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成人基础/高级生命支持 被引量:22
1
作者 何亚荣 郑玥 +12 位作者 周法庭 姚鹏 唐颂龄 褚莉莉 周婷圆 王智渊 蒋臻 谷志寒 刘伯夫 程涛 周亚雄 余海放 曹钰 《华西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311-1323,共13页
美国心脏协会于2020年10月发表《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该指南在原有院前院内"双五环"生命链的基础上增加复苏后康复环节,形成"双六环"生命链,并对"双六环"生命链中的重要环节... 美国心脏协会于2020年10月发表《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该指南在原有院前院内"双五环"生命链的基础上增加复苏后康复环节,形成"双六环"生命链,并对"双六环"生命链中的重要环节进行更新,主要涉及以下内容:非专业施救者早期开始心肺复苏、肾上腺素的早期使用、实时视听反馈装置的应用、心肺复苏质量的生理监测、双重连续电除颤、静脉通路优先于骨通道、复苏后治疗和神经功能预后评估、复苏后康复、复苏后质量改进、孕妇心脏骤停的救治。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与既往指南推荐内容进行对比,就这些要点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复苏质量 肾上腺素 电除颤
原文传递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心室纤颤时间及心功能分级对除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石宗华 高传玉 +2 位作者 刘林刚 张娆娆 徐瑞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min组(53例)、4~8min组(24例)、〉8min...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min组(53例)、4~8min组(24例)、〉8min组(16例)3组,每组再按先DF还是在5次循环的基本CPR后DF分为两个亚组。观察不同VF时间、DF和CPR先后顺序、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随VF时间的延长,DF成功率明显下降[VF〈4min、4—8min、〉8min组DF成功率分别为83.0%(44/53)、62.5%(15/24)、25.0%(4/16),两两比较均P〈0.01]。VF〈4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CPR者[88.9%(24/27)比76.9%(20/26),P〈0.05];VF4~8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略高于先CPR者[66.7%(8/12)比58.3%(7/12),P=0.09];VF〉8min组,先CPR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DF者[37.5%(3/8)比12.5%(1/8),P〈0.01]。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患者DF成功率逐渐下降[NYHAⅠ~Ⅳ级分别为96.4%(27/28)、80.0%(20/25)、47.8%(11/23)、29.4%(5/17),P〈0.05或P〈0.01]。结论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DF效果的重要因素;DF与CPR的先后顺序应结合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区别对待;NYHA心功能分级较差者应提前做出某些预判及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心室纤颤 除颤 心肺复苏 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原文传递
早期心肺复苏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6
3
作者 吴耀建 曾岚 +2 位作者 徐明霞 杨建涛 邱明霞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心肺复苏失败的因素 ,提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应对策。方法 对我院急诊室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记录完整的 6 6例病历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早期心肺复苏失败主要与病因、院前急救不规范、CPR技术不标准以及急诊外科... 目的 探讨早期心肺复苏失败的因素 ,提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应对策。方法 对我院急诊室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记录完整的 6 6例病历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早期心肺复苏失败主要与病因、院前急救不规范、CPR技术不标准以及急诊外科空白等有密切关系。结论 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 肾上腺素 除颤 呼吸骤停 手术失败
下载PDF
局部相空间压缩实现对时空混沌和螺旋波的控制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军 吴宁杰 +1 位作者 应和平 蒲忠胜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3-248,共6页
采用相空间压缩方法研究时空混沌和螺旋波系统的抑制问题.以局部控制方式将系统变量的幅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对CO在Pt(110)表面氧化模型(Fitzhugh-Nagumo方程)与心肌组织模型(Panfilov方程)的数值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存在外界噪声,该方案... 采用相空间压缩方法研究时空混沌和螺旋波系统的抑制问题.以局部控制方式将系统变量的幅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对CO在Pt(110)表面氧化模型(Fitzhugh-Nagumo方程)与心肌组织模型(Panfilov方程)的数值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存在外界噪声,该方案都可以消除螺旋波和时空混沌;尤其是存在噪声时,相空间压缩控制暂态过程会更短,系统很快达到稳定均匀态(从几个到几十个时间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波 心颤 相空间压缩 时空混沌
下载PDF
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崔耿 徐华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3期2138-214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中山巿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80例实施院前或院内CPR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性别、年龄、心脏按压开始时间、...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中山巿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80例实施院前或院内CPR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性别、年龄、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的差异,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 80例老年患者中CPR成功25例,失败55例。成功组患者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早期进行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并使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电除颤 心脏骤停
下载PDF
概述: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2005 被引量:11
