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地形坡度的关系分析——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 被引量:25
1
作者 周忠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共3页
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石漠化与地层岩性、河流切割、土壤侵蚀、坡度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主要从地形坡度方面来分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并以贵州高原的清镇市为例,结合石漠化的相关数据,采用GIS技术,对地形坡度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进行空... 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石漠化与地层岩性、河流切割、土壤侵蚀、坡度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主要从地形坡度方面来分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并以贵州高原的清镇市为例,结合石漠化的相关数据,采用GIS技术,对地形坡度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进行空间相关分析,最终得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地形坡度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地形坡度陡、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程度高;地形坡度小,人类活动少的地区石漠化面积最小。因此地形坡度与石漠化的级别和分布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喀斯特 石漠化 地形坡度
下载PDF
高寒草地沙化过程植物群落构成及生态位特征变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宗宁 石培礼 朱军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61-1570,共10页
草地沙化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会对草原地区牧草生产与居民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目前对沙化草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与土壤性质的变化,对物种之间关系的变化并未进行深入探究。基于经典的生态位理论,利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 草地沙化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会对草原地区牧草生产与居民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目前对沙化草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与土壤性质的变化,对物种之间关系的变化并未进行深入探究。基于经典的生态位理论,利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过调查高寒草地沿沙化梯度的植物群落变化特征,分析沙化演替过程中高寒草原植物群落构成、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O)的变化,探索沙化过程植物种群的资源利用状况及生态适应能力,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植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与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发现,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的是,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轻度沙化梯度,而后呈显著降低趋势(P<0.001),但Pielou指数在各沙化梯度间差异不显著(P=0.634)。通过计算重要值发现,沙化梯度之间群落结构变异较大。相关性分析发现,沙化过程物种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呈饱和曲线关系。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生态位高度重叠(>0.9)和部分重叠(0.5<O≤0.9)的植物种对数逐渐降低,而中度重叠以下(≤0.5)的植物种对数则变化不大,这说明沙化程度加深导致的物种数减少会降低种群间资源利用的竞争。沙化程度的加重伴随土壤养分的减少,为降低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植物种群间的资源利用呈现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沙化梯度 多样性 重要值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高寒草地沙化过程植被与土壤特征变化的生态阈值估算 被引量:6
3
作者 宗宁 石培礼 孙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80-1589,共10页
草地沙化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会对牧草生产与居民生活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草地沙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化过程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变化,选择何种敏感指标指示沙化过程以及如何量化沙化过程的生态阈值仍缺乏研究。本文利用... 草地沙化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会对牧草生产与居民生活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草地沙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化过程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变化,选择何种敏感指标指示沙化过程以及如何量化沙化过程的生态阈值仍缺乏研究。本文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半干旱高寒草原区选择5种沙化梯度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沙化过程中植物、土壤及微生物特征的变化,并对沙化过程的生态阈值进行估算。结果显示,随着沙化程度的加深,群落盖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呈现逐渐升高趋势,极重度沙化草地的砾石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沙化梯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显示,表层土壤(0~10cm)全碳、全氮含量逐渐降低,极重度沙化碳氮比显著高于其他沙化梯度。草地沙化过程中植被的生态阈值发生在轻度—中度沙化梯度,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阈值发生在中度—重度沙化梯度。从阈值估算来看,植物反应比土壤更加敏感,把植物群落特征变化作为指示草地沙化程度的指标更科学。同时,轻度到中度沙化梯度是沙化过程的关键时期,所以对沙化草地的早期防治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沙化梯度 植被特征 土壤特征 土壤微生物 生态阈值
