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4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凝土撞击损伤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93
1
作者 张凤国 李恩征 《弹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6,23,共6页
针对高速撞击条件下混凝土的Johnson Cook计算模型 ,以混凝土的静态抗压强度为基础 ,利用美国ACI提出的混凝土强度计算的一些经验公式 ,同时通过对计算数据的分析 ,最后给出一种简易的确定混凝土损伤模型参数的方法 ,并将数据计算结果... 针对高速撞击条件下混凝土的Johnson Cook计算模型 ,以混凝土的静态抗压强度为基础 ,利用美国ACI提出的混凝土强度计算的一些经验公式 ,同时通过对计算数据的分析 ,最后给出一种简易的确定混凝土损伤模型参数的方法 ,并将数据计算结果和已有文献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抗压强度 损伤模型 高速撞击 混凝土靶 参数确定方法
下载PDF
危岩主控结构面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87
2
作者 陈洪凯 唐红梅 叶四桥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45-851,共7页
危岩是迄今研究程度极其薄弱的地质灾害类型,而主控结构面受荷损伤是危岩发育机理研究的核心技术.通过定义主控结构面裂端损伤区,运用损伤力学方法建立了裂端损伤区的即时泊松比和即时弹性模量的计算方法,并据此构建了主控结构面裂端损... 危岩是迄今研究程度极其薄弱的地质灾害类型,而主控结构面受荷损伤是危岩发育机理研究的核心技术.通过定义主控结构面裂端损伤区,运用损伤力学方法建立了裂端损伤区的即时泊松比和即时弹性模量的计算方法,并据此构建了主控结构面裂端损伤本构方程,为主控结构面断裂演化数值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 主控结构面 损伤区 损伤模型 应用
下载PDF
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累积损伤分析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刁波 李淑春 叶英华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3,共7页
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累积损伤将加重其力学性能的劣化,实用的结构累积损伤评价模型,可以定量确定结构的剩余刚度和强度,为结构安全评估和修复加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结构在理想无损伤状态下外力所作的功为初始标量,依据能量耗... 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累积损伤将加重其力学性能的劣化,实用的结构累积损伤评价模型,可以定量确定结构的剩余刚度和强度,为结构安全评估和修复加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结构在理想无损伤状态下外力所作的功为初始标量,依据能量耗散原理,提出反复荷载作用下结构累积损伤评价模型。应用该损伤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分别对L形截面柱、异形柱框架节点和异形柱框架结构进行了累积损伤分析,所得到的损伤评价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累计损伤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柱框架结构 损伤模型 反复荷载试验 累积损伤
原文传递
基于残余强度修正的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60
4
作者 曹瑞琅 贺少辉 +1 位作者 韦京 王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52-1660,1667,共10页
岩石随着围压的增大,残余强度的增加幅度比峰值强度大,残余强度逐渐成为影响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后段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时,对残余强度进行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岩石应变强度理论以及岩石微元强度服从Wei... 岩石随着围压的增大,残余强度的增加幅度比峰值强度大,残余强度逐渐成为影响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后段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时,对残余强度进行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岩石应变强度理论以及岩石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随机分布的假设,考虑岩石峰后残余强度对损伤变量进行修正,在微元破坏符合Hoek-Brown屈服准则条件下,建立了能够反映岩石峰后软化特征的三维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依据岩石试验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几何特征,推导出本构模型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并基于花岗岩室内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探讨,研究了Weibull分布参数与本构模型的关系,探讨了损伤修正系数的取值和岩石累积损伤的扩展过程;将建立的本构模型理论曲线与4种岩石(斑状二长花岗岩、细晶大理岩、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不同围压下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岩石破裂过程的全应力-应变关系和表征岩石残余强度特征。这对于岩石损伤软化问题以及岩石加固处理措施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模型 HOEK-BROWN准则 WEIBULL分布 残余强度 损伤变量
下载PDF
修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Park-Ang损伤模型 被引量:54
