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含油前景 被引量:13
1
作者 罗本家 戴光亚 潘泽雄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是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长1700km,宽100km,分布有大小20几个第三纪陆相盆地.这些盆地的成盆机制可能与深大断裂上的断块掀斜运动有关.伦坡拉盆地和班戈错盆地是该区最具油气勘探远景的两个盆地,伦坡拉盆地成油...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是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长1700km,宽100km,分布有大小20几个第三纪陆相盆地.这些盆地的成盆机制可能与深大断裂上的断块掀斜运动有关.伦坡拉盆地和班戈错盆地是该区最具油气勘探远景的两个盆地,伦坡拉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十分优越.目前已获得工业性油流的重大发现.班戈错盆地第三系厚达4000余米,后期构造改造相对较弱,保存较完整,将是另一个有可能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第三纪陆相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带 滑脱层 油气勘探 陆相盆地 含油
下载PDF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数值模拟:两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小琼 单业华 +1 位作者 倪永进 谭志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2-1032,共11页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发育着两种不同的褶皱组合型式,以NE向齐岳山断裂为界,东侧为隔槽褶皱,西侧为隔档褶皱,二者在成因上均与不同埋深的滑脱带密切相关。本文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川东褶皱带的两阶段形成过程:隔槽褶皱区和隔档褶皱区依...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发育着两种不同的褶皱组合型式,以NE向齐岳山断裂为界,东侧为隔槽褶皱,西侧为隔档褶皱,二者在成因上均与不同埋深的滑脱带密切相关。本文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川东褶皱带的两阶段形成过程:隔槽褶皱区和隔档褶皱区依次形成。在断坡倾角为30°的情形下,当滑脱带在隔档褶皱区和隔槽褶皱区分别处于寒武系和角度不整合面向下3~4 km的基底深处时,模拟得到的结果能很好地再现该褶皱带的总体形态特征。只有当连接两个褶皱区滑脱带的断坡具有≤30°的低倾角时,它才能高效地将水平位移传递到隔档褶皱区,意味着地表出露的高倾角齐岳山断裂基本上没有参与整个褶皱带的形成过程,是晚期或后期形成突破地表的。断弯褶皱的出现会造成被卷入的早期褶皱发生共轴叠加的递进变形。这样机械加厚的地壳在重力均衡作用下发生抬升,并遭受风化剥蚀直至准平原化,似乎就可以形成两褶皱区之间近数千米的整体剥蚀厚度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褶皱带 总体形态 滑脱带 断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辽宁海城地区辽河群底部大型韧性滑脱带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永江 李三忠 白立新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66-171,共6页
通过对辽宁海城地区赵家堡子-马风-什司县一带早元古宙辽河群底部地层和变质深成侵入体的详细构造研究,确认了辽河群底部与太古宙之间大型韧性滑脱带的存在。卷入滑脱带的地质体有辽河群底部浪子山岩组和早元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滑... 通过对辽宁海城地区赵家堡子-马风-什司县一带早元古宙辽河群底部地层和变质深成侵入体的详细构造研究,确认了辽河群底部与太古宙之间大型韧性滑脱带的存在。卷入滑脱带的地质体有辽河群底部浪子山岩组和早元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滑脱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①吕梁运动早期沿太古宙与早元古宙接触带部位发生大规模拉伸顺层滑脱变形作用;②拉伸滑脱变形中晚期早元古宙深成侵入体沿滑脱带顺层同构造就位;③吕梁运动晚期滑脱带的收缩变形作用三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群 变形作用 构造演化 地层 早元古宙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裂缝孔隙表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玉满 周尚文 +3 位作者 黄正良 李维岭 闫伟 梁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6-1162,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评价的重点领域。通过对西北缘多口评价井开展裂缝孔隙多方法识别和定量评价,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下段裂缝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主控因素。研究认为:①盆地西北缘乌拉力...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评价的重点领域。通过对西北缘多口评价井开展裂缝孔隙多方法识别和定量评价,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下段裂缝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主控因素。研究认为:①盆地西北缘乌拉力克组下段普遍发育开启状顺层缝,单条缝或断续或连续分布,缝宽一般为0.1~0.2 mm,缝间距一般为0.5~14.0 cm。裂缝发育段在核磁标准T_(2)图谱中多显双峰或多峰特征,在深浅电阻率测井曲线上普遍具有正幅度差双轨特征。②裂缝段长度和裂缝孔隙度区域变化大。在南部探区马家滩—古峰庄区块,裂缝发育程度自西向东总体呈减小趋势。在中部探区上海庙区块,裂缝极为发育,裂缝段连续厚度普遍在20 m以上,裂缝孔隙度平均值在1.3%以上。在北部探区铁克苏庙区块,裂缝发育程度总体较中区和南区差,自西向东同样呈减弱趋势。③富含钙质和硅质的高脆性页岩段与燕山期以来的冲断褶皱与滑脱作用相配置,是产生乌拉力克组裂缝孔隙的关键控制因素。受不同区块构造样式和活动特征影响,不同探区裂缝发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前陆盆地 奥陶系 乌拉力克组 硅质页岩 裂缝孔隙度 滑脱带
