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毛囊内的主要菌种 被引量:16
1
作者 熊心猜 冉玉平 +2 位作者 代亚林 熊琳 周光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3-465,共3页
目的确定引起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菌种,比较皮损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菌种是否一致,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与分离菌种的关系。方法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结果从毛周表面皮肤分离的319株菌中鉴定出合轴马拉... 目的确定引起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菌种,比较皮损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菌种是否一致,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与分离菌种的关系。方法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结果从毛周表面皮肤分离的319株菌中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247株(77.43%)、糠秕马拉色菌40株(12.54%)、球形马拉色菌27株(8.46%)、钝形马拉色菌5株(1.57%);从毛囊内分离的314株菌中鉴定出球形马拉色菌252株(80.25%)、合轴马拉色菌57株(18.15%)、糠秕马拉色菌4株(1.27%)、钝形马拉色菌1株(0.32%),菌种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毛囊内菌种构成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有关,与病情无关。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同时阳性的279株中菌种不一致204株,菌种一致75株。结论马拉色菌毛囊炎毛囊内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色菌,其表面皮肤则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马拉色菌 皮肤真菌病 马拉色菌毛囊炎 菌种鉴定 菌种分离
原文传递
南昌地区7251例门诊皮肤黏膜真菌病及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占萍 李智华 +4 位作者 江情 金云 陶丽 罗云鹏 耿承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6-159,共4页
目的了解南昌地区皮肤科门诊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构成情况。方法统计我院门诊2006~2008年期间诊断的所有皮肤和黏膜真菌病,分析病种和致病菌种与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的关系。结果皮肤和黏膜真菌病共7251例,男女比为2.3:1。股癣2702例... 目的了解南昌地区皮肤科门诊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构成情况。方法统计我院门诊2006~2008年期间诊断的所有皮肤和黏膜真菌病,分析病种和致病菌种与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的关系。结果皮肤和黏膜真菌病共7251例,男女比为2.3:1。股癣2702例占37.3%、花斑糠疹1505例占20.8%,手癣727例占10.0%,分别居第1~3位。除花斑糠疹未进行培养外,培养阳性菌株4953株,优势菌为红色毛癣菌(69.9%)、念珠菌(20.4%)和紫色毛癣菌(4.5%)。不同年龄段、性别及季节的病种和病原菌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南昌地区皮肤门诊中皮肤和黏膜真菌病以股癣病例数最多,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头癣致病菌主要为紫色毛癣菌,与其他地区报道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
原文传递
1960-2006年实验室皮肤黏膜浅部真菌病分离菌种统计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曾敬思 郑岳臣 +8 位作者 祝兆如 邬焱卿 白锦霞 崔隽生 邓国亮 谭志建 冯爱平 毛叶红 连昕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41-544,共4页
目的分析1960-2006年间从浅部真菌感染病例中分离所得致病菌的情况。方法归类、统计1960年1月至2006年12月(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缺如)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真菌室分离鉴定自皮肤、黏膜浅部真菌感染中的... 目的分析1960-2006年间从浅部真菌感染病例中分离所得致病菌的情况。方法归类、统计1960年1月至2006年12月(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缺如)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真菌室分离鉴定自皮肤、黏膜浅部真菌感染中的病原真菌。标本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门诊、住院患者、湖北省地县及邻近省市有关医院。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生理及生化实验方法。结果菌株合计11989株,鉴定出23个种,16个属。可分为皮肤癣菌、念珠菌及酵母菌(含马拉色菌)、非皮肤癣菌之丝状真菌3大类。除去可能为污染菌的非皮肤癣菌之丝状真菌(287株)外,其余11702株菌中,以念珠菌(5642株,48.2%)和皮肤癣菌(5279株,45.1%)为主,酵母菌占3.8%(449株),马拉色菌占2.8%(332株)。在种属水平上排序,菌株数处于前3位的真菌种类依次为红色毛癣菌(3865株,33.0%)、白念珠菌(3110株,26.6%)和非白念珠菌(2532株,21.6%)。皮肤癣菌分离自掌跖、指趾间以外光滑皮肤损害的最多(1787/5279,占37.7%),数量最多的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紫色毛癣菌。念珠菌大多分离自黏膜部位(4099/5642,72.7%),白念珠菌数量占第1位。结论1960-2006年间从浅部真菌感染中分离所得致病菌以念珠菌和皮肤癣菌为主,红色毛癣菌数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表皮癣菌属 念珠菌属
原文传递
青岛地区体癣和股癣的病原学检测 被引量:8
4
