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3
1
作者 杨莉莉 曹水 +4 位作者 李慧 于津浦 任宝柱 安秀梅 任秀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969-971,979,共4页
目的:评价DC+CIK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晚期NSCLC患者进行研究,采用DC+CIK与常规化疗间隔进行的方案(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对其进行生存分析;同时,对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单纯常规化疗组同... 目的:评价DC+CIK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晚期NSCLC患者进行研究,采用DC+CIK与常规化疗间隔进行的方案(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对其进行生存分析;同时,对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单纯常规化疗组同期配对NSCLC患者各61例,比较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与常规化疗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生物治疗联合常规化疗组患者预期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6%、29.6%、21.80。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常规化疗组比较1年生存率分别为57.2%和37.3%,2年生存率分别为27.0%和10.1%(P<0.05)。结论:临床研究证实了DC+CIK联合常规化疗能够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dc)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生存率
下载PDF
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3
2
作者 蔡凯 艾月琴 +5 位作者 张闯 高艳荣 郭树霖 江龙委 张燕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生物治疗科治疗的24例Ⅲ~Ⅳ期胰腺癌患...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生物治疗科治疗的24例Ⅲ~Ⅳ期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经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裂解物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至胰腺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改变以及临床疗效。结果:DC-CIK细胞治疗3个月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均P<0.05),CD4+/CD8+比值升高[(1.1±0.7)vs(1.5±0.9),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在治疗后1个月[(382.8±277.7)vs(213.8±214.6),P<0.05]和治疗后3个月[(213.8±214.6)vs(154.0±118.2),P<0.01)持续下降。24例患者无1例完全缓解,其中3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17例疾病进展;治疗有效率为12.5%,疾病控制率为29.2%;中位生存期为5.7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33%,9个月生存率为2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安全可行,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并产生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胰腺癌 调节性T细胞 CA19-9
下载PDF
附子多糖诱导肝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高林林 曾升平 潘力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882-885,894,共5页
目的:探讨附子多糖是否能在体外诱导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并成熟表达细胞表面分子,为进一步研究附子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肝癌患者外周血体外分离单个核细胞,去除淋巴细胞后进行培养,实验组加入低、... 目的:探讨附子多糖是否能在体外诱导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并成熟表达细胞表面分子,为进一步研究附子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肝癌患者外周血体外分离单个核细胞,去除淋巴细胞后进行培养,实验组加入低、中、高3种不同浓度的附子多糖,另设加入GM-CSF、IL-4和TNF-α的阳性对照组和不加任何诱导剂的阴性对照组,共培养10d。其间进行细胞计数、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MTT法细胞活力检测、扫描电镜细胞成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D80、CD83、CD86)等检测。结果:中浓度附子多糖组能够诱导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并促进细胞增殖,高度表达CD80、CD83、CD86等共刺激分子和表面标记物,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两组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与高、低浓度附子多糖组和阴性对照组结果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适当浓度附子多糖能够在体外有效诱导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并表达成熟表型,从而作为第二信号活化T淋巴细胞,激发肿瘤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多糖 分化 肝癌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D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7
4
作者 莫晨 黄燕苹 +4 位作者 吴小娥 陕海丽 高锦 王大鹏 徐铭宝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479-483,共5页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调节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 activated and cytokins induced killer,D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疗效。方法:实验采用武警总医院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应用DCIK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患者2...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调节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 activated and cytokins induced killer,D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疗效。