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cesses of the deposition and vicissitude of Mu Us Desert,China since 150 ka B.P.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保生 靳鹤龄 +6 位作者 吕海燕 祝一志 董光荣 孙东怀 张甲坤 高全洲 闫满存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8年第3期248-254,共7页
Milanggouwan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named lately takes down 27 cycles of alternately evolutionary histories of desert depositions in the Mu Us area with the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and palaeosols since 150 ka B... Milanggouwan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named lately takes down 27 cycles of alternately evolutionary histories of desert depositions in the Mu Us area with the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and palaeosols since 150 ka B.P. Studies show that the sedimentary form was induced by the growth and decline and confrontation each other between the winter monsoon and the summer monsoon of East Asia in the past 150 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 Us DESERT Milanggouwan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150 KA 27 PERIODS of DESERT depositions.
原文传递
Altitude-dependent distribution of 137Cs in the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Aragats massif, Armenia
2
作者 Konstantin Pyuskyulyan Stephen P.LaMont +3 位作者 Vovik Atoyan Olga Belyaeva Nona Movsisyan Armen Saghatelyan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distribution of technogenic 137Cs and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onuclides:238 U,232 Th and40 R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and 137Cs in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s by altitudinal belts of the Araga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distribution of technogenic 137Cs and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onuclides:238 U,232 Th and40 R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and 137Cs in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s by altitudinal belts of the Aragats mountain massif,Republic of Armenia.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altitudes from 1000 to 3200 m.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geochemical variability,two soil sampling campaigns were undertaken.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s were sampled from five stations at1100-3200 m collected onto organic fiber filters between June and December 2016.137Cs activity was measured using a high-purity Germanium detector coupled to a multichannel analyzer(Canberra).Results indicated that specific activity of 137Cs in soils at 1000 m is495-528 Bq m^-2,andat3200 mis10,500-11,470 Bq m^-2.No correlation observed for 137Cs versus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onuclides,which varies in distribution by altitude.Specific activities of 137Cs in dry atmospheric depositions varies from 1.06 at 846 m to2.37 Bq m^-2 per quarter at 3200 m and increases as the altitude increases.Activities of 137Cs in soil and dry atmospheric deposition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and 137Cs activity in soils and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s decrease as the absolute altitude decreases.The 50-year effective dose from exposure to 137Cs fallout varies with altitude from 0.007 to 1.42 m 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Distribution by altitude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onuclides TOPSOIL Dry atmospheric depositions Gamma radiation Mountain regions