原文传递
Physical Modeling of Fold-and-Thrust Belt Evolution and Triangle Zone Development:Dabashan Foreland Belt(Northeast Sichuan basin,China) as an Example 被引量:4
5
作者 WANG Ruirui ZHANG Yueqiao XIE Guo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9-72,共14页
Triangle zones, generally found in foreland fold-and-thrust belts, serve as favorable object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Taking the Dabashan foreland belt as an example, we studi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ia... Triangle zones, generally found in foreland fold-and-thrust belts, serve as favorable object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Taking the Dabashan foreland belt as an example, we studi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iangle zones, and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d^collements and the mechanical contrast of lithology by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physical modeling. Four experimental models were conducted in the wor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and wedges' grew episodically, recorded by deformational length, height and slope angle. The height versus shortening rate presented an S-shape curve, and uplifting occurred successively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oreland bel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triangle zone, layer-parallel shortening took place at the outset; deformation decoupling then occurr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brittle layers, divided by a middle-embedded silicone polymers layer. The upper brittle layers deformed mainly by folding, while the lower sand layers by thrusting. As shortening continued, the geometry of a triangle zone was altered. We consider that the triangle zone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belt was modified from an early one based on available seismic profile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addition, dccollements and mechanical contrast impos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ructural development, which can directly give rise to structural discrepancies. More d^collements and obvious mechanical contrast between brittle layers can promote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brittle layers. Basal d^collement controls the whole deformation and decreases the slope angle of the wedge, while roof d^collement determines whether a triangle zone can be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modeling Dabashan fold-and-thrust belt triangle zone decollement mechanicalcontrast of lithology
下载PDF
李伍铜矿床控矿构造地质特征及演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22
6
作者 杜亚军 田竞亚 《四川地质学报》 1996年第3期213-218,共6页
