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 被引量:240
1
作者 杨功焕 周脉耕 +1 位作者 黄正京 王黎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 了解1991~2000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地区特点和疾病负担。方法使用全国疾病监测资料,经漏报调查结果进行调整,描述伤害的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并计算伤害导致的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和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年,以及伤害死... 目的 了解1991~2000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地区特点和疾病负担。方法使用全国疾病监测资料,经漏报调查结果进行调整,描述伤害的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并计算伤害导致的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和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年,以及伤害死亡、寿命损失和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占总死亡的比例。结果 1991~2000年伤害死亡基本维持在恒定水平,经漏报率调整后10年平均伤害死亡率为66.56/10万,男性为81.41/10万,女性为51.17/10万。城市和农村人群的10年平均伤害死亡率分别为38.68/10万和74.63/10万。西部农村伤害的死亡率为81.02/10万,东、中、西部农村地区伤害死亡率之比为1:1.14:1.21。伤害是儿童和青年的主要死因,交通事故、自杀、淹溺、意外中毒、意外坠落是伤害的主要死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事故死亡率上升明显,至2000年已成为第一位死因。因伤害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是2132年/10万,导致的工作减寿年数为1587年/10万,分别占总死亡减寿年数的24.56%和26.51%。结论 伤害带来的疾病负担是严重的,由于“早死”,使伤害死亡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损失,特别是交通伤害死亡率的上升应该引起更多重视,不同地区应针对本地区的重要伤害死亡谱和目标人群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群 1991-2000年 伤害死亡 流行趋势 疾病负担
原文传递
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83
2
作者 付萍 王连森 +4 位作者 陈江 白光大 徐粒子 王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网 中国大陆 致病因素 致死
原文传递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 被引量:167
3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56-758,共3页
一、目的为规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行为,保障器官捐献者的合法权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中国心脏死亡... 一、目的为规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行为,保障器官捐献者的合法权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目的是在尊重捐献者权益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合法的、符合医学伦理的临床应用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捐献工作 心脏死亡 指南 中国 人体器官移植 器官捐献者 合法权益 death
原文传递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China 被引量:102
4
作者 Peixin Chen Yunhuan Liu +1 位作者 Yaokai Wen Caicun Zhou 《Cancer Communications》 SCIE 2022年第10期937-970,共34页
In China,lung cancer is a primary cancer type with high incidence and mortality.Risk factors for lung cancer include tobacco use,family history,radiation exposure,and the presence of chronic lung diseases.Most early-... In China,lung cancer is a primary cancer type with high incidence and mortality.Risk factors for lung cancer include tobacco use,family history,radiation exposure,and the presence of chronic lung diseases.Most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patients miss the optimal timing for treatment due to the lack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s.Population-based nationwide screening programs are of significant help in increasing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survival rates of NSCLC in China.The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oncogenic drivers dramaticall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NSCLC,thus prolonging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drivers.In the exploration of immune escape mechanisms,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inhibitor monotherapy and PD-1/PD-L1 inhibitor plus chemotherapy have become a standard of care for advanced NSCLC in China.In the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s guidelines for NSCLC,maintenance immunotherapy is recommended for locally advanced NSCLC after chemoradiotherapy.Adjuvant immunotherapy and neoadjuvant chemoimmunotherapy will be approved for resectable NSCLC.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recent advances in NSCLC in China in terms of epidemiology,biology,molecular pathology,pathogenesis,screening,diagnosis,targeted therapy,and immuno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reening targeted therapy IMMUNOTHERAP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utation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 clinical trials clinical guidelines
原文传递
2013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04
5
作者 李薇薇 王三桃 +6 位作者 梁进军 刘长青 熊鹰 李宁 徐娇 刘秀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 目的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病14 413人,死亡90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2.0%(320/1 001)和49.7%(7 162/14 413),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2.2%(47/90)。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毒蘑菇中毒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微生物 死因 中国