方法:实验采用武警总医院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应用DCIK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患者23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同期进行单纯化疗的20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均于化疗前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PBMC体外培养产生DCIK细胞。联合治疗组患者首先行2周期全身化疗,化疗结束后回输质量合格的DCIK细胞。单纯化疗组仅进行2周期全身化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临床受益反应改善程度、肿瘤标志物、免疫指标及1年、3年生存率。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升高(P<0.05),单纯化疗组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无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CD8+、CD3+CD56+细胞的比例大幅升高(P<0.01);而单纯化疗组患者无明显变化(P>0.05)。联合治疗组1年生存率78.3%;单纯化疗组1年生存率80%(P>0.05)。联合治疗组3年生存率52.2%;单纯化疗组3年生存率30%(P<0.01)。结论:D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具有更好的疗效,其临床受益反应有较大的提高,免疫功能有所改善,3年生存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调节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 消化道恶性肿瘤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化疗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肝癌细胞株HepG2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抗肝癌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红梅 张利旺 +2 位作者 任军 白俊 刘文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以肝癌(HCC)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肝癌细胞HepG2之融合细胞为来源制备exosome,检测其体外诱导同源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HepG2的免疫效应。方法:以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来源,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 目的:以肝癌(HCC)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肝癌细胞HepG2之融合细胞为来源制备exosome,检测其体外诱导同源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HepG2的免疫效应。方法:以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来源,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4(rhlL-4)体外诱导培养DC;聚乙二醇融合DC与肝癌细胞HepG2,免疫磁珠分选DC-HepG2融合细胞,以纯化的融合细胞上清为来源,超滤及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exosome;透射电镜观察exosome形态,流式细胞术、ELISA等方法检测exo-some蛋白分子表达;以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直接刺激效应淋巴细胞,MTT法检测效应淋巴细胞对靶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该效应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结果:DC-HepG2融合细胞可分泌ex-osome,该exosome同时含有DC的特征分子CD86(94.6%)和肝癌细胞HepG2的AFP抗原(40.7%),ELISA法亦证实exosome提取物中含有AFP蛋白;DC-HepG2来源的exosome活化的淋巴细胞(Exo-L)对靶细胞HepG2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单纯淋巴细胞组(L)(P<0.05),Exo-L组对HepG2的杀伤率亦显著高于对其他两种靶细胞(肝癌细胞SMMC7721、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率(P<0.05)。靶细胞为HepG2时,Exo-L组IFN-γ分泌量明显高于L组(P<0.05)。结论:以肝癌患者DC与肝癌细胞HepG2之融合细胞为来源可制备获得exosome瘤苗,该瘤苗无须DC存在,可直接激活自体淋巴细胞,产生HepG2抗原特异CTL,显示了比传统制备的exosome更强的功能,有望成为HCC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OSOME 树突状细胞 细胞融合 肝癌 免疫治疗
下载PDF
黄芪多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增强CIK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嵩 牟晓燕 +1 位作者 王红梅 姜淑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并和同源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共培养,观察DC-CIK和黄芪多糖诱导DC-CIK细胞杀伤A549肺腺癌细胞的活性。方法:提取...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并和同源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共培养,观察DC-CIK和黄芪多糖诱导DC-CIK细胞杀伤A549肺腺癌细胞的活性。方法:提取健康供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诱导出DC与CIK细胞后,将其共培养,观察黄芪多糖对DC表型变化的影响,定量检测DC-CIK和黄芪多糖诱导DC-CIK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γ和IL-12;并用MTT法测定其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黄芪多糖能提高DC表面分子CD40、CD80、HLA-DR的表达,经黄芪多糖诱导的DC活化的CIK,对A549肺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单纯DC-CIK细胞,差异显著(P<0.05)。结论:黄芪多糖能增强DC的抗原提呈功能,证实黄芪多糖诱导的DC能明显提高CI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IK 黄芪多糖
下载PDF