6
作者 沈洪 《医学与哲学(B)》 2006年第8期6-7,10,共3页
2005年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及美国心脏协会(AHA)重新修订了CPR及ECC的推荐方案,并求得学术上的科学共识。“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主要有以下变化。(1)有效的心脏按压;(2)单人CPR按压/通气比30:2;(3)每次人工呼吸为1Sec并... 2005年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及美国心脏协会(AHA)重新修订了CPR及ECC的推荐方案,并求得学术上的科学共识。“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主要有以下变化。(1)有效的心脏按压;(2)单人CPR按压/通气比30:2;(3)每次人工呼吸为1Sec并可见到胸部起伏;(4)除颤时仅做1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2min检查1次心律;(5)认可2003年ILCOR有关1-8岁儿童使用AED的推荐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血管急救 人工呼吸 除颤
下载PDF
心肺复苏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承君 马哲 +4 位作者 白岩松 韩图亚 马永才 曾显坤 迎春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 针对心肺复苏(CPR)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选择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CPR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2001-01 ~2010-01我院收治心室颤动(VF)206例患者,针对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 VF持续时间越长,V... 目的 针对心肺复苏(CPR)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选择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CPR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2001-01 ~2010-01我院收治心室颤动(VF)206例患者,针对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 VF持续时间越长,VF振幅越低,电击除颤成功率越低.VF的频率是(6.79±2.26)Hz时,有较高的电击除颤成功率.结论 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是CPR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CPR) 心室颤动(VF) 电击除颤
下载PDF
Mismatch between Sites of Incidenc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nd Locations of Installe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被引量:8
8
作者 Kyoko Tsukigase Hideharu Tanaka Hiroshi Takyu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7年第6期185-194,共10页
Background: Since 2004, the number of installe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has been increased in Japan annually,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sold AED more than 600,000 units by 2016. Despite there have been a... Background: Since 2004, the number of installe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has been increased in Japan annually,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sold AED more than 600,000 units by 2016. Despite there have been about 130,000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nnually, there have only 1302 cases delivered defibrillation by bystanders at the scene. Therefore, we investigate that number of AED installation and usage rate for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 patients. Methods: Retrospective metropolitan wide cohort study. Subject: Total 13,364 OHCA patients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from Jan. 1 through Dec. 31 in 2012 were eligible for theses analyses. Also, OHCA occurrence place and AED usage rate were studied. Results: 82.8% of OHCA occurred at residences, 10% at outdoors, 6.4% at indoors, only 0.7% at schools. In the other hand, highest bystander’s CPR rates were found in sports facilities and schools (71.4%). The installation rate of AEDs in residences was 9.6%, instead of highest incidence for OHCA patients, school and sports institute made up 21.4% of AED installations, but only 1.0% of the incidences of cardiac arrest. We found that there is a mismatch between incidence sites of cardiac arrest and locations of installed AED. Discussion: It is essential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AED installations. Furthermore, it is desirable to install AEDs in locations where cardiac arrest is liable to occur following guidelines for the proper placement of AEDs, and important to further spread BLS education among the general citiz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D Cardiac ARREST defibrillation BYSTANDER First Aid
下载PDF
长时程室颤先行心肺复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叶华 王吉文 +3 位作者 吴海东 符岳 蒋龙元 黄子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11-913,共3页
