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污名: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黎耀奇 邓巧巧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9,共9页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旅游乱象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使我国旅游行业遭受到了社会公众强加的污名。因此,如何避免旅游污名化现象的加剧以及如何对已被污名的旅游业进行去污名化,已成为我国旅游界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学术界...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旅游乱象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使我国旅游行业遭受到了社会公众强加的污名。因此,如何避免旅游污名化现象的加剧以及如何对已被污名的旅游业进行去污名化,已成为我国旅游界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污名的重视远远不够,研究十分匮乏。本文对旅游污名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述评,将旅游污名划分为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方污名、基于群体关系的旅游者污名以及基于人际关系的旅游职业污名。在此基础上,指出应加强旅游污名的形成机制与综合治理研究、使用流动性方式开展旅游污名研究等方向。本文为理解及解决旅游污名问题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对旅游研究及旅游发展均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化 地方污名 职业污名 去污化
原文传递
清洁与危险:中-尼亲密关系里的去污名化技术和身份政治 被引量:5
2
作者 邱昱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107,共20页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的交往日益深入且多样化。但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关注于中非之间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本文则深入到日常道德和亲密关系层面的微观层面,揭示中非之间互动过程的复杂性。基于在中国广州为期12个月的博士田野调查,本文...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的交往日益深入且多样化。但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关注于中非之间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本文则深入到日常道德和亲密关系层面的微观层面,揭示中非之间互动过程的复杂性。基于在中国广州为期12个月的博士田野调查,本文主要讨论在广州做生意的尼日利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层面(身体的清洁、个人仪表、行为规范等)对其同居的中国亲密伴侣进行道德改造,进而营造一个安全的"干净"的小环境。这一道德改造的对外作用是去除尼日利亚人和其他非洲人在中国被背负的种种污名,对内作用则是剔除中国亲密伴侣的"中国性"。本文认为,这种以身体和灵魂的清洁为中心的去污名化技术和身份政治,并不是以个人道德提升为目的的自我技术,而是以小团体利益为核心的关系技术。这种实践是日常伦理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应该被放置在一个形成了丰富而流变的"卫生"、"现代化"等观念的中国和后殖民时期的尼日利亚大背景中,更应该被看做是尼日利亚人在中国所面对的不确定的移民环境而形成的生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 去污名化 身份政治 日常伦理 中非关系
原文传递
艾滋病防治中对优先人群的“去污名化”与特殊保障 被引量:3
3
作者 雷小政 闫姝月 周长维 《医学与法学》 2023年第1期8-15,共8页
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制度性设计和政策存在着对患艾患人员较为严重的“污名化”及一系列歧视现象;究其原因,系对治疗现状和效果缺乏科学认知、对传播途径的错误认知和某些教育政策或观念上的误导;而当前尤需积极探索对患艾人群中孕产妇... 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制度性设计和政策存在着对患艾患人员较为严重的“污名化”及一系列歧视现象;究其原因,系对治疗现状和效果缺乏科学认知、对传播途径的错误认知和某些教育政策或观念上的误导;而当前尤需积极探索对患艾人群中孕产妇、女性性工作者、男性同性恋者、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优先人群的政策性改变和特殊保障,进一步贯彻性别平等、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政府主导下的主体参与原则及倾斜式保护,完善“去污名化”的社会支持体系,细化法律援助的申请条件,强化对大专院校学生群体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艾人员 优先人群 “去污名化” 实质平等 倾斜式保护
下载PDF
公共卫生视角下葡萄牙与挪威管控药物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4
作者 龚韩湘 伍宝玲 +2 位作者 李静华 杨亚军 黄伟章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60,65,共5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卫生视角为管控药物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分析了葡萄牙与挪威在管控药物政策方面从刑事化向去刑事化和去病态化的转型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葡萄牙和挪威的经验表明了去刑事化和去病态化策略能够有效减... 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卫生视角为管控药物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分析了葡萄牙与挪威在管控药物政策方面从刑事化向去刑事化和去病态化的转型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葡萄牙和挪威的经验表明了去刑事化和去病态化策略能够有效减少药物滥用及其相关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同时促进管控药物使用者的社会融入与康复。针对中国当前在严格执法与满足公共卫生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建议重新界定管控药物的法律地位,增强资源配置,加强跨部门合作,提高公众教育及社会意识,以期构建一个更加有效且人本关怀的药物政策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 去刑事化 去病态化 管控药物政策
下载PDF
城管污名化的形成机理与去污名化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玉磊 任帆 《城市观察》 2014年第3期149-154,共6页
