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脑氧饱和度监测对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孙聪 皮晓丽 +2 位作者 陈莹 刘刚 王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31-636,共6页
目的探索心血管手术中脑氧饱和度值(rSO_2)的降低与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性,观察术中干预调节rSO_2能否降低POCD的发生率。方法将接受深低温停循环患者31例纳入实验组,并进一步随机分为干预组(n=11,体外循环期间维持rSO_2... 目的探索心血管手术中脑氧饱和度值(rSO_2)的降低与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性,观察术中干预调节rSO_2能否降低POCD的发生率。方法将接受深低温停循环患者31例纳入实验组,并进一步随机分为干预组(n=11,体外循环期间维持rSO_2不低于基础值的20%)和非干预组(n=20,对rSO_2不做任何调节)。同时将体外循环相同时长患者21例纳入对照组。2组患者术中均采用近红外光谱仪持续监测rSO_2。术后1周评价每组患者POCD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左脑rSO_2降低基础值20%以下及POC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rSO_2的降低与POCD之间有相关性(P<0.05)。干预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手术中rSO_2降低可能诱发POCD,术中维持rSO_2可减少POC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氧饱和度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深低温停循环 体外循环 心血管手术
下载PDF
体外循环技术用于非心脏外科手术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佳春 骆荩 王加利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4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 (CPB)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技术特点及体会 ,探讨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 39例患者 ,其中布加氏综合征行根治术 2 9例 ;颅内巨大基底动脉瘤行夹闭术 4例 ;右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行右肾及瘤栓清除术 2例 ;气...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 (CPB)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技术特点及体会 ,探讨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 39例患者 ,其中布加氏综合征行根治术 2 9例 ;颅内巨大基底动脉瘤行夹闭术 4例 ;右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行右肾及瘤栓清除术 2例 ;气管癌气管梗阻行激光造孔气管内记忆合金成形术 2例 ;气管淀粉样变气管镜下行梗阻疏通术 1例 ;肝脏巨大平滑肌脂肪瘤切除余肝原位移植术 1例。CPB技术分别采用深低温停循环 (DHCA) 2 6例 ,其中包括股动 -静脉转流 (FA -V)未开胸 4例 ;深低温低流量灌注 (DHLF) 9例 ;常温静脉 -静脉 (NHV -V)转流 1例 ;NHV -V体外膜肺氧和 (ECMO)呼吸支持 2例 ;常温股动 -静脉 (NHFA -V)无泵ECMO 1例。结果 CPB转流时间 2 72 31 (1 4 6 .0 0± 4 1 .6 2 )min ;心脏阻断时间 2 81 1 3(5 6 .95± 2 3.0 2 )min ;DHCA时间 1 4 6 3(2 9.4 2± 1 1 .36 )min。低温组最低鼻咽温 1 2 .4 2 0 .7(1 6 .78± 1 .96 )℃ ,最低肛温 1 7.82 5 .0 (2 1 .5 7± 1 .96 )℃。 35例低温停跳者自动复苏 1 9例(5 4 .2 8%)。手术均获得成功 ,术后早期死亡 2例 ,1例肾癌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另 1例布加氏综合征术后 2周因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结论 尽管CPB存在着一定的创伤性、技术性和费用问题 ,但对某些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B 非心脏外科手术 转流 DHCA 巨大 体外循环技术 静脉 布加氏综合征 肾癌 梗阻
下载PDF
深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对婴儿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苏肇伉 孙勇 +2 位作者 杨艳敏 张海波 徐志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 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深低温低流量(DHLF)两种转流方法对先心病婴儿肺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 20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DHCA组和DHLF组。分别于转流前(TO),转流结束后5min(TI),转流结束后2h(T2),测定肺静态顺应... 目的 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深低温低流量(DHLF)两种转流方法对先心病婴儿肺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 20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DHCA组和DHLF组。分别于转流前(TO),转流结束后5min(TI),转流结束后2h(T2),测定肺静态顺应性(Cstat)、肺气道阻力(Raw)、呼吸指数(RI)值。结果 1.DHLF组术后ICU滞留时间明显高于DHCA组(P<0.05)。2.转流结束后(T1,T2)DHCA组和DHLF组的Cstat都较体外循环开始前(TO)明显降低(P<0.01),Raw、RI都明显升高(P<0.01);T2时在Cstat方面,DHLF组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DHCA组(P<0.01),RI方面增加的程度明显大于DHCA组(P<0.01)。结论 DHLF和DHCA两种转流方法都能明显引起先心病婴儿肺功能受损,但DHLF较DHCA对肺的损伤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 体外循环 婴儿 肺功能
下载PDF
早期巨噬细胞激活和核因子-κB活性在深低温停循环肺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波涛 郑景浩 +3 位作者 徐志伟 刘锦芬 苏肇伉 丁文祥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核因子kappaB(NF-κB)活性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DHCA幼猪模型的建立,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肺组织巨噬细胞的激活、NF-κB的表达... 目的探讨早期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核因子kappaB(NF-κB)活性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DHCA幼猪模型的建立,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肺组织巨噬细胞的激活、NF-κB的表达以及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来检验巨噬细胞激活和NF-κB活性在DHCA肺损伤中的作用。结果NF-κB表达和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与DHCA缺血-再灌注呈时间依赖性,且在DHCA缺血-再灌注1.5h时NF-κB的表达达到高峰,此时肺组织的炎性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主。