下载PDF
Combination of OCT and Raman spectroscopy for improved characteriz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epositions 被引量:1
3
作者 Kokila Egodage Christian Matthaus +4 位作者 Sebastian Dochow Iwan W.Schie Carmen Hardtner Ingo Hilgendorf Jürgen Popp 《Chinese Optics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31-35,共5页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laque stability and, therefore, to the associated risk of plaque evolution and rupture. Combinations of current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laque stability and, therefore, to the associated risk of plaque evolution and rupture. Combinations of current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with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refore offer the possibility of concurrently obtaining morphological as well as chemical information. Raman spectroscopy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techniques that can be combined with intravascular imaging modalities. A microscopy setup merging both techniques has been applied to characterize plaque depositions of a human aorta affected by the disease. Calcified depositions were clearly identified and subsequently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ation of OCT and Raman spectroscopy for improved characteriz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epositions
原文传递
有关钦琏生平的一些考证
4
作者 贾晓阳 《上海地方志》 2019年第4期65-70,96,共7页
钦琏是南汇建县的第一任知县,是南汇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本文通过对各种地方志、朱批、上谕、家谱、文集对钦琏生平事迹的记载,对现有记录中有关钦琏生平的矛盾及错漏之处进行了钩稽考证。主要考证了其名讳、生卒年,仕途中的时间节... 钦琏是南汇建县的第一任知县,是南汇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本文通过对各种地方志、朱批、上谕、家谱、文集对钦琏生平事迹的记载,对现有记录中有关钦琏生平的矛盾及错漏之处进行了钩稽考证。主要考证了其名讳、生卒年,仕途中的时间节点以及两次罢官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琏 南汇 知县 名讳 罢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81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5
作者 贺亚维 郭永宏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8,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长81油层属于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综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试验资料,深化认识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通过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研究发现:马岭油田长8...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长81油层属于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综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试验资料,深化认识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通过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研究发现:马岭油田长81储层砂岩以岩屑长石质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物性差异与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方向一致,水下分流河道的物性最好,压实残损孔隙平均为22.2%,胶结孔隙度残损平均5.0%,次生溶蚀孔隙度增加平均为4.8%,胶结孔隙度残损平均值7.7%,最终计算孔隙平均为8.3%,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对本区的物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81储层物性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南海陆坡大型块体搬运体系的结构与识别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王大伟 吴时国 +2 位作者 秦志亮 丁巍巍 曹全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72,共8页