原文传递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 被引量:84
6
作者 李双玲 王东信 +1 位作者 吴新民 蒋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3-507,共5页
目的 分析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医院感染情况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对SICU在2002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感染部位、感染病原微生物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相... 目的 分析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医院感染情况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对SICU在2002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感染部位、感染病原微生物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4.2%,死亡率为48.9%;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88.9%)、血液系统(48.9%)和泌尿系统(26.7%);病原微生物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4.1%,最常见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乙酸钙/鲍氏不动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占24.8%,最常见的依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真菌占11.1%,以白色念珠菌为最常见.结论 应加强对SICU患者下呼吸道、血液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监测;SICU医院感染病原菌菌种多样性和多重耐药的特点使得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十分困难,应根据S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病原微生物 危险因素 死亡
下载PDF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9
7
作者 付萍 刘志涛 +4 位作者 梁骏华 戴月 刘成伟 朱姝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致病因素 原因食品 发生场所 食物中毒 死亡 毒蘑菇
原文传递
Autophagy and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被引量:77
8
作者 Ying-Jie Li Yu-He Lei +5 位作者 Nan Yao Chen-Ran Wang Nan Hu Wen-Cai Ye Dong-Mei Zhang Zhe-Sheng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8期342-351,共10页
Multidrug resistance(MDR) occurs frequently after long-term chemotherapy, resulting in refractory cancer and tumor recurrence.Therefore, combatting MDR is an important issue. Autophagy, a self-degradative system, univ... Multidrug resistance(MDR) occurs frequently after long-term chemotherapy, resulting in refractory cancer and tumor recurrence.Therefore, combatting MDR is an important issue. Autophagy, a self-degradative system, universally arise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sensitive and MDR cancer. Autophagy can be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MDR tumors: it participa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DR and protects cancer cells from chemotherapeutics but can also kill MDR cancer cells in which apoptosis pathways are inactive. Autophagy induced by anticancer drugs could also activate apoptosis signaling pathways in MDR cells, facilitating MDR reversal.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to combat MDR is expanding 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e summarize advanced studies of autophagy in MDR tumors, including the variable role of autophagy in MDR cancer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PHAGY Drug resistance NEOPLASMS CELL SURVIVAL CELL death
下载PDF
ICU患者医院感染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2009年至2015年864例病例回顾 被引量:66
9
作者 王金荣 高攀 +7 位作者 郭淑芬 刘亚晶 邵立业 亢宏山 张谨超 刘淑红 高秀玲 崔朝勃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4-708,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医院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ICU医院感染患者的相关数据。排...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医院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ICU医院感染患者的相关数据。排除非首次入住ICU、ICU住院时间<48h、入住ICU48h内未进行首次病原学筛查、病原学资料不完整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ICU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营养状况、入ICU24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感染病原体及耐药情况,以及医院感染7d的血降钙素原(PCT)水平。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86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男性占54.75%,平均年龄(63.56±15.80)岁;存活732例(占84.72%)、死亡132例(占15.28%)。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大(岁:65.47±15.32比58.15±13.27),紧急气管插管(32.58%比22.81%)、深静脉置管(83.33%比63.25%)、多重耐药菌感染(65.91%比33.20%)的比例大,ICU住院时间(d:13.56±4.29比10.29±4.32)和昏迷持续时间(d:7.36±2.46比5.48±2.14)长,白蛋白低(g/L:23.64±8.47比26.36±12.84),APACHE Ⅱ(分:19.28±5.16比17.56±5.62)、SOFA 评分(分:8.55±1.34比6.43±2.65)高,PCT高(μg/L:3.06±1.36比2.53±0.87,均P<0.05);而性别构成比、泌尿道置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前3位感染部位均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和血流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ICU住院时间〔优势比(OR)=2.309,95%可信区间(95%CI)=1.231~3.473,P=0.002〕、APACHEⅡ评分(OR=1.683,95%CI=1.002~9.376,P=0.000)、SOFA 评分(OR=2.060,95%CI=1.20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医院感染 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10
