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7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网格法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被引量:109
1
作者 张雄 宋康祖 陆明万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0-742,共13页
从加权残量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总结了现有各种无网格法的基本格式,阐明了无网格法的特点,论述了无网格法的研究进展,给出了无网格法在碰撞、动态裂纹扩展、金属加工成型、流体力学以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无网格法 加权残量法 动态裂纹扩展 金属加工成型 流体力学 高速碰撞 有限元法
下载PDF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42
2
作者 王卫军 袁超 +5 位作者 余伟健 吴海 彭文庆 彭刚 柳小胜 董恩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21-2931,共11页
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Kastner等相关理论,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揭示了其变形难以控制的力学本质,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新的支护理念。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主要来自于两部... 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Kastner等相关理论,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揭示了其变形难以控制的力学本质,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新的支护理念。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主要来自于两部分:1巷道周边浅部破碎围岩的扩容与剪胀等非连续性变形;2高应力致使巷道围岩产生的以塑性变形为主的连续性变形。研究表明:目前的支护水平对巷道围岩的连续性变形影响十分有限,总是存在一部分变形量无法控制,即深部巷道围岩存在"给定变形"。为实现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降低支护成本,巷道围岩支护理念应由变形控制向稳定控制转变,确保巷道围岩均匀、协调变形,消除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隐患,增强巷道围岩整体性与稳定性。因此,对于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可在巷道掘进时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以容纳围岩部分"给定变形",支护结构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变形能力,又能持续提供较高的支护阻力,以维持巷道围岩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保障巷道围岩的均匀、协调变形。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考虑预留变形并采用"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锚网+W钢带+喷射混凝土"综合控制技术为主,并辅以可接长锚杆强化顶板支护方案可较好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保障了巷道服务期间的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稳定性控制 给定变形 支护阻力
下载PDF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预留变形控制技术 被引量:58
3
作者 王卫军 袁超 +5 位作者 余伟健 赵延林 彭文庆 吴海 彭刚 屈延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56-2164,共9页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与塑性区的影响,提出了支护结构应满足围岩大变形的协调支护原则。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支护条件下,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塑性区影响十分...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与塑性区的影响,提出了支护结构应满足围岩大变形的协调支护原则。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支护条件下,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塑性区影响十分有限,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总是存在一部分变形量依靠现有支护水平无法控制,将此部分围岩变形量称之为巷道围岩的"给定变形",并且这种"给定变形"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对于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可在巷道掘进时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并要求支护结构应能够适应巷道围岩的大变形,以维持围岩的完整性,同时保障支护结构本身能够持续不断提供支护阻力而又不出现断裂失效。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考虑预留变形并采用"锚杆+自动让压桁架锚索"为主体,锚索加固为辅助的综合控制技术可较好的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保障了巷道服务期间的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给定变形 支护阻力 预留变形 塑性区
下载PDF
采动巷道岩体变形与锚杆锚固力变化规律 被引量:37
4
作者 陆士良 付国彬 汤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1-203,共3页
阐述了采动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探讨了低阻力端锚和高阻力全锚锚杆在巷道围岩变形损伤过程中锚固力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锚杆支护与围岩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采动巷道 围岩变形 锚杆锚固力 变化规律
