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戊四氮诱导发育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区HIF-1α的表达及其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保健 袁宝强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7-352,共6页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nestin蛋白在戊四氮(PTZ)诱导发育期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区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与神经干细胞州SCs)增殖的关系。方法出生后7、14、21、28dSD大鼠各19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nestin蛋白在戊四氮(PTZ)诱导发育期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区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与神经干细胞州SCs)增殖的关系。方法出生后7、14、21、28dSD大鼠各19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96只)和对照组(96只),腹腔注射10g/L戊四氮(PTZ)溶液制作SE模型,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后6h、12h、1d、2d、3d、7d采用RT.PCR、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HIF.1dmRNA和蛋白的表达:出生后21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24只)和干预组(24只),其中干预组大鼠右侧海马齿状区微量注射1μL HIF-1α反义寡聚核苷酸(ASODN),左侧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6h后2组大鼠均造模。造模后2d采用RT.PCR检测大鼠海马区HIF-1α mRNA的表达.造模后7d、14d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区HIF-1α、nesfin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未检测到)比较,各日龄大鼠SE后海马区HIF.1a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表达趋势一致。SE后6h时HIF-1α mRNA的表达随日龄增大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日龄大鼠SE后各时间点海马区H1F-1α阳性细胞分布的部位随时间变化而不同;与模型组和干预组注射生理盐水侧比较,SE后2d干预组注射ASODN侧HIF-1α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SE后7d、14d海马区nestin阳性细胞计数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育期大鼠SE后海马区HIF-1α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增强.与日龄有关;SE后HIF-1α对NSCs增殖可能存在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鼠 癫痫持续状态 低氧诱导因子-1α NESTIN
原文传递
心肌热休克蛋白在发育大鼠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中的心脏保护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布会敏 王妹玲 +2 位作者 孙红 周兆年 张翼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CIHH)对发育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热休克蛋白所起的作用。方法新生♂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CIHH处理组(CIHH)和对照组(CON)。CIHH动物(连同母鼠)接受56 d相当于海拔3 000 m的低压低氧处理(5 h/d)。应... 目的探讨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CIHH)对发育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热休克蛋白所起的作用。方法新生♂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CIHH处理组(CIHH)和对照组(CON)。CIHH动物(连同母鼠)接受56 d相当于海拔3 000 m的低压低氧处理(5 h/d)。应用导管法描记左心室功能及血液动力学,包括左室峰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LVdp/dtmax)、动脉收缩压(SAP)和心率(HR),并观察急性低氧/复氧对其影响。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动物心肌热休克蛋白27(HSP27)、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热休克蛋白90(HSP90)mRNA的表达。结果①基础状态下,CON组动物与CIHH组动物之间左心室功能和血液动力学无差异(P>0.05);急性低氧/复氧导致发育大鼠LVSP、±LVdp/dtmax、SAP降低,HR减慢(P<0.05),但CIHH大鼠各参数变化明显小于CON动物(P<0.05)。②基础状态下,CIHH动物心肌HSP70 mRNA表达明显高于CON动物(P<0.05);急性低氧/复氧状态下,CIHH动物心肌HSP27和HSP70 mRNA表达高于CON动物(P<0.05)。结论 CIHH可通过促进心肌热休克蛋白27和热休克蛋白70表达,增强发育大鼠心肌抗急性低氧/复氧损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 左心室功能 热休克蛋白 低氧/复氧 心肌 发育大鼠
下载PDF
Ontogeny of Psycho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s in the Rat: Effects of Sexual Dimorphism
3
作者 Abdoulaye Bâ Lociné Bamba Seydou Silué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23年第11期206-225,共20页
