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城墙“泛碱”病害分析及保护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冯楠 王蕙贞 +2 位作者 王肃 宋迪生 朱泓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0,共5页
西安城墙的墙体常大面积析出白色盐粉,这种现象被称为"泛碱"。大量出现的泛碱现象不但大大影响西安城墙的整体美感,而且会降低砖材的力学强度造成脱落、粉化等病害,甚至对墙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造成威胁。为了了解其产生的原... 西安城墙的墙体常大面积析出白色盐粉,这种现象被称为"泛碱"。大量出现的泛碱现象不但大大影响西安城墙的整体美感,而且会降低砖材的力学强度造成脱落、粉化等病害,甚至对墙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造成威胁。为了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本工作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泛碱物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泛碱主要成分为NaCl、NaNO3、Na2SO4.10H2O、无水芒硝。结合对西安地区环境地下水和降雨等资料的调查,认为"泛碱"的主要原因为原材料以及地下水、雨水等引入的可溶盐。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用"多层纸张贴敷法"除去导致砖石表面酥粉泛碱的可溶盐,再后期杀菌封护的保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城墙 泛碱 病害 保护方法研究
下载PDF
Deterioration in Heat Transfer of Endothermal Hydrocarbon Fuel 被引量:10
2
作者 Weixing Zhou Wen Bao Jiang Qin Yunfeng Qu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73-180,共8页
Numerical studies under supercritical pressure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single-root coolant channel of the active regenerative cooling system of the scramjet engine, using actual... Numerical studies under supercritical pressure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single-root coolant channel of the active regenerative cooling system of the scramjet engine, using actu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enta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all temperature and inlet temperature, mass flow rate, wall heat flux, inlet pressure, as well as center stream temperature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occurs when the fuel temperature approaches the pseudo-critical temperature, and the wall temperature increases rapidly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decreases sharply. The decrease of wall heat flux,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mass flow rate and inlet pressure mak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and the peak point of the wall temperature move backward. The wall temperature increment induced by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decreases, which could reduce the severity of th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The rela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critical heat flux derives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mass flow rate and the inlet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pressure PENTAN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numerical study
原文传递
循环水岩作用下煤岩组合体力学响应及劣化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光波 李元 +2 位作者 李谭 张俊文 张国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煤矿地下水库的建立解决了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的缺水问题。地下水库不断进行着蓄水-抽水,地下水库水位的反复升降对水库坝体产生反复损伤作用,而半煤岩坝体、煤岩夹矸坝体为地下水库常见的坝体。基于此,设计进行了不同“干燥... 煤矿地下水库的建立解决了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的缺水问题。地下水库不断进行着蓄水-抽水,地下水库水位的反复升降对水库坝体产生反复损伤作用,而半煤岩坝体、煤岩夹矸坝体为地下水库常见的坝体。基于此,设计进行了不同“干燥-饱和”循环次数的砂岩-煤组合体不同围压下的轴向压缩试验,分析循环浸水作用下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劣化规律和劣化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组合体的饱和含水率逐渐增大。饱和含水率与循环次数呈对数关系。(2)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压密阶段增长,弹性阶段斜率减小,峰值应力降低,峰值应变增大,屈服阶段愈加明显,应力跌落变缓。(3)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组合体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循环1~3次,抗压强度劣化幅度较为明显。抗压强度阶段劣化度具有非均匀性。(4)循环1~5次,黏聚力下降了70.87%,内摩擦角下降了60.65%。(5)循环1~3次,组合体弹性模量下降了53.06%,变形模量下降了61.10%。(6)循环浸水作用下,试样微观裂纹逐渐发育,矿物颗粒由原来的棱角分明的多边形向浑圆形逐渐发展,大的矿物颗粒逐渐崩解为小颗粒,颗粒间胶结作用逐渐弱化,由紧凑致密结构向松散软弱结构转变。(7)循环浸水作用下,水岩发生反复的物理、化学、力学作用,对煤岩产生反复损伤,最终导致宏观力学特性的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浸水 煤岩组合体 力学特性 劣化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千手观音造像石质本体修复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卉丽 段修业 +1 位作者 冯太彬 韩秀兰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3年第3期15-19,共5页
