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梁隧道软岩大变形及其支护方案研究 被引量:74
1
作者 戴永浩 陈卫忠 +3 位作者 田洪铭 杨建平 孟祥军 邓小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4149-4156,共8页
针对大梁隧道工程地质特点,开展隧洞开挖后围岩大变形现场监测与分析,得知隧洞变形具有变形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和变形量大的特点,最大下沉量可达55 cm,最大变形速率为1.69 cm/d。通过开展岩石试样单轴、三轴压缩破坏试验,采用广义Hoek-B... 针对大梁隧道工程地质特点,开展隧洞开挖后围岩大变形现场监测与分析,得知隧洞变形具有变形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和变形量大的特点,最大下沉量可达55 cm,最大变形速率为1.69 cm/d。通过开展岩石试样单轴、三轴压缩破坏试验,采用广义Hoek-Brown准则,确定岩体常规弹塑性力学参数;结合隧洞变形监测数据,将隧洞围岩视为具有弹塑性流变行为的连续介质,采用经验流变模型,开展有限元反演分析,得到岩体流变力学参数。根据数值仿真结果,分析隧道围岩位移、应力及损伤区分布规律,从而为支护方案修改设计和参数调整提供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应用新奥法施工力学原理,提出加大预留变形量,拱顶超前注浆加固围岩,打拱脚长锚杆控制拱架整体下沉,并采用钢拱架(拱架之间采用型钢连接)+锚杆+钢筋网协同支护,构成软岩大变形洞段联合支护方案,成功解决了大梁隧道破碎、软弱围岩地段的施工与支护难题,经施工后巷道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高地应力 软岩 大变形 有限元反演 支护对策
原文传递
用双三次样条函数和GPS资料反演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 被引量:48
2
作者 杨少敏 游新兆 +2 位作者 杜瑞林 乔学军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1期68-75,共8页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 ,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 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 4 12个测站速率 ,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 ,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 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 4 12个测站速率 ,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的主要驱动力。印度板块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深深插入青藏高原 ,造成地壳大规模的缩短和抬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带、拉萨和羌塘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的川滇地区 ,内部构造活动强烈 ,其内部的构造变形包含地壳碎片的冲断、褶皱和侧向逃逸。大陆地壳 (或岩石圈 )的增厚 ,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向的快速缩短和青藏高原东西向的缓慢拉张 ,大约吸收了印欧板块会聚量的 85 % ,西藏中东地区东西向的拉张速率达到了 (16± 2 .0 ) mm/ a,且顺时针方向扭转明显。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 (2 9.7°N,19.3°E,0 .392°/ Ma) ;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 (10 2°± 7.4°)南的运动速率是 (11± 1.5 4 )mm/ a,华南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 (6 2 .2 5°N,12 6 .5 6°E,0 .14 1°/ Ma) ;塔里木地块相对较稳定 ,其西部运动速度高于东部运动速度 ,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总体上讲 ,中国大陆运动方向为北偏东呈辐射状 ,从西部近南北方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构造变形 双三次样条函数 反演 GPS 全球定位系统 应变率场
下载PDF
InSAR约束下的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温扬茂 许才军 +3 位作者 李振洪 刘洋 冯万鹏 单新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14-1824,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M_w7.9级汶川地震.本文通过分析覆盖汶川地震震中区域的ALOS/PALSAR像对的方位向偏移量来选择无明显电离层扰动影响的像对进行干涉处理,获取了高精度、连续的InSAR地表形变场.在此基础... 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M_w7.9级汶川地震.本文通过分析覆盖汶川地震震中区域的ALOS/PALSAR像对的方位向偏移量来选择无明显电离层扰动影响的像对进行干涉处理,获取了高精度、连续的InSAR地表形变场.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精度GPS同震形变数据,采用同震、黏弹性松弛震后形变联合反演模型同时确定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和龙门山地区的流变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个断层破裂非常复杂的地震事件,其中,北川段、岳家山段、虹口段和汉旺段的滑动以逆冲为主,而青川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主要发生在10 km深度以上的区域,最大滑动量位于虹口段的东北端,达10.7 m.地震释放的总能量为9.28×10^(20)N·m(M_w7.91),与地震学的结果一致.联合反演模型确定的龙门山地区中下地壳的黏性系数为2×10^(18)Pa·s,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黏性系数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下限值.如果有更长时间的震后形变观测时间序列,将为该区域提供更为可靠的流变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震后形变 联合反演 黏性系数
下载PDF
利用国家GPS A级网资料对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形变场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党亚民 陈俊勇 +2 位作者 刘经南 晁定波 张燕平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7-273,共7页