结论早期巨噬细胞的激活和NF-κB活性可能加重DHCA肺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KAPPA B 深低温停循环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多形核粒细胞渗透和早期NF-κB活性与深低温停循环肺损伤的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波涛 郑景浩 +3 位作者 蒋祖明 俞晓青 邹文燕 徐志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and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不同时段肺组织内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炎症因子和多形核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cells,PMNs)的变化,推测PMNs渗透和早期NF-κB活...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and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不同时段肺组织内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炎症因子和多形核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cells,PMNs)的变化,推测PMNs渗透和早期NF-κB活性在DHCA肺损伤早期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肺保护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幼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常温平行循环组(对照组)和DHCA缺血-再灌注组(实验组),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检测NF-κB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平行循环前肺组织标本中NF-κB均为阴性,胞核未见棕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缺血-再灌注0.5h时肺组织细胞核内NF-κB的表达达到高峰,且棕染的细胞核以PMNs为主;而对照组平行循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组织标本仍为弱阳性。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缺血-再灌注1h时较再灌注前含量有显著性变化(P<0.05),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则在缺血-再灌注1.5h时较再灌注前有显著的变化(P<0.05);对照组平行循环后各时点与平行循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行循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CA的早期激活NF-κB可能在DHCA肺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kappa B 深低温停循环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肾功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赵东 王春生 +1 位作者 洪涛 丁文军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1-272,共2页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对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总结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与45例单纯体外循环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引起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对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总结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与45例单纯体外循环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引起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肾功能衰竭者12例,其中氮质血症期7例,尿毒症期5例。经过治疗,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其中40例康复出院,5例死亡,病死率11.1%。结论:降低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主要在于对术前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术中术后积极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体外循环 肾功能衰竭
下载PDF
改良深低温动物模型的脑保护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董斌 罗其中 +4 位作者 江基尧 钟春龙 邱永明 陆兆辉 贾怡昌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2期1011-1013,1020,共4页
目的研究猪改良深低温动物模型深低温不停循环 (DHNCA) 90min期间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假手术组 (n =4 ) ,37℃不予特殊处理 ;实验组 (n =6 ) ,18℃DHNCA 90min ,复温后观察生理指标变化、脑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 ,分子生物学... 目的研究猪改良深低温动物模型深低温不停循环 (DHNCA) 90min期间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假手术组 (n =4 ) ,37℃不予特殊处理 ;实验组 (n =6 ) ,18℃DHNCA 90min ,复温后观察生理指标变化、脑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 ,分子生物学检测即早基因c fos和c jun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光镜下可见到少量神经元形态学改变 ;电镜下线粒体形态基本正常 ,突触前膜有大量囊泡聚集 ;RT PCR提示c fos和c jun表达上调。结论猪改良动物模型在深低温脑保护研究中有效简便。DHN CA 90min对神经组织无明显损害 ,为深低温脑保护液辅助灌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 动物模型 脑保护 c—fos 改良 实验 表达 生理指标 果实 超微结构变化
下载PDF
主动脉弓动脉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东 王春生 +2 位作者 洪涛 丁文军 杨守国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4-785,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总结42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 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及治疗效果,并与42例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置换术(Bentall 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42例主动脉弓...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总结42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 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及治疗效果,并与42例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置换术(Bentall 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42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 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12例,其中单纯肺部并发症7例,同时并发其它脏器病变5例。经过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情况改善,其中37例 康复出院,5例死亡,死亡率11. 9%。结论:降低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主要在于对术前高危因素的重 视及术中、术后积极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动脉瘤 肺部并发症 深低温停循环
下载PDF
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31