作者 高琳琳 王桂芝 +3 位作者 葛红芬 韩莎莎 王莹莹 苏磊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57-158,共2页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体癣、股癣病原菌菌种构成。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354例体癣、股癣病人患处皮损的皮屑进行直接镜检、致病真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共分离致病菌株7种222株,其中红色毛癣菌153株(68.9%),须癣毛癣...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体癣、股癣病原菌菌种构成。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354例体癣、股癣病人患处皮损的皮屑进行直接镜检、致病真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共分离致病菌株7种222株,其中红色毛癣菌153株(68.9%),须癣毛癣菌42株(18.9%),念珠菌17株(7.7%),犬小孢子菌5株(2.3%),石膏小孢子菌2株(0.9%),断发毛癣菌2株(0.9%),苏丹毛癣菌1株(0.4%)。结论目前青岛地区体癣、股癣致病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次为念珠菌。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皮肤癣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表皮癣菌属 病原体 青岛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浅部真菌病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筱芳 陈辉 +4 位作者 崔凡 陈伟 吕桂霞 沈永年 刘维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22-724,共3页
目的评价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直接从临床标本中检测浅部真菌病病原真菌的方法。方法采用蛋白酶K消化法和煮沸法处理临床标本,从中提取致病菌DNA,然后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 进行PCR扩增检测,并与直接镜检和培养法作对比。结果共收集112... 目的评价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直接从临床标本中检测浅部真菌病病原真菌的方法。方法采用蛋白酶K消化法和煮沸法处理临床标本,从中提取致病菌DNA,然后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 进行PCR扩增检测,并与直接镜检和培养法作对比。结果共收集112例临床标本,PCR检测、直接镜检和培养的敏感性分别为80.7%、96.5%和70.2%,特异性分别为100%、89.1%和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100%、90.2%和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6.1%和76.4%。PCR方法在24 h内即可完成从标本处理至结果判读的全过程。结论 PCR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且比培养缩短了近2周的时间,为临床快速诊断和及时、合理地治疗浅部真菌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
原文传递
浅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被引量:7
6
作者 都琳 杨雅骊 +1 位作者 雷文知 潘炜华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4年第12期709-714,共6页
浅部真菌感染是由皮肤癣菌等致病菌感染皮肤角质层、毛发和甲板引起的感染,近年浅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步升高,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以致病真菌种类和感染部位为分类依据,综述常见且易复发的浅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进展。
关键词 抗真菌药物 皮肤真菌病 临床治疗
原文传递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真菌病安全性与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付洁 吴斌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5期270-276,共7页
目的综合评价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真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上检索萘替芬酮康唑乳膏与其他抗真菌药物单药治疗皮肤真菌病的随机对照研究,用No... 目的综合评价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真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上检索萘替芬酮康唑乳膏与其他抗真菌药物单药治疗皮肤真菌病的随机对照研究,用NoteExpress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使用RevMan5.3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43篇文献,共5413名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27%。分析结果显示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疗效优于硝酸咪康唑[RR=1.32,95%CI(1.26,1.38)],优于联苯苄唑治疗4周组[RR=1.31,95%CI(1.12,1.54)],优于酮康唑[RR=1.25,95%CI(1.14,1.36)]。萘替芬酮康唑在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低于其他药物。结论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可有效治疗皮肤真菌病,且更加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替芬酮康唑 皮肤真菌病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小鼠原发性皮肤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朱元杰 温海 +3 位作者 徐红 顾菊林 黄欣 赵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建立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模型,探讨免疫抑制状态在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组(腹腔注射200mg/kg的环磷酰胺)和未抑制组。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分别以5... 目的:建立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模型,探讨免疫抑制状态在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组(腹腔注射200mg/kg的环磷酰胺)和未抑制组。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分别以5×10^7/ml皮内接种于两组小鼠,观察病程,记录皮损形成与消退时间,并进行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结果:两组小鼠均于接种菌悬液后2~9d[免疫抑制组(3.42±1.17)d、未抑制组(4.25±1.42)d]产生了结节、丘疹、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并均于接种后22~44d[免疫抑制组(36.75±4.20)d、未抑制组(29.00±4.75)d]自愈。免疫抑制组小鼠皮损形成时间与未抑制组无显著性差异,而消退时间晚于未抑制组(P〈0.05)。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均确证为隐球菌感染。结论:BALB/c小鼠皮下接种隐球菌后发生原发性皮肤感染,可以作为研究本病的动物模型。免疫抑制可能并不是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皮肤真菌病 免疫抑制法 小鼠 腹腔注射
下载PDF
特比萘芬治疗豚鼠皮肤癣菌感染的疗效 被引量:6