本文首先在ITRF框架下利用中国国家GPSA级网的两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部分的局部水平形变。为了更好地和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地壳运动模型进行比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模型的形变分析方法,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形变分析 地壳运动 GPSA级网 先验模型 反演
下载PDF
大杨树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变形期次 被引量:23
5
作者 刘志宏 吴相梅 +3 位作者 朱德丰 崔敏 柳行军 李晓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3,共7页
大杨树盆地是叠置于大兴安岭造山带的东部,与松辽盆地紧邻,呈北北东向长条带状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型盆地。大杨树盆地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具有以伸展构造为主、并被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叠加的构造特征。早白垩世龙江期主要受到了NWW... 大杨树盆地是叠置于大兴安岭造山带的东部,与松辽盆地紧邻,呈北北东向长条带状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型盆地。大杨树盆地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具有以伸展构造为主、并被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叠加的构造特征。早白垩世龙江期主要受到了NWW—SEE向的拉伸作用,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控陷犁式正断层组合,在控陷断层的上盘发育小型箕状断陷;早白垩世九峰山期,大杨树盆地受挤压作用控制,使早期形成的断陷盆地发生反转作用,形成正反转构造,同时在某些地段形成逆冲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早白垩世甘河期,大杨树盆地再次受到伸展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向小型断陷。早白垩世晚期(甘河期之后)—晚白垩世早期,大杨树盆地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出现正反转作用,在盆地的浅部形成大型断层传播褶皱,使大杨树盆地全面隆升遭受剥蚀。第四纪大杨树盆地具有伸展的特征,发育一系列小型伸展断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变形期次 伸展构造 反转构造 断层传播褶皱 大杨树盆地
下载PDF
长白山火山区几何形变的联合反演 被引量:22
6
作者 胡亚轩 王庆良 +2 位作者 崔笃信 李克 郑传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90-94,共5页
应用长白山火山区的水准和GPS资料 ,采用Mogi源模型对火山区的压力源参数进行联合反演 ,并考虑天池火山南侧断层的影响 ,利用Okada的断层位错模型对长白山火山区近年来的主要活动区天池火山的地下岩浆的可能变化进行推测 ,得出以下结论 ... 应用长白山火山区的水准和GPS资料 ,采用Mogi源模型对火山区的压力源参数进行联合反演 ,并考虑天池火山南侧断层的影响 ,利用Okada的断层位错模型对长白山火山区近年来的主要活动区天池火山的地下岩浆的可能变化进行推测 ,得出以下结论 :长白山天池火山浅层目前为单一的压力源 ,位置仍在天池老火山口一带 ;近几年岩浆上涌活动比较明显 ;天池南侧的北西向隐伏断裂有一定的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区 联合反演 GPS资料 长白山天池火山 隐伏断裂 火山口 岩浆 水准 断层 浅层
下载PDF
锦屏一级特高拱坝工作性态仿真与反演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毅 高阳秋晔 +3 位作者 张国新 张磊 段绍辉 张敬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1,共6页
锦屏一级拱坝坝高305 m,运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模拟了锦屏一级特高拱坝自第一仓混凝土浇筑至蓄水运行全过程,基于监测资料对后期发热温升、坝体与基础弹性模量等主要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反演分析,并对下一阶段蓄水的工作性态进行了预测。... 锦屏一级拱坝坝高305 m,运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模拟了锦屏一级特高拱坝自第一仓混凝土浇筑至蓄水运行全过程,基于监测资料对后期发热温升、坝体与基础弹性模量等主要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反演分析,并对下一阶段蓄水的工作性态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锦屏一级拱坝后期发热温升约为5~6℃,短期蓄水过程中混凝土和地基弹性模量约为设计初始值的1.65倍左右。在水位上升至1 880 m时,径向最大变形出现在1 730.0 m高程的PL13-4监测点。预测值与监测值吻合较好,证明仿真分析成果能基本反映大坝实际工作性态,分析结果也为其他特高拱坝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性态仿真 特高拱坝 有限元 仿真分析 变形预测 反演分析 锦屏一级水电站
下载PDF
新疆天山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变形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蔡妍 吴建平 +5 位作者 明跃红 房立华 王未来 孔祥艳 杨婷 范莉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14-4226,共13页
天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其壳幔变形和深部结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天山地区地震台站资料较少,致使壳幔变形研究结果与解释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利用在天山地区(40°N—46°N,78°E—92°E)... 天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其壳幔变形和深部结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天山地区地震台站资料较少,致使壳幔变形研究结果与解释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利用在天山地区(40°N—46°N,78°E—92°E)新布设的11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该地区39个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厚度及壳幔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天山地区(41.5°N—44°N,78°E—88°E)平均地壳厚度为56km,塔里木盆地(40°N—41.5°N,79°E—90°E)、准噶尔盆地(44°N—46°N,82°E—90°E)和吐鲁番盆地(42°N—43°N,88°E—90°E)具有较厚的沉积层,地壳平均厚度为43.km、53.km和46km,整体表现为天山厚、盆地相对较薄的特征;在研究区南天山的最高峰(42°N,80.5°E)及北天山的最高峰(43.5°N,86°E)附近,中下地壳存在较厚的低速层,我们认为在强烈挤压作用下低速、低强度的中下地壳强烈变形可能是导致该区域快速隆升的主要原因.