作者 谷卉 杜晓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252-2257,共6页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最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尽管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仍较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简述了维持性...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最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尽管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仍较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简述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血压管理、钙磷代谢异常等多个方面。分析表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众多,不仅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患者的治疗及随访管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肾透析 死亡 危险因素 综述
下载PDF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 被引量:64
11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36-437,共2页
一、目的 为规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行为,保障器官捐献者的合法权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China Organ Donation Committee,CODC)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一个全国统... 一、目的 为规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行为,保障器官捐献者的合法权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China Organ Donation Committee,CODC)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一个全国统一的DCD指南,目的是建立一个符合伦理和可操作的程序,在尊重患者权利的基础上,提出实施DCD时合法的、符合伦理的、医学上可接受的建议,期望避免任何可能对患者、患者家属、受者和医护队伍造成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捐献工作 心脏死亡 中国人体 指南 人体器官移植 患者权利 death 器官捐献者
原文传递
Ferroptosis:mechanisms and links with diseases 被引量:63
12
作者 Hong-fa Yan Ting Zou +4 位作者 Qing-zhang Tuo Shuo Xu Hua Li Abdel Ali Belaidi Peng Lei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648-663,共16页
Ferroptosis is an iron-dependent cell death,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poptosis,necrosis,autophagy,and other forms of cell death.The process of feroptotic cell death is defin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lethal lipid specie... Ferroptosis is an iron-dependent cell death,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poptosis,necrosis,autophagy,and other forms of cell death.The process of feroptotic cell death is defin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lethal lipid species derived from the peroxidation of lipids,which can be prevented by iron chelators(e.g.deferiprone,deferoxamine)and small lipophilic antioxidants(e.g,ferrostatin,liproxstatin).This review summarizes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ferroptosi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several pathways,including iron,lipid,and cysteine metabolism.We have further discussed the contribution of ferroptosis to thepathogenesis of several diseases such as cancer,ischemia/reperfusion,and variou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e.g.Alzheimersdisease and Parkinson's disease),and evaluated th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ferroptosis inhibitors in cli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EASES PEROXIDATION death
原文传递
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死亡趋势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0
13
作者 蔡畅 汤后林 +1 位作者 李东民 吕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目的描述我国报告艾滋病患者中死亡病例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研究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数据库,筛选病程为"艾滋病"患者,描述其死亡数及死亡比... 目的描述我国报告艾滋病患者中死亡病例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研究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数据库,筛选病程为"艾滋病"患者,描述其死亡数及死亡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共报告艾滋病患者582472例,死亡168391例。死亡患者中男性占76.8%(129343/168391),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60.9%(102516/168391),抗病毒治疗占54.0%(90888/168391),首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CD4)P_(25)和P_(75)为34个/μl和240个/μl,发现感染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为43.5%(73191/168391)。2007-2019年每年死亡病例从5485例上升到18737例,死亡比例从10.9%下降到4.3%。确证感染到死亡的平均时长逐年延长,从1.4年延长到4.0年。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HR=1.44)、年龄(50~和≥65岁的HR值分别为1.50和2.00)、少数民族(HR=1.10)、首次CD4值较低组(0~、200~、350~个/μl组的HR值分别为2.73、1.33和1.13)、异性性传播(HR=1.64)和注射吸毒传播(HR=1.79);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HR值分别为0.86、0.59)、抗病毒治疗(HR=0.09)。结论我国艾滋病患者死亡数2007-2019年逐年上升,死亡比例逐年下降,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降低死亡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死亡 趋势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流感死亡负担研究系统综述 被引量:54
14
作者 李飒 刘思家 +6 位作者 朱爱琴 崔金朝 秦颖 郑建东 冯录召 王丽萍 李中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49-1055,共7页
