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血液黏度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余先凤 方无杰 潘阿莉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602-606,共5页
目的 探究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4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 目的 探究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4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15 mL加入到100 mL生理盐水中,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脑血管储备能力(CVR)、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2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P<0.05),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VR升高,搏动指数值降低(P<0.05),治疗组CVR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CP-1、MMP-9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MCP-1、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增加脑血管储备能力,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软胶囊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急性脑梗死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 脑血管储备能力 搏动指数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辉 《临床研究》 2022年第10期85-88,共4页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运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两组,各44例。研究组选择依达拉奉右莰醇,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比较两组用药结果。结果...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运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两组,各44例。研究组选择依达拉奉右莰醇,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比较两组用药结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炎性因子改良Rankin(MR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氧化应激、不良反应发生率、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率、颈动脉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研究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运用于急性脑梗死中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消除炎性反应,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右莰醇 神经功能 依达拉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