下载PDF
30 MnSi钢金属塑性变形抗力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19
5
作者 戴铁军 刘战英 +1 位作者 刘相华 王国栋 《塑性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20,共4页
本文以 30MnSi钢为例 ,利用Gleeble 15 0 0热模拟试验机对金属塑性变形抗力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实测不同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变形程度与变形抗力的关系 ,建立了金属塑性变形抗力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 本文以 30MnSi钢为例 ,利用Gleeble 15 0 0热模拟试验机对金属塑性变形抗力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实测不同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变形程度与变形抗力的关系 ,建立了金属塑性变形抗力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把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试验机 数学模型 回归 变形抗力 30MnSi钢 金属塑性变形
下载PDF
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在宝钢的典型应用与功能开发 被引量:27
6
作者 郑芳 宋红梅 《宝钢技术》 CAS 2003年第5期29-32,59,共5页
热模拟试验可研究成分与各工艺参数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用于指导产品设计和实际生产工艺的制定 ,还有助于建立数学模型。文章介绍了Gleeble 3 80 0热 /力模拟试验机在宝钢实际应用中的几个典型试验 ,包括高温热塑性试验、多道次变形试... 热模拟试验可研究成分与各工艺参数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用于指导产品设计和实际生产工艺的制定 ,还有助于建立数学模型。文章介绍了Gleeble 3 80 0热 /力模拟试验机在宝钢实际应用中的几个典型试验 ,包括高温热塑性试验、多道次变形试验、冷轧薄板相转变点试验和HAZ焊接热影响区热模拟试验等。这些试验可用来解决连铸、轧钢和冷轧产品热处理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试验 热塑性 变形抗力 相变 焊接
下载PDF
两种镍基合金的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孟军虎 吕晋军 +1 位作者 王静波 杨生荣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利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 Ni- Cr和 Ni- Cr- S合金 ,分析了其显微组织 ,并考察了 2种镍基合金在室温至 60 0℃范围内同 Co- WC对摩时的摩擦学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Ni- Cr合金的显微组织比较均匀 ,Ni- Cr- S合金的组织由 Ni( Cr)固溶体基... 利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 Ni- Cr和 Ni- Cr- S合金 ,分析了其显微组织 ,并考察了 2种镍基合金在室温至 60 0℃范围内同 Co- WC对摩时的摩擦学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Ni- Cr合金的显微组织比较均匀 ,Ni- Cr- S合金的组织由 Ni( Cr)固溶体基体和树枝状的铬的硫化物构成 ;Ni- Cr合金在室温时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 ,而在高温下以粘着磨损和塑性变形为主 ;Ni- Cr- S合金与 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合金 高温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理
下载PDF
橡胶混凝土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8
作者 焦楚杰 张传镁 张文华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8-145,共8页
为了有效减轻急剧增加的废旧橡胶带来的环保压力,建议将橡胶粉掺入混凝土中制成橡胶混凝土,使废旧橡胶由黑色废物和环境公害变成土木工程领域的绿色资源。从工作性能、强度、变形性能、耐久性能、抗冲击、阻尼和隔声性能等方面介绍了橡... 为了有效减轻急剧增加的废旧橡胶带来的环保压力,建议将橡胶粉掺入混凝土中制成橡胶混凝土,使废旧橡胶由黑色废物和环境公害变成土木工程领域的绿色资源。从工作性能、强度、变形性能、耐久性能、抗冲击、阻尼和隔声性能等方面介绍了橡胶混凝土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橡胶混凝土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为橡胶混凝土这种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科研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混凝土 工作性能 强度 变形 耐久性 抗冲击 阻尼 隔声
下载PDF
热模拟试验在金属热变形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9
作者 梁皖伦 方金凤 曹军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01年第11期470-473,共4页
利用Gleeble 2 0 0 0热模拟试验机对钢进行受热及加工过程的模拟 ,通过测定钢的奥氏体再结晶图、变形抗力、CCT曲线和热塑性图等 ,配合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检验方法 ,探索生产工艺与显微组织、相变、力学性能的关系 。
关键词 热变形 变形抗力 热模拟试验 金属 热加工工艺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RC框架弹塑性位移的解构规则与构件的目标侧移角 被引量:15
10
作者 罗文斌 钱稼茹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36,共5页