目的比较7 min室颤先行心肺复苏2 min后除颤与直接除颤的复苏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猪闭胸电诱发室颤模型,CPR First组优先心肺复苏2 min后连续三次除颤,Shock First组直接予连续三次除颤,观察冠脉灌注压、室颤波频率和振幅变化,... 目的比较7 min室颤先行心肺复苏2 min后除颤与直接除颤的复苏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猪闭胸电诱发室颤模型,CPR First组优先心肺复苏2 min后连续三次除颤,Shock First组直接予连续三次除颤,观察冠脉灌注压、室颤波频率和振幅变化,计算除颤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结果CPR First组先行心肺复苏2 min后可提高初次除颤前的冠脉灌注压、室颤波的频率和振幅,CPR First组比Shock First组有高的除颤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P<0.05)。结论7 min室颤除颤前先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其机制与增加冠脉灌注,改善心脏能量储备,提高室颤波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室颤动 除颤 心肺复苏
下载PDF
猝死的院外急救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海伶 潘世芬 《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2000年第1期34-36,共3页
本文探讨猝死在院外有效、及时、准确的抢救方法。了解国内外在此方面的进展及动态。加强对电除颤的认识,将电除颤列为基本生命支持的一部分。继续普及急救知识,提高猝死的院前急救水平。
关键词 猝死 院前急救 电击除颤 基本生命支持
下载PDF
心搏骤停第一反应人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爽 郭子剑 +5 位作者 陈楚琳 阚庭 王毅欣 刘晶晶 黄燕 桂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63-667,共5页
第一反应人作为急救医疗服务的辅助力量,可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提高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生存率。本文主要针对第一反应人的概念、分类、要求、职能、培训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综述。
关键词 第一反应人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CPR) 除颤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初始可除颤心律的流行病学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燕梅 张婉婉 +3 位作者 张永恕 李万坤 古力文 熊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96-1300,共5页
目的初始可除颤心律是决定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及早识别和除颤是终止可除颤心律的关键。本研究探讨预测初始可除颤心律的流行病学因素。方法以北美复苏终点联盟于2007年至2009年... 目的初始可除颤心律是决定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及早识别和除颤是终止可除颤心律的关键。本研究探讨预测初始可除颤心律的流行病学因素。方法以北美复苏终点联盟于2007年至2009年期间纳入PRIMED研究的成年非创伤性OHCA为对象,分析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及初始心律的流行病学特点,Logistic回归分析初始可除颤心律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13 421例成人OHCA中3 527例(26.3%)为初始可除颤心律,9 894(73.7%)为初始不可除颤心律。初始可除颤OHCA中1850例(52.5%)现场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912例(25.9%)存活出院,745例(21.1%)出院时具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初始不可除颤OHCA中2489例(25.2%)现场ROSC,325例(3.3%)存活出院,197(2.0%)具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男性、院前急救医疗系统反应时间、急救人员或旁观者目击,旁观者心肺复苏、事件发生于公共场合等与初始可除颤心律相关。结论年龄、性别、院前急救系统反应时间、目击状况、旁观者心肺复苏和发生场所等是预测OHCA初始可除颤心律的院前流行病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初始心律 除颤 预后
原文传递
体外除颤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吕鹏飞 叶继伦 +2 位作者 张旭 孙阳 彭嘉鹏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8年第3期188-192,共5页
除颤仪是重要的急救设备,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除颤仪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该文回顾了除颤仪发展历史,对除颤仪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深入分析了除颤仪关键技术,同时对比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展望除颤仪... 除颤仪是重要的急救设备,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除颤仪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该文回顾了除颤仪发展历史,对除颤仪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深入分析了除颤仪关键技术,同时对比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展望除颤仪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 电容充电 经胸阻抗 双相波
下载PDF
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在心脏性猝死抢救中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子春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233-1235,1239,共4页
目的探讨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在心脏性猝死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心脏性猝死患者80例,根据抢救方式不同分为心肺复苏组与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每组40例。心肺复苏组患者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多... 目的探讨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在心脏性猝死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心脏性猝死患者80例,根据抢救方式不同分为心肺复苏组与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每组40例。心肺复苏组患者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在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术的基础上加用多次体外电除颤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复苏5、30 min时的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自主循环恢复即刻与24 h时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及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 BNP)。结果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抢救成功率为22.5%(9/40),显著高于心肺复苏组的5.