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62
1
作者 王文江 姚咏明 +4 位作者 咸力明 董宁 孟海东 雪琳 王今达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度烫伤模型。1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h腹腔内注射40ml/kg生理盐水)和血必净组(n=60,...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度烫伤模型。1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h腹腔内注射40ml/kg生理盐水)和血必净组(n=60,血必净注射液4ml/kg,每日2次)。除假伤组外,各组再根据不同给药时间点分为伤前2h(n=20)、伤后2h(n=20)和伤后12h(n=20)给药组。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7d的死亡率及伤后12h多器官功能改变。结果与烫伤组相比,伤后12h血必净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75.0%比40.0%,P<0.05);同时,血必净组伤后12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肌酸激酶(CK)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的死亡率,并对重要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烧伤 延迟复苏 器官功能 Wistar大鼠 多器官功能损害 死亡率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下载PDF
延迟快速复苏对烧伤休克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闫柏刚 杨宗城 +5 位作者 黄跃生 彭毅志 王甲汉 刘旭盛 罗奇志 何保斌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目的 探讨在烧伤延迟复苏情况下 ,如何迅速纠正休克。 方法 通过对 2 0例烧伤面积大于 40 %TBSA、因延迟复苏导致休克的患者 ,进行延迟快速复苏。观察休克期液体出入量、动脉压 (BP)、肺动脉压 (PAP)、肺动脉楔状压 (PAWP)、中心静脉... 目的 探讨在烧伤延迟复苏情况下 ,如何迅速纠正休克。 方法 通过对 2 0例烧伤面积大于 40 %TBSA、因延迟复苏导致休克的患者 ,进行延迟快速复苏。观察休克期液体出入量、动脉压 (BP)、肺动脉压 (PAP)、肺动脉楔状压 (PAWP)、中心静脉压 (CVP)、心输出量 (CO)、肺血管阻力(PVR)、外周血管阻力 (SVR)、氧供应 (DO2 )、氧消耗 (VO2 )、氧摄取率 (O2 ext)、乳酸 (LA)及碱缺失(BD)等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的变化。 结果 快速补液后 2h内输入液体占“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38 8± 6 1) %,如果加上院外补液量则占“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4 8 3± 5 0 ) %,第一个 2 4h实际补入量占“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131 4± 14 3) %;第二个 2 4h实际补入量占“第二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10 3 2± 7 2 ) %。快速补液后 ,尿量大幅增加 ,CO显著升高 ,DO2 增强 ,SVR、LA、BD大幅下降 ,PVR虽大幅升高 ,但PAWP、PAP和CVP并未超过正常。 结论 在严密血流动力学监护下 ,烧伤后延迟复苏初期加快补液速度是可行且有益的 ,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需要显著增加补液量。指导休克延迟快速复苏应以监护心输出量及PAP、PAWP、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为主 ,辅以血中LA、BD水平及尿量变化等临床指标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快速补液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21
3
作者 闫柏刚 杨宗城 +1 位作者 黄跃生 何保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 :37例TBSA >40 %的烧伤病人按复苏方法不同分为A(n =17)和B(n =2 0 ) 2组进行补液 ,观察休克期内 (烧伤后 48h)出入量及伤后当日 ,3,7,15和 30d心肌酶谱、肝肾功... 目的 :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 :37例TBSA >40 %的烧伤病人按复苏方法不同分为A(n =17)和B(n =2 0 ) 2组进行补液 ,观察休克期内 (烧伤后 48h)出入量及伤后当日 ,3,7,15和 30d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B组 )快速补液 2h内补进液体 (为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38.8± 6 .1) % )显著超过 (A组 )传统补液方法 (为第一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 (16 .5± 2 .1) % ) ,B组第 1个2 4h补液总量为公式计算量的 (131.4± 14.3) % ,尿量也显著增加。伤后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各指标显著升高 ,两组比较 ,B组显著低于A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快速补液 脏器损害 防治
下载PDF