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岩丽 王丹红 +3 位作者 廖丽 孙鹏 胡亮钉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5-699,共5页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长期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方法:选择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接受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的29 例转...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长期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方法:选择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接受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的29 例转移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24 例、女性5 例,中位年龄55 岁(32~81 岁)。一线治疗12 例,分子靶向药物或细胞因子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6 例,三线及以上治疗11 例(包括二次手术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和多线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通过基因转染技术获得成熟的DC疫苗,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获得CIK细胞,经淋巴引流区及静脉输注方式按疗程回输患者体内,评价其长期临床疗效及总体生存率。结果:29 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 年(1~7 年)。治疗疗程≥2(2~23 个疗程)。疗效评价:完全缓解1 例(3.4%),部分缓解9 例(31%),疾病稳定13 例(44.8%),疾病进展6 例(20.7%)。客观反应率34.4%,疾病控制率79.2%。疾病稳定1年以上19 例(65.5%)。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93.1%(27/29)、65.5%(20/29)和51.7%(15/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均未达到。治疗期间均未观察到3 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疗效肯定,可获得良好的疾病控制率及长期生存,安全性可控,延长了晚期肾癌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肾癌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长期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多糖对免疫细胞调节作用的新视角——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邵鹏 赵鲁杭(审校)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37-241,共5页
多糖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和促进剂对巨噬细胞、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功能都有调节作用,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近年来也有所报道,主要包括多糖对... 多糖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和促进剂对巨噬细胞、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功能都有调节作用,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近年来也有所报道,主要包括多糖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细胞因子分泌、吞噬功能、多糖受体及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免疫调节 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丹红 张斌 +2 位作者 高海燕 丁国梁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评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基因修饰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评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基因修饰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解放军第307医院收治的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PBMC,经实验室的体外培养诱导产生CIK细胞和DC,并将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的survivin和muc-1基因转染DC。采集PBMC后第7、9、11、13天给患者皮下注射(3~10)×10^7个DC(1 ml),第11、13天静脉回输(2~15)×10^9个CIK细胞(100 ml),每疗程间隔3个月,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于免疫治疗前1周和每疗程完成后的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经DC-CIK治疗后,1例CR、6例PR、6例SD、7例PD;客观反应率为35%,疾病控制率为65%;经细胞免疫治疗后Th1[(14.5±13.3)%vs(3.6±5.9)%,P〈0.05]、Th2[(1.0±0.7)%vs(0.6±0.5)%,P〈0.05]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治疗过程中20例患者均未出现发热和寒颤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改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食道癌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任颖 银平章 +1 位作者 孔令非 唐华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4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 :建立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方法并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方法 :根据细胞的黏附性不同 ,建立了一整套简便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方法 ,并利用HE染色和FACS研究了其生物学特征。结果 :体外培养 3d后 ,可见增殖性细胞集落 ,体外培养... 目的 :建立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方法并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方法 :根据细胞的黏附性不同 ,建立了一整套简便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方法 ,并利用HE染色和FACS研究了其生物学特征。结果 :体外培养 3d后 ,可见增殖性细胞集落 ,体外培养第 7d ,收集悬浮细胞即为DC。倒置显微镜下见 :细胞呈树突状、伪足状突起 ,HE染色核偏位 ,嗜碱性。流式细胞鉴定为髓系DC(CD11c+ ) ,高表达MHCⅡ类分子 (Ia)及共刺激分子 (CD40 ,CD80 ,CD86)。结论 :此实验制备的树突状细胞具有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HE染色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DC-CIK免疫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11
