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热液集成化在线探测系统拖体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吴鸿云 夏玉东 高宇清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05,共3页
深海热液集成化在线探测系统用于深海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的拖曳式走航探测,其拖体设计为鼠笼式结构,由钢管折弯焊接而成。基于Solidworks的COSMOSWORKS软件,对拖体受力薄弱处侧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侧梁中部外侧受2t作用力,... 深海热液集成化在线探测系统用于深海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的拖曳式走航探测,其拖体设计为鼠笼式结构,由钢管折弯焊接而成。基于Solidworks的COSMOSWORKS软件,对拖体受力薄弱处侧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侧梁中部外侧受2t作用力,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大小分别为340 MPa和0.5mm,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最低安全系数为1.73,侧梁结构可进一步优化。根据承重试验和现场拖曳作业,拖体结构垂向和轴向能承受2t的静载和海底峭壁岩石的巨大冲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 集成化在线探测系统 COSM0sworks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深海热液生物共附生可培养硫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及硫氧化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响 李倩 +4 位作者 高伟 朱云瑾 王汐月 王绪敏 郑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7-448,共12页
[背景]深海热液环境中存在大量H2S及含硫化合物,许多微生物与大型生物形成了紧密的共生体系,例如硫氧化细菌,它们利用其独特的代谢体系协助宿主更好地适应极端环境,但目前尚未对热液底栖生物共附生的硫氧化细菌进行培养鉴定和功能分析。... [背景]深海热液环境中存在大量H2S及含硫化合物,许多微生物与大型生物形成了紧密的共生体系,例如硫氧化细菌,它们利用其独特的代谢体系协助宿主更好地适应极端环境,但目前尚未对热液底栖生物共附生的硫氧化细菌进行培养鉴定和功能分析。[目的]了解深海热液生物共附生硫氧化细菌的种群特征和功能特征,筛选出深海热液生物共附生微生物中的硫氧化细菌,分析其多样性及硫氧化功能,探讨这类细菌与宿主生物的共生关系。[方法]采用3种含硫培养基(M1、SPG、SOB)对热液区生物组织样品中的硫氧化细菌进行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碘量法对典型硫氧化细菌的硫氧化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从热液底栖生物的鳃中分离得到169株硫氧化细菌,分属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占比为73%。硫氧化活性检测结果表明,Thioclava nitratrediucens M1-LQ-LJL-11、Qipengyuania vulgaris M1-TC-YB-4和Dietzia cercidiphylli M1-TC-01-YL-6对硫化物的氧化率较高,分别达到了70.4%、77.7%和69.8%。[结论]通过培养的方法从热液底栖生物中了解到可培养共附生硫氧化细菌主要以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为主,并且具有较高的硫氧化能力,可为宿主解毒热液环境中的H2S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 共附生微生物 硫氧化细菌 多样性 硫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深海热液区化能自养菌Caminibacter profundus氢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点
3
作者 何培青 岳文娟 黄晓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279,共7页
以深海热液区化能自养菌Caminibacter profundus为对象,采用扫描电镜和化学能谱分析,研究了菌株表面形态和矿物元素沉积;同时研究了菌株生长、甲基紫精(MV)还原的氢酶活性及膜结合的类型I NiFe氢酶基因(hynL)表达对盐度、pH和温度几种... 以深海热液区化能自养菌Caminibacter profundus为对象,采用扫描电镜和化学能谱分析,研究了菌株表面形态和矿物元素沉积;同时研究了菌株生长、甲基紫精(MV)还原的氢酶活性及膜结合的类型I NiFe氢酶基因(hynL)表达对盐度、pH和温度几种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菌株表面被Si、Ca、S和Fe等多种元素组成的矿物质层所包裹。不同条件下,菌株生长、MV还原的氢酶活性和hynL的表达趋势相一致,其最适条件为盐度30、pH5.5和55℃培养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改变时,C.profundus通过调控hynL的表达,以调整菌株的能量代谢,维系菌株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区 化能自养菌 Caminibacter profundus 氢酶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底热液科学考察中的机电装备技术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鹰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207-211,共5页
在阐述极端海洋环境研究的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在海底热液口考察工作中的机电装备技术,为我国相关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科学资料。并提出了深海资源开发中机电装备技术方面的一些研究方向。
关键词 极端海洋环境 机电装备
下载PDF
声学法深海热液温度场测量及重建算法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毛洁 吴友凤 +1 位作者 樊炜 潘华辰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39-2344,共6页