近年来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发现,在大陆坡第四系中发育有大规模块体搬运体系(现今的块体搬运体系也称海底滑坡)。块体搬运体系是深水常见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主要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过程及其沉积物。南海陆坡白云块体搬... 近年来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发现,在大陆坡第四系中发育有大规模块体搬运体系(现今的块体搬运体系也称海底滑坡)。块体搬运体系是深水常见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主要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过程及其沉积物。南海陆坡白云块体搬运体系面积逾10000km2,可划分为3个结构单元,即头部拉张区、体部滑移-挤压区和趾部挤压区。在地震剖面中,发育多种构造:正断层、杂乱反射、逆冲断层、挤压脊和褶皱等。块体搬运体系严重威胁深水设施安全,并可能诱发海啸,是海洋地质灾害之一。同时,块体搬运体系与海洋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关系密切,物源决定块体搬运体系的物性,泥质物源的块体搬运体系通常作为良好的油气盖层,砂质物源形成的块体搬运体系可以成为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搬运体系 重力流 海底滑坡 深水沉积 南海
下载PDF
全球沙尘气溶胶源汇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建慧 赵天良 +2 位作者 韩永翔 Gong S L 熊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41-1750,共10页
根据全球沙尘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模拟的1995~2004年的沙尘起沙量和干湿沉降量,分析了沙尘气溶胶源汇的全球时空变化特征.全球沙尘起沙量集中在各个主要沙漠地区,北非对全球沙尘气溶胶贡献最大为66.6%.沙尘气溶胶沉降的高值区分布... 根据全球沙尘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模拟的1995~2004年的沙尘起沙量和干湿沉降量,分析了沙尘气溶胶源汇的全球时空变化特征.全球沙尘起沙量集中在各个主要沙漠地区,北非对全球沙尘气溶胶贡献最大为66.6%.沙尘气溶胶沉降的高值区分布在沙漠源区及其紧临的下风地区.最大净沙尘气溶胶接收主要分布在沙漠周围地区并形成净接收量大于10t/(km2·a)的位于0°N^60°N之间的北非、欧亚大陆、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北美和大西洋的带状分布.在北非、阿拉伯半岛、中亚、东亚和澳大利亚5个主要沙漠地区中,起沙量和沉降量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除中亚其他4个区域干湿沉降量和起沙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起沙量和总沉降量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而北非沙漠起沙量和总沉降量的季节变化最小,其他3个区域的季节变化幅度基本相同.中亚起沙峰值和阿拉伯半岛起沙次峰值出现在夏季,其他区域的峰值均出现在春季.10年间全球陆地年平均起沙量为(1500±94)Mt,保持略微上升趋势.以北非沙漠起沙量年际变化率最低(6.3%),而以东亚(28.3%)和澳大利亚(45.0%)起沙量年际变化最为明显;全球陆地的沙尘气溶胶沉降量以约9.9Mt/a的速率递减,全球海洋的沙尘气溶胶沉降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起沙量 干湿沉降量 模拟分析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风尘沉积物磁学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叶玮 朱丽东 +6 位作者 李凤全 陈渠 胡忠行 王天阳 滕飞 杨萍 张珊珊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1-926,共16页
中国亚热带地区的风尘沉积包括均质红土、黄棕色土、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等不同类型沉积层。本文选择江西九江(JL)、浙江浦江(PJ)和江苏新港(XG-3)3个剖面,进行了多种磁学参数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黄棕色土与网纹红土在剖面上叠加组成加... 中国亚热带地区的风尘沉积包括均质红土、黄棕色土、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等不同类型沉积层。本文选择江西九江(JL)、浙江浦江(PJ)和江苏新港(XG-3)3个剖面,进行了多种磁学参数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黄棕色土与网纹红土在剖面上叠加组成加积型红土剖面构型,两者的磁性矿物含量、类型和磁畴的差异,导致磁化率的不同。黄棕色土磁化率高,磁性矿物含量高,磁性颗粒以细小的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根据半定量估算,黄棕色土样品中SP颗粒含量大多介于50%~75%之间,其中的古土壤样品SP颗粒含量多数大于75%。网纹红土磁化率低,磁性矿物含量低,磁性颗粒粒径较黄棕色土粗,矿物类型以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为主。2)下蜀黄土具有较高的χ,χ_(fd),SIRM和χ_(ARM);χ和χ_(fd)呈正相关关系(r^2=0.87),黄土层的χ_(ARM)/SIRM与χ_(ARM)/χ远低于古土壤,反映除较细的粒度组分外,还有较粗的PSD/MD颗粒存在。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对磁化率贡献较大。3)据磁学参数辅以其他理化指标推测,黄棕色土与下蜀黄土形成环境与现在亚热带环境类似,但黄棕色土以较低的粉砂与粘土比值反映其化学风化作用较下蜀黄土强,显示了一定的纬度效应。4)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网纹红土磁学特征类同,粒度组成和地球化学指标也相似,反映形成时期区域内的自然要素的地带性分异不及今日明显。另一方面,网纹红土中较高的HIRM、矫顽力和居里温度指示其含有较多的赤铁矿,而且磁性矿物颗粒较其上的黄棕色土粗,全铁含量略高于黄棕色土,^(87)Sr/^(86)Sr比值也较黄棕色土高,所有这些都佐证网纹红土与黄棕色土可能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环境磁学 风尘沉积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多环芳烃的干湿沉降 被引量:17
9
作者 孔祥胜 祁士华 +2 位作者 黄保健 张原 李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6-753,共8页