9
作者 刘维永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50-53,共4页
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 ,死亡率和病残率均很高。近几年在保留和不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重建术治疗升主动脉瘤 ,弓部主动脉瘤切除与脑保护 ,胸主动脉瘤或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与脊髓保护 ,以及主动脉腔内支架移植术等方面取得了... 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 ,死亡率和病残率均很高。近几年在保留和不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重建术治疗升主动脉瘤 ,弓部主动脉瘤切除与脑保护 ,胸主动脉瘤或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与脊髓保护 ,以及主动脉腔内支架移植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手术死亡率已从 31.4 %下降至 3.3%~ 4 .8%。胸主动脉瘤 ,特别是主动脉夹层系一全身性主动脉病变 ,近年来手术疗效有所改善 ,但远期复发率和再手术率仍较高。主动脉内支架移植与外科手术结合应用 ,对复杂的伴有降主动脉病变的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 ,可能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深低温停循环 象鼻技术 腔内支架移植 治疗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治疗 被引量:20
10
作者 尚蔚 刘楠 +1 位作者 孙立忠 贾世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主动脉替换手术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ARD)发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02例,在DHCA(鼻温降至22℃)下行主动脉弓替换。ARD定义...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主动脉替换手术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ARD)发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02例,在DHCA(鼻温降至22℃)下行主动脉弓替换。ARD定义为术后72 h内发生的低氧血症(PaO2/FiO2<150),除外术后心源性肺水肿、肺部感染、血/气胸等因素引起的低氧血症。27例患者术后发生ARD,发生率13.4%(27/202)。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RD组和非ARD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ARD诊断后立即采取①肺保护性通气;②膨肺;③提高心排量等综合治疗。结果:ARD组体质量指数和DHCA时间明显高于非ARD组(P<0.05)。27例ARD患者经治疗后,26例成功拔除气管插管,仅1例因机械通气时间>7 d行气管切开,术后20 d拔除气切套管出院。ARD平均持续时间3.2 d,住ICU时间(4.5±2.1)d,ARD组无医院死亡。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ARD发生率为13.4%,肺保护性通气结合综合治疗策略对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ARD有很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深低温停循环 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肺保护性通气.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上腔静脉逆行灌注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孙衍庆 董培青 +3 位作者 杨传瑞 宋瑞 周其文 王京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5-27,64,共4页
1992.9~1993.7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连续上腔静脉逆行灌注下行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12例。病变侵及主动脉右弓、主动脉弓或弓降部,包括Bentall手术、高位右弓峡替换10例;主动脉升、弓、降... 1992.9~1993.7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连续上腔静脉逆行灌注下行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12例。病变侵及主动脉右弓、主动脉弓或弓降部,包括Bentall手术、高位右弓峡替换10例;主动脉升、弓、降部替换,头臂动脉移植1例;大动脉炎、升主动脉全长狭窄行长补片成形术1例。病人全部存活。DHCA逆行灌注时间27~81min,病人均于术后4小时内清醒,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测定入脑血和出脑血氧含量及乳酸水平,证明逆行灌注期间脑组织有氧利用,乳酸含量增高不明显。本方法延长了单纯DHCA的安全时限,为升主动脉特别是弓部动脉瘤手术提供了安全的保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深低温停循环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经右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兔体外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九光 龙村 +8 位作者 姚忠喜 刘旭 郑红 黑飞龙 史世勇 温复兴 李景文 刘晋萍 冯正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 建立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及深低温停循环 (deephypothermiacirculatoryarrest,DHCA)时选择性脑灌注 (selectivecerebralperfusion,SCP)兔模型。方法 选用大耳白兔2 9只 ,经右锁骨下动脉及右房插管建立CPB ,鼻温... 目的 建立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及深低温停循环 (deephypothermiacirculatoryarrest,DHCA)时选择性脑灌注 (selectivecerebralperfusion,SCP)兔模型。方法 选用大耳白兔2 9只 ,经右锁骨下动脉及右房插管建立CPB ,鼻温 2 0℃时停循环或SCP 80min,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气变化。结果 在CPB中动物血流动力学稳定 ,心脏自动复跳率较高 ,为 75 .9%。自制微型氧合器氧合性能完全符合满意CPB标准。结论 经右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兔体外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建立的模型安全、稳定、简单、实用 ,是进行深低温停循环时选择性灌注脑保护研究的较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脑保护 深低温停循环 脑缺血
原文传递
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3
作者 田鑫 江基尧 +7 位作者 邱永明 徐纪文 王勇 王桂松 王宇 钟春龙 罗其中 朱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7-420,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对其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动脉血气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 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对其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动脉血气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同时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复苏 大鼠 脑组织 临床应用 动脉血气 异常改变 自主 结论 基本条件
原文传递