介绍了利用声学方法测量深海热液温度场的基本原理。对单峰温度场模型和双峰温度场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重建仿真,给出了重建温度场的三维图和等温线图,计算了重建温度场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比较了增加声学测量路径... 介绍了利用声学方法测量深海热液温度场的基本原理。对单峰温度场模型和双峰温度场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重建仿真,给出了重建温度场的三维图和等温线图,计算了重建温度场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比较了增加声学测量路径后单峰温度场模型的重建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具有较高的重建精度,增加声学测量路径能有效地提高温度场重建精度。湖试实验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可基本还原单峰温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测温 深海热液 重建算法 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南大西洋深海热液区可培养硫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硫氧化特性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鈜绣 姜丽晶 +3 位作者 李少能 钟添华 赖其良 邵宗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100,共13页
【目的】探索南大西洋热液环境中的硫氧化细菌多样性并研究其硫氧化特性。【方法】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获得硫氧化细菌,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富集菌群组成结构,采用离子色谱法对获得的硫氧化细菌硫氧化特性进行检测。【结... 【目的】探索南大西洋热液环境中的硫氧化细菌多样性并研究其硫氧化特性。【方法】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获得硫氧化细菌,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富集菌群组成结构,采用离子色谱法对获得的硫氧化细菌硫氧化特性进行检测。【结果】从南大西洋深海环境样品中共分离到48株菌,分属于alpha-Proteobacteria(28株,58.3%)、Actinobacteria(11株,22.9%)和gama-Proteobacteria(9株,18.8%)共3个门,其中Thalassospira、Martelella和Microbacterium为优势属。DGGE结果表明深海热液环境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丰富且不同站位存在差异。硫氧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约60%的分离菌株具有硫氧化能力,可以氧化S_2O_3^(2–)生成SO_4^(2–)。获得一株硫氧化能力较强的潜在新种L6M1-5,在实验条件下可高效氧化S_2O_3^(2–),最大氧化速率可达0.56 mmol/(L·h)。【结论】南大西洋深海热液环境中可培养硫氧化细菌多样性丰富,为研究热液环境中的硫循环过程提供了实验材料和理论参考;同时高效硫氧化菌的获得,为工业化含硫废水的处理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区 硫氧化菌 多样性 硫氧化特性
原文传递
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电性结构 被引量:11
7
作者 席振铢 李瑞雪 +1 位作者 宋刚 周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95-1401,共7页
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位于水深数千米的大洋洋底,其形态、规模及电性参数难为人知,迄今尚未有由实测数据推导其电性结构的研究.依托于"大洋一号",在大西洋洋中脊、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实施了多次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探测试验,实地采集... 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位于水深数千米的大洋洋底,其形态、规模及电性参数难为人知,迄今尚未有由实测数据推导其电性结构的研究.依托于"大洋一号",在大西洋洋中脊、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实施了多次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探测试验,实地采集热液金属硫化物矿瞬变电磁响应数据,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反演分析.分析表明:大西洋TAG(trans-Atlantic geotraverse)热液区及西南印度洋49°4′E,37°5′S热液区内,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形似生长于洋壳内的"蘑菇",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结构,分布于热液喷口的卤水池内,电阻率约为0.1Ω·m,规模为50~250m,厚度范围为20~50m;热液烟囱直径为10~50m,周围岩石发生热液蚀变,蚀变岩石电阻率在0.2~0.5Ω·m,以热液通道为中心呈圈层状变化.依据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的形态特征及电性参数,矿体的电性结构模型可简化为T型异常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 TAG热液区 西南印度洋热液区 电性结构 海底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一株深海热液口超嗜热古菌的分类鉴定及高温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淑军 陆兆新 +3 位作者 吕明生 刘红飞 徐金利 杨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对一株分离自深海热液口古菌HJ21进行了分类鉴定及高温酶活性的研究。该菌株是极端嗜热的厌氧球菌,直径为1.0~1.2μm。菌株最适生长温度88℃;菌株生长pH为5.0—9.0,最适pH为6.5~7.0;菌株生长NaCI质量浓度为10~50g·L^-... 对一株分离自深海热液口古菌HJ21进行了分类鉴定及高温酶活性的研究。该菌株是极端嗜热的厌氧球菌,直径为1.0~1.2μm。菌株最适生长温度88℃;菌株生长pH为5.0—9.0,最适pH为6.5~7.0;菌株生长NaCI质量浓度为10~50g·L^-1,最适为20g·L^-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HJ21菌株为热球菌属(Thermococcus)。该菌株能产生高热稳定的高温α-淀粉酶、普鲁兰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酶,这些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分别为95、95、100和100℃,α-淀粉酶、普鲁兰酶和α-葡萄糖苷酶在90℃的半衰期分别为5、5和2h;蛋白酶在100℃保温2.5h后仍具有84%的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口 超嗜热古菌 16S RRNA Α-淀粉酶 普鲁兰酶 Α-葡萄糖苷酶 蛋白酶