目的系统了解我国流感死亡负担研究进展和主要结果。方法以流感、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H1N1、死亡、病死和负担,以及influenza、flu、H1N1、pandemic、mortality、death、fatality、burden、China、Chines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 目的系统了解我国流感死亡负担研究进展和主要结果。方法以流感、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H1N1、死亡、病死和负担,以及influenza、flu、H1N1、pandemic、mortality、death、fatality、burden、China、Chines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中1990—2018年发表的有关中国的流感死亡负担研究的文献(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共纳入17篇有效文献,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模型方法学及结果等信息进行摘录和整理分析。结果17篇文献均采用了间接模型的研究方法,研究指标均为超额死亡率,其中14篇采用回归模型;主要以全死因(16篇)、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14篇)和肺炎及流感(10篇)作为流感相关死因。老人死亡负担较重,相关全死因、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和肺炎及流感超额死亡率最低分别为49.57/10万、30.80/10万和0.69/10万,最高分别为228.16/10万、170.20/10万和30.35/10万;非老年组最低分别为-0.27/10万、-0.08/10万和0.04/10万,最高为3.63/10万、2.6/10万和0.91/10万人。北方地区全人群流感相关全死因超额死亡率较高,最低为7.8/10万,最高为18.0/10万,南方略低,最低为6.11/10万,最高为18.7/10万。不同流感病毒亚型导致的死亡也存在差异,其中A(H3N2)和B型导致的死亡负担较重。结论我国流感死亡负担相关研究以间接模型估计为主,老人、北方地区及感染A(H3N2)和B型毒株患者的负担水平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死亡 死亡负担 系统综述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被引量:51
15
作者 杨林 李靖 +1 位作者 单立 王宫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8-660,共3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CCU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14例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监测数据,发现以70~79岁老年患者多见,死亡时间多集中在下午5时至凌晨2时,以每年的1、9~12月多见。心脏破裂、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三大... 回顾性分析我院CCU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14例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监测数据,发现以70~79岁老年患者多见,死亡时间多集中在下午5时至凌晨2时,以每年的1、9~12月多见。心脏破裂、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三大原因。提出监测心脏破裂患者大动脉的搏动,做好心功能不全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准确应用除颤器,纠正恶性心律失常,可以提高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肌梗死 猝死 心脏 护理
原文传递
MEWS评分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1
16
作者 李银先 叶红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19-421,共3页
目的了解改良早期预警(MEWS)评分系统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对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及可行性。方法按入选组标准,选取2005年1月2006年8月入住ICU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住ICU内2h为观察起点;采集相关数据... 目的了解改良早期预警(MEWS)评分系统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对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及可行性。方法按入选组标准,选取2005年1月2006年8月入住ICU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住ICU内2h为观察起点;采集相关数据,进行MEWS评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以入ICU后90d为观察终点,结局作为观察指标。资料收齐后,分别对两种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计算,依据界值分别计数出两种评分法相应的预测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MEW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较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P均〈0.01)。MEWS评分在ICU中对患者死亡的预测分值为≥5分,对危重病患者死亡预测的敏感度89.66%,特异度为86.21%,准确度为87.93%;约登指数为0.7586,曲线下面积为0.9114。APACHEⅡ评分对死亡患者的预测分值为≥16分,对危重病患者死亡预测的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79.31%,准确度为87.93%,约登指数为0.7586,曲线下面积为0.8989。结论MEWS评分可用于ICU中对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预测。此评分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宜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态况评分系统Ⅱ评分 危重病 死亡 预测
原文传递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from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50
17
作者 Kiminori Uka Hiroshi Aikata +7 位作者 Shintaro Takaki Hiroo Shirakawa Soo Cheol Jeong Keitaro Yamashina Akira Hiramatsu Hideaki Kodama Shoichi Takahashi Kazuaki Chaya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14-420,共7页
AIM: To asse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151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from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describe the treatment strategy for such patients. METHODS: After the di... AIM: To asse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151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from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describe the treatment strategy for such patients. METHODS: After the diagnosis of HCC, all 995 consecutive HCC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regular intervals and 151 (15.2%)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at the ini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HCC or developed such tumor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We assessed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RESULTS: The most frequent site of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was the lungs (47%), followed by lymph nodes (45%), bones (37%), and adrenal glands (12%).