为研究大气多环芳烃(PAHs)的沉降对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典型的大石围天坑,采用大气干湿采样器分季节进行了为期1 a(2007-03~2008-03)的大气干湿沉降样品采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16种PAHs... 为研究大气多环芳烃(PAHs)的沉降对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典型的大石围天坑,采用大气干湿采样器分季节进行了为期1 a(2007-03~2008-03)的大气干湿沉降样品采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16种PAHs优先控制污染物.结果表明,大气干湿沉降中PAHs的干湿沉降通量为132.36~1 655.27 ng.(m2.d)-1,平均值为855.00 ng.(m2.d)-1,大石围天坑的PAHs沉降量为51.98 g.a-1;PAHs的组成以苯并[b]荧蒽、、苯并[a]芘、苯并[k]荧蒽、蒽、菲、萘7种为主,占总量PAHs的78.5%;大气PAHs沉降通量的空间分布为东垭口>南垭口>西峰>北垭口;不同季节的沉降通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春、夏季PAHs沉降通量高于秋、冬季4.6倍,春、夏季以4~6环PAHs为主,而秋、冬季以2~3环PAHs为主;研究区大气PAHs沉降通量与降雨量、风向、风速、温度气象因子及污染源的方位密切相关;大石围天坑群大气PAHs沉降通量在春季、夏季呈季节性增高可能来源于高气温、低海拔的广西工业发达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喀斯特 大石围天坑 大气干湿沉降 广西乐业
原文传递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北太平洋和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记录的初步对比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有斌 刘青松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3-269,共7页
保存在陆地、海洋和冰芯中的风尘沉积物与粉尘源区的干旱化历史、过去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强度的演化密切相关,因而,直接的海陆风尘记录对比一直是古气候研究中的热点。为了获得对亚洲粉尘源区的干旱化波动和东亚季风演化的全面认识,较... 保存在陆地、海洋和冰芯中的风尘沉积物与粉尘源区的干旱化历史、过去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强度的演化密切相关,因而,直接的海陆风尘记录对比一直是古气候研究中的热点。为了获得对亚洲粉尘源区的干旱化波动和东亚季风演化的全面认识,较高分辨率地提取了北太平洋ODP885站深海沉积物中的风尘组分,进而估算了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段北太平洋中部的风尘通量变化。结果表明,亚洲内陆粉尘源区的干燥度具有大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在2.7Ma左右急剧增加,随后在2.7—1.5Ma时段逐渐减小,自1.5Ma开始又逐渐增加。此外,在2.7—0.9Ma时段,粉尘源区经历了多次显著的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干湿波动。通过对北太平洋和黄土高原的风尘记录的直接对比,发现在距今约2.7Ma,东亚地区的古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动,表现为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加剧和大幅度冬、夏季风环流的盛行。然而,自2.7Ma开始,尤其是1.5Ma以后,由于北太平洋和黄土高原与亚洲粉尘源区的距离不同,两地的风尘通量所揭示的干旱化趋势和变化幅度存有明显差异。北太平洋远离亚洲内陆,其风尘通量变化基本不受粉尘源区范围变化的影响,因而更能反映源区干燥度的变化。相反,黄土高原由于距离粉尘源区较近,风尘通量的变化可能同时受到粉尘源区干燥度和范围的变化以及携带粉尘的风动力强度变化的影响。显然,海洋和陆地古气候记录的直接对比,可为深入认识过去气候变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黄土高原 风尘沉积 海陆对比
下载PDF
氮、硫沉降对尾巨桉和杉木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谢海慧 龚秦文 +5 位作者 吴承祯 林勇明 李键 陈灿 范海兰 洪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5-562,共8页
采用二因素三水平法设计模拟氮(N)、硫(S)沉降的盆栽试验,以Na2SO4为硫源、46%CO(NH2)2为氮源,其中氮沉降梯度为N1(0 kg hm-2 a-1)、N2(50 kg hm-2 a-1)、N3(100 kg hm-2 a-1),硫沉降梯度为S1(0 kg hm-2 a-1)、S2(15kg hm-2 a-1)、S3(30... 采用二因素三水平法设计模拟氮(N)、硫(S)沉降的盆栽试验,以Na2SO4为硫源、46%CO(NH2)2为氮源,其中氮沉降梯度为N1(0 kg hm-2 a-1)、N2(50 kg hm-2 a-1)、N3(100 kg hm-2 a-1),硫沉降梯度为S1(0 kg hm-2 a-1)、S2(15kg hm-2 a-1)、S3(30 kg hm-2 a-1).模拟试验6个月后,测定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的SPAD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探讨氮、硫沉降处理下两树种幼苗光合特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一中氮沉降显著促进两树种幼苗Pn的上升(P<0.05),且单一高氮沉降显著促进杉木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上升(P<0.05),表明单一氮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两树种幼苗的光合能力.尾巨桉幼苗各光合指标受单一硫沉降胁迫的影响较杉木幼苗更为显著,前者的SPAD值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中硫处理下均显著下降(P<0.05),Pn反之;而后者仅SPAD值在中、高硫处理下显著上升(P<0.05).氮、硫复合沉降下,尾巨桉幼苗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P>0.05);杉木幼苗仅中氮高硫组的SPAD值和高氮高硫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上升(P<0.05).综上,与单一氮、硫沉降相比,氮、硫复合沉降的交互效应并未显著增强两树种幼苗的光合特性,但两树种幼苗间对模拟氮、硫沉降的响应和耐受机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硫沉降 尾巨桉 杉木 SPAD值 可溶性蛋白含量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参数