下载PDF
印度洋深海热液区可培养细菌的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艳 黄晓航 +3 位作者 何培青 彭亚林 林学政 安利国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3-200,共8页
采用MMJ HS寡营养培养基从印度洋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和热液硫化物中分离获得16株细菌,通过16SrDNA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分析,对它们进行了鉴定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2株细菌属于γ-变型菌(γ-Gammaproteobacteria),其中6株属于盐... 采用MMJ HS寡营养培养基从印度洋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和热液硫化物中分离获得16株细菌,通过16SrDNA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分析,对它们进行了鉴定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2株细菌属于γ-变型菌(γ-Gammaproteobacteria),其中6株属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4株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2株属于食碱菌属(Alcanivorax);其余4株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其中1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分离获得的16株细菌中,4株为革兰氏阳性细菌,12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H2S反应、吲哚测定反应、M.R和V-P均呈阴性。本研究为深入认识和开发利用深海热液区微生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区 可培养 16S RDNA基因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深海拖曳式瞬变电磁的响应规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胜 席振铢 +3 位作者 宋刚 李波 左立标 侯海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5-610,共6页
通过分析深海堆积型热液硫化矿的电性特征,建立探测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床地电模型;运用瞬变电磁全空间理论计算方法,模拟计算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床瞬变电磁响应,为设计深海拖曳式瞬变电磁系统提供依据。计算结果表明:深海与无海水... 通过分析深海堆积型热液硫化矿的电性特征,建立探测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床地电模型;运用瞬变电磁全空间理论计算方法,模拟计算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床瞬变电磁响应,为设计深海拖曳式瞬变电磁系统提供依据。计算结果表明:深海与无海水情况下的瞬变电磁相比,响应曲线形态变化不大,响应幅值显著增加;拖曳高度严重降低了低阻矿化层的瞬变电磁响应幅值;随着拖曳高度的增加,低阻矿化层的异常响应向后延迟并迅速衰减,当拖曳高度超过50 m时异常响应将难以分辨;在一般情况下,在1-100 ms时窗内可以探测到海底金属硫化矿层引起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曳式瞬变电磁 深海热液硫化矿 拖曳高度 观测时窗
下载PD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sediments along the Eastern Lau Spreading Centre 被引量:6
11
作者 WEI Manman ZHANG Rubing +4 位作者 WANG Yuguang JI Houguo ZHENG Jia CHEN Xinhua ZHOU Hongb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42-51,共10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microbial structures and diversities in five active hydrothermal fields' sediments along the Eastern Lau Spreading Centre (ELSC) in the Lau Basin (southwest Pacific). Micro...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microbial structures and diversities in five active hydrothermal fields' sediments along the Eastern Lau Spreading Centre (ELSC) in the Lau Basin (southwest Pacif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surveyed by 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d clone library analysis of 16S rRNA genes.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among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five deep-sea hydrothermal sites were revealed by DGGE profiles. Cluster analysis of DGGE profiles sepa- rated the five hydrothermal samples into two groups. Four different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ies, repre- senting two selected hydrothermal samples (19-4TVG8 and 19-4TVG11), were constructed. Twenty-three and 32 phylotypes were identified from 166 and 160 bacterial clones respectively, including 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 Firmicutes, Nitrospirae