不同温度复温护理对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儿术中脑保护的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贺丽萍 刘佩珍 +1 位作者 曹凡 袁惠莉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年第12期886-891,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复温护理对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儿术中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8℃组和43℃组各12例,将充气加温毯分别设置为相应的温度于术中主动脉开放后对患儿进行复温护理...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复温护理对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儿术中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8℃组和43℃组各12例,将充气加温毯分别设置为相应的温度于术中主动脉开放后对患儿进行复温护理。记录2组患儿月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术后住院天数等一般情况,分别于患儿入手术室时(T0)、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阻断前(T2)、深低温停循环前(T3)、开始复温(T4)、肛温至30℃(T5)、肛温至33℃(T6)、肛温至35℃(T7)、体外循环停机前(T8)、手术结束时(T9)10个时间点抽取0.5 ml动脉血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血乳酸的含量,并于T0、T1、T3、T8及T9时间点记录患儿体温。结果在T0、T1、T3、T8及T9时间点,2组间患儿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组和43℃组组内各时间体温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F值为5172.087和3535.935,P<0.01)。在T0~T9时间点,38℃组和43℃组患儿体内PAF、NSE和乳酸含量均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P<0.01)。43℃组患儿在T8、T9时PAF含量分别为(20.34±4.70)、(25.46±7.75)μg/L,低于38℃组患儿的(25.20±3.80)、(34.97±8.5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7.769,P=0.011;F值为8.193,P=0.009)。43℃组患儿在T8、T9时NSE含量分别为(22.13±5.13)、(28.15±7.90)μg/L,低于38℃组患儿的(26.92±3.89)、(36.57±8.9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656,P=0.017;F值为6.012,P=0.023)。43℃组患儿在T4~T9时血乳酸含量分别为(2.77±0.70)、(2.93±0.69)、(3.13±0.77)、(3.39±0.64)、(3.77±0.86)、(3.83±0.62)mmol/L,低于38℃组患儿的(3.57±0.87)、(3.82±0.80)、(4.35±0.89)、(4.60±0.95)、(4.79±0.94)、(4.92±0.9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125~11.551,P值为0.022~0.003)。结论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尽管实施38℃和43℃的体温护理均能保证患儿术中复温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护理 婴幼儿 深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复温
原文传递
近红外分光仪在婴幼儿体外循环脑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继红 苏肇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 在不同体外循环 (CPB)模式下 ,探讨近红外分光仪 (NIRS)在脑氧合功能监测方面的价值。 方法 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肺动脉高压 (PH)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2 4例 ,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3组 ,中度低温体外循环(MHCPB)组 (n=6 ) ,深低... 目的 在不同体外循环 (CPB)模式下 ,探讨近红外分光仪 (NIRS)在脑氧合功能监测方面的价值。 方法 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肺动脉高压 (PH)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2 4例 ,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3组 ,中度低温体外循环(MHCPB)组 (n=6 ) ,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 (DHL F)组 (n=6 )和深低温停循环 (DHCA)组 (n=12 ) ,应用 NIRS测定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 (Hb O2 )、还原血红蛋白 (Hb D)、细胞色素 aa3(Cyt Ox)和氧合血红蛋白最低点持续时间 (Hb O2 - NT) ,CPB后 2分钟、降温末、复温末和术后 6小时分别抽颈静脉球血测定乳酸值 (L act)和特异性神经源性烯醇化酶 (NSE) ,术前、术后测定脑电图各 1次 ,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MHCPB组和 DHL F组 NIRS测定的指标与生化指标和脑电图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而 DHCA组 Hb O2 、Cyt Ox的最小值和 Hb O2 - NT与复温末 L act和 NSE值显著相关 ,Hb O2 - NT小于 35分钟的患者均无脑功能损伤表现。 结论 DHCA组 NIRS测定指标中的 Hb O2 、Cyt Ox最小值和 Hb O2 - NT与反映脑损伤的其它指标显著相关 ,Hb O2 - NT是预测停循环安全时限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分光仪 婴幼儿 体外循环 脑功能 监测 临床应用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心内直视手术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旺涛 通耀威 +3 位作者 王于强 张馗 雷泓 宋云林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3年第2期85-91,共7页
目的通过荟萃(Meta)分析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知网、万方、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于2022年5月1日之前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由2位参与者筛选文献... 目的通过荟萃(Meta)分析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知网、万方、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于2022年5月1日之前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由2位参与者筛选文献,制定表格并提取数据,选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量表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健性,进一步绘制漏斗图估计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计2540例AAAD患者,其中男性1897例,占比74.69%,共计发生POD 952例,发病率报告范围为24.25%~50.45%之间,POD合并发病率为0.37(P<0.001),共纳入20个独立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低氧血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电解质紊乱、咪达唑仑用量、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延长合并效应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是AAAD患者发生POD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术后低氧血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电解质紊乱、咪达唑仑用量、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延长等是AAAD患者发生POD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体外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荟萃分析