在研究区中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山地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均存在低速层,且盆地莫霍面向天山倾斜明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在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发生了向天山造山带方向的双向壳幔层间插入俯冲.在研究区东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与天山东部接触带的地壳内没有明显的低速层,推测应处在早期挤压变形状态,该区域的壳幔边界为缓变的速度梯度带,可能与上地幔热物质侵入或渗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地区 S波速度结构 地壳变形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下载PDF
2008年大柴旦M_w6.3级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观测及断层参数反演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洋 许才军 +1 位作者 温扬茂 何平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02-1209,共8页
2008年11月10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了Mw6.3级地震。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升降轨SAR数据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地震断层参数,然后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确定了较优断层倾角,同时基于非均匀位错... 2008年11月10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了Mw6.3级地震。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升降轨SAR数据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地震断层参数,然后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确定了较优断层倾角,同时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获得了精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使得上盘区域沿降轨、升轨视线向分别产生最大约8.5cm、10cm的抬升;较优断层倾角为47.9°;地震滑动未延伸至地表,主要发生在地下8.2~23.7km深度范围内,最大和平均滑动量为0.5m和0.19m,平均滑动角为104.9°。反演的地震矩为3.74×1018 N·m,矩震级为Mw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旦Mw6.3级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反演 滑动分布
下载PDF
根据2001年Mw7.8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陶玮 沈正康 +2 位作者 万永革 单新建 马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44-751,共8页
利用2001年Mw 7.8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了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InSAR测量结果显示断层南侧的同震位移比北侧的大20%~30%.根据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岩石圈模型,以断层两侧杨氏模量差异和... 利用2001年Mw 7.8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了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InSAR测量结果显示断层南侧的同震位移比北侧的大20%~30%.根据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岩石圈模型,以断层两侧杨氏模量差异和震源破裂深度为反演变量,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实测得到的同震位移剖面.反演得到最佳断层破裂深度为20~22km,断层南侧杨氏模量相对北侧比值为81%~92%.结果表明,断层两侧弹性介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构造运动作用,断层南部地壳不及北部地壳坚硬.前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等手段推断青藏高原内昆仑山断裂以南可可西里一羌塘地块地壳内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我们通过形变场力学分析得到与此相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同震变形 反演 弹性差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利用GPS监测区域地壳形变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永奇 伍吉仓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61-966,共6页
回顾了GPS观测技术在区域地壳形变监测应用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其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块体负位错运动模型及其反演和地表位移场拟合推估及应变分析方法,展望了时空分析方法在地壳形变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地壳形变 GPS 位错模型 反演
下载PDF
断裂系统形成机制: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新启示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建勋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0-265,共6页