and Planctomycetes. The phylum Proteobacteria is dominant in both bacterial libraries with a predominance of Gamma-Proteobacteria. A total of 31 and 25 phylotypes were obtained from 160 and 130 archaeal clones respectively, including 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ic Group, Marine Group Ⅰ and Ⅲ, Marine Benthic Group E, Terrestrial Hot Spring Crenarchaeota and Deep-sea Hy- drothermal Vent Euryarchaeota. These results show a variety of clones related to those involved in sulfur cycling, suggesting that the cycling and utiliza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may extensively occur in the Lau Basin deep-sea hydrothermal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diversity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DGGE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ies
下载PDF
一株深海热液环境来源的PAHs降解菌TVG9-Ⅶ的系统发育与降解基因 被引量:7
12
作者 董纯明 陈亮 +1 位作者 廖悦婷 邵宗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48-1554,共7页
【目的】对一株深海热液环境来源的多环芳烃(PAHs)降解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降解特性和降解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对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进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利用GC-MS测定其对PAHs的降解率;通过构建... 【目的】对一株深海热液环境来源的多环芳烃(PAHs)降解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降解特性和降解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对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进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利用GC-MS测定其对PAHs的降解率;通过构建基因组Fosmid文库,克隆PAHs降解基因簇;并利用RT-PCR和qPCR研究关键降解酶基因在不同PAHs诱导下的表达情况。【结果】从西南太平洋劳盆地热液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PAHs降解菌株TVG9-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与该属的Novosphingobium indicum H25T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它们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7%。该菌株在21 d内对菲、荧蒽和芘的降解率分别为95.2%,57.3%和69.6%。从Fosmid文库中筛选得到一个负责PAHs降解的上游基因簇,包含了PAHs起始降解双加氧酶大小亚基(pheA1a/b)基因和一个脱氢酶基因;RT-PCR和qPCR实验表明,双加氧酶大亚基基因pheA1a在菲的诱导下上调表达4.2倍,而在萘及高环荧蒽和芘的诱导下无上调。【结论】菌株TVG9-Ⅶ是Novosphingobium属深海热液来源的PAHs降解菌,具有良好的降解特性,特别是对高环PAHs的降解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区 新鞘氨醇杆菌 多环芳烃 降解基因簇 双加氧酶
原文传递
深海热液活动环境场参数及模型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夏建新 韩凝 任华堂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54,共7页
深海热液活动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近年有关热液活动的各种模型,系统分析比较了热液柱的上升高度与热通量等参数变化规律,并对现有的热液羽状流模型和考虑洋壳特性的经验模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热液柱上升高度与... 深海热液活动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近年有关热液活动的各种模型,系统分析比较了热液柱的上升高度与热通量等参数变化规律,并对现有的热液羽状流模型和考虑洋壳特性的经验模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热液柱上升高度与底部横向流和热源特性密切相关,单个热液喷口热通量和羽状热液柱中性浮力层模型热液热通量达109W/m2;(2)热液羽状流受多种因素影响,热液柱面积的轮廓,羽状热液柱各处的含盐量、潜在温度、速度可随深度改变发生变化;(3)考虑洋壳特性后,其浮力通量和热液柱最大的上升高度均有变化,上升高度可达1000多m,热通量达108W/m2。上述模型和参数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热液羽流运动机制和建立热液活动正演和反演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热液活动 上升高度 热通量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岩石声学特性
14