下载PDF
急性复杂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17
作者 邓宏平 王志维 +2 位作者 夏军 胡小平 江万里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10期762-766,共5页
目的:评价急性复杂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改良双侧选择性顺行脑保护的效果及升主动脉插管、左锁骨下动脉(LSA)“开窗”技术对手术风险的影响。方法122例急性复杂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改良全主动脉弓置换加降主... 目的:评价急性复杂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改良双侧选择性顺行脑保护的效果及升主动脉插管、左锁骨下动脉(LSA)“开窗”技术对手术风险的影响。方法122例急性复杂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改良全主动脉弓置换加降主动脉内支架象鼻植入术,按照脑保护及动脉供血管插管方式分为单侧脑保护组与改良双侧脑保护组及右锁骨下动脉(RSA)插管组与主动脉插管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方式、死亡率及并发症率。部分患者采用左锁骨下动脉“开窗”技术重建血运。结果单侧脑保护组与改良双侧脑保护组总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5.77%、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650);神经系统总并发症率分别为26.92%、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4)。右锁骨下动脉插管组与升主动脉插管组总的院内死亡率均为4.55%,总并发症率分别为15.9%、1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1、0.914)。左锁骨下动脉“开窗”者术后多次复查CTA左锁骨下动脉均通畅,无左锁骨下盗血综合征发生,1例出现无需处理的少量内漏。结论改良双侧选择性顺行脑保护安全、可行、可靠;选择升主动脉插管符合生理、操作简捷,不增加手术风险;左锁骨下动脉“开窗术”简化了手术,缩短了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深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支架象鼻
下载PDF
单、双侧脑灌注技术在主动脉外科手术中脑保护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宏平 陈蕾 +7 位作者 王志维 夏军 胡小平 吴红兵 张敏 江万里 任宗力 胡锐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127-130,共4页
目的:比较单、双侧顺行脑灌注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急性复杂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51例采用单侧脑灌注技术、69例采用双侧脑灌注技术,统计病人死亡率及并发症率。结果:单侧脑灌注组与... 目的:比较单、双侧顺行脑灌注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急性复杂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51例采用单侧脑灌注技术、69例采用双侧脑灌注技术,统计病人死亡率及并发症率。结果:单侧脑灌注组与双侧脑灌注组总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5.88%、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枢神经系统总并发症率分别为37.25%、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脑灌注技术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优于单侧脑灌注,安全、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灌注 深低温停循环 主动脉夹层
原文传递
兔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9
作者 唐跃 吴爱丽 +4 位作者 慎慧 田毅 关彬 周燕文 彭鹏 《实验动物科学》 2009年第6期76-77,共2页
目的建立新西兰兔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方法健康新西兰兔1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5)kg。动脉套管针穿刺连接主动脉灌注管,右心耳切开连接... 目的建立新西兰兔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方法健康新西兰兔1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5)kg。动脉套管针穿刺连接主动脉灌注管,右心耳切开连接静脉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肛温降至20℃时停循环,维持兔直肠温度16℃-20℃,持续60 min后,恢复循环并复温至36℃时脱离体外循环。监测心电图、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9只成功建立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模型,1只死于模型建立过程中出血。预充溶液75 mL,平均转流时间140 min,CPB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在正常范围内,9只兔主动脉开放后心脏成功复跳。结论新西兰兔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模型稳定、可行,成功率较高,是进行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基础研究、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体外循环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全弓置换术病人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蓓娟 黄万珍 李云 《全科护理》 2021年第27期3759-3762,共4页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全弓置换术病人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在医院接受深低温停循环全弓置换术的8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全弓置换术病人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在医院接受深低温停循环全弓置换术的8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术后25例病人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病人在高血压病史、术前神经系统症状、术前血肌酐水平、术前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峰值血糖、术中峰值血乳酸、术中输血量、术后24 h血钠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高血压病史、术前血肌酐值高、术前白细胞值高、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长、体外循环时间长、术中高血糖是影响病人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深低温停循环全弓置换术病人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受多种因素影响,围术期应加强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管理并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合理控制术前血肌酐、白细胞、血压及术中血糖水平,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以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全弓置换术 神经系统并发症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