由于断裂系统的形成大多与大变形构造过程有关,故从小变形岩石力学实验归纳得到的库仑破裂准则及相关的安德森断层模式,并非总能对其形成机制给予合理的解释。物理模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许多原先认为具有... 由于断裂系统的形成大多与大变形构造过程有关,故从小变形岩石力学实验归纳得到的库仑破裂准则及相关的安德森断层模式,并非总能对其形成机制给予合理的解释。物理模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许多原先认为具有复杂形成机制的断裂系统,其实可以是简单构造变形过程的产物,也无需复杂的动力学机理解释。本文通过一些伸展、挤压和反转这三类常见构造的典型研究实例,以展示物理模拟实验所能带给我们的有关断裂系统形成机制的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断裂构造 形成机制 伸展构造 挤压构造 反转构造
下载PDF
松辽盆地的地层变形及反转剥蚀厚度的求取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10,共2页
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关系到能否准确地再现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的发展过程,其求取的关键是地层变形模型的建立。在大量针对中、浅层目标处理的地震资料的解释基础上,确定了明水组沉积末期到第三系沉积末期为松辽盆地的地层变... 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关系到能否准确地再现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的发展过程,其求取的关键是地层变形模型的建立。在大量针对中、浅层目标处理的地震资料的解释基础上,确定了明水组沉积末期到第三系沉积末期为松辽盆地的地层变形期,建立了两种盖层变形模型:塑性流动型、层间滑脱型。并采用面积守恒原理,针对上述两种模型求取剥蚀厚度,分析了松辽盆地反转剥蚀的特征,得出构造反转区为油气聚集的最有利部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流动构造 构造反转 松辽盆地 地层剥蚀厚度 石油 天然气 运移规律 地震资料
下载PDF
2015年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的InSAR观测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宁 赵强 孙赫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7,110,共6页
利用欧空局提供的Sentinel-1A卫星差分干涉数据为约束,对2015-12-07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反演。首先运用两轨法对卫星雷达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覆盖塔吉克斯坦地震震区的同震形变场,然后运用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获取... 利用欧空局提供的Sentinel-1A卫星差分干涉数据为约束,对2015-12-07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反演。首先运用两轨法对卫星雷达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覆盖塔吉克斯坦地震震区的同震形变场,然后运用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获取较精细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分布式滑动模型与观测结果有很高的拟合度。反演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此次地震断层的最大滑移量为4.42m,同震的地震矩为73.71×1018 Nm,矩震级为MW7.19,与震后USGS、GCMT、IPGP等机构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是在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特征的显著构造背景下的一次正常、必然的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 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 位错反演
下载PDF
InSAR火山形变监测与参数反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许文斌 罗兴军 +2 位作者 朱建军 王嘉庚 谢磊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32-1642,共11页
火山形变监测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在InSAR数据开源获取、数据处理技术快速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国内外火山形变监测与火山... 火山形变监测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在InSAR数据开源获取、数据处理技术快速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国内外火山形变监测与火山源参数反演相关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基于InSAR技术的火山形变监测和参数反演研究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首先,介绍InSAR的基本原理以及主流多时相InSAR技术,分析其在火山监测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源;其次,总结常用的火山地表形变参数反演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然后,结合国内外火山研究案例,分析InSAR和火山地球物理模型在岩浆转移、喷发、脱气与热液作用等火山构造动力学机制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介绍中国火山形变监测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InSAR火山形变监测的挑战和前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火山 形变监测 参数反演
原文传递
地面倾斜的形变特征及计算方法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序俨 傅再扬 吴绍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4,共4页
对地倾斜的基本概念、形变特征以及计算方法作了系统的阐述,对地倾斜面的几何物理性质作了深入分 析,并指出地面倾斜量是个伪矢量。最后,对地倾斜面的正演与反演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地倾斜 形变 正演 反演问题 矢量 物理性质 地面 系统
下载PDF
应用Hopfield网络反演分层分区变形模量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斌 吴中如 +1 位作者 沈振中 苏怀智 《水电能源科学》 2000年第3期4-6,共3页
提出了应用 Hopfield网络来反演分层分区变形模量的方法 ,并对网络的构建、稳定性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大坝 变形模量 反演 HOPFIELD网络 实测资料
