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辨证观运用《伤寒杂病论》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痛
1
作者 黄煜 刘春慧 马建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7期90-93,共4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系统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具体而言,外感可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邪入脏腑经络,阻塞经脉气血,损伤脏腑,不通则痛而致...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系统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具体而言,外感可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邪入脏腑经络,阻塞经脉气血,损伤脏腑,不通则痛而致;内伤可因素体禀赋不足、劳倦内伤、饮食失调、七情失节、脏腑经脉失于荣养等,不荣则痛。作者认为,虚劳腹痛属于腹痛的一种证型,以中气虚衰、水湿困脾、脾胃升降失司、肝胆抑郁为根本,外感六淫邪气或是饮食失宜、七情失调等为标,因此治疗上从健运中气着手,兼顾外邪、七情、饮食等,临床上运用小建中汤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劳腹痛 中气虚衰 健运中气 小建中汤 《伤寒杂病论》 经方
下载PDF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在肾系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盛晓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4期147-148,共2页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一理论在治疗肾系疾病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医案举例、分析,强调“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一理论在实际指导临床中的重大意义,强调该理论在病因分析、疾病治疗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理论指导临床,为...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一理论在治疗肾系疾病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医案举例、分析,强调“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一理论在实际指导临床中的重大意义,强调该理论在病因分析、疾病治疗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理论指导临床,为治疗疾病,研究病因,开阔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遗尿 慢性泌尿系感染 慢性肾炎蛋白尿 血尿 淋证 医案
下载PDF
连建伟教授眩晕验案三则赏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潘善余 徐浩娟 连建伟(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546-549,共4页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治疗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以期对临床眩晕的治疗有指导和启发作用。[方法]选择连建伟教授治疗不同证型眩晕验案3则,结合平素跟师随诊的心得体会,详加按评,从病因病机、辨证重点、用方特色等方面探索...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治疗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以期对临床眩晕的治疗有指导和启发作用。[方法]选择连建伟教授治疗不同证型眩晕验案3则,结合平素跟师随诊的心得体会,详加按评,从病因病机、辨证重点、用方特色等方面探索连教授治疗眩晕的特色和经验。[结果]连教授认为眩晕临床多见肝风上扰、气血亏虚、中气下陷3种证型,其辨证重点主要在于两手关脉之表现。所选3则医案,分别代表上述3种证型。肝风上扰者治以平肝息风、清火化痰、养血活血,气血亏虚者治以补益气血,中气下陷者治以补中益气,均取得满意效果。同时连教授强调,眩晕患者多虚实兼夹,实者以风、火、痰、瘀为主,虚者以气虚、血虚为多,治疗时则应全面把握眩晕的病因病机,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患者风、火、痰、瘀、虚的轻重,从多角度入手治疗眩晕。[结论]连建伟教授辨治眩晕,突出关脉的辨证意义,并根据患者风、火、痰、瘀、虚的轻重分3型论治,临床疗效颇佳,其学术观点和临床遣方用药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关脉 肝风上扰 气血亏虚 中气下陷 连建伟 医案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刘清泉教授察舌诊病经验初探
4
作者 黄坡 卢幼然 +2 位作者 李博 郭玉红 刘清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2387-2389,共3页
察舌苔是我们临床中诊察疾病最直接的、最常用的方式,同时舌苔亦是反应人体疾病虚实寒热状态最为直接的外在体现。常规情况下,腻苔在临床中多主湿热、痰浊,而特殊情况下,阴虚、中气虚弱亦可出现腻苔,因此,临床中应该做到知常达变,不拘... 察舌苔是我们临床中诊察疾病最直接的、最常用的方式,同时舌苔亦是反应人体疾病虚实寒热状态最为直接的外在体现。常规情况下,腻苔在临床中多主湿热、痰浊,而特殊情况下,阴虚、中气虚弱亦可出现腻苔,因此,临床中应该做到知常达变,不拘泥于常规,不受限于固定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腻苔 临床诊治 阴虚 中气不足 思路