烧伤休克延迟快速复苏补液公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跃生 阎柏刚 杨宗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3年第12期1586-1588,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延迟快速复苏治疗方案。方法 伤后 4~ 8h后入院的大面积烧伤病人 2 0例 ,分为血浆复苏组和4%琥珀酰明胶复苏组 ,在血流动力学监护下快速补液。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组织氧合指标和主要脏器功能及损伤指标...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延迟快速复苏治疗方案。方法 伤后 4~ 8h后入院的大面积烧伤病人 2 0例 ,分为血浆复苏组和4%琥珀酰明胶复苏组 ,在血流动力学监护下快速补液。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组织氧合指标和主要脏器功能及损伤指标。结果 快速补液后 2h内输入量加院外补液量占第 1个 2 4h公式计算量的百分比为 48 3 4%,第 1个 2 4h实际输入量较公式计算量多3 1 42 %;快速补液后 ,各观测指标均获改善。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 ,提出延迟快速复苏补液公式和方法如下 :⑴第一个 2 4h预计补液量 (m1) =TBSA( %)×体重 (kg)× 2 6+水分 2 0 0 0mL ,胶体与电解质之比为 1∶1。在血流动力学严密监护下 ,复苏的前 2h将第一个 2 4h液体总量的 1/2快速补入 ;⑵第二个 2 4h预计补液量 (m1) =TBSA ( %)×体重 (kg)× 1+水分 2 0 0 0mL ,胶体与电解质之比为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补液公式 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变学 补液治疗
原文传递
延迟快速复苏烧伤犬血浆二胺氧化酶的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闫柏刚 杨宗城 +2 位作者 黄跃生 刘志远 黎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伤后早期肠粘膜损伤的影响。 方法 利用犬40% TBSA Ⅲ度烫伤模型,32只犬被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血定安延迟均匀补液组、血定安延迟快速补液组和血浆延迟快速补液组进行补液,观察伤前、伤后2,6... 目的 探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伤后早期肠粘膜损伤的影响。 方法 利用犬40% TBSA Ⅲ度烫伤模型,32只犬被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血定安延迟均匀补液组、血定安延迟快速补液组和血浆延迟快速补液组进行补液,观察伤前、伤后2,6,8,12,24,36和48h血浆二胺氧化酶、乳酸的变化及小肠病理检查。 结果 烧伤后各组血浆二胺氧化酶、乳酸逐渐升高,至伤后2h~6hBp显著高于伤前并继续升高,但补液三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其中快速补液组烧伤8h后(快速补液后)均显著低于均匀补液组。血浆快速组与血定安快速组相比二胺氧化酶、乳酸几乎无明显差别。 结论 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可以减轻肠粘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肠粘膜 二胺氧化酶
下载PDF
延迟复苏对烫伤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诚 盛志勇 +5 位作者 于晟 刘毅 吕艺 胡森 高建川 张世范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探讨延迟复苏对烫伤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 (ap % )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 (ER)和延迟复苏组 (DR) ;30 %体表面积Ш度烫伤 ,采用DNA片段百分率测定、电泳和RT -PCR法观察... 目的 :探讨延迟复苏对烫伤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 (ap % )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 (ER)和延迟复苏组 (DR) ;30 %体表面积Ш度烫伤 ,采用DNA片段百分率测定、电泳和RT -PCR法观察伤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ap %和ICE、bcl- 2基因表达。结果 :大鼠烫伤后小肠上皮ap %显著高于伤前 (P <0 .0 1) ;DR组肠上皮ap %显著高于ER组 (P <0 .0 5~ 0 .0 1)。DNA电泳可见明确梯形条带。烫伤后肠上皮ICE基因表达明显增强 ,DR组ICE基因表达显著高于ER组 (P <0 .0 1)。Bcl- 2基因伤前在肠粘膜不表达 ,伤后极弱表达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烫伤延迟复苏后小肠上皮凋亡显著增加 ;促凋亡基因ICE和抑凋亡基因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延迟复苏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小肠上皮细胞 大鼠
下载PDF
犬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德伟 朱世辉 +1 位作者 刘世康 葛绳德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林格液进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效果。 方法  1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 (S组 ,6只 )和治疗组 (LR组 ,6只 )。LR组采用 35 %TBSAⅢ度烧伤模型 ,伤后 6h以乳酸林格液进行复苏 ,并以尿量为 1 0ml·kg-1·h-1及心输出... 目的 探讨应用林格液进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效果。 方法  1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 (S组 ,6只 )和治疗组 (LR组 ,6只 )。LR组采用 35 %TBSAⅢ度烧伤模型 ,伤后 6h以乳酸林格液进行复苏 ,并以尿量为 1 0ml·kg-1·h-1及心输出量为伤前值的 70 %~ 80 %来调整输液速度及输入量 ,观察其在伤后第一个 2 4h复苏中的容量负荷、平均动脉压 (MAP)、左心室收缩压 (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 /下降速率 (±dp/dtmax)、心脏排血指数 (CI)、氧供给 (DO2 )及氧消耗 (VO2 )等的变化。 结果 乳酸林格液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后第一个 2 4h的复苏中 ,每 1%烧伤面积的输液量为 (8 87± 1 0 2 )ml/kg ,比采用Parkland公式复苏多 1 2倍 ,其中在复苏后 4h内的输液量为 (3 6 3± 0 99)ml/kg ,为总入量的 41%;MAP、LVSP、±dp/dtmax、CI、DO2 及VO2 等指标在复苏后 2h即达到或接近对照组水平。 