Background: We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eight (8) different psycho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s in male and female rats, from postnatal day 10 to 45, with the aim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ontogenesis of these functi... Background: We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eight (8) different psycho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s in male and female rats, from postnatal day 10 to 45, with the aim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ontogenesis of these functions was subject to sexual dimorphism. Methods: Wistar rats bred according to standard conditions in our laboratories were put into reproduction. Ten days after whelping, male and female pups were identified and subjected to a battery of behavioral tests on postnatal days 10, 15, 20, 25, 30 and 45, to ass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lowing psycho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s: Exploratory activity, locomotor activity, emotional defecation, hind paws lifting reflex latency, wire-grasping time, Latencies of execution of crawling along the wire and of leap onto the ground, nociception (tail flick) and body weight. Results: Only complex brain functions generated by cerebral cortex activities, i.e. exploratory activity and leap execution latency, do not undergo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sex-dependent. However, voluntary motor functions initiated in the motor cortex, and requiring high peripheral muscle performance such as crawling execution latency and wire-grasping time developed more rapidly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 Correlatively, body weight i.e. muscle mass index increased more speedily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 On the other hand, studies of automatic motor functions such as locomotor activity, and reflex motor functions i.e. hind paws lifting reflex latency and tail flick latency showed earlier development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emotional response, an emanation of limbic structures, showed prodigious development in females compared to males. Conclusion: Ou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a developmental sexual dimorphism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the rat. Indeed, studies of automatic and reflex motor functions, whose activities are essentially linked to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stem, indicated that hindbrain areas develop more speedily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Li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eloping rats Brain Ontogeny Psychomotor Functions Sexual Dimorphism
下载PDF
不同持续时间离心运动对大鼠骨骼肌LDH和SDH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陶霞 张宇 《科技视界》 2013年第35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离心运动对发育期大鼠骨骼肌有氧代谢和糖酵解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发育期与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3W训练组(T3组)、6W训练组(T6组)、9W训练组(T9组),参照Bedford的运动负荷方案。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SDH活性,采用... 目的:探讨离心运动对发育期大鼠骨骼肌有氧代谢和糖酵解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发育期与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3W训练组(T3组)、6W训练组(T6组)、9W训练组(T9组),参照Bedford的运动负荷方案。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SDH活性,采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中LDH活性。结果发现离心运动可引起发育期大鼠SDH先升高后降低,LDH先降低后升高。离心运动对发育期大鼠SDH、LDH的影响大于成年大鼠,且在运动6W时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运动 发育期大鼠 LDH SDH
下载PDF
戊四氮诱导发育鼠癫癎持续状态后海马突触素的变化及MK-801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静 袁宝强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戊四氮诱导发育鼠癫持续状态(SE)后海马结构的突触重建以及NMDA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戊四氮诱导的发育鼠癫持续状态模型及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治疗后海马结构内CA3区及齿状回内分子层突触素(p38)的阳性... 目的探讨戊四氮诱导发育鼠癫持续状态(SE)后海马结构的突触重建以及NMDA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戊四氮诱导的发育鼠癫持续状态模型及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治疗后海马结构内CA3区及齿状回内分子层突触素(p38)的阳性免疫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A)。结果不同日龄SD大鼠SE后海马结构内各部p38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尤以CA3区苔藓纤维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内带为甚;MK-801可显著减少p38的表达。结论癫持续状态后存在突触重建现象,一方面是癫发作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导致癫反复发作的分子学基础;在此过程中NMDA受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鼠 癫癎持续状态 突触素 齿状回 MK-801