9
作者 郭宁如 吴绍熙 +1 位作者 沈永年 吕桂霞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观察国产特比萘芬口服片、霜剂和搽剂治疗豚鼠皮肤癣菌病的疗效。方法:建立皮肤癣菌病豚鼠感染模型共150只,分口服组40mg/kg和20mg/kg;外用组霜剂;外用组2%及1%搽剂。阳性对照组为进口特比萘芬与酮康唑... 目的:观察国产特比萘芬口服片、霜剂和搽剂治疗豚鼠皮肤癣菌病的疗效。方法:建立皮肤癣菌病豚鼠感染模型共150只,分口服组40mg/kg和20mg/kg;外用组霜剂;外用组2%及1%搽剂。阳性对照组为进口特比萘芬与酮康唑口服组。疗程皆9d;咪康唑与克霉素唑外用对照组疗程为14d。结果:国产特比萘芬口服组与进口同类产品均有较好疗效(P<0.01),较酮康唑明显为优(P<0.05);外用组的疗效与咪康唑及克霉唑相似(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比萘芬 咪康唑 皮肤真菌病
原文传递
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核酸鉴定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龙 王俊霞 +3 位作者 刘福英 尤红煜 刘军须 丛斌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目的选择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来检测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方法选取真菌CHS1基因中一段序列设计皮肤真菌通用引物和选取一种随机引物FM1,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三种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标准株: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 目的选择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来检测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方法选取真菌CHS1基因中一段序列设计皮肤真菌通用引物和选取一种随机引物FM1,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三种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标准株: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结果两种引物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三种真菌之间有明显不同。结论本实验方法可快速特异性检测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425例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英 金敏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分布及各年龄段发病情况。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425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皮肤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前三位为红色毛...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分布及各年龄段发病情况。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425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皮肤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前三位为红色毛癣菌、酵母菌和须癣毛癣菌,发病部位前三位为足癣、甲癣和体癣。体癣和皮肤念珠菌病以〈7岁(不含7岁)婴幼儿为主,手癣、足癣和甲癣以18(含18岁)~65岁(含65岁)中青年人群为主,股癣以18(含18岁)~40岁(含40岁)青年人和〉65岁(不含65岁)老年人为主。结论杭州地区皮肤浅部真菌病以红色毛癣菌和酵母菌为主,患者以18(含18岁)~65岁(含65岁)中青年为主要人群。要坚持开展皮肤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病原菌 分布
原文传递
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50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志远 刘永生 +3 位作者 汪晨 潘德海 庞亦红 陈锡唐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9年第5期259-262,共4页
目的: 评价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治疗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引起的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采用冲击疗法, 连续服用伊曲康唑(400 mg/d) 1 周后, 停药3周为1 个疗程。指甲真菌病服药2 个疗程; 趾甲真... 目的: 评价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治疗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引起的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采用冲击疗法, 连续服用伊曲康唑(400 mg/d) 1 周后, 停药3周为1 个疗程。指甲真菌病服药2 个疗程; 趾甲真菌病服药3 个疗程。观察疗程结束、停药3个月及停药6 个月时指( 趾) 甲真菌病的临床治愈率和真菌学治愈率。结果: 疗程结束时、停药后3 个月及停药后6 个月时指甲真菌病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25 % 、85 % 和90 % , 真菌学治愈率分别为65 % 、90 % 和95 % ; 趾甲真菌病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16-6 % 、63-3 % 和86-7 % , 真菌学治愈率分别为56-7 % 、83-3 % 和90 % 。疗程结束后, 随时间延长治愈率不断提高, 停药后6 个月达最高。指甲真菌病的治愈率高于趾甲真菌病; 真菌学治愈率高于临床治愈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停药后6 个月时复发率为6 % 。结论: 伊曲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 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具有疗效高、安全性好、耐受性高以及费用低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伊曲康唑 甲真菌病 治疗
下载PDF