结论 乳酸林格液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中 ,比早期复苏需要更多的液体量才能满足需求 ,而血流动力学、心肌功能及氧动力学等在复苏后 2h即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延迟快速复苏对犬40%体表烫伤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闫柏刚 杨宗城 +4 位作者 黄跃生 刘志远 傅琼芳 何宝斌 黎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伤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犬40%TBSAⅢ度烫伤模型,24只大被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C组)、延迟均匀补液组(E组)和延迟快速补液组(R组)进行补液。观察伤前、伤后2、6、... 目的探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伤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犬40%TBSAⅢ度烫伤模型,24只大被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C组)、延迟均匀补液组(E组)和延迟快速补液组(R组)进行补液。观察伤前、伤后2、6、8、12、24、36和48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肺动脉血压(PAP)和肺动脉楔状压(PAW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体表烫伤后早期各组PaO2改变不明显,伤后48h均匀补液组显著低于快速补液组;Pa-CO2则均有所下降,但补液两组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伤后各组P(A-a)O2均显著上升,R组快速补液时明显回落。伤后各组PAP和PAWP均显著下降,R组快速补液时迅速回升,但补液两组间PAWP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大40%体表烫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如此快速补液肺循环可以承受,且对肺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肺功能
下载PDF
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率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红明 于燕 +7 位作者 柴家科 胡森 雷树红 张冬青 陶白江 张国安 贺立新 姚咏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了解烧伤延迟复苏时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的变化,分析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25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于伤后1、3、7、14、28 d取外周血,其中7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于脓毒症... 目的了解烧伤延迟复苏时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的变化,分析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25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于伤后1、3、7、14、28 d取外周血,其中7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于脓毒症发生后连续2 d亦取其外周血。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3、7、14、28 d 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别为(15±6)%、(7±5)%、(26±17)%、(28±16)%、(47±16)%,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92±10)%,P<0.01];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症后1、2d,该指标亦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及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7、14、28 d(P<0.01)。脓毒症患者TNF-α检出率及TNF-α、IL-10浓度,均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或P<0.01)。伤后1、7、28 d,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与IL-1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963、-0.7459、-0.8474,P<0.01)。结论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促炎性介质释放量增加,并发脓毒症时则更为严重。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可作为动态检测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脓毒症 单核细胞 HLA—DR抗原 延迟复苏
原文传递