下载PDF
N-甲基-D-天门冬氨酸诱导Wistar乳鼠癫痫发作West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贾飞勇 王江涛 +1 位作者 梁东 李潇颖 《吉林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716-718,共3页
目的:探讨NMDA诱发Wistar乳鼠惊厥发作的表现及皮质脑电图特点和建立West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选用12日龄Wistar乳鼠系统地进行腹腔注射NMDA诱导癫痫发作.对其痫性发作的类型、潜伏期、发病率及行为改变和皮质脑电图变化作... 目的:探讨NMDA诱发Wistar乳鼠惊厥发作的表现及皮质脑电图特点和建立West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选用12日龄Wistar乳鼠系统地进行腹腔注射NMDA诱导癫痫发作.对其痫性发作的类型、潜伏期、发病率及行为改变和皮质脑电图变化作以相应记录。结果:12-13日龄的Wistar乳鼠引出甩尾等自动症及前弓反张发作.14-25日龄的Wistar乳鼠只有自动症而没有前弓反张发作。对照组皮质脑电图无明显癫痫性波形发放。仅可见偶发棘波.NMDA处理组则在自动症及惊厥发作期间出现某些特征性改变。对照组及NMDA处理组在组织形态学方面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NMDA可以诱导Wistar乳鼠产生一种独特的、年龄依赖性癫痫发作,虽未满足West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全部标准。但发作表现和脑电图改变与儿童时期West综合征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 癫痫发作 行为 皮质脑电图 乳鼠West综合征
下载PDF
发育期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Semaphorins-3A与突触素P38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袁宝强 崔湘君 +4 位作者 李凡 张冬丽 袁婷婷 周保健 樊秋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0-892,共3页
目的观察发育期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内Semaphorins-3A、突触素P38的表达变化。方法生后7d(P7)、14d(P14)、21d(P21)、28d(P28)四个日龄组SD幼鼠共320只,每个日龄组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模型组(sE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 目的观察发育期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内Semaphorins-3A、突触素P38的表达变化。方法生后7d(P7)、14d(P14)、21d(P21)、28d(P28)四个日龄组SD幼鼠共320只,每个日龄组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模型组(sE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用戊四氮(PTZ)诱导sE,免疫组化法观察sE发作后1d、7d、14d、21d、28d五个时间点海马CA1区Semaphorins-3A及突触素P38的表达。结果Semaphorins-3A阳性细胞在海马颗粒细胞层表达最明显,阳性表达量随大鼠生理日龄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尤以P7组表达最明显(如91552.68±4664.69);不管大鼠日龄如何,sE发作后大鼠海马结构内Semaphorins-3A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特征及表达与Ns组无明显变化,但是Semaphofins-3A表达量在sE后7d减少最明显(如56938.844-5688.47)。生理状态下P7组日龄大鼠P38表达在1~14d(5413.18±48.77,6223.40±29.19,6902.94±78.51)内存在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在21d(7523.42±62.94)逐渐稳定。其他日龄组大鼠生理状态下P38表达相对平稳在同一水平上。P7、P14、P21和P28等各日龄组sE发作后1~28d的时间点上海马CA1区P38免疫反应产物的IOD值较NS组增加(P〈0.05),其中均以sE发作后14d(如8408.35±55.73)增加达最高峰。结论Semaphorins.3A和突触素P38参与了发育期及癫痫持续状态下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phorins-3A 突触重建 癫痫持续状态 发育鼠
原文传递
Semaphorins-3A蛋白在发育期大鼠脑内的分布与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袁宝强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了解Semaphorins-3A蛋白在生后发育期大鼠脑中的分布特征和表达变化。方法随机选择生后0d、7d、14d、21d和28d日龄SD大鼠,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Semaphorins-3A阳性细胞在大脑皮层、海马、齿状回和内嗅皮层内的分布和表达量。结果出... 目的了解Semaphorins-3A蛋白在生后发育期大鼠脑中的分布特征和表达变化。方法随机选择生后0d、7d、14d、21d和28d日龄SD大鼠,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Semaphorins-3A阳性细胞在大脑皮层、海马、齿状回和内嗅皮层内的分布和表达量。结果出生后大鼠Semaphorins-3A阳性细胞广泛密集的分布于顶、枕、额、颞、岛叶、扣带皮质、梨状前皮质和杏仁周皮质中除分子层(Ⅰ)以外的颗粒细胞层(Ⅱ)、外椎体细胞层(Ⅲ)、内颗粒细胞层(Ⅳ)、内椎体细胞层(Ⅴ)和多行层(Ⅵ)。Semaphorins-3A蛋白在0d、7d、14d、21d和28d日龄大鼠的内嗅皮层中表达量分别为84916.23±3266.34、77711.41±2634.26、74124.25±3989.09、65887.63±3406.57和57705.96±3136.35(IOD),表达区域缩小在Ⅱ-Ⅵ层的部分层次。Semaphorins.3A阳性细胞也分布于各日龄大鼠的齿状回、CAl、CA3区颗粒细胞层,少数散在分布于多行层,齿状回、CAl、CA3区内Semaphorins-3A表达量在各日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Sema-phonns-3A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发育期大鼠脑各脑叶及海马CAl、CA3、DG区内,并随年龄的增长分布范围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phorins-3A 发育鼠 大脑皮质 海马 内嗅皮层
原文传递