下载PDF
益气升提法的理论源流及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11
5
作者 朱洁 许骏尧 吴颢昕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439-4441,共3页
益气升提法是中医的基本治法之一。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探讨了益气升提法的理论源流及现代临床应用。总结认为益气升提法首倡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民国初期;在临床运用该法时,应当区分气虚证、气陷证,进而区分上气虚及中气... 益气升提法是中医的基本治法之一。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探讨了益气升提法的理论源流及现代临床应用。总结认为益气升提法首倡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民国初期;在临床运用该法时,应当区分气虚证、气陷证,进而区分上气虚及中气虚,注意鉴别使用。益气升提法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升陷汤等是现代中医的常用方,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中。这些代表方的适应证是有区别的,临床中应当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升提法 气虚 中气下陷证 大气下陷症
原文传递
“尊崇脾土”与慢性肾衰 被引量:3
6
作者 林乐乙 杨秀炜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8期56-57,共2页
慢性肾衰(CRF)代偿期即开始出现脾胃相关证候,随病情进展逐渐增多;脾胃相关虚证与实证所占比例均较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中,与脾胃相关症状占71.4%;应用崇土思想实践于CRF临床,未病防病、已病防传... 慢性肾衰(CRF)代偿期即开始出现脾胃相关证候,随病情进展逐渐增多;脾胃相关虚证与实证所占比例均较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中,与脾胃相关症状占71.4%;应用崇土思想实践于CRF临床,未病防病、已病防传,发生慢性肾衰后,不论患者是否有脾胃虚弱相关表现,均应用健脾理气之品,如炒白术、茯苓等药物,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病程日久,因虚致实,浊毒内蕴,更伤中气,更当调补脾胃,以期补后天以养先天。脾虚湿困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或五皮饮、五苓散利水祛湿,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水。湿阻中焦当以三仁汤清化湿热,二陈汤祛湿化浊,温脾汤温中降逆泻浊。寒热错杂,痞塞中焦,上则呕吐,下则腹泻,则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燮理中焦气机。胃气不降,浊毒内停,微型癥瘕形成,大黄通腑泄浊,祛瘀活血,与本病病机相合。木郁犯土,长期服药,多因情志抑郁,肝气郁滞,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体实践,多用大小柴胡汤加减,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 尊崇脾土 未病防病 已病防传 脾虚湿困 湿阻中焦 胃气不降 木郁犯土 肾阳虚 肾水寒
下载PDF
基于“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论治小儿遗粪症
7
作者 邓媛 赵琼 +1 位作者 周鸿雲 刘茜玮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6-39,共4页
小儿遗粪症归中医“遗矢”之列,以小儿反复且不能自控地排粪为主要表现。本病病因复杂,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但其机制尚未阐明,且西医缺乏根治手段。中医辨治此病有独到优势,笔者结合导师临证经验,从“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理论出发... 小儿遗粪症归中医“遗矢”之列,以小儿反复且不能自控地排粪为主要表现。本病病因复杂,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但其机制尚未阐明,且西医缺乏根治手段。中医辨治此病有独到优势,笔者结合导师临证经验,从“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理论出发,认为中气不足、积滞不化为本病关键病机,情志不畅、气机郁结是其重要病理因素。中气大虚,枢机不利,清阳不升,固摄无权,纳化失常,虚积相合,终致魄门失约,遗粪无度。故治当补益中气,少佐消导,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尤应调畅情志,强化如厕训练,诸法合施,疗效颇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遗粪症 中医辨治思路 中气不足 补中益气汤 临证经验
下载PDF
知常达变疗不寐
8
作者 李芸 张挺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9期41-43,55,共4页
通过对不寐患者的治疗与观察,总结出除外经典证型外的五种常见证型(中气不足、肾阳亏虚、阴虚湿热、气滞血瘀、肝郁血虚),并探讨其证治特点,分享治疗经验。认为辨治不寐应当在掌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知常达变。
关键词 不寐 中医药疗法 中气不足 肾阳亏虚 阴虚湿热 气滞血瘀 肝郁血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