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30 min时,心肺复苏组与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分别为(8.5±1.0)k Pa与(13.9±1.4)k Pa,高于复苏5 min时的(4.8±1.4)k Pa与(4.8±1.5)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分别为(86.7%±1.8%)与(95.3%±2.0%),高于复苏5 min时的(63.8%±5.7%)与(64.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6.5±0.7)k Pa与(3.4±0.4)k Pa,低于复苏5 min时的(8.8±1.8)k Pa与(8.9±1.8)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心肺复苏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显著低于心肺复苏组的22.5%(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抢救成功后,自主循环恢复24 h时的NSE、c Tn I及NT-pro BNP分别为(95.4±19.2)μg/L、(20.2±8.1)μg/L及(214.6±56.9)ng/L,显著低于心肺复苏组的(138.7±24.7)μg/L、(50.2±14.6)μg/L及(303.8±70.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应用于心脏性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电除颤 心肺复苏
下载PDF
Effect of different resuscitation strategies on post-resuscitation brain damage in a porcine model of prolonged cardiac arrest 被引量:6
15
作者 Gu Wei Hou Xiaomin Li Chuns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9期3432-3437,共6页
Background The choice of a defibrillation or a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first strategy in the treatment of prolonged cardiac arrest (CA)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 Background The choice of a defibrillation or a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first strategy in the treatment of prolonged cardiac arrest (CA)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efibrillation or CPR administered first on neurological prognostic markers in a porcine model of prolonged CA. Methods After 8 minutes of untreate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24 inbred Chinese Wuzhishan minipig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either defibrillation first (ID group, n=12) or chest compression first (IC group, n=12). In the ID group, a shock was delivered immediately. If defibrillation failed to attain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manual chest compressions were rapidly initiated at a rate of 100 compressions/min and a compression-to-ventilation ratio of 30:2. If VF persisted after five cycles of CPR, a second defibrillation attempt was made. In the IC group, chest compressions were delivered first, followed by a shock. After successful ROSC, hemodynamic status and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at 0.5, 1, 2, 4, 6, and 24 hours after ROSC. Porcine-specific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and S100B were measured from sera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Porcine 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 sco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preliminary neurological function following 24 hours recovery. Surviving pigs were sacrificed at 24 hours after ROSC and brains were removed for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Results The number of shocks, total defibrillation energy, and time to ROSC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I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C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C group, S100B expression was decreased at 2 and 4 hours after ROSC, and NSE expression decreased at 6 and 24 hours after ROSC in the ID group. Brain tissue analysis showed that injury was attenuated in the I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C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6 and 24 hours survival rates. Conclusion Defibrillation first may result in a shorter ti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arr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efibrillation SI OOB neuron-specific enolase
原文传递
电除颤技术及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达明 祁震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9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研究电除颤技术及其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方法:在复习电除颤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除颤技术的发展趋势与能量选择;结合"共识",确定电除颤在心肺复苏中所扮演的角色。结果:初期电除颤采用单相波技术,但近年单相波技术呈现... 目的:研究电除颤技术及其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方法:在复习电除颤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除颤技术的发展趋势与能量选择;结合"共识",确定电除颤在心肺复苏中所扮演的角色。结果:初期电除颤采用单相波技术,但近年单相波技术呈现被双相波取代的趋势。双相波技术包括双相切角指数波型和双相方波型。电除颤所需能量因波型而异,即单相波除颤选择较高的能量,双相波选择较低的能量。双相波除颤具有心肌损伤小与成功率高的优势,在可除颤性心脏骤停的急救中,推荐"1次电击+5组心肺复苏"方案。结论:电除颤技术以单相波与双相波为代表,后者优于前者。根据现代急救理念,电除颤必须与心肺复苏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除颤 单相波 双相波 心肺复苏