原文传递
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5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李宁 段丽琴 曲宝晓 康绪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3-366,共14页
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典型半封闭海湾,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研究在掲示人为污染物质排放对海湾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具有典型性.从大气干/湿沉降生源要素的研究方法、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入海生态效应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胶州湾... 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典型半封闭海湾,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研究在掲示人为污染物质排放对海湾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具有典型性.从大气干/湿沉降生源要素的研究方法、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入海生态效应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胶州湾生源要素大气干、湿沉降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1)与国内外有关海湾、河口和边緣海相比,胶州湾大气干、湿沉降氮的浓度和通量都较高,溶解无机氮(DIN)是其主要组分,溶解有机氮(DON)占总溶解态氮(TDN)含量的22%~31%,而P和Si的浓度和沉降通量都很低.2)(NO_3^--N+NO_2^--N)的大气沉降量比陆源输入量略高,而NH_4^+-N、PO_4^(3-)-P以及SiO_3^(2-)-Si的大气沉降量所占比例很低.3)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排放源强度、降水量以及气象条件是影响胶州湾大气沉降生源要素的主要因素.4)大气沉降的生源要素可促进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和改变表层海水的营养盐结构,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和优势种由硅藻向甲藻的演替,从而对胶州湾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1)建设胶州湾大气干/湿沉降监测网;2)精确量化不同形态和粒径生源要素颗粒的干沉降速率;3)量化大气沉降生源要素入海的生态效应,并深入剖析其生物地球化学机制;4)甄别大气沉降生源要素通过间接方式入海的机制、通量及影响因素.深入研究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对阐明人类活动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加深对陆架边缘海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要素 干沉降速率 干/湿沉降通量 生态效应 胶州湾
原文传递
我国14个站点降水中甲酸和乙酸浓度及对酸性的贡献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何晓欢 徐晓斌 +1 位作者 于晓岚 汤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8-864,共7页
为了较全面地掌握我国大气降水中有机酸含量及其对降水酸性的贡献,于2007年全年在我国14个区域代表性较好的站点采集了降水样品,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了样品中的甲酸和乙酸2种重要有机酸的浓度,对所得各站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2... 为了较全面地掌握我国大气降水中有机酸含量及其对降水酸性的贡献,于2007年全年在我国14个区域代表性较好的站点采集了降水样品,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了样品中的甲酸和乙酸2种重要有机酸的浓度,对所得各站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2种酸的湿沉降通量和对降水酸性的相对贡献.观测到的14个站点甲酸和乙酸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96~3.43μmol/L和0~5.13μmol/L,接近国外偏远地区观测结果,也接近我国过去短期观测结果的低端值.比较显示,偏远地区有机酸含量低于城市附近地区.估算的甲酸和乙酸湿沉降通量范围分别为0.38~4.18mmol/(m2.a)和0.06~5.87mmol/(m2.a),南方站点有机酸湿沉降通量大于北方.有机酸对降水酸性的贡献范围是0.02%~51.6%,总平均贡献为2.95%,这一结果表明,虽然我国酸雨主要是硫、氮排放造成的,但有机酸在部分地区及部分时段甚至有很显著的致酸作用,应该成为酸雨观测研究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降水 甲酸 乙酸 浓度 湿沉降通量 酸度贡献
原文传递
东亚沙尘分布、源汇及输送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俊 银燕 +4 位作者 王咏薇 康汉青 肖辉 陈魁 郝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1-812,共12页