四川李伍铜矿床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中型富铜矿床,其矿床历经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和叠加。江浪穹隆体的变形变质对早期的矿源层具改造、矿液初步富集作用;构造岩性层控制了李伍铜矿床的产出与分布,S3期沿S2面理发育起来的大型平卧... 四川李伍铜矿床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中型富铜矿床,其矿床历经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和叠加。江浪穹隆体的变形变质对早期的矿源层具改造、矿液初步富集作用;构造岩性层控制了李伍铜矿床的产出与分布,S3期沿S2面理发育起来的大型平卧褶皱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形态,成穹阶段形成的滑脱剪切带是矿液运移的通道,也是找矿的有利场所,该带中次级逆冲断面及EW向挤压时期形成的S3面理挠曲是容矿空间,变形与成穹作用双重机制对该矿床构造的形成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性层 滑脱剪切带 平卧褶皱
下载PDF
福建省含煤区推覆、滑脱构造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文杰 《中国煤炭地质》 2009年第2期6-9,共4页
推覆、滑脱构造为福建省主要控煤构造,但在其南、北两段含煤区的表现迥然不同。北段滑脱强度大,为大规模由隆起向坳陷(由西向东)逆冲的推覆构造型式,而南段滑脱强度相对较小,为两侧向向斜中部对冲的推覆构造型式。究其原因,除公认的软... 推覆、滑脱构造为福建省主要控煤构造,但在其南、北两段含煤区的表现迥然不同。北段滑脱强度大,为大规模由隆起向坳陷(由西向东)逆冲的推覆构造型式,而南段滑脱强度相对较小,为两侧向向斜中部对冲的推覆构造型式。究其原因,除公认的软硬岩层相间、隆起坳陷的位能差异原因外,还认为北段的宽缓波状带、南段的向背斜序列带以及北西走滑性断裂的分割作用是造成该推覆、滑脱活动迥异的基本因素。研究这些规律,对福建省新一轮找煤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中南坳陷 推覆滑脱构造 宽缓波状带 向背斜序列 北西向断裂
下载PDF
辽东半岛南部印支造山旋回早期的顺层滑脱构造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荣度 李显东 +3 位作者 杨雅君 战丽华 单学东 张福生 《辽宁地质》 1999年第3期161-169,共9页
辽东半岛南部发育于太古宙基底与青白口系盖层邻接部位的大型韧性剪切带与盖层内顺层固态流变形成的构造群体,是印支造山旋回开始时,在主要来自太平洋方面的构造力驱动下,以盖层与基底的不整合面为主滑脱面发生自东向西近水平多层系... 辽东半岛南部发育于太古宙基底与青白口系盖层邻接部位的大型韧性剪切带与盖层内顺层固态流变形成的构造群体,是印支造山旋回开始时,在主要来自太平洋方面的构造力驱动下,以盖层与基底的不整合面为主滑脱面发生自东向西近水平多层系顺层剪切滑脱的产物, 称顺层滑脱构造。大范围的顺层滑脱未引起大规模的褶皱—逆冲推覆;同时,主滑脱面也不同于伸展拆离断层。顺层滑脱构造形成后先后被南北向(T3 —J1) 和东西向(J2 —J3) 等褶皱断裂系叠加改造;基底在晚白垩世的断块运动中大幅度抬升。顺层滑脱构造应该是长期沉降的沉积盆地在进入造山旋回时( 主褶皱前) 可能出现的构造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印支旋回 顺层滑脱构造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华夏碰撞造山带 被引量:10
9
作者 水涛 《浙江国土资源》 1995年第2期25-32,共8页
中国东南边缘大陆──华夏地体基底是双层结构,分别由早、中元古代(2.3~1.5Ga;1.4~1.0Ga)地层所组成,华夏地体乃是经历多阶段演化的复杂造山带。大量早元古花岗岩化的发生和侵出(2.2~1.5Ga)是古华夏造山带克拉通化的标... 中国东南边缘大陆──华夏地体基底是双层结构,分别由早、中元古代(2.3~1.5Ga;1.4~1.0Ga)地层所组成,华夏地体乃是经历多阶段演化的复杂造山带。大量早元古花岗岩化的发生和侵出(2.2~1.5Ga)是古华夏造山带克拉通化的标志。古华夏地体在1.0Ga后再与扬子古地体斜接碰撞,遂发生大规模深层推覆析离及岩片堆叠,继后又演化为走向韧性剪切滑移。所得PTl轨迹显示造山作用的递进演变过程。华夏地体与中间(南华)地体自中元古代直至早中生代持续发生作用,形成了宏伟而复杂的华夏板缘岩浆带并表现为向板内迁移的规律。边缘岛弧带诸岛群基底岩石地层、年代学均有相似特点,在晚古生代毗连一体,均处于古亚洲大陆的东南边缘,应是华夏古陆的自然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造山带 碰撞 深层推覆析离 板缘岩浆岩带
下载PDF
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仲秋 《中国煤田地质》 2007年第4期5-9,共5页
通过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及富煤带赋存层段机理分析,发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一定样式的构造与一定层段的富煤带在走向、倾向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一定的富煤带产生在一定的... 通过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及富煤带赋存层段机理分析,发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一定样式的构造与一定层段的富煤带在走向、倾向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一定的富煤带产生在一定的滑覆、推覆构造及其组合中。龙永煤田西部主要产生印支期的滑覆断层,应寻找走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东部主要产生燕山期的推覆断层,应寻找倾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中部主要产生印支期及燕山期的组合滑脱断层,应寻找上推下留型、上滑下留型、滑褶集中型的走向、倾向的富煤带。此项研究为龙永煤田进一步寻找富煤带指明了方向,同类型的勘探区可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滑覆构造 推覆构造 富煤带展布 相关性 龙永煤田