烫伤延迟复苏后细胞凋亡对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诚 盛志勇 +7 位作者 胡森 高建川 吕艺 孙晓庆 黎君友 刘毅 张绪生 张世范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0-12,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烫伤延迟复苏后肠粘膜细胞凋亡对其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150只Wistar大鼠分为立即复苏 (ER)、延迟复苏(DR) ,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和别嘌呤醇 (Allo)治疗组及正常对照。采用DNA片段百分率 (ap % )、电泳、TUNEL法观察回肠粘... 目的 :探讨烫伤延迟复苏后肠粘膜细胞凋亡对其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150只Wistar大鼠分为立即复苏 (ER)、延迟复苏(DR) ,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和别嘌呤醇 (Allo)治疗组及正常对照。采用DNA片段百分率 (ap % )、电泳、TUNEL法观察回肠粘膜凋亡情况 ;并测定门静脉D -乳酸、内毒素以观察肠粘膜通透性改变。结果 :伤后DR组ap %均显著高于ER组。NAC组ap %显著低于DR组。电泳、TUNEL法均观察到肠粘膜凋亡发生 ;ap %与D -乳酸、内毒素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烫伤延迟复苏后肠粘膜发生病理性凋亡 ,与其通透性变化密切相关 ;NAC可显著减轻延迟复苏所致肠粘膜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细胞凋亡 小肠 大鼠 延迟复苏 通透性
下载PDF
丙酮酸乙酯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文江 姚咏明 +2 位作者 咸力明 董宁 于燕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雄性W istar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①死亡率观察:1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伤组(n=10)、烫...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雄性W istar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①死亡率观察:1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 l/kg进行复苏,然后按照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和EP组(n=60,伤后6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 l/kg进行复苏,按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EP液40 m g/kg,每日2次,间隔12 h,给药3 d)。除假烫伤组外,各组又分为伤前2 h(n=20)、伤后2 h(n=20)和伤后12 h(n=20)给药3个亚组。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7 d死亡率。②器官功能观察:7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烫伤组(n=10)、烫伤组(n=30)和EP组(n=30,伤后2 h给药),并分别于伤后12、24和72 h活杀,检测器官功能指标改变。结果与烫伤组相比,伤后12 h EP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35.0%比75.0%,P<0.05)。伤后2 h EP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水平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EP能明显改善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的预后,并对重要器官功能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乙酯 烧伤 延迟复苏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死亡率
下载PDF
烫伤严重度及延迟复苏对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少根 陈侠英 +1 位作者 汪昌荣 王永杰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烫伤严重程度及延迟复苏对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为烫伤后肠动力功能的维持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手段。方法:采用10% 、20% 和30% 小鼠背部Ⅲ度烫伤模型。伤后1 小时按Parkland 公式行腹腔输液复苏;伤后12... 目的:探讨烫伤严重程度及延迟复苏对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为烫伤后肠动力功能的维持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手段。方法:采用10% 、20% 和30% 小鼠背部Ⅲ度烫伤模型。伤后1 小时按Parkland 公式行腹腔输液复苏;伤后12 小时碳素墨汁灌胃,25 分钟后处死小鼠,计算小肠推进率。延迟复苏组则于伤后6 小时复苏。结果:伤后12 小时见3种程度烫伤小鼠小肠推进率都下降,且随烫伤面积的增大而下降增多;延迟复苏组小肠推进率下降最明显。结论:严重烫伤后小肠推进功能受损,面积越大受损越重,延迟复苏对小肠推进功能影响最大。烫伤后小肠推进功能维护与改善对多器官衰竭的防治有极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小肠推进率 延迟复苏 治疗
下载PDF
大鼠烧伤休克延迟复苏肠道微血流量的改变及其与细菌移位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劲松 肖光夏 +1 位作者 袁建成 张宗仁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延迟复苏肠道局部微循环改变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 ,动物分为烧伤休克不复苏组、伤后 8h延迟复苏组、立即复苏组和手术对照组 ,检测肠道细菌移位发生频率、回肠末端肠壁...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延迟复苏肠道局部微循环改变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 ,动物分为烧伤休克不复苏组、伤后 8h延迟复苏组、立即复苏组和手术对照组 ,检测肠道细菌移位发生频率、回肠末端肠壁微血流量和体循环平均动脉压变化。 结果 伤后 8h复苏组细菌移位率高达 5 4.2 % ,明显高于立即复苏组 (P <0 .0 1) ,与不复苏组相差不显著 (P >0 .0 5 ) ;延迟复苏后 4h ,肠壁微血流量虽已得到改善 ,但远未达到立即复苏组同时相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而此时外周循环的平均动脉压已恢复至正常范围。 结论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后肠道细菌移位频率居高不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烧伤 休克 延迟复苏 肠道微血流量 细菌移位