下载PDF
利用套管变形量进行地应力反演 被引量:8
18
作者 尹虎 李黔 +1 位作者 李建涛 黄建智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57,共4页
地应力是石油工程设计与施工所需要的重要参数之一。通常获取地应力大小的方式是通过水压致裂法直接测量、室内试验以及测井资料计算得到,但水压致裂法和室内试验法获取地应力的成本较高,根据测井资料计算地应力需要根据经验校正。而油... 地应力是石油工程设计与施工所需要的重要参数之一。通常获取地应力大小的方式是通过水压致裂法直接测量、室内试验以及测井资料计算得到,但水压致裂法和室内试验法获取地应力的成本较高,根据测井资料计算地应力需要根据经验校正。而油田具有丰富的套管变形资料,因此,可以利用套管变形量进行反演获取地应力。利用已知的套管变形量作为基础条件,构造符合套管在井下的边界椭圆应力模式,选择测点计算最大变形量与测量最大变形量差值的平方为目标优化函数,采用合理的优化技术对位移进行反分析来获取最大和最小地应力。利用该方法对新疆某油田的A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快速有效地计算出套管变形条件下的实际非均匀载荷大小,且计算结果与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出的结果相差不大,可为合理设计套管柱、减少套管损坏提供依据,为油田获取地应力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变形 地应力 反演
下载PDF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slip ruptures for 2015Mw 6.4 Pishan earthquake constrained by static GPS solutions 被引量:5
19
作者 Ping He Qi Wang +2 位作者 Kaihua Ding Jie Li Rong Zo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年第5期323-328,共6页
On 3 July 2015, a Mw 6.4 earthquake occurred on a blind fault struck Pishan, Xinjiang,China. By combining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CMONOC) and other Static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sites... On 3 July 2015, a Mw 6.4 earthquake occurred on a blind fault struck Pishan, Xinjiang,China. By combining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CMONOC) and other Static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sites surrounding Pishan region, it provides a rare chance for us to constrain the slip rupture for such a moderate event.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s up to 12 cm, 2 cm for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respectively,and both the deformation patterns show a same direction moving northeastward. With rectangular dislocation model, a magnitude of Mw6.48, Mw6.3 is calculated based on coseismic,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respectively. Our result indicates the western Kunlun range is still moving toward Tarim Basin followed by an obvious postseismic slip associated with this earthquake. To determine a more reasonable model for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a longer GPS dataset will b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shan earthquak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Coseismic deformation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Model inversion
下载PDF
东北地区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早白垩世变形序列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志宏 朱德丰 +3 位作者 吴相梅 杨建国 林东成 李晓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7-433,共7页
拉布达林盆地为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和第四系。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复杂,主要发育NE向、NEE向和NW向构造,其中NE向构造主要为一系列NE向犁式正断层及其与之相伴的同向正断层组合,NE... 拉布达林盆地为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和第四系。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复杂,主要发育NE向、NEE向和NW向构造,其中NE向构造主要为一系列NE向犁式正断层及其与之相伴的同向正断层组合,NEE向构造具有剪切正断层的性质,NE向和NEE向断层都是形成于塔木兰沟组—伊列克得组沉积时期的控陷断层,它们是形成于同一应力场具有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NW向断层形成较晚,切割了NE向和NEE向断层,具有左行走滑的特征。在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挤压作用,不仅使部分早期NE向控陷正断层发生正反转作用,而且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依据反射地震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确定拉布达林盆地在早白垩世经历了3期变形作用,即塔木兰沟组—伊列克得组沉积时期的NW-SE向的伸展作用、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的NW-SE向挤压作用和伊敏组沉积时期的近EW向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变形序列 伸展构造 反转构造 拉布达林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