原文传递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 被引量:5
4
作者 罗林 周应书 +3 位作者 何兴辉 谢永贵 王敏 吴明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2-336,共5页
应用地统计学对地处滇黔桂连片喀斯特腹地,海拔垂直梯度变化范围广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石漠化指标垂直梯度的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基岩裸露率的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线性有基台模型,植被覆盖率、砾石含量为球状模型。植被覆盖率的空间异... 应用地统计学对地处滇黔桂连片喀斯特腹地,海拔垂直梯度变化范围广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石漠化指标垂直梯度的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基岩裸露率的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线性有基台模型,植被覆盖率、砾石含量为球状模型。植被覆盖率的空间异质比为22.32%,具有强烈的垂直梯度空间相关性,主要受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自然性控制因素作用;基岩裸露率、砾石含量的空间异质比分别为34.38%、25.97%,均具有中等程度的垂直梯度空间相关性,受随机因素作用较大。砾石含量、植被覆盖率的变程分别为968.10m、859.48m,受因素影响的海拔范围都较宽;基岩裸露率的变程为52.28m,受因素影响的海拔范围很窄。基岩裸露率、植被覆盖率的Moran′s I系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趋势相类似,但砾石含量的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垂直梯度、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启刚 陈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66,共9页
在人类对物质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以及植被覆盖率降低等问题,直接导致土地水蚀荒漠化的形成与加剧,土地作为人类的核心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的载体,又将直接受到水蚀荒漠化的影响。文章基于RS和GIS技术,综... 在人类对物质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以及植被覆盖率降低等问题,直接导致土地水蚀荒漠化的形成与加剧,土地作为人类的核心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的载体,又将直接受到水蚀荒漠化的影响。文章基于RS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图谱分析、地形梯度分析以及幅度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在三峡蓄水工程期间水蚀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水蚀荒漠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目前为止,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库区周围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相对显著;2003—201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不同程度水蚀荒漠化的空间组成结构、数量变化、平面重心分布以及基于地形特征下的图谱变化类型分布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8a期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现象改善趋势不明显,水蚀荒漠化在轻度水蚀荒漠化区域以及高程为500~1200m,坡度为15。~25。的区域呈现出最不稳定的时空变化特征;地形因子与水蚀荒漠化现象存在密切关系。研究可为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开发整理的区域选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荒漠化 图谱分析 地形梯度 RS和GIS 三峡库区
下载PDF
How can ecosystem engineer plants boost productivity in east Mediterranean drylands
6
作者 Elena Constantinou Dimitrios Sarris +2 位作者 Magda Psichoudaki Javier Cabello Ioannis N.Vogiatzakis 《Ecological Processes》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期425-437,共13页
Background Water availability is the key limiting factor for plant productivity in drylands covering ca.40%of Earth’s land surface.For such ecosystems to retain productivity and biodiversity under climatic change,it ... Background Water availability is the key limiting factor for plant productivity in drylands covering ca.40%of Earth’s land surface.For such ecosystems to retain productivity and biodiversity under climatic change,it would be valu-able to identify/promote keystone plant species that(i)have developed strategies to more efficiently utilize moisture resources not easily accessible and(ii)improve moisture conditions for neighboring plants.The very deep-rooted Ziziphus lotus,considered an ecosystem engineer,is one such example.However,it is not known which biotic traits:(a)canopy interception