石质本体修复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现状,从石质本体基本特性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劣化机理,依据工程地质勘察等研究成果,在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病害区域开展石... 石质本体修复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现状,从石质本体基本特性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劣化机理,依据工程地质勘察等研究成果,在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病害区域开展石质本体局部修复试验及技术路线研究,确定了醋酸纤维素材料ZB-WB-S为石质本体修复材料,探索出了合适的修复工艺。在总体保护修复方案获得审批后,分区域开展石质本体加固、补形等修复工作,并在修复工作开展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施工工艺,通过对修复效果检测及跟踪监测,基本达到了预期修复效果与目标,恢复了千手观音造像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最大限度保留了千手观音雕刻形态的历史信息,为下一步造像表面髹漆贴金和彩绘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操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手观音 石质病害 劣化机理 修复研究
原文传递
车用发动机润滑油减摩抗磨性能劣化试验
5
作者 李猛 彭朝林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724,690,共9页
减摩抗磨性能是确定发动机润滑油换油周期的关键。本文在行车试验和发动机润滑油样品采集的基础上,采用试验方法开展发动机润滑油减摩抗磨性能变化规律和劣化机理的研究。首先,对所采集油样根据标准要求进行了换油指标测试,发现达到换... 减摩抗磨性能是确定发动机润滑油换油周期的关键。本文在行车试验和发动机润滑油样品采集的基础上,采用试验方法开展发动机润滑油减摩抗磨性能变化规律和劣化机理的研究。首先,对所采集油样根据标准要求进行了换油指标测试,发现达到换油周期时,行车试验的发动机润滑油均未超过换油指标限值。然后,利用SRV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油样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润滑油在推荐的服役寿命周期内,存在减摩、抗磨性能最佳的使用里程或时间,此时摩擦因数最小、磨损量最少。最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AX能谱仪对磨痕表面进行表征,以及从发动机润滑油运动黏度变化的角度,分析车用发动机润滑油减摩抗磨性能劣化的内在机理,基础油分子热分解、剪切断裂和热聚合作用是发动机润滑油摩擦因数变化的关键,而抗磨性能变化主要原因是极压抗磨添加剂浓度和摩擦化学反应。该研究结论对于发动机润滑油开发和换油周期确定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发动机润滑油 行车试验 劣化机理 试验研究
下载PDF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6
作者 ZHAO Guo-zhen YAN Shi-yan +13 位作者 LI Bo GUO Yu-hong SONG Shuang HU Ya-hui GUO Shi-qi HU Jing DU Yuan LU Hai-tian YE Hao-ran REN Zhi-ying ZHU Ling-fei XU Xiao-long SU Rui LIU Qing-quan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974-983,共10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Chinese medicine(CM)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in China. Method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cum...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Chinese medicine(CM)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in China. Method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cumulative CM treatment period of 3 day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s exposure. Data came from consecutive inpatients from December 19, 2019 to May 16, 2020 in 4 medical centers in Wuhan, China. After data extraction, verification and cleaning, confounding factors were adjusted by 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IPTW), and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A total of 2,272 COVID-19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re were 1,684 patients in the CM group and 588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hazard ratio(HR) for the deterioration rate in the CM group was 0.52 [95% confidence interval(CI): 0.41 to 0.64, P<0.001].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across patients of varying severity at admission, and the robustness of the results were confirmed by 3 sensitivity analyses. In addition, the HR for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CM group was 0.29(95% CI: 0.19 to 0.44, P<0.001).Regarding of safety,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or renal function in the CM group was smaller. Conclusion: This real-world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 full-course CM therapy on the basic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ay safely reduce the deterioration rat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of COVID-19patients. This result can provide the new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current treatment of COVID-19. Additional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is need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pecific CM interventions.(Registration No. ChiCTR22000629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hinese medicine deterioration rate all-cause mortality cohort study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场的海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实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叶新一 李全旺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38-143,共6页