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after the initial diagnosis of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at 6, 12, 24, and 36 mo were 44.1%, 21.7%, 14.2%, 7.1%,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4.9 mo (range, 0-37 mo). Fourteen patients (11%) died of extrahepatic HCC, others died of primary HCC or liver failure. CONCLUSION: The prognosis of HCC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is poor. With regard to the cause of death, many patients would die of intrahepatic HCC and few of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Although most of HCC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should undergo treatment for the primary HCC mainly, treatment of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in selected HCC patients who have good hepatic reserve, intrahepatictumor stage (T0-T2), and are free of portal venous invasion may improve survi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PROGNOSIS Causes of death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死亡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47
18
作者 王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3929-3937,共9页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因此,有必要对可能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对国内外老年髋部骨折死亡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方...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因此,有必要对可能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对国内外老年髋部骨折死亡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资源,筛选老年髋部骨折死亡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Stata11.0软件对老年髋部骨折死亡危险因素进行Meta数据分析,并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合并比值(OR)及95%置信区间(95%CI),从患者自身因素、医源性因素2个方面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1经检索共获得47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27篇;2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大于60岁、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高、骨折到手术延迟时间、骨折前日常生活能力差、骨折类型、骨折前肺病、骨折前心血管疾病和骨折前痴呆是老年髋部骨折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3结果表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高可能是老年人生理状况、手术因素、术后康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前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适宜的手术类型,从而减小相关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危险因素 死亡 META分析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髋部骨折 老年 死亡危险因素
下载PDF
在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及方式 被引量:44
19
作者 岳长红 柏宁 +4 位作者 任守双 孙福川 史也夫 马静松 李中华 《医学与社会》 2010年第9期1-3,共3页
死亡教育肇始于西方,目前在中国内地尚处于教育的盲区。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有必要开展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可以使医学生真正地思考生命与死亡,在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特别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医学生... 死亡教育肇始于西方,目前在中国内地尚处于教育的盲区。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有必要开展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可以使医学生真正地思考生命与死亡,在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特别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医学生的死亡教育需要整合多学科理论,形成持续、开放、多元、实用的教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死亡 死亡教育 临终关怀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右心室参数评估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20
作者 黄建 吴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MSCTPA)右心室参数评估急性肺栓塞(APE)严重程度及评估早期死亡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1月经非心电门控技术MSCTPA检查的患者260例,其中确诊为APE患者104例,正常者156例,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MSCTPA)右心室参数评估急性肺栓塞(APE)严重程度及评估早期死亡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1月经非心电门控技术MSCTPA检查的患者260例,其中确诊为APE患者104例,正常者156例,按肺栓塞类型及预后分为混合型栓塞组66例(死亡25例,存活41例),周围型栓塞组36例,中央型栓塞组2例;应用CT后处理测量肺动脉主干及主动脉内径比值(PA/AO),右心室与左心室最大内径比(RVD/LVD)及四腔心层面右心室与左心室最大截面积比(RVA/LVA),横断面右心室与左心室之间的最大距离比值(RV-LD/LV-LD);比较混合型栓塞组、周围型栓塞组及正常组之间右心功能的参数。结果混合型栓塞组死亡患者右心室参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混合型栓塞组存活患者、周围型栓塞组及正常组RVD/LVD、RVA/L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栓塞组与正常组在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PA/A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混合型栓塞组死亡右心室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RVA/LVA评估APE早期死亡准确度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81,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73.2%。结论 MSCTPA右心室相关参数分析可对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及评估早期死亡率进行预测,其中RVA/LVA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急性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肺动脉 血管造影术 心室功能 死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