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环满加尔地区主要不整合形成过程及剥蚀量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张一伟 金之钧 +1 位作者 刘国臣 李京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49-457,共9页
在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分析及地层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剖面波动方程。研究表明 ,S/AnS ,D3/AnD3,T/AnT及J/AnJ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不整合 ,它们对盆地内的油气生成、运移、以... 在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分析及地层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剖面波动方程。研究表明 ,S/AnS ,D3/AnD3,T/AnT及J/AnJ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不整合 ,它们对盆地内的油气生成、运移、以及聚集、保存起控制作用。志留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奥陶纪末 ,隆起剥蚀主要分布在塔中—巴楚及塔北地区。塔中地区剥蚀较大 ,塔中 18至塔中 5一带剥蚀量达 80 0~ 110 0m ,向南北两侧剥蚀量变小。三叠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早二叠世末期 ,这次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表现明显。不整合剥蚀量在塔北及塔东地区等值线近北西—南东向分布 ,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 ,由提 1、草 2井区的 2 0 0 0m减至学参 1至塔中 32井区的 10 0m。巴楚地区为 10 0~ 60 0m ,从东南向北西剥蚀量增大。侏罗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是印支运动的结果 ,剥蚀量具有由塔中向塔东地区逐渐增大 (由 2 0 0m增加到 2 50 0m以上 ) ,巴楚隆起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增大。塔北隆起大部分地区剥蚀量为 50 0~ 10 0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波动过程 不整合 沉积-剥蚀过程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从波动观点看塔北地区油气藏的形成演化——以英买7油藏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国臣 吕修祥 金之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1-148,共8页
本文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塔北地区不同小区的岩性-时间剖面。研究表明,740~760Ma、200~240Ma、100~110Ma、60~70Ma、30Ma是控制塔北地区构造演化的主要周期... 本文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塔北地区不同小区的岩性-时间剖面。研究表明,740~760Ma、200~240Ma、100~110Ma、60~70Ma、30Ma是控制塔北地区构造演化的主要周期。早古生代、三叠纪和第三纪以来是3次主要的沉积高峰,志留纪末—晚泥盆世早期为主要剥蚀期,剥蚀量一般>1000m,北部>1500~2000m,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剥蚀过程亦很明显。志留纪末下奥陶统顶面埋深超过2000m,下奥陶统底面约3300m。沉积—剥蚀过程的变化对油气藏的形成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据古地温计算,寒武系及下奥陶统在奥陶纪末期就进入生烃期,但由于整体上升,使有机质热演化处于近停止阶段,保存了二次生烃能力。三叠纪埋深速率快、幅度大,下奥陶统顶面重新超过原埋深,下奥陶统残留地层开始大量生烃,按深度计算二叠纪地层也进入大量生烃门限深度,随后发生一系列抬升过程,晚第三纪下奥陶统残留地层重新超过早古生代及三叠纪的最大埋深,第三系中下部地层也进入生烃门限。早古生代晚期抬升幅度大的地区是二次生烃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波动过程 剥蚀量 埋藏史 二次生烃 油气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30井区剖面波动过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齐永安 刘国臣 《焦作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79-82,共4页
根据波动方程,740Ma、220Ma、105Ma、31Ma和10Ma是控制塔中30井区构造演化过程的主要周期,尤其是220Ma周期控制了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早志留世,该井区总体上处于快速沉降阶段;志留纪末—泥盆... 根据波动方程,740Ma、220Ma、105Ma、31Ma和10Ma是控制塔中30井区构造演化过程的主要周期,尤其是220Ma周期控制了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早志留世,该井区总体上处于快速沉降阶段;志留纪末—泥盆纪,以抬升剥蚀为主;石炭纪—二叠纪,沉积与剥蚀幅度均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剥蚀过程 波动分析 塔里木盆地 石油勘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