作者 姚露 张燕 +8 位作者 黄伟谦 艾月琴 郑劼 高艳荣 张闯 赵华 胡建华 江龙委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9-524,共6页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并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患者生存期,评价远期疗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38.1%(16/42),疾病控制率为61.9%(26/42);1年生存率为59%,2年生存率为48%,3年生存率为48%;肿瘤标记物CA153治疗后显著性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除辅助性T细胞(CD3^+CD4^+)水平显著性升高外,其他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变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P=0.012)、治疗前CA153水平(P=0.000)是DC-CIK细胞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A153水平(P=0.003)是DC-CIK细胞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产生临床获益,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乳腺癌 免疫细胞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淋巴瘤化疗后行DC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郭智 陈霞 +2 位作者 谭晓华 刘晓东 楼金星 《实用癌症杂志》 2009年第4期391-392,共2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治疗淋巴瘤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化疗结束后完全缓解的淋巴瘤患者进行DC培养,然后通过淋巴结区皮下注射后监测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DC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小,所有患者均能耐受,随访至今,患者均未见复...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治疗淋巴瘤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化疗结束后完全缓解的淋巴瘤患者进行DC培养,然后通过淋巴结区皮下注射后监测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DC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小,所有患者均能耐受,随访至今,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DC治疗安全有效,为化疗后淋巴瘤患者提供了1种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淋巴瘤 培养 免疫治疗
下载PDF
DC-CIK细胞联合EGFR-TKI治疗EGFR突变阳性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被引量:9
13
作者 韩涛 杨晓丹 +2 位作者 刘兆喆 谢晓冬 郑振东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评估DC-CIK细胞联合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bibitor,TKI)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所有入选...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评估DC-CIK细胞联合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bibitor,TKI)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所有入选的34例患者均确诊为EGFR突变阳性的进展期NSCLC,接受每日厄洛替尼150 mg或吉非替尼250 mg治疗,其中17例患者联合DC-CIK细胞治疗。分析比较DC-CIK细胞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的疗效,以及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7例患者(41.2%)获得PR,8例患者(47.1%)获得SD,2例患者(11.8%)出现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41.2%,疾病控制率为88.2%;联合用药组患者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P<0.05)。单药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EGFR-TKI联合DC-CIK组CD3^+、CD4^+T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CD8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结论:DC-CIK细胞联合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进展期NSCLC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联合用药组患者T细胞免疫状态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不良反应
下载PDF
VEGF-C/VEGFR3通路对肿瘤患者外周血来源DC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玉灵 赵华 +2 位作者 魏枫 杨莉莉 任秀宝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2-396,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DC,探讨VEGF-C/VEGFR3信号通路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GM-CSF和IL-4共同诱导的方法培养DC,分别采用VEGF-C(VEGF-C-DC),LPS(LPS-DC)或LPS+V...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DC,探讨VEGF-C/VEGFR3信号通路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GM-CSF和IL-4共同诱导的方法培养DC,分别采用VEGF-C(VEGF-C-DC),LPS(LPS-DC)或LPS+VEGF-C(LPS+VEGF-C-DC)诱导,同时设未处理组即未成熟DC细胞(im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80、CD83、VEGFR3和TLR4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R3在DC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的DC上清中IL-6、TNF-α、IL-12的分泌情况。结果:LPS-DC高表达VEGFR3;LPS-DC和LPS+VEGF-C-DC高表达CD80和CD83,明显高于imDC(18.56%vs 8.52%,P<0.05),显示出成熟DC的表型特征;与LPS-DC相比,LPS+VEGFC-DC表面TLR4的表达下调,LPS+VEGF-C-D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2的分泌减少。结论:VEGF-C/VEGFR3通路通过降低DC表面TLR4的表达减少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对DC起负向免疫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TOLL样受体4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重阳 张连生 +3 位作者 张玉芳 柴晔 易良才 宋飞雪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5-431,共7页