下载PDF
西藏萨嘎地区仲巴微地体韧性滑脱剪切带^(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斌 刘兴平 +4 位作者 李随云 史锡理 卢海波 陈炜 李冰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3-944,共12页
仲巴微地体夹持于雅江缝合带西段分支的南、北亚带之间,地体内发育韧性滑脱型剪切带。对该类高应变构造带活动时间进行厘定,不仅可以为其形成演化提供制约,而且也可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提供重要的年代学佐证信息。在该剪切带不同变... 仲巴微地体夹持于雅江缝合带西段分支的南、北亚带之间,地体内发育韧性滑脱型剪切带。对该类高应变构造带活动时间进行厘定,不仅可以为其形成演化提供制约,而且也可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提供重要的年代学佐证信息。在该剪切带不同变形部位采集了含白云母、黑云母糜棱质岩样品,进行云母类单矿物^(40)Ar-^(39)Ar测年。获取年龄数据3组:53.39±0.57Ma、39.45±0.42Ma、29.41±0.32Ma,表明该剪切带具有多期次构造活动叠加特征。其中第1组年龄代表在印度-欧亚板块初始碰撞阶段,剪切带形成的时代下限(最小年龄),因该剪切带是两大板块初始碰撞的产物,所以可佐证板块起始碰撞时间为53.39±0.57Ma之前的晚白垩世末—始新世初期;第2组年龄代表在板块主碰撞阶段,发生继承性的近南北向挤压剪切作用后白云母的冷却年龄;第3组年龄代表了后碰撞阶段,剪切带的再次滑动后低温隆升时期的黑云母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滑脱剪切带 云母40Ar-39Ar年龄 多期次活动 板块碰撞时间 仲巴微地体
下载PDF
中国蓝石棉成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子才 杨秀琦 刘源骏 《湖北地质》 1989年第2期88-103,共16页
蓝石棉是碱性角闪石的纤维变种,是一种较为稀见的特种非金属矿产。其生成与古板块陆内俯冲或大推覆构造由此而产生的剪切应变作用密切相关。围岩常是富含钠、镁、铁质岩石。矿体多赋存在以蓝闪石、钠长石、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等组... 蓝石棉是碱性角闪石的纤维变种,是一种较为稀见的特种非金属矿产。其生成与古板块陆内俯冲或大推覆构造由此而产生的剪切应变作用密切相关。围岩常是富含钠、镁、铁质岩石。矿体多赋存在以蓝闪石、钠长石、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等组合的低温高压蓝片岩变质带中,其产出形态多为脉状。蓝石棉不仅以其极细的纤维使之具有特殊的过滤性能,并作为蓝片岩重要组成矿物,为研究古板块构造提供重要信息,深为地质学家所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钠闪石石棉 蓝片岩 轫性骨脱剪切带 推覆体 陆内俯冲带
下载PDF
河南省洛宁县青岗坪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建伦 张超杰 李新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0年第2期112-116,149,共6页
青岗坪金矿矿体的产状、形态受层状滑脱蚀变破碎带的控制,且与太华群与熊耳群主拆离带近平行产出,呈近东西向展布。矿区内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强硅化蚀变岩型金矿石和绢云绿泥蚀变岩型金矿石,金品位的变化与硅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关... 青岗坪金矿矿体的产状、形态受层状滑脱蚀变破碎带的控制,且与太华群与熊耳群主拆离带近平行产出,呈近东西向展布。矿区内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强硅化蚀变岩型金矿石和绢云绿泥蚀变岩型金矿石,金品位的变化与硅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关系密切,矿体厚度与硅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蚀变范围有关,蚀变越强,矿体厚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拆离断层带 控矿因素 花岗岩 青岗坪金矿
下载PDF
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以四川盆地东南部桑木场背斜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金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6-429,共14页
为了剖析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前缘与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带的叠置关系,探讨四川盆地东南缘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基于现有的地震、测井、DEM数字高程及相关地质资料,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对切过桑木场背斜的多条... 为了剖析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前缘与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带的叠置关系,探讨四川盆地东南缘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基于现有的地震、测井、DEM数字高程及相关地质资料,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对切过桑木场背斜的多条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的解释,分析了其地质结构特征;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建立了其运动学模型,分析了其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认为,桑木场背斜存在分层滑脱变形的变形机制,在垂向上具有相互叠置的结构特征,盖层的变形较为一致,以沿滑脱面的顺层剪切变形为主,背斜的整体构造格局受到盆地基底形态与齐岳山断裂的共同影响。