下载PDF
2005 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诊指南在儿科应用的思考 被引量:8
17
作者 樊寻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88-889,945,共3页
2005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诊指南是尽力在循证基础上制定的,其中基础生命支持内容改变较多,如创伤时如何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和方法;减少呼吸频率及通气量,避免过度通气与保证心脏按压;按压、通气的配合;1岁及... 2005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诊指南是尽力在循证基础上制定的,其中基础生命支持内容改变较多,如创伤时如何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和方法;减少呼吸频率及通气量,避免过度通气与保证心脏按压;按压、通气的配合;1岁及1岁以上小儿可用成人AED除颤等。但本指南是一个国际性的应用指南,其制定更注重可行性与实际效果及利于推广。有些内容仅为专家们达成的共识,尚缺乏科学资料支持。因此,临床更应密切观察治疗反应,在使用中总结经验;更需注意本土化,使之适合国情。强化急救意识,确立急诊思维方法,加强技能培训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指南 胸外按压 室颤 除颤 儿科 自动除颤仪
下载PDF
快速循环刻意练习在麻醉科住院医师电除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志强 李世勇 +3 位作者 刘春艳 罗放 罗爱林 张莉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1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探索快速循环刻意练习在麻醉科住院医师电除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试验对照方法。2019年8月,选择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参加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4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试验... 目的探索快速循环刻意练习在麻醉科住院医师电除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试验对照方法。2019年8月,选择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参加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4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名学员,在教师指导下限时模拟练习电除颤技能。试验组学员采用快速循环刻意练习,对照组学员采用刻意练习,练习结束时及培训结束1年后分别检测两组学员电除颤技能操作,并对两组学员进行培训满意度和独立操作电除颤信心的问卷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学员培训后电除颤技能即刻变化量高于对照组学员[42.0(31.5,46.8)分比23.0(16.8,38.0)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学员培训1年后复测电除颤技能评分与对照组学员比较[62.0(59.0,65.0)分比62.5(59.0,64.0)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员独立完成操作的信心与对照组学员比较[80.0(61.0,97.5)分比80.0(66.5,92.5)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员对培训方法和培训时间安排表示满意的人数均相同,分别为17人和16人。结论快速循环刻意练习有助于提高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后的即刻电除颤技能成绩,学员对快速循环刻意练习与刻意练习的培训体验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教学 麻醉科住院医师 快速循环刻意练习 电除颤 技能培训
原文传递
不同波形自动除颤仪在院外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成杰 关紫云 +1 位作者 李晚泉 何明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自动除颤仪(AED)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心脏按压时间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院外因室颤或者心脏停跳需要除颤的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除颤方法,试验组(n=417)采用双相波除... 目的探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自动除颤仪(AED)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心脏按压时间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院外因室颤或者心脏停跳需要除颤的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除颤方法,试验组(n=417)采用双相波除颤仪,能量150—200J;对照组(n=413)采用单相波除颤仪,能量300—360J。主要观察低能量双相与高能量单相除颤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成功终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后存活到院率。结果共对符合研究要求的830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组患者的安全存活到院率、电击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双相电除颤不仅可更明显地减少电除颤阈值所需要的能量,减少对心肌的损害,而且通过对能量的优化,使除颤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复苏存活者的机体长期存活率均明显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CPR) 除颤 心脏骤停
下载PDF
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抢救探讨 被引量:8
20
作者 金安民 《医药论坛杂志》 2006年第14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成功经验。方法对14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呼吸机械通气及心脏复苏药物应用,对复苏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复苏成功36例,25.35%,有效3... 目的探讨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成功经验。方法对14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呼吸机械通气及心脏复苏药物应用,对复苏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复苏成功36例,25.35%,有效32例,总有效68例47.89%,死亡74例,占52.11%。结论心肺复苏(CPR)愈早,成功率越高。心室颤动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心室静止,及早电击除颤对挽救患者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CPR) 心室颤动 电击除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