背景与目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淋巴瘤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等,并取得良效,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作为体... 背景与目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淋巴瘤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等,并取得良效,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作为体内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激活初始型T细胞和维持细胞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IFN对CML患者的有效性是否也与诱导活化DC有关以及DC在IFN治疗CML中起何种作用,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应用含IFN的因子组合,体外培养CML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有无DC产生,进而探讨IFN治疗CML新的可能机制。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BMMNC),体外添加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7天,相差显微镜及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MTT法测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结果:诱导7天后的BMMN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且表达较高的CD1a、CD83、CD86、HLA鄄ABC、HLA鄄DR、CD54;与IL鄄4/GM鄄CSF培养组相比,含IFN鄄α培养组表达较高的HLA鄄ABC、DR(P<0.05),而CD86表达率及MLR在IFN鄄α/GM鄄CSF/IL鄄4组最高(P<0.05)。干扰素耐药组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率及MLR较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有效组均明显减低(P<0.05),但3组CD86表达率及MLR在IFN鄄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干扰素 树突状细胞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A Recombinant Rabies Virus Expressing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Flt3L) Induces Enhanced Immunogenicity in Mice 被引量:5
16
作者 Yachun Zhang Jie Yang +4 位作者 Mingming Li Min Cui Zhen FFu Ling Zhao Ming Zhou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662-672,共11页
Rabies is a zoonotic disease that still causes 59,000 human deaths each year,and rabies vaccine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disease.Our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maturation of DC plays an import... Rabies is a zoonotic disease that still causes 59,000 human deaths each year,and rabies vaccine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disease.Our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maturation of D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immunogenicity of rabies vaccine.Flt3L has been reported to own the ability to accelerate the DC maturation,therefore,in this study,a recombinant rabies virus expressing mouse Flt3L,designated as LBNSE-Flt3L,was constructed,and its immunogenicity was characterized.It was found that LBNSE-FU3L could enhance the maturation of DC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and significantly more TFH cells and Germinal Center B(GC B)cells were generated in mice immunized with LBNSE-FU3L than those immunized with the parent virus LBNSE.Consequently,expressing of Flt3L could elevate the level of 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ies(VNA)in immunized mice which provides a better protection from a lethal rabies virus challenge.Taken together,our study extends the potential of Flt3L as a good adjuvant to develop novel rabies vaccine by enhancing the VNA production through activating the DC—Tfh^GC B axis in immunized m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IES Vaccin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Flt3L) dendritic cell(dc)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 cell) Germinal center B cell
原文传递
树突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肝癌免疫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剑勇 张力图 +4 位作者 赵荫农 李挺 张春燕 张丽生 唐凯 《实用癌症杂志》 2002年第4期344-346,共3页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 (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 ,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4 (IL -4 )和肿瘤抗原激活DC ,然后用DC激活TIL ,观察TIL在...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 (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 ,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4 (IL -4 )和肿瘤抗原激活DC ,然后用DC激活TIL ,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和Hep3B细胞的杀伤活性。 结果 DC激活的TIL对自体肝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活性 ,杀伤率为89 .39%± 3.0 5 %,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5 5 .2 3%± 1.5 3%、5 4.89%± 1.48%和 3.6 5 %± 0 .2 6 %)。而它们对Hep3B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 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抗肝癌 免疫活性