研究了RC框架在弹塑性状态下层间位移与构件变形之间的关系。引入塑性变形分布因子作为参数,建立了框架节的塑性变形分布因子与位移延性系数、强柱系数之间的关系,即chmcd--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RC框架弹塑性位移的解构规则,可用于求... 研究了RC框架在弹塑性状态下层间位移与构件变形之间的关系。引入塑性变形分布因子作为参数,建立了框架节的塑性变形分布因子与位移延性系数、强柱系数之间的关系,即chmcd--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RC框架弹塑性位移的解构规则,可用于求解构件的目标侧移角,从而实现了基于位移设计的关键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抗震 理论与分析 基于位移的设计 RC框架节 位移解构 目标侧移角
下载PDF
炭纤维增强人工关节软骨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摩擦学特性 被引量:22
11
作者 熊党生 何春霞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4-457,共4页
用炭纤维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进行填充改性,测试了炭纤维填充量对其硬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填充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随着炭纤维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上升,耐磨性增强;炭纤维可大幅度... 用炭纤维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进行填充改性,测试了炭纤维填充量对其硬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填充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随着炭纤维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上升,耐磨性增强;炭纤维可大幅度降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蒸馏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系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干摩擦下的磨损主要表现为粘着、犁沟及塑性变形,而炭纤维填充复合材料的磨损表现为炭纤维的剥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增强人工关节软骨材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摩擦学特性
下载PDF
铝合金挤压时的摩擦与摩擦因数 被引量:25
12
作者 邓小民 孙中建 +2 位作者 李胜祗 方木云 曹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99-605,共7页
对挤压铝合金时锭坯与工模具接触面上摩擦的性质和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铝锭坯与粘附在挤压筒内壁、穿孔针和模具工作带上的铝套或铝层是同种金属 ,粘着变形使得接触表面微结构自发地趋于相称 ,从而导致很大的摩擦 ;其摩擦因... 对挤压铝合金时锭坯与工模具接触面上摩擦的性质和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铝锭坯与粘附在挤压筒内壁、穿孔针和模具工作带上的铝套或铝层是同种金属 ,粘着变形使得接触表面微结构自发地趋于相称 ,从而导致很大的摩擦 ;其摩擦因数与铝合金的牌号和变形抗力有关。建立了摩擦因数与变形抗力的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挤压 摩擦因数 变形抗力
下载PDF
SiC_p/Cu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湛永钟 张国定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5-499,共5页
采用粉末冶金结合热挤压工艺制备了组织均匀、致密的SiCp/Cu复合材料,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同GCr15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和截面形貌;采用X射线能量... 采用粉末冶金结合热挤压工艺制备了组织均匀、致密的SiCp/Cu复合材料,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同GCr15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和截面形貌;采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元素组成.结果表明,SiC颗粒作为增强相可以起到承载作用、减轻基体同偶件之间的粘着作用以及使基体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但由于硬质SiC颗粒的犁削作用以及复合材料磨损表面高硬度机械混合层的形成,同Cu基体相比,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有所增大.SiCp/Cu复合材料主要呈现磨粒磨损和源于亚表层裂纹扩展的剥层磨损特征,其磨损表面形成的富Fe机械混合层对改善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颗粒 铜基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子午线轮胎滚动阻力与温度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危银涛 刘宇艳 +1 位作者 杜星文 吴宝国 《轮胎工业》 CAS 1998年第6期330-335,共6页
提出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子午线轮胎滚动阻力和温度场的方法。总的有限元程序由3个模块组成:变形模块,进行轮胎稳态结构分析以得到轮胎的变形和应力应变循环;损耗模块,进行轮胎的能量损耗和热生成率分析;热模块,进行轮胎的温... 提出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子午线轮胎滚动阻力和温度场的方法。总的有限元程序由3个模块组成:变形模块,进行轮胎稳态结构分析以得到轮胎的变形和应力应变循环;损耗模块,进行轮胎的能量损耗和热生成率分析;热模块,进行轮胎的温度场分析。3个模块联合运用和迭代计算可以进行轮胎热、力耦合分析,预报轮胎的滚动阻力、内部温度场、应力应变、变形和接地面信息,从而为轮胎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 有限元 滚动阻力 温度场 子午线轮胎
下载PDF
应变诱发铁素体相变对低碳钢晶粒细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维娟 杜林秀 +2 位作者 张红梅 刘相华 王国栋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39,共4页
研究了在奥氏体低温区变形时显微组织的变化 ,并测试了其变形抗力。结果表明 :在 Ar3 以上温度变形会产生应变诱发铁素体相变 ,使变形抗力下降。通过降低变形温度 。