原文传递
心力扶持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延迟复苏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肖荣 黄跃生 +2 位作者 林国安 袁仕安 胡东升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心力扶持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延迟复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以下称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入院时伴有休克的6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液体复苏过程中是否应用去乙酰毛花苷和乌司... 目的探讨心力扶持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延迟复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以下称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入院时伴有休克的6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液体复苏过程中是否应用去乙酰毛花苷和乌司他丁分为心力扶持组(35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以第三军医大学补液公式为基础行常规液体复苏至伤后48h。心力扶持组患者另将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以首次剂量0.4~0.6mg加入20mL的100g/L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推注,每6~8小时补充0.2~0.4mg,每日总量不超过1.6mg;将注射用乌司他丁1×10^5U加入到100mL的50g/L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2组患者其他治疗方法均按笔者单位常规方案执行。统计2组患者如下指标。(1)伤后48h内的每小时尿量和伤后48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白蛋白。(2)伤后第1、2个24h电解质、胶体输入量以及伤后48h内总补液量。(3)伤后48h的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肌酐。(4)患者心力衰竭、肺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肾功能衰竭、脓毒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earsonχ^2检验、连续校正z。检验。结果(1)2组患者伤后48h内的尿量和伤后48h的心率、MAP、CVP、HCT、血白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0、0.488、0.805、0.562、1.742、0.696,P〉0.05);心力扶持组患者血乳酸和剩余碱水平分别为(4.2±2.2)、( 4.3±2.0)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1.7)、( 6.0±3.1)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补液疗法 延迟复苏 心肌损害 去乙酰毛花苷 乌司他丁
原文传递
延迟复苏对烧伤休克犬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闫柏刚 杨宗城 +1 位作者 黄跃生 刘志远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烧伤犬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40%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将24只伤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延迟均匀复苏组和延迟快速复苏组,每组8只。观察犬伤前及伤后2、6、8、12、24、36、48h氧供(DO2)、氧耗(V... 目的探讨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烧伤犬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40%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将24只伤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延迟均匀复苏组和延迟快速复苏组,每组8只。观察犬伤前及伤后2、6、8、12、24、36、48h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O2ext)及血液中碱缺失(BD)和乳酸(LA)含量的变化。结果烧伤后各组犬DO2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伤前值(P<0.01),而O2ext均大幅增加,明显高于伤前值(P<0.01)。伤后8h延迟快速复苏组DO2为(7.35±0.21)L·min-1·m-2,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5.32±0.96)L·min-1·m-2(P<0.01);其VO2(2.02±0.58)L·min-1·m-2也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1.71±0.38)L·min-1·m-2(P<0.01);但O2ext有所下降,延迟快速复苏组为(27.7±5.9)%,明显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32.2±3.9)%(P<0.01)。烧伤后各组犬BD均大幅降低并明显低于伤前(P<0.01),但复苏后逐渐升高,伤后8h延迟快速复苏组为(-6.5±0.7)mmol/L,显著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9.3±1.4)mmol/L(P<0.01)。伤后各组犬LA均大幅升高,明显高于伤前(P<0.01),复苏后逐渐降低,伤后8h延迟快速复苏组LA为(2.30±0.20)mmol/L,显著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2.67±0.30)mmol/L(P<0.01)。结论快速补液可以显著改善烧伤犬组织的氧代谢状况,有益于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复苏 烧伤 休克 氧代谢 复苏方法