特比萘芬散与咪康唑散随机对照治疗手足癣体股癣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克玉 李春阳 +4 位作者 粱临平 张树孝 孙志坚 孙希香 高惠荣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特比萘芬(terbinafine)是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为评价新剂型1%特比萘芬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咪康唑散为对照药,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治疗浅部真菌病210例,其中特比萘芬组1... 特比萘芬(terbinafine)是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为评价新剂型1%特比萘芬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咪康唑散为对照药,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治疗浅部真菌病210例,其中特比萘芬组104例,咪康唑组106例。患者随机接受特比萘芬散或咪康唑散,均为每日2次,体股癣疗程2周,手癣、足癣疗程3周。治疗结束后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真菌镜检和/或培养结果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结果:结果表明:特比萘芬与咪康唑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0.0%和35.80(P<0.05),有效率分别为88.50和88.70(P>0.05),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8.5%和78.3%(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和4.7%(P>0.05)、结论:1%盐酸特比萘散剂治疗浸渍、糜烂型浅部真菌病疗效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癣 体股癣 特比萘芬散 咪康唑散 皮肤真菌病 疗效 安全性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东南沿海某部皮肤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樊建峰 李恒进 +2 位作者 周勇 索继江 万喆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摸清该地区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情况及菌种分布,筛选出高效、经济、实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方法:对选定部队进行皮肤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鉴定系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菌种分离和鉴定,并依据NCCLS2... 目的:摸清该地区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情况及菌种分布,筛选出高效、经济、实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方法:对选定部队进行皮肤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鉴定系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菌种分离和鉴定,并依据NCCLS2003年版M38-A方案对所分离菌种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率为29.80%,其中足癣占75.31%,菌种主要为红色毛癣菌(73.30%)和须癣毛癣菌(21.21%)。所选8种药物对受试真菌均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该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率高,红色毛癣菌为主要致病菌,8种药物的MIC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特比奈芬、布替奈芬为较适宜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一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弓娟琴 刘训荃 +3 位作者 曾学思 徐宏彬 陈炜 胡素泉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6期340-342,共3页
目的报道1例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46岁女性,手足、躯干红斑、脱屑30年,头皮、躯干、上肢结节、溃破2年。检查见头皮、颈、躯干和上肢有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结... 目的报道1例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46岁女性,手足、躯干红斑、脱屑30年,头皮、躯干、上肢结节、溃破2年。检查见头皮、颈、躯干和上肢有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结节,部分皮损表面破溃、渗液、结痂。皮损内穿刺液及甲直接镜检菌丝阳性,培养为红色毛癣菌生长。皮损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上皮细胞样肉芽肿,其中央大片坏死,周围见结节样上皮样细胞团块,伴少许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PAS染色真皮内见真菌菌丝。诊断为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伊曲康唑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遗留萎缩性瘢痕。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临床少见,伊曲康唑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癣菌属 肉芽肿 伊曲康唑 皮肤真菌病
下载PDF
光动力治疗炎症性及感染性皮肤病的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俊涛 王新 +1 位作者 钟雪莲 陈宏翔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年第1期43-45,共3页
光动力治疗在皮肤科领域应用广泛,如治疗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Paget病、Bowen病、光线性角化病、痤疮、鲜红斑痣及尖锐湿疣等取得了满意疗效.目前关于光动力治疗适应证的研究已扩展到银屑病、口腔扁平苔藓及部分局部感染性皮肤病中... 光动力治疗在皮肤科领域应用广泛,如治疗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Paget病、Bowen病、光线性角化病、痤疮、鲜红斑痣及尖锐湿疣等取得了满意疗效.目前关于光动力治疗适应证的研究已扩展到银屑病、口腔扁平苔藓及部分局部感染性皮肤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面部扁平疣及皮肤利什曼病等几种炎症/感染性皮肤病,更显示出高效率、低复发及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 炎症 光化学疗法 治疗应用 利什曼病 皮肤真菌病
原文传递