作者 揭天愚 周建平 +4 位作者 陶春辉 王汉闯 李倩宇 吴涛 刘隆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西南印度洋中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热液区具有潜在发育的大规模硫化物矿床,当前正在开展SWIR硫化物矿产资源评价。测量分析硫化物和不同围岩的声速等物性特征是硫化物近底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基础。该文对西南印度洋中... 西南印度洋中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热液区具有潜在发育的大规模硫化物矿床,当前正在开展SWIR硫化物矿产资源评价。测量分析硫化物和不同围岩的声速等物性特征是硫化物近底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基础。该文对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的硫化物和围岩等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物性测量,结合岩石物性(包括密度、孔隙度、P波速度)与矿物组成,深入分析了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岩石声速变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WIR热液区围岩的P波速度受到岩石骨架矿物、孔隙和围压的影响。由于岩石孔隙度总体偏小,对P波速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围压的增加使岩石微裂缝和孔隙逐渐闭合,P波速度呈非线性指数变化。蚀变作用导致了矿物成分改变,是影响围岩声速的最关键因素。单一物性参数测量结果可能存在多解性,联合波速、密度、磁性和电性等多物性参数测量有利于岩性区分。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识别硫化物和围岩,为我国西南印度洋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地震勘探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深海热液区 岩石声学特性 岩石物性测量 P波速度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欣 邵宗泽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7,共7页
提取东太平洋海隆区深海热液系统沉积物样品的总DNA,构建沉积物中的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通过PCR-RFLP分析与序列测定,对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沉积物中的36个克隆代表的22种基因型分别属于... 提取东太平洋海隆区深海热液系统沉积物样品的总DNA,构建沉积物中的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通过PCR-RFLP分析与序列测定,对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沉积物中的36个克隆代表的22种基因型分别属于7个主要类群,其中变形菌(Proteobacteria)的γ-亚群为优势菌群,α-和β-亚群也均有分布;而硫氧化相关共生菌的属(sul-fur-oxidizing symbionts)为优势种属.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该沉积物中细菌主要是跟共生有关、跟C、S代谢相关,大多还能在无氧和高温环境的条件下生存,说明采样点具有典型的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特点,甲烷代谢和硫代谢在该区域的深海物质能量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另外大量新的极端微生物的存在,预示着该区域的微生物资源有着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海隆 深海热液区 16S RDNA 基因文库 RFLP
下载PDF
深海热液区微生物群落与环境适应性机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维殳 肖湘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0-671,共12页
深海热液区是最典型的深海高温环境,其剧烈变化的理化环境成为热液微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支持着极大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热液区是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环境.生活在热液区周围的微生物同时面临深海高静水压,以及热液喷口周围温度、pH... 深海热液区是最典型的深海高温环境,其剧烈变化的理化环境成为热液微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支持着极大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热液区是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环境.生活在热液区周围的微生物同时面临深海高静水压,以及热液喷口周围温度、pH、盐度、氧化还原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剧烈波动.由于热液区的理化特性与早期地球环境有一定相似性,因此被认为可能是生命起源的摇篮.了解深海热液高温高压环境中生命的环境适应、生命边界和演化过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类早期生命形态,为探究生命起源、生命与地球协同演化以及探索域外生命提供重要的科学认知和理论基础.在过去近40年,已有大量针对深海热液微生物的研究报道和综述发表.本文基于深海原位检测和实验室模拟技术发展带来的新认知,由宏观到微观,从热液生态系统形成与群落演替、多样性成因、多因子环境适应等三个方面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围绕深海热液微生物的前沿研究,并讨论了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时间尺度在上述研究中的影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 极端微生物 环境适应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青 谢运标 +1 位作者 陈逍遥 周梅先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16-524,共9页
采用PCR-RFLP方法对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古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中随机挑取的296个阳性克隆分属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47.64%)、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44.93%)、泉古菌门(C... 采用PCR-RFLP方法对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古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中随机挑取的296个阳性克隆分属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47.64%)、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44.93%)、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6.77%)和未分类古菌(0.68%),其中优势菌群为奇古菌门的亚硝化侏儒菌属(Nitrosopumilus,35.47%)和广古菌门的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27.03%),DHVE3、DHVE5、DHVE6、MBGB和MBGE类群在沉积物样品中也均有发现.另外,3个站位沉积物中古菌类群组成存在差异,S5-TVG1站位样品文库的97个古菌克隆分属奇古菌门(49.48%)、广古菌门(49.48%)和泉古菌门(1.03%),S14-TVG10站位样品文库的103个古菌克隆由奇古菌门(84.47%)和广古菌门(15.53%)组成,S16-TVG12站位样品文库的96个古菌克隆包括广古菌门(71.88%)、泉古菌门(19.79%)、奇古菌门(6.25%)和未分类古菌(2.08%).研究结果表明,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丰富,存在着许多新的古菌菌群;不同站位古菌菌群结构以及多样性存在差异,这与其所处环境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东太平洋海隆 深海热液区 沉积物 古菌多样性 PCR-RFLP分析