原文传递
对比观察创伤性休克早期即刻补液和延迟补液复苏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攀 曹益瑞 +3 位作者 程建 达力 黄强 谭力铭 《中国综合临床》 2018年第4期368-371,共4页
目的比较早期即刻补液与延迟补液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早... 目的比较早期即刻补液与延迟补液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即刻补液复苏;观察组给予延迟补液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复苏前后血凝学、血常规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休克1 h内的补液量和病死率,以及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病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凝血和血常规各项指标均较其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1.04±1.17)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28.12±5.93) s均较对照组[(15.12±1.26)、(36.17±9.05) s]降低(t值分别为-15.37、-9.81,P均〈0.05),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146.92±16.85)×10^9/L,较对照组(114.18±10.69)×10^9/L升高(t=-9.77,P〈0.0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12.21 ±9.46) g/L、剩余碱(base excess,BE)(-5.30±2.45) mmol/L均高于对照组[(92.95±11.20) g/L、(-8.27±3.53) mmol/L](t值分别为-11.46、-8.99,P均〈0.05),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2.79±1.12) mmol/L低于对照组(3.54±1.37) mmol/L(t=-8.99,P〈0.05)。观察组休克第1小时内补液量(569.96±187.34) ml低于对照组(1 957.35±204.14 ) ml(t=8.725,P〈0.05),且ARDS发病率[3.33%(2/60)]、MODS发病率[3.33%(2/60)]及病死率[1.67%(1/60)]均低于对照组[8.33%(5/60)、6.67%(4/60)、6.67%(4/60)](χ^2值分别为2.725、3.214、2.985,P均〈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采用延迟补液复苏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血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早期即刻补液复苏 延迟复苏 临床价值
原文传递
烫伤延迟复苏后小肠固有层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诚 盛志勇 +4 位作者 吕艺 胡森 孙晓庆 刘毅 张世范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84-287,共4页
目的 :探讨延迟复苏对烫伤大鼠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 ( L PL)和上皮间质淋巴细胞 ( IEL)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30只 ,单盲法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 ( ER,n=12 )和延迟复苏组( DR,n=12 ) ,30 %体表面积 度烫伤... 目的 :探讨延迟复苏对烫伤大鼠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 ( L PL)和上皮间质淋巴细胞 ( IEL)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30只 ,单盲法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 ( ER,n=12 )和延迟复苏组( DR,n=12 ) ,30 %体表面积 度烫伤合并延迟复苏模型 ;6只作为假伤对照。采用 DNA电泳、片段百分率测定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 PCR)观察伤后 L PL、IEL凋亡百分率 ( ap%)及 ICE、bcl 2基因 m RNA表达变化。结果 :伤后 L PL、IEL的 ap%均显著高于伤前 ( P均 <0 .0 1) ;伤后 12 h DR组 L PL、IEL的 ap%显著高于ER组 ( P均 <0 .0 1)。伤后 6 h L PL、IEL基因组 DNA电泳均可见凋亡特征性梯形条带。烫伤后 L PL、IEL ICE基因表达均明显增强 ,且 DR组显著高于 ER组 ( P<0 .0 5或 P<0 .0 1)。L PL、IEL 伤前 bcl 2 m RNA强表达 ,伤后极弱表达 ;DR组相同时间点表达显著弱于 ER组 ( P<0 .0 5或 P<0 .0 1)。结论 :促凋亡基因 ICE表达增强而抑凋亡基因 bcl 2表达减弱 ,可能是烫伤延迟复苏后 L PL、IEL 凋亡剧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延迟复苏 细胞凋亡 大鼠 上皮间质 淋巴细胞 固有层 小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大鼠低温假死-延时复苏动物模型建立
18