关键词 应变诱发铁素体相奕 低碳钢 变形抗力 晶粒细化
下载PDF
电磁搅拌的半固态60Si2Mn的变形特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宋仁伯 康永林 +2 位作者 杨雄飞 毛卫民 杨卯生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91-594,共4页
利用Gleeble-1500材料热/力模拟机,研究了电磁搅拌的半固态60Si2Mn在不同的变形温度、变形速率下的变形抗力规律,并与常规铸造的60Si2Mn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其在固液两相区变形后的外观形貌观察,分析了变形... 利用Gleeble-1500材料热/力模拟机,研究了电磁搅拌的半固态60Si2Mn在不同的变形温度、变形速率下的变形抗力规律,并与常规铸造的60Si2Mn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其在固液两相区变形后的外观形貌观察,分析了变形过程中金属的流动规律.研究表明:半固态试样在固液两相区变形时,其变 形抗力明显低于常规铸造的变形抗力,并且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变形抗力降低;随着变形速率的降低,热软化越明显;同时发现,在固液两相区单向压缩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抗力 60SiMn 弹簧钢 半固态加工
下载PDF
钼变形抗力的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陈程 尹海清 +1 位作者 曲选辉 朱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37-1240,共4页
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分析钼的高温变形特征,其变形温度为1100~1400℃,变形速率为1-50s^-1,变形程度为0-0.6,并对钼板进行塑性变形抗力的研究,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钼板的变形抗力模型。获得了钼板的变形抗力曲线图... 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分析钼的高温变形特征,其变形温度为1100~1400℃,变形速率为1-50s^-1,变形程度为0-0.6,并对钼板进行塑性变形抗力的研究,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钼板的变形抗力模型。获得了钼板的变形抗力曲线图,对不同的数学模型结构进行回归比较,提出拟合精度高的变形抗力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及良好的数值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抗力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空腔墙体的恢复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翟希梅 唐岱新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6-31,共6页
通过六片不同构造形式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试验,了解了设置半包构造柱及芯柱的砌块空腔墙体的破坏特征、承载及变形能力、延性、两叶墙协同工作性能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空腔墙的内、外叶之间由于拉... 通过六片不同构造形式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试验,了解了设置半包构造柱及芯柱的砌块空腔墙体的破坏特征、承载及变形能力、延性、两叶墙协同工作性能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空腔墙的内、外叶之间由于拉结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工作,使墙体的抗失稳与抗倒塌能力增强;内叶墙两端半包构造柱的设置增加了墙体刚度,使试件的承载和变形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了砌块墙体的抗震性能。该试验得到的结果及分析,可为空腔墙砌块建筑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空腔墙 抗震性能 构造柱 芯柱 砌块建筑
下载PDF
SPHC钢热变形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孙蓟泉 张金旺 王永春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4-48,62,共6页
通过在Gleeble-35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上的热压缩实验,研究不同热变形条件下SPHC钢的高温变形抗力,考察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变形程度与变形抗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SPHC钢的动态再结晶机理,最后建立了SPHC钢的变形抗力数学模型,通过回归分... 通过在Gleeble-35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上的热压缩实验,研究不同热变形条件下SPHC钢的高温变形抗力,考察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变形程度与变形抗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SPHC钢的动态再结晶机理,最后建立了SPHC钢的变形抗力数学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可看出此模型有较高的拟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C钢 变形抗力 数学模型 动再结晶
原文传递
轧制变形抗力数学模型的发展与研究动态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英 刘建雄 柯晓涛 《钢铁研究》 CAS 2009年第6期59-62,共4页
建立变形抗力数学模型对变形抗力预测和电子计算机在线控制生产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从传统解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两个角度,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建立变形抗力模型的发展应用与研究动态,结合建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变形抗力 数学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