该文基于随机场理论及模拟方法,考虑耐久性参数批次效应,选取位于香港的海洋环境在役混凝土结构工程,进行其表观劣化发展过程的模拟分析与评价,并与实际检测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耐久性分析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损坏... 该文基于随机场理论及模拟方法,考虑耐久性参数批次效应,选取位于香港的海洋环境在役混凝土结构工程,进行其表观劣化发展过程的模拟分析与评价,并与实际检测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耐久性分析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损坏程度基本一致。该文指出,基于随机场的模拟分析方法能够给出海洋混凝土结构多个维度的表观劣化度信息,将可能指导未来其它工程设计方案和维护策略的制定,从而有助于结构预想的全寿命性能实现和成本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耐久性 随机场 氯离子侵蚀 表观劣化 实证分析
下载PDF
基于工况细分的挖掘机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涛 王飞 张孝天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86-92,共7页
搭建了一种挖掘机排放测试系统.基于工况细分,进行挖掘、平地、憋压测试,并赋予权重,全面、精细地分析挖掘机的排放特性.对工业考核中的挖掘机开展排放测试,研究其全寿命周期内的劣化态势,并建立排放预测模型,提高试验效率.A型挖掘机经8... 搭建了一种挖掘机排放测试系统.基于工况细分,进行挖掘、平地、憋压测试,并赋予权重,全面、精细地分析挖掘机的排放特性.对工业考核中的挖掘机开展排放测试,研究其全寿命周期内的劣化态势,并建立排放预测模型,提高试验效率.A型挖掘机经800 h工业考核,其90分位NO_(x)比排放水平为3.998 g/(kW·h),较出厂前劣化了123.0%,距限值20.04%.对5款挖掘机排放特性进行分析,得到其排放水平受工况、档位影响较大,挖掘排放水平并非最高,故企业摸查时需进行多工况多档位测试,避免风险.提出将测试工况、档位、时间固定的测试方法,有利于排放测试的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强化过程管控,形成产品履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测试 工况细分 权重 劣化研究 排放预测模型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热声振荡与传热恶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彦红 李素芬 +1 位作者 东明 浦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1-410,共10页
为了深入理解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系统中碳氢燃料的流动传热规律,对竖直上升圆管内RP-3航空煤油的超临界对流换热做了实验研究。详细探讨了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压力等对管壁温度和换热系数分布的影响,并拟合得到了过渡区和湍流区的... 为了深入理解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系统中碳氢燃料的流动传热规律,对竖直上升圆管内RP-3航空煤油的超临界对流换热做了实验研究。详细探讨了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压力等对管壁温度和换热系数分布的影响,并拟合得到了过渡区和湍流区的对流换热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近临界和较高压力下的换热呈现出迥异的特征。在近临界压力过渡区的高进口过冷度工况,近壁流体密度和黏度的综合作用引起了热声振荡现象,使换热显著增强;而主流温度处于拟临界温度附近时却出现了由近壁流体体积急剧膨胀导致的传热恶化现象。在高压力下,过渡区热声振荡和湍流区传热恶化都不会出现,但低质量流速时强浮升力使过渡区进口段出现了严重的壁温飞升现象。新关系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 航空煤油 热声振荡 传热恶化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垂直上升圆管内超临界航空煤油的传热恶化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彦红 李素芬 东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3,共7页
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处理的方法以及10组分替代模型对RP-3航空煤油在垂直上升圆管内的超临界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详细分析了超临界条件下航空煤油的传热恶化机理,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常用经验换热公式值进行了比较,以... 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处理的方法以及10组分替代模型对RP-3航空煤油在垂直上升圆管内的超临界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详细分析了超临界条件下航空煤油的传热恶化机理,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常用经验换热公式值进行了比较,以考察这些经验关系式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在较高的热流密度下,热物性的剧烈变化使径向流场产生异变,引发了复杂的传热恶化现象。其中,低主流焓值区的传热恶化是由热加速作用导致的,高主流焓值区的传热恶化是由径向速度波动造成的。Bae-Kim关系式能较好地反映垂直上升圆管中航空煤油的超临界传热情况,预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均在20%以内;而Bishop等给出的经验公式则不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 航空煤油 传热恶化 数值研究
下载PDF
方形再生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湍流传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彦红 李素芬 东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69-1676,共8页
为了深入理解再生冷却过程中碳氢燃料的超临界湍流传热特性,以正癸烷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非对称受热(上壁面外侧加热)方形通道内的流动传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在数值方法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进口温度和压力等运行参数对... 为了深入理解再生冷却过程中碳氢燃料的超临界湍流传热特性,以正癸烷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非对称受热(上壁面外侧加热)方形通道内的流动传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在数值方法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进口温度和压力等运行参数对通道上壁面和侧壁面内侧平均壁温和平均努塞尔数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运行压力接近临界压力且主流温度处于拟临界温度附近的综合条件下,流体热物性剧烈变化导致的类膜态沸腾效应,引起了上壁面内侧显著的传热恶化现象。同时,不平衡压差诱发的通道截面速度场异常分布,进一步影响了上壁面内侧近壁区域流体的换热性能。另外,类膜态沸腾效应致使上壁面热流更多地传递到侧壁面,导致侧壁面平均努塞尔数大幅增大,相比于正常换热的最大增幅约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超临界压力 正癸烷 湍流传热 传热恶化 数值研究
下载PDF
圆管内向下流超临界航空煤油换热特性数值研究(英文) 被引量:7
12
作者 Jing-zhi ZHANG Jin-pin LIN +1 位作者 Dan HUANG Wei L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58-170,共13页