采用全球气溶胶模式(GOCART)模拟结果,讨论了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排放与沉降以及区域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境内沙源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排放强度春季最大,夏季和秋季逐渐减小,冬季最弱,且强度逐年减... 采用全球气溶胶模式(GOCART)模拟结果,讨论了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排放与沉降以及区域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境内沙源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排放强度春季最大,夏季和秋季逐渐减小,冬季最弱,且强度逐年减弱,区域年平均排放为581Tg/a.模拟的沙尘光学厚度(AOD)分布与卫星观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AOD大值与沙尘暴活动密切相关,其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区域平均而言,干沉降和湿沉降可以分别清除77%和22%的沙尘排放,其中沙尘源区干沉降起主导作用,远离源区的东北及西北太平洋,湿沉降更加重要.沙尘大粒子主要通过重力干沉降移出,而湿沉降对小粒子贡献超过60%.重力干沉降全年(特别是春季)起主导作用,对流降水湿沉降在夏季作用显著增强,总体来说,沙尘总沉降速率逐年减小.东亚沙尘气溶胶通过3条输送带自西向东传输,可以影响我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对散度的研究表明,气溶胶平流项对沙尘源区气溶胶辐散作用较大,沙尘排放显著影响该地区沙尘的输送和AOD;而塔里木盆地西侧沙尘辐合中心是风场辐合辐散项导致的,说明地形和风场对该地区沙尘输送和AOD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起沙量 分布 干湿沉降 输送
下载PDF
氮磷富集对森林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方华军 耿静 +4 位作者 程淑兰 徐梦 卢明珠 于光夏 曹子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大气氮磷沉降增加森林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改变底物的化学质量、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功能,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储量与稳定性。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素富集对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的影响,有关磷富集以及氮磷交互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 大气氮磷沉降增加森林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改变底物的化学质量、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功能,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储量与稳定性。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素富集对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的影响,有关磷富集以及氮磷交互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截存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氮磷富集对森林土壤碳转化和净交换通量、土壤有机质(SOM)的激发效应、SOM组成与稳定性以及介导碳转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指出各个研究环节的不足,包括:(1)森林土壤碳通量及其组分对氮磷富集的非线性响应方程及临界阈值尚未确定;(2)氮磷富集对森林SOM激发效应的影响程度与潜在机制知之甚少;(3)SOM的物理-化学协同稳定机制研究不够深入;(4)土壤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SOM化学结构与SOC累积之间的耦联关系尚不清晰。据此,指出未来研究重点与研究思路:基于多水平氮磷添加控制试验和^(13)C标记培养实验,利用原位监测、土壤化学(^(13)C-NMR和Py-GC/MS)、宏基因组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重点研究氮磷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工林土壤碳排放与流失通量、微生物激发效应、SOM组成与化学稳定性以及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确定土壤碳输出通量对氮磷添加的非线性响应方程与氮沉降临界负荷,阐明分解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土壤碳转化及稳定性的耦联关系,揭示氮磷交互影响人工林土壤碳积累与损耗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控制森林尤其是人工林土壤碳损失,有效降低陆地"氮促碳汇"评估的不确定性,并可为森林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沉降 土壤碳通量 土壤有机质稳定性 激发效应 微生物群落组成
下载PDF
哈尔滨尘暴天气沉降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对物源的限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袁方 谢远云 迟云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7-1187,共11页
本文对哈尔滨尘暴事件(2011年5月11日)的干沉降和湿沉降粉尘进行了粒度、REE和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同时,为了限制尘暴粉尘的源区,还对东北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进行了表土采样。结果显示,干沉降粉尘呈双峰态粒度分布,众数... 本文对哈尔滨尘暴事件(2011年5月11日)的干沉降和湿沉降粉尘进行了粒度、REE和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同时,为了限制尘暴粉尘的源区,还对东北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进行了表土采样。结果显示,干沉降粉尘呈双峰态粒度分布,众数值分别为3.6μm和28μm,而湿沉降呈单峰态粒度分布,众数值为6μm。哈尔滨尘暴事件粉尘的粒度分布模式可与黄土高原黄土、红黏土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长距离搬运粉尘相对比。这些尘暴粉尘来自遥远的源区。干沉降和湿沉降粉尘表现出相同的REE模式和Sr-Nd同位素组成,它们来自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尘暴事件的干沉降与湿沉降粉尘相同的物质来源暗示了黄土高原黄土的细颗粒和粗颗粒组分有相同的风尘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暴沉降物 黄土 粉尘源区 东北沙地 物质组成 细颗粒