城管污名化是城管执法者被贴上侮辱性标签致使其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些贬抑属性和特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外部污名化和自我污名化。城管污名化的形成机理在于城管执法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城管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城管执法内部奖惩制... 城管污名化是城管执法者被贴上侮辱性标签致使其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些贬抑属性和特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外部污名化和自我污名化。城管污名化的形成机理在于城管执法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城管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城管执法内部奖惩制度不健全、部分城管执法对象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城管执法特定的工作环境和性质以及城市执法理念滞后等。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改进城管执法理念、完善城管执法部门机构设置、更新城管执法对象陈旧观念、确保媒体宣传真实可靠等途径可以有效祛除城管污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化 形成机理 去污名化 路径探析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去污名化的经验与启示
6
作者 覃采萍 易春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0-98,共9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来自不同方面的污名现象进行积极应对,以清名去浊名,以有声去无声,以他塑助自塑,去污名化取得明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外界对其形象认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对当今中国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来自不同方面的污名现象进行积极应对,以清名去浊名,以有声去无声,以他塑助自塑,去污名化取得明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外界对其形象认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对当今中国如何从源头、策略、话语权等方面去污名化,改变国际形象认知有较强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去污名化 经验
下载PDF
污名化与去污名化:国际政治场域语言危害与消弭——以滥贴标签为例
7
作者 伊志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27-130,共4页
在国际政治场域,滥贴标签是一种暴力,一种话语霸权,也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表现之一。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一直将滥贴标签作为其政治宣传与博弈的操弄方式,并以此作为污名化中国的惯用语言手段。通过对标签的定义、效应及其构... 在国际政治场域,滥贴标签是一种暴力,一种话语霸权,也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表现之一。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一直将滥贴标签作为其政治宣传与博弈的操弄方式,并以此作为污名化中国的惯用语言手段。通过对标签的定义、效应及其构式、框架解析等,从政治语言传播与认知角度指出了滥贴标签污名化中国背后的语言机制,并为去污名化提供了一些语言解决方案,诸如记得不说、新建框架、反贴标签等。当然,它还须与语言之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协同配合,才能发挥积极的语言牵制作用,以减少或消弭语言危害,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创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进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化 去污名化 滥贴标签 框架 语言治理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污名化解析与思考——基于传统儒家文化视角
8
作者 贺苗 李红英 +1 位作者 尹梅 辛军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第1期53-57,共5页
运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污名化现象进行调查,在解析污名内在本质的基础上,阐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即污名内容日益泛化、污名方式日趋多样化、污名风险日渐加剧。基于传统儒家文化视角,深入反... 运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污名化现象进行调查,在解析污名内在本质的基础上,阐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即污名内容日益泛化、污名方式日趋多样化、污名风险日渐加剧。基于传统儒家文化视角,深入反思人们在重大灾难面前的认知态度和去污名化的内在心理机制。在全球一体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普世的伦理思想对于现代人正确审视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改善人们内在精神需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与世界之间,传统儒家文化倡导的仁民爱物的宇宙观,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人们反思公共卫生危机、推行人性治理、寻求美好生活的一面文化之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污名 去污名化 儒家伦理 仁民爱物 推己及人
下载PDF
继母的当代类型、身份认同与社会认知——基于245个样本的分析
9
作者 刘志军 朱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0-216,共17页
对185个访谈个案及60个网络贴吧材料的梳理分析表明,继母群体在当代呈现类型多样化、认同多元化、形象去污名化的特点。她们大多源于家庭解体后的婚姻重组,分为"传统续弦"、"正常二次婚配"和"第三者上位"... 对185个访谈个案及60个网络贴吧材料的梳理分析表明,继母群体在当代呈现类型多样化、认同多元化、形象去污名化的特点。她们大多源于家庭解体后的婚姻重组,分为"传统续弦"、"正常二次婚配"和"第三者上位"三种类型。虽然存在认同畏惧、认同放弃、认同拒绝的问题,但认同融入已占据主流,多数继母能以社会妈妈的身份与继子女保持比较和谐友爱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刻板印象在继母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依旧起着重要作用,但大众也逐渐从先入为主地拒斥继母转变为关注其个体差异和立体性的社会身份,呈现去污名化趋势。这一趋势是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与继母群体的发展壮大、女性意识的觉醒、婚姻家庭等社会观念的变迁、公众认知的日益理性及立体化等因素紧密相连,是不同群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不过,这一进程仍因生物与文化因素及历史污名化形象的羁绊而发展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母 身份认同 污名化 去污名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