目的:超临界航空煤油在换热过程中会出现传热恶化的现象。本文旨在研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质量流量、壁面热流、入口温度和压力对此现象的影响。创新点:1.分析超临界航空煤油的传热恶化现象;2.揭示超临界航空煤油传热过程中传热恶化现... 目的:超临界航空煤油在换热过程中会出现传热恶化的现象。本文旨在研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质量流量、壁面热流、入口温度和压力对此现象的影响。创新点:1.分析超临界航空煤油的传热恶化现象;2.揭示超临界航空煤油传热过程中传热恶化现象与质量流量、壁面热流、入口温度及压力的关系。方法: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超临界航空煤油在管内的流动换热情况,分析其换热特性,并探讨传热恶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论:1.传热恶化是在壁面温度达到拟临界温度或流体平均温度达到临界温度时产生的;2.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的增加或壁面热流的降低而增大;3.通过提高煤油的压力可以显著降低恶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煤油 传热恶化 超临界 数值研究
原文传递
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特征及预测因素 被引量:5
13
作者 鲍婕妤 刘娜 +4 位作者 张静 蔡萌萌 晁琳琳 刘东波 赵建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分析END的预测因素。方法随访研究。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桥脑梗死患者,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分析END的预测因素。方法随访研究。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桥脑梗死患者,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和早期神经功能未恶化组(NEND组),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及影像学特征,并在卒中后1个月、3个月利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量表)随访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孤立性桥脑梗死后END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Z检验,判断END的最佳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患者113例,男72例,女41例,年龄(62±11)岁,其中END组40例,NEND组73例,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END的发生率为35.4%(40/113)。END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15±1.88)分]、梗死灶面积[(2.15±0.39)mm^(2)]大于NEND组[(4.10±1.63)分、(1.61±0.46)mm^(2)](P=0.002、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393,95%CI:1.017~1.909,P=0.039)、梗死灶面积(OR=11.539,95%CI:3.574~37.255,P<0.001)是END的相关因素,比较两者ROC曲线下面积,梗死灶面积(曲线下面积为0.787,灵敏度0.750,特异度0.545)预测END的价值和入院时NIHS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688,灵敏度0.700,特异度0.589)预测END的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EN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梗死灶面积较大,且两者对孤立性桥脑梗死后END具有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方形通道内超临界碳氢燃料传热恶化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彦红 李素芬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77-2384,共8页
为了深入理解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过程中碳氢燃料的流动传热规律,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处理方法对非对称受热(上壁面外侧加热)方形冷却通道内超临界压力甲烷的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重点考察了加热壁面内侧的传热恶化以... 为了深入理解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过程中碳氢燃料的流动传热规律,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处理方法对非对称受热(上壁面外侧加热)方形冷却通道内超临界压力甲烷的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重点考察了加热壁面内侧的传热恶化以及由传热恶化和固壁热传导共同作用引起的热流异常传递现象,拟合得到了传热恶化的临界热流密度和起始内壁温关系式、加热侧内壁面和侧壁面内侧平均热流密度的预测关系式。结果表明:当外壁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速比值高于0.288 k J/kg时,近壁流体流动加速诱发了加热侧内壁面的传热恶化;同时,固体区域温度畸变导致加热侧内壁面热流密度减小,热流更多地向侧壁面内侧传导。运行压力越低,该现象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通道 超临界压力 甲烷 传热恶化 异常热传导 数值研究
下载PDF
基线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
15
作者 王庭欢 钟晚思 +6 位作者 陈智才 沈轲 叶惠雅 喻志慧 罗佳 马骏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中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全国多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中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全国多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曲线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EN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162例患者。与非END患者比较,END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更低(分别为136与140 g/L,P<0.01),贫血比率更高(分别为24.2%与16.9%,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红蛋白水平(OR=0.995,95%CI:0.991~0.999,P<0.05)和贫血(OR=1.238,95%CI:1.055~1.454,P<0.01)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独立相关。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风险呈U型关系(P<0.01),但这种U型关系只在男性患者中观察到(P<0.05)。结论: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END发生风险相关,特别是男性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或升高均可能增加END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血红蛋白 贫血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