下载PDF
深海热液羽流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楼映中 韩喜球 +2 位作者 贺治国 王叶剑 邱中炎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4-208,共15页
建立了基于雷诺平均方法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以模拟深海层化环境下高温热液羽流的上升、扩散和湍流混合过程,并应用于研究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羽流的特性.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分析了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重点讨论了喷口流量、... 建立了基于雷诺平均方法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以模拟深海层化环境下高温热液羽流的上升、扩散和湍流混合过程,并应用于研究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羽流的特性.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分析了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重点讨论了喷口流量、环境浮力频率等因素对羽流运动过程的影响.计算得到了层化海洋环境中热液羽流的三层流场结构形态以及最大上升高度、中性浮力高度等关键环境参数.结果表明,经典卷吸假设仅适用于0.6倍最大上升高度以下的羽干区域,而中性层水平输运和羽帽区循环等作用使得羽流上部具有复杂的结构;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均在热液口附近达到最大值,而湍流黏度的最大值却出现在羽帽区,说明羽帽区存在强烈的湍流混合.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对大糦热液区所探测到的热液羽状流进行了定量模拟,其结果得到了现场观测数据的验证,并估计了高温热液喷口的热通量约为39.38 MW.研究结果对海底热液喷口的示踪、海洋物质能量循环过程研究和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与环境评价具有支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羽流 层化 湍流混合 卷吸系数 计算流体力学 大糦热液区 印度洋
原文传递
劳盆地深海热液喷口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曼曼 王玉光 +1 位作者 郑甲 周洪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8-543,共6页
采用PCR-RFLP技术调查了劳盆地深海热液喷口两位点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劳盆地深海热液喷口沉积物环境中细菌多样性十分丰富,样品DY1中发现6个细菌类群,DY2中则存在4个细菌类群,其中Gammaproteobacteria细菌亚群和Epsilonp... 采用PCR-RFLP技术调查了劳盆地深海热液喷口两位点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劳盆地深海热液喷口沉积物环境中细菌多样性十分丰富,样品DY1中发现6个细菌类群,DY2中则存在4个细菌类群,其中Gammaproteobacteria细菌亚群和Epsilonproteobacteria细菌亚群在两文库中均占据最大比例,为沉积物样品中的优势菌群。另外,在克隆文库中还发现了一些与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同源性较低的类群,从而说明劳盆地深海热液喷口沉积物中存在特有的微生物种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多样性 劳盆地深海热液喷口 PCR—RFLP 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多重极端环境中的生命:深海热液中的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laes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维殳 肖湘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0-481,共12页
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ales是一类在类早期地球环境深海热液系统中常见的优势微生物类群,同时也是一类很好地适应了热液系统中剧烈波动的理化因子的微生物,部分Thermococcales微生物具有惊人的生长跨度(超过40℃的温度生长跨度、超过5个p... 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ales是一类在类早期地球环境深海热液系统中常见的优势微生物类群,同时也是一类很好地适应了热液系统中剧烈波动的理化因子的微生物,部分Thermococcales微生物具有惊人的生长跨度(超过40℃的温度生长跨度、超过5个pH单位的pH生长跨度以及超过80 MPa的压力生长跨度),同时与其他绝大多数微生物相比具有较小的基因组(<2.3 Mb).有关Thermococcales在不同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发现,其特殊的代谢途径与多重极端环境适应相关,这些代谢途径包括:相容性溶质、能量代谢、膜脂、氨基酸代谢及抗氧化途径,进而发现可能存在应对多重极端环境的共同适应机制.研究Thermococcales的共同适应机制,可帮助探索深部生物圈这样低能、高温极端环境下(包括域外)微生物的生存策略,将为探究早期生命的代谢特点,进而更好地理解生命起源提供宝贵的模型和研究思路,也为合成生物学研究及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借鉴与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coccales 深海热液 多重极端环境 适应性 超嗜热古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