线粒体保护剂SS-31对发育期大鼠异氟醚麻醉后海马线粒体形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付群 石金云 +2 位作者 张慧 邱丽丽 吴晶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观察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S-31对异氟醚麻醉发育期大鼠海马线粒体形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新生鼠出生后(postnatal day,PND)第7天,随机均分为3组(n=24):氧气+生理盐水组(CN组)、异氟醚+生理盐水组(IN组)和异氟醚+SS-31组(IS组)... 目的:观察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S-31对异氟醚麻醉发育期大鼠海马线粒体形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新生鼠出生后(postnatal day,PND)第7天,随机均分为3组(n=24):氧气+生理盐水组(CN组)、异氟醚+生理盐水组(IN组)和异氟醚+SS-31组(IS组)。根据分组,于氧气或异氟醚吸入前30 min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或SS-31(5 mg/kg),吸入氧气或异氟醚6 h。分别于气体吸入6 h后即刻(PND7)检测海马组织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PND21检测海马组织线粒体形态;PND40、PND60进行旷场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表现。结果:与IN组比较,IS组ROS和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异常线粒体数量减少;PND60测试阶段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时间明显增多。结论: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S-31可以抑制异氟醚麻醉所致发育期大鼠海马氧化应激反应的增强,具有改善线粒体形态和认知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异氟醚 抗氧化剂 认知 发育期大鼠
下载PDF
N-甲基-D-天门冬氨酸诱导Wistar乳鼠癫痫发作及脑电图改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东 贾飞勇 +1 位作者 王江涛 宋晓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诱导Wistar乳鼠的癲痫发作表现及皮质脑电图特点,以其对婴幼儿时期的癫痫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法12日龄Wistar乳鼠腹腔注射NMDA可诱导癫痫发作,其痫性发作的特点和皮质脑电图变化均做相应记录。结... 目的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诱导Wistar乳鼠的癲痫发作表现及皮质脑电图特点,以其对婴幼儿时期的癫痫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法12日龄Wistar乳鼠腹腔注射NMDA可诱导癫痫发作,其痫性发作的特点和皮质脑电图变化均做相应记录。结果12日龄的Wistar乳鼠引出甩尾等自动症及前弓反张发作,且上述行为发作期间出现某些特征性皮质脑电图改变。结论12日龄Wistar乳鼠腹腔注射NMDA产生一种独特的、年龄依赖性癫痫发作与婴幼儿时期West综合征在发作表现和脑电图改变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门冬氨酸 癫痫发作 行为 皮质脑电图 乳鼠 Wistar乳鼠 脑电图改变 WEST综合征 婴幼儿时期 NMDA
下载PDF
利多卡因对七氟醚致发育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徐桂萍 李茵 +1 位作者 张宇轩 阿里木江·司马义 《新疆医学》 2022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利多卡因对七氟醚致发育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利多卡因在调节七氟醚致发育期大鼠海马组织自噬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SD大鼠36只,雌雄不限,7日龄,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三组(n=12)。七氟醚+利多卡因组:(S+L组)... 目的 通过观察利多卡因对七氟醚致发育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利多卡因在调节七氟醚致发育期大鼠海马组织自噬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SD大鼠36只,雌雄不限,7日龄,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三组(n=12)。七氟醚+利多卡因组:(S+L组)出生第7-9 d腹腔注射利多卡因10 mg/kg后行七氟醚暴露;对照组:(C组)出生第7-9 d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后行混合气体暴露;七氟醚组:(S组)出生第7-9 d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后行七氟醚暴露。待大鼠长至20 d时行水迷宫实验,实验后麻醉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自噬蛋白LC3、BECN1、P62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C组相比,S组和S+L组逃避潜伏期延长,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LC3,BECN1相对表达量增加,P62表达减少;与S组相比,S+L组逃避潜伏期缩短,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LC3,BECN1相对表达量减少,P62表达增加。结论 利多卡因对七氟醚致发育期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过度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利多卡因 七氟醚 发育期大鼠 自噬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幼鼠中枢神经系统FOS蛋白表达升高与母婴分离相关
12
作者 林滨榕 吴国媛 +2 位作者 吴斌 陈素清 林春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目的探讨幼鼠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室旁核(PVN)及前皮质扣带回(ACC)内FOS蛋白表达与母婴分离(MS)的相关性。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A1B2组均为MS组,A1B1组在6周龄时接受结直肠扩张刺激(CRD),A1B2组在6周... 目的探讨幼鼠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室旁核(PVN)及前皮质扣带回(ACC)内FOS蛋白表达与母婴分离(MS)的相关性。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A1B2组均为MS组,A1B1组在6周龄时接受结直肠扩张刺激(CRD),A1B2组在6周龄时未给予CRD;A2B1组、A2B2组均未给予MS,同为对照组,A2B1组在6周龄时接受CRD,A2B2组在6周龄时未给予CRD。A1B1、A2B1组幼鼠在接受CRD刺激后2 h和A1B2、A2B2组幼鼠一起处死。之后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脑区(包括PVN和ACC)内FOS蛋白免疫阳性(FLI)细胞表达情况。结果新生期MS和幼鼠在6周龄时接受CRD刺激均可使PVN内FLI细胞数显著升高(F分别为7.033、35.212,P<0.01)。也均使ACC内FLI细胞数显著升高(F分别为22.745、15.106,P<0.01);两者对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无交互作用。结论幼鼠中枢神经系统(PVN和ACC)FOS蛋白表达升高与新生期MS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蛋白表达 幼鼠 母婴分离 下丘脑室旁核 前皮质扣带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