齐岳山断裂是由数条倾向南东的基底逆冲断层组合而成的隐伏断裂系统,在其控制下形成的深部基底构造楔及叠瓦构造相互叠置,共同控制了背斜的变形。进一步分析表明,背斜的变形始于燕山期中期,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作用。在雪峰山西推应力的作用下,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由东向西的递进构造变形控制了深部构造楔及叠瓦构造的活动,进而控制了背斜的主体构造形态。位于盆地内部的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带对背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背斜前翼,造成了背斜前翼宽缓,后翼陡窄的构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滑脱变形 地质结构 构造演化 齐岳山断裂 盆-山转换带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从江地虎铜多金属矿床与翁浪金矿床地质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坡 杨芳芳 +4 位作者 吴明梅 廖树衡 杨柱 周海 李城茂 《贵州科学》 2015年第5期56-60,共5页
从江县内的地虎-翁浪滑脱构造带是该区重要多金属成矿带,已发现铜、铅、锌多金属矿、金床(化)点多处。本文通过对地虎铜多金属矿床与翁浪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对比研究表明,两矿床有其相似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相似的成矿特征。但在某些成矿条... 从江县内的地虎-翁浪滑脱构造带是该区重要多金属成矿带,已发现铜、铅、锌多金属矿、金床(化)点多处。本文通过对地虎铜多金属矿床与翁浪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对比研究表明,两矿床有其相似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相似的成矿特征。但在某些成矿条件和矿化特征上又存在一定差异。构造作用对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引起两矿床在成矿元素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研究 铜多金属矿 金矿 地虎—翁浪滑脱带
下载PDF
中国蓝石棉成矿地质特征
16
作者 张子才 杨秀琦 刘源骏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6年第B04期47-55,共9页
蓝石棉是碱性角闪石的纤维变种,是一种较为稀见的特种非金属矿产。其生成与古板块陆内俯冲或大推覆构造由此而产生的剪切应变作用密切相关。围岩常是富含钠、镁、铁质岩石。矿体多赋存在以蓝闪石、钠长石、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等组... 蓝石棉是碱性角闪石的纤维变种,是一种较为稀见的特种非金属矿产。其生成与古板块陆内俯冲或大推覆构造由此而产生的剪切应变作用密切相关。围岩常是富含钠、镁、铁质岩石。矿体多赋存在以蓝闪石、钠长石、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等组合的低温高压蓝片岩变质带中,其产出形态多为脉状。蓝石棉不仅以其极细的纤维使之具有特殊的过滤性能,并作为蓝片岩重要组成矿物,为研究古板块构造提供重要信息,深为地质学家所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钠闪石石棉 蓝片岩 韧性滑脱剪切带 推覆体 陆内俯冲带
下载PDF
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为例
17
作者 逄林安 康洪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4,30,共8页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逆冲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已有的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从下伏塑性泥岩的地震反射结构出发,结合浅层地层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区的构造样式、构造活动期次及构造活动对成藏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下伏塑性泥...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逆冲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已有的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从下伏塑性泥岩的地震反射结构出发,结合浅层地层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区的构造样式、构造活动期次及构造活动对成藏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下伏塑性泥岩内识别出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样式。其下部为主滑脱面,是盆地内受重力滑脱作用广泛发育的滑脱面,上部为次滑脱面,局部发育。②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逆冲推覆和塑性泥岩挤压2个阶段,从中新世末一直活动至今,是深水逆冲区超大型断背斜圈闭形成的主要原因。③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的发育对油气成藏具有"双刃剑"的影响,其持续性的长期活动有利于大中型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充注,又能降低下伏烃源岩的成熟度,同时也加大了油气保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 塑性泥岩 逆冲区 尼日尔三角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