of moisture/rainfall,(b)hydraulic redistribution of deep ground moisture by roots,or non-biotic factors:(c)soil’s volume,and(d)organic matter content,Z.lotus activates/modulates to play such a role.We,thus,selected dryland ecosystems where the plant dominates and measured for potential effects on the less deep-rooted Thymbra capitata.For assessing impacts on ecosystem productivity,we measured the spatial aggregation of ca.3600 T.capitata plants.As a proxy for soil moisture availability and its spatial variability,we conducted a 7-year-long study using thymes’nighttime rehydration.Sampling extended up to 15 m away from Z.lotus.Results The density of T.capitata plants growing up to 5 m around Z.lotus vs.thymes growing 10-15 m away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2.5-4.5 times),while their stem/leaf moisture was ca.10%higher at predawn compared to nightfall during the dry season.This suggests tha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s driven by a greater soil moisture avail-ability around Z.lotus permitting more thyme daytime transpiration,in contrast to thymes growing further away.The phenomenon appeared only under dry topsoil(during the dry season;becoming stronger during dry years).Morning dew/rainfall interception from the canopy or soil depth/organic matter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effects,leaving only the hydraulic lift properties of Z.lotus as the most likely driver for soil moisture availability.Conclusions The deep-rooting pr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plant interaction desertification Mediterranean DRYLAND Moisture content Deep root Ziziphus lotus Stress-gradient
原文传递
荒漠草原不同沙化草地柠条灌丛表层土壤固碳研究
7
作者 赵伟 吴旭东 +2 位作者 潘军 王兴 杨新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57-64,共8页
为系统认识荒漠草原柠条灌丛灌草植被长期影响下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以天然草地(T1)、灰钙土草地(T2)、结皮草地(T3)、固定沙丘草地(T4)、半固定沙丘草地(T5)、流动沙丘草地(T6)6个不同沙化梯度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大中小3个冠幅尺度灌... 为系统认识荒漠草原柠条灌丛灌草植被长期影响下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以天然草地(T1)、灰钙土草地(T2)、结皮草地(T3)、固定沙丘草地(T4)、半固定沙丘草地(T5)、流动沙丘草地(T6)6个不同沙化梯度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大中小3个冠幅尺度灌丛内外土壤的固碳效应。结果表明:(1)各沙化梯度草地柠条(灌丛内外)比较: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在流动沙丘草地最低(P<0.01),在天然草地最高(P<0.01)。灌丛内活性有机碳(AOC)含量在结皮草地最高(P<0.01),灌丛内结皮的存在对AOC的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各沙化梯度草地大中小柠条灌丛比较:灌丛内部,总体上中等冠幅灌丛TOC、AOC、惰性有机碳(NOC)含量最高(P<0.01),柠条灌丛发育中期是柠条草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一个拐点,也是灌丛内部"肥岛效应"最集中的体现;灌丛外部、结皮草地和流动沙丘草地的小灌丛TOC、NOC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灌丛,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研究认为:随着柠条灌丛的发育,土壤固碳先增加后降低,在中等冠幅尺度下固碳效益最显著。柠条灌丛土壤固碳效应可能是灌木和地表结皮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沙化梯度 柠条灌丛 土壤固碳
下载PDF
喀斯特低热河谷石漠化区环境梯度的小气候效应——以贵州花江峡谷区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30
8
作者 容丽 王世杰 杜雪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38-1043,共6页
对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区4种石漠化等级(潜在(L)、轻度(SL)、中度(M)、强度(ST))样地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气温、相对湿度、光强分布和土壤温度、湿度分布状况和日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各等级石漠化样地内光照强... 对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区4种石漠化等级(潜在(L)、轻度(SL)、中度(M)、强度(ST))样地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气温、相对湿度、光强分布和土壤温度、湿度分布状况和日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各等级石漠化样地内光照强度、气温及其变动幅度的大小顺序为ST>M>SL>L;土温和土壤湿度及其变动幅度为M>ST>SL>L;大气相对湿度及其变动幅度为ST>M>SL>L。强度石漠化样地内日平均相对湿度雨季仅76%,旱季只有51%,分别与潜在石漠化相差13%和35%;光照强度为潜在的4倍以上;雨季气温高3℃;表土(5 cm)土温最高相差16.5℃;日均表土含水率低4.97%。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退化生态系统的环境调蓄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环境梯度 小气候变化 小流域 花江峡谷