下载PDF
南宁市郊空气和大气干湿沉降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孔祥胜 苗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4-42,共9页
采用空气被动采样器和大气干湿采样器分夏、冬季采集大气及其干湿沉降物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16种多环芳烃(PAHs)优先控制污染物。结果表明:冬、夏季大气干湿沉降物中PAHs的平均值分别为581.06、174.59ng/(m2·d),冬季P... 采用空气被动采样器和大气干湿采样器分夏、冬季采集大气及其干湿沉降物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16种多环芳烃(PAHs)优先控制污染物。结果表明:冬、夏季大气干湿沉降物中PAHs的平均值分别为581.06、174.59ng/(m2·d),冬季PAHs的组成以2~3环PAHs为主,夏季以4~6环PAHs为主;冬、夏季空气中PAHs的平均值分别为149.16、168.70ng/d,均以2~3环PAHs为主。大气干湿沉降物PAHs的沉降通量时空变化为:冬季,商住文教混合区>农业区>工业区;夏季,工业区>农业区>商住文教混合区;冬季大于夏季3.3倍。空气PAHs沉降通量的时空变化为:冬季,工业区>商住文教混合区>农业区;夏季,农业区>工业区>商住文教混合区;冬季略低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环境空气 大气干湿沉降 空气被动采样器 南宁市
下载PDF
重大工程及装备中大型液压系统的基本配置及技术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人豪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00年第1期39-41,共3页
文章以国内外典型重大工程及装备中的液压设备,介绍了液压系统的基本配置及技术特征,同时还指出了液压系统的控制目标的综合化要求。
关键词 液压设备 液压系统 技术特征 技术创新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传输及沉降的季节特征模拟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韩永翔 孙海波 +2 位作者 刘建慧 赵天良 S.L.Gong 《干旱气象》 2014年第3期319-325,共7页
根据全球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的1995~2004年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黑碳气溶胶的来源、传输及沉降季节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主要来自自由对流层和大气边界层的输送。相对于自由对流层的黑碳输送,紧邻青藏高原的南亚... 根据全球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的1995~2004年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黑碳气溶胶的来源、传输及沉降季节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主要来自自由对流层和大气边界层的输送。相对于自由对流层的黑碳输送,紧邻青藏高原的南亚、东亚以及东南亚大气边界层的输送更有效,它形成了青藏高原由北向南、自西往东黑碳气溶胶浓度和沉降明显递增的基本分布形态。横跨欧亚大陆自由对流层的黑碳气溶胶由西向东向青藏高原的输送全年不变,夏季输送路径最北但强度最弱,冬季路径最南而强度最强。大气边界层黑碳气溶胶的输送受控于亚洲季风环流变化,来自南亚的黑碳气溶胶在春季越过孟加拉湾传输进入高原东南部,夏季则可翻越喜马拉雅山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同时我国中部排放的黑碳气溶胶也在东亚夏季风向北扩展中驱动它从东向西往青藏高原东北部传输。从秋季到冬季,随着夏季风撤退,南亚黑碳源区向青藏高原传输衰退,东亚冬季风的反气旋性环流的南侧及西南侧的偏东风携带秋季我国东南部源区和冬季东南亚源区黑碳气溶胶向青藏高原东南部传输。受青藏高原明显的暖湿季和干冷季气候影响,干湿沉降分别主导了青藏高原冬季和夏季黑碳沉降,夏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沉降总量大多超过8~10 kg·km-2,在高原东北部的最高值超过40 kg·km-2。冬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沉降量最低,大部地区黑碳沉降低于5 kg·km-2。青藏高原黑碳沉降的冬夏季节相差约为2~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青藏高原 气溶胶传输 干湿沉降 GEM-AQ EC
下载PDF
利用次网格技术模拟华东地区大气硫氮沉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体健 张艳 杨浩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0-876,共7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区域酸性沉降模式系统中引入次网格处理技术。通过4种次网格方案模拟结果的相互比较,选择最优方案,然后利用最优次网格方案,选取华东地区为例,进一步模拟研究大气硫氮沉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就干沉积速率而言,以...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区域酸性沉降模式系统中引入次网格处理技术。通过4种次网格方案模拟结果的相互比较,选择最优方案,然后利用最优次网格方案,选取华东地区为例,进一步模拟研究大气硫氮沉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就干沉积速率而言,以细网格方案(水平分辨率25 km)为参照,采用次网格方案比粗网格方案(水平分辨率75 km)有明显改进,其中“次网格风速与摩擦速度之积为常数”为最优次网格方案。华东地区硫的年总沉降量是1.92 mt(1 mt=106ton),氮的年总沉降量是0.65mt。华东地区硫化物(SO2、硫酸盐SO42-)干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49%,氮化物(NO、NO2、硝酸盐NO3-)干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80%,可见干沉降在大气沉降中具有重要地位。华东地区总的大气硫、氮沉降量中,70%以上到达有植被覆盖的土壤生态系统,这将对农田、草地和森林的硫素和氮素平衡有重要影响。此外,华东部分地区的硫沉降已经超过了临界负荷,而氮沉降尚未出现超临界负荷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网格 硫化物 氮化物 干沉降 湿沉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