三种抗菌织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生长抑制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惠让松 杨雪琴 +2 位作者 党育平 万哲 刘俊卿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30-333,346,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汉麻织物、含纳米银锦纶纤维织物和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抗菌织物对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上述抗菌织物,并紧贴在PDA培养基表面... 目的通过分析汉麻织物、含纳米银锦纶纤维织物和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抗菌织物对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上述抗菌织物,并紧贴在PDA培养基表面培养,每12 h观察菌落形态及大小,根据菌落平均直径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三种抗菌织物上24 h内均未见菌落生长。①汉麻布样上,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菌落直径分别在36-84 h、36-72 h时间区间内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之后与棉布组渐趋一致。②含纳米银锦纶织物上,在36-108 h内红色毛癣菌菌落直径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20 h时已无显著差异(P〉0.05),须癣毛癣菌在48 h后才开始生长,在60-108 h区间内菌落直径小于棉布对照(P〈0.05)。③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样上,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分别在48 h和60 h后才开始生长,在120 h以内两种皮肤癣菌菌落直径均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菌织物与棉布相比较,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均可显著抑制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生长,尤其是经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的抑菌更有效和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 汉麻 皮肤真菌病
下载PDF
特比萘芬搽剂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与体外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克玉 李春阳 +2 位作者 沈永年 赵克宁 王福胜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 :评价新剂型 1%盐酸特比萘芬搽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10 0例浅部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试验组给予特比萘芬搽剂外用 ,对照组外用联苯苄唑溶液。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 5 0 0 %和 3 0 0 % ,有效... 目的 :评价新剂型 1%盐酸特比萘芬搽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10 0例浅部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试验组给予特比萘芬搽剂外用 ,对照组外用联苯苄唑溶液。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 5 0 0 %和 3 0 0 % ,有效率分别为 90 0 %和 75 0 % ,试验组的痊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真菌消除率分别为 83 0 %和 81 0 % (P >0 0 5 ) ,说明两药抗菌效果均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4 0 %和 17 0 % (P >0 0 5 )。体外研究表明 ,特比萘芬搽剂对临床试验所分离的 6属 9种 14 7株常见真菌的MIC范围 :皮肤癣菌为 0 0 4~ 0 16mg/l,念珠菌为 0 0 8~ 0 63mg/l,优于联苯苄唑溶液。 结论 :特比萘芬搽剂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好 ,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比萘芬 联苯苄唑 皮肤真菌病 疗效 MIC 治疗 体外药效学
下载PDF
次氯酸钙抗真菌的体外实验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光河 《医药导报》 CAS 2001年第12期753-755,共3页
目的 :探讨次氯酸钙的抗真菌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双倍稀释法及中和剂悬液法培养对 6种常见致病性真菌进行抑菌实验 ;观察最小抑菌浓度作用下 ,3种致病真菌的超微结构变化 ;随机分组比较次氯酸钙与克霉唑、制霉菌素治疗皮肤浅部... 目的 :探讨次氯酸钙的抗真菌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双倍稀释法及中和剂悬液法培养对 6种常见致病性真菌进行抑菌实验 ;观察最小抑菌浓度作用下 ,3种致病真菌的超微结构变化 ;随机分组比较次氯酸钙与克霉唑、制霉菌素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结果 :次氯酸钙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其最低抑菌稀释度为 1∶4 0 0 ;对白色念珠菌和孢子丝菌均有抑制作用 ,最低抑菌稀释度分别为1∶10 0 ,1∶5 0 ;能破坏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 ,使细胞质、细胞核空泡化 ,细胞器变性 ;随机分组对比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 ,其效果与对照组相似 (P >0 .0 5 )。结论 :次氯酸钙具有抗真菌作用 ,能杀灭常见浅部致病真菌 ,抑制常见深部致病真菌。临床应用效果确切 ,副作用小 ,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氯酸钙 皮肤真菌病 显微镜检查 抗真菌药 体外实验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中国耐药皮肤癣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24版)
20
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中国耐药皮肤癣菌病诊治与防控工作组 刘维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8-425,共8页
耐药皮肤癣菌感染是近期临床微生物领域与皮肤病领域关注的热点。我国已经出现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病例,预示存在人群传播的风险。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国耐药皮肤癣菌病诊治与防控工作组组织专家基于已有的循证... 耐药皮肤癣菌感染是近期临床微生物领域与皮肤病领域关注的热点。我国已经出现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病例,预示存在人群传播的风险。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国耐药皮肤癣菌病诊治与防控工作组组织专家基于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研究数据,对耐药皮肤癣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菌株鉴定、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提出推荐建议,制订了完整的诊治方案,以期为我国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诊治与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皮肤癣菌 真菌耐药 印度毛癣菌 诊断 治疗 防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