下载PDF
广西不同石漠化等级下SPAC水势梯度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4
9
作者 邓艳 胡阳 +2 位作者 马祖陆 朱鑫 梁晓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3-220,共8页
以野外观测为基础,对广西不同石漠化等级(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下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简称SPAC)系统中的水势日变化、气象因子日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 以野外观测为基础,对广西不同石漠化等级(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下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简称SPAC)系统中的水势日变化、气象因子日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增加,大气水势降低,大气水势对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反应敏感。岩溶区石漠化等级下植物和土壤水势较低,不同石漠化条件下的植物叶水势在-7.79±0.43^-2.68±0.11 Mpa之间,土壤水势在-4.00±0^-0.08±0.04 Mpa之间,重度石漠化等级下植物处于萎蔫状态。植物在正午受到的水分亏缺程度为: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无石漠化下植物叶片水势与大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下植物叶片水势与大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水分在SPAC系统中运移,其能量消耗主要集中在叶片-大气的过程。叶-气水势差差值大小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无石漠化。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增加,SPAC水势梯度提高,各介质层水势差的增大,提高了水分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等级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 水势梯度 岩溶 广西
下载PDF
重庆中梁山不同石漠化生境中石生南亚毛灰藓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
10
作者 党成强 黄慧敏 +3 位作者 董蓉 陈淼 高婷 陶建平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8-607,共10页
基于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Karst)地区3种不同石漠化生境(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中0.75 hm2样地的数据,以石生南亚毛灰藓(Homomallium simlaense)的3种斑块(小斑块、中斑块和大斑块)为研究对象,运用点格局O-ring的单变量和... 基于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Karst)地区3种不同石漠化生境(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中0.75 hm2样地的数据,以石生南亚毛灰藓(Homomallium simlaense)的3种斑块(小斑块、中斑块和大斑块)为研究对象,运用点格局O-ring的单变量和双变量统计方法对斑块空间格局以及斑块间的关联性进行生态学特性与形成过程分析,取得以下结果。(1)南亚毛灰藓总斑块数量关系为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在3种石漠化生境中,各种类型的斑块均呈现出小斑块>中斑块>大斑块的数量变化。(2)小斑块和中斑块在小尺度上主要为聚集分布,其它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大斑块在整个尺度上都呈随机分布。(3)中斑块与小斑块在3种生境中均在小尺度上有显著的关联性;大斑块与中斑块仅在潜在石漠化生境中的小尺度上有关联性,其它斑块间在不同生境与尺度上均无关联性。(4)环境因子中坡度和石缝数对斑块的分布起很大作用,但是相对湿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因子。(5)在相对湿度和郁闭度胁迫方面,小斑块和中斑块随环境胁迫增大而趋于聚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斑块大小及其分布式样在石漠化地区裸露岩石的生态恢复中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生境 斑块大小 空间格局 胁迫梯度假说
原文传递
资源胁迫与放牧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植物相互作用的联合效应
11
作者 Li Mo Hao Yang +2 位作者 Peng Luo Cheng-Xiang Mou Jun W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39-51,共13页
胁迫梯度假说认为,植物之间的正相互作用频率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放牧干扰和资源胁迫对植物相互作用的联合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沙化高寒草甸两种优势种[沙生薹草(Carex praeclara... 胁迫梯度假说认为,植物之间的正相互作用频率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放牧干扰和资源胁迫对植物相互作用的联合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沙化高寒草甸两种优势种[沙生薹草(Carex praeclara;不可食)和藏茴香(Carum carvi;可食)]的空间关联的研究,探讨了放牧和未放牧条件下,3种沙化水平(轻度、中度、重度)上植物相互作用的变化,以检验胁迫梯度假说在青藏高原东缘沙化高寒草甸的普遍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放牧干扰下,随着沙化程度的增加,沙生薹草和藏茴香的种内相互作用由正转化为负,而种间相互作用由负转化为正。然而,当放牧干扰存在时,各沙化水平下藏茴香的种内相互作用均为中性;在中等胁迫条件下,种间相互作用也由负转化为正,但在严重胁迫梯度下,种间正相互作用崩溃,这与胁迫梯度假说的预测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在高寒生态系统中,放牧强烈影响着种内和种间相互作用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沙化梯度 放牧 种内和种间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胁迫梯度假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