下载PDF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腺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林 刘静维 +4 位作者 张雯 周爱萍 王跃 李丹 卢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66-971,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32例晚期胃腺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以1∶1分为DC-CIK细胞联合用药组与单药...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32例晚期胃腺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以1∶1分为DC-CIK细胞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每组各1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一致。分别采集PBMC,经实验室体外诱导培养获得DC和CIK细胞。单药组采用替吉奥/奥沙利铂或顺铂化疗方案,联合用药组采用相同化疗方案+DC-CIK细胞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单药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均高于单药组(87.5%vs 50.0%,8.9 vs 4.4个月;均P<0.05),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0和14.0个月(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明显改善了患者因化疗毒副反应或病情本身引起的体力匮乏和失眠,未见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联合化疗可明显改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转移性胃腺癌患者免疫状态和生活质量,提高了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胃腺癌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红景天苷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诱导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燕丽 岳秋娟 +4 位作者 文泽馨 张雪伟 李鹏飞 崔琳 张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79-985,共7页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信号通路在红景天苷(SAL)调控树突状细胞(DC)抗肿瘤的作用。方法建立Lewis肺癌荷瘤小鼠模型,分别体内给予生理盐水(0.2 mL/d)、SAL[500 mg/(kg·d)]和环磷酰胺(CTX)[10 mg/...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信号通路在红景天苷(SAL)调控树突状细胞(DC)抗肿瘤的作用。方法建立Lewis肺癌荷瘤小鼠模型,分别体内给予生理盐水(0.2 mL/d)、SAL[500 mg/(kg·d)]和环磷酰胺(CTX)[10 mg/(kg·d)]治疗。检测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和肿瘤质量。同时,体外分离Lewis肺癌荷瘤小鼠骨髓来源的DC诱导培养。经磁珠分选后,分别与PBS、0.05 mg/mL SAL、200 ng/mL脂多糖(LPS)或0.05 mg/mL SAL联合ERK抑制剂U0126共培养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磷酸化的ERK(p-ERK)水平。另外,将DC分别与PBS、0.05 mg/mL SAL或200 ng/mL LPS共培养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磷酸化的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和磷酸化的JNK(p-JNK)表达量。此外,收取磁珠分选后DC与PBS、0.05 mg/mL SAL、200 ng/mL LPS或0.05 mg/mL SAL联合ERK抑制剂U0126共培养后的细胞上清,ELISA检测DC分泌IL-12p70的能力。最后,将Lewis肺癌荷瘤小鼠骨髓来源的致敏DC经SAL刺激后与尼龙毛柱吸附纯化的C57BL/6正常小鼠脾T淋巴细胞共培养作为效应细胞,再按照10∶1、25∶1、50∶1效靶比加入3LL靶细胞,CCK-8法检测体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SAL可以显著抑制Lewis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提高其生存期;与PBS处理的DC相比,SAL组DC中ERK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使用ERK抑制剂U0126后,磷酸化ERK的表达量显著降低;SAL对p38MAPK通路和JNK通路的磷酸化无明显影响;SAL组DC的IL-12p70分泌水平显著升高,使用ERK阻断剂U0126后DC分泌IL-12p70水平显著上升;SAL增强CTL的杀伤能力。结论SAL抑制Lewis肺癌荷瘤的肿瘤生长,激活ERK信号通路,促进DC分泌IL-12p70并增强CTL杀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苷(SAL) 树突状细胞(dc)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抗肿瘤免疫
下载PDF
单细胞测序揭示Ly6E分子对乳腺癌4T1细胞移植瘤微环境中DC浸润及功能的抑制作用
20
作者 吴越 陈燚婷 +3 位作者 朱艳阳 兰海林 周琳琳 张秋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9-768,共10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技术(scRNA-seq)初步探索乳腺癌4T1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E(Ly6E)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Ly6e基因敲除小鼠乳腺癌4T1细胞(Ly6E-KO),观察其和野生型细... 目的:本研究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技术(scRNA-seq)初步探索乳腺癌4T1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E(Ly6E)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Ly6e基因敲除小鼠乳腺癌4T1细胞(Ly6E-KO),观察其和野生型细胞(Ly6E-WT)体外增殖和体内生长能力的差异。流式细胞术分选两类肿瘤组织中的CD45阳性细胞,再进行sc RNAseq分析。对于测序结果,首先利用Seurat软件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谱,根据标记基因进行注释;再利用Cellchat和Monocle2软件分析细胞互作关系和特定免疫细胞的演化轨迹。结果:与Ly6E-WT相比,Ly6E-KO体外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但体内生长能力显著降低(P<0.001)。ScRNA-seq分析显示,Ly6E-KO移植瘤浸润DC比例显著高于Ly6E-WT,且DC处于更加活跃的增殖和分裂状态;三种DC亚群(pDC、cDC1和cDC3)与T细胞均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同时发现,Ly6E-KO肿瘤中浸润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效应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升高,提示Ly6E-KO具有更强抗肿瘤能力。最后,本研究对人类乳腺癌队列的sc RNA-seq数据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发现。结论:肿瘤细胞Ly6e基因敲除后可通过增加TIME中DC活化及浸润,继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E 肿瘤免疫微环境 单细胞测序 树突状细胞 乳腺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