作者 肖雄 高妍 +4 位作者 吕莹 梁冰 金海 张鑫 刘宇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全身高钾诱导心脏停搏、停循环建立大鼠低温假死-延时复苏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只,按照大鼠体外循环动物模型进行插管准备并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而后通过动脉灌注管持续灌注冷康思德脏器保... 目的探讨通过全身高钾诱导心脏停搏、停循环建立大鼠低温假死-延时复苏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只,按照大鼠体外循环动物模型进行插管准备并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而后通过动脉灌注管持续灌注冷康思德脏器保护液(HTK液)诱导心脏停搏并全身降温,当温度降至15℃时停循环。停循环60 min后,恢复血液灌注并体外循环辅助至恢复稳定正常心率。结果6只大鼠在体外循环维持下均可维持稳定的自主心率,仅1只大鼠可脱离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152 min)。建立休克模型期间放血(4.2±0.8)ml,诱导低温假死阶段应用HTK液(135±14)ml,从HTK液灌注到体温降至15℃停循环耗时(27±4)min,恢复血液灌注后体内K+浓度(8.9±4.3)mmol/L,延时复苏阶段输注同种异体血(11±1)ml。乳酸值在休克诱导后开始逐渐升高,在恢复循环10 min后达到高峰,随着循环恢复逐渐出现下降趋势。结论本研究通过全身灌注HTK溶液成功建立大鼠低温假死-延时复苏动物模型,为研究低温假死-延时复苏对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及保护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假死 延时复苏 动物模型 低温停循环
下载PDF
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心肌损害防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祖煌 刘敏 周美春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 探讨减轻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心肌损害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 72例延迟复苏的严重烧伤患者分为二个阶段 ,即 1990 - 0 1~ 1995 - 12 (第一阶段 ,n =2 6 )及 1996 - 0 1~ 2 0 0 1- 12 (第二阶段 ,n =4 6 )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目的 探讨减轻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心肌损害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 72例延迟复苏的严重烧伤患者分为二个阶段 ,即 1990 - 0 1~ 1995 - 12 (第一阶段 ,n =2 6 )及 1996 - 0 1~ 2 0 0 1- 12 (第二阶段 ,n =4 6 )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第二阶段各时相点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丙二醛 (MDA)均明显低于第一阶段 (P <0 0 1~ 0 0 5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心电图检查出现ST -T段改变第一阶段共有 7例 (2 6 9% ) ,而第二阶段仅 1例 (2 2 % ) ,P <0 0 1。结论 早期、快速、充分、有效的液体复苏、早期削 (切 )痂、早期肠道喂养、抗氧化疗法、促进心肌细胞修复药物的应用等均有助于损伤心肌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延迟复苏 心肌损害 丙二醛 肌酸激酶同工酶
下载PDF
严重延迟复苏烧伤休克患者血浆脑钠肽的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永新 詹新华 +5 位作者 郑静伟 吴祖煌 陈建崇 朱剑仙 谢包根 刘世康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4-357,共4页
目的 观察严重延迟复苏烧伤休克患者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延迟休克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6例烧伤总体表面积32%~92%、深Ⅱ度至Ⅲ度的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ECL)法动态检测10例严重烧伤休克... 目的 观察严重延迟复苏烧伤休克患者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延迟休克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6例烧伤总体表面积32%~92%、深Ⅱ度至Ⅲ度的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ECL)法动态检测10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时并发心力衰竭者(休克伴心衰组)和26例延迟复苏休克期渡过较平稳者(休克复苏后平稳组)入院即刻、入院3 h及伤后24、48、72、168 h血浆BNP、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心衰组人院3 h及伤后24、48、72 h血浆BNP浓度(ng/L)较平稳组明显升高(入院3 h;1 521.38±121.11比391.36±63.27,伤后24 h:2 516.86±193.25比360.79±146.56,伤后48 h:1 587.76±169.23比398.92±77.46,伤后72 h:974.45±166.33比283.43±68.15,均P<0.01),LVEF明显降低(入院3 h:0.33±0.03比0.58±0.09,伤后24 h:0.36±0.09比0.60±0.10,伤后48 h:0.35±0.08比0.62±0.11,伤后72 h:0.39±0.10比0.64±0.10,均P<0.05);两组LDH(μmol·s-1·L-1:平稳组人院即刻2.87±0.50、入院3 h 3.02±0.43、伤后24 h 4.02±0.87,伤后48 h 6.90±0.87、伤后72 h 3.64±0.75、伤后168 h 2.67±0.45,心衰组分别为2.97±1.40、3.84±0.37、4.29±0.45、8.50±0.38、3.84±0.62、2.30±0.38)及CK-MB(U/L:平稳组入院即刻59.12±13.75、入院3 h 70.39±10.72、伤后24 h 79.29±17.27、伤后48 h 67.44±12.77、伤后72 h30.28±7.13、伤后168 h 21.44±3.15,心衰组分别为65.76±16.38、81.46±7.92、86.43±14.19、72.53±11.27、36.39±6.18、22.85±7.26)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BNP浓度测定可作为严重烧伤休克复苏时检测心衰的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烧伤 脑钠肽 休克 液体复苏 延迟复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