5
作者 陈林之 蒋欢军 吕西林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03-1107,共5页
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Park-Ang损伤模型在上下界不收敛的问题提出了修正形式,然后利用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钢筋混凝土柱试验数据库和作者完成的试验,研究了修正后损伤模型组合系数的取值,并根据试件的轴压比、剪跨比和箍筋横向... 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Park-Ang损伤模型在上下界不收敛的问题提出了修正形式,然后利用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钢筋混凝土柱试验数据库和作者完成的试验,研究了修正后损伤模型组合系数的取值,并根据试件的轴压比、剪跨比和箍筋横向约束指标等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该系数的经验表达式.对比研究表明相对于Park-Ang模型而言,采用修正后的模型计算的试验破坏点的损伤指标均值更接近于1,离散性较小,能更好地反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水平.最后对建筑结构中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给出了组合系数的建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地震损伤 损伤模型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模型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军旗 赵世春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25-27,共3页
根据文献 [4]中 1 0根钢筋混凝土柱的单调、单向往复、双向往复循环加载试验基础 ,推导改进了文献 [1 ]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单轴损伤模型 ,并建立了双轴累积损伤模型 ,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考虑了大变形幅值和变形幅值的循环效应对构... 根据文献 [4]中 1 0根钢筋混凝土柱的单调、单向往复、双向往复循环加载试验基础 ,推导改进了文献 [1 ]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单轴损伤模型 ,并建立了双轴累积损伤模型 ,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考虑了大变形幅值和变形幅值的循环效应对构件损伤的影响 ,有较广的适用范围 ,且简便易行 ,既可进行确定性振动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构件 循环荷载 损伤模型 适用范围
下载PDF
脆性岩石冲击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高文学 刘运通 杨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3-156,共4页
探讨了脆性岩石动态损伤演化规律;基于实验结果,通过引入损伤能量耗散率与声波衰减系数的关系,运用能量法则建立了岩石动态损伤演化方程;构造了一个反映岩石冲击压缩、拉伸损伤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脆性岩石 冲击载荷 损伤模型
下载PDF
岩体损伤问题 被引量:30
8
作者 袁建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31,共31页
从微观及宏观两方面对岩体损伤的意义及性质作了阐述,介绍了连续损伤力学中有关损伤变量的定义和量度,给出了韧性、脆性、疲劳与蠕变状态下的损伤演变方程。文内除了列举几种反映岩体软化及节理裂隙性质的损伤模型外,还介绍了细观与统... 从微观及宏观两方面对岩体损伤的意义及性质作了阐述,介绍了连续损伤力学中有关损伤变量的定义和量度,给出了韧性、脆性、疲劳与蠕变状态下的损伤演变方程。文内除了列举几种反映岩体软化及节理裂隙性质的损伤模型外,还介绍了细观与统计损伤模型。最后简要叙述了几种损伤测量方法,包括超声衰减技术、声发射以及现代光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损伤 损伤模型 损伤测量 岩石
下载PDF
岩体冻融疲劳损伤模型与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刘泉声 黄诗冰 +1 位作者 康永水 黄兴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6-1127,共12页
岩体冻融损伤模型与评价是研究岩体经历冻胀力萌生、发展与消散反复作用后物理力学性质劣化的主要内容,现有对岩体冻融循环后的损伤评价指标主要有孔隙率、纵波波速、静动弹性模量等物理参数。冻胀力对于岩体可等效为三轴拉伸应力,首先... 岩体冻融损伤模型与评价是研究岩体经历冻胀力萌生、发展与消散反复作用后物理力学性质劣化的主要内容,现有对岩体冻融循环后的损伤评价指标主要有孔隙率、纵波波速、静动弹性模量等物理参数。冻胀力对于岩体可等效为三轴拉伸应力,首先基于三向等效拉应力建立岩体冻融疲劳损伤模型,该冻融损伤演化方程与单轴循环拉应力下的疲劳损伤方程虽然具有同样的形式,但物理意义不同。基于动弹性模量的定义,以孔隙率和纵波波速为参变量推导出了统一的损伤变量表达形式,该损伤变量不仅考虑了双物理参数的影响,还能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进行较好预测,可作为岩体冻融损伤的评价指标。定义动弹性模量损失40%为岩石冻融破坏临界值,利用该临界值可避免通过试验确定最大冻融循环次数,进而结合统一损伤变量对冻融疲劳损伤演化方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2个实例说明该冻融疲劳损伤模型与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冻融循环 损伤模型 统一损伤变量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岩石材料的一种蠕变损伤方程 被引量:21
10
作者 缪协兴 陈至达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3-346,共4页
通过大量的岩石蠕变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以能描述损伤历史的蠕变模量为参数的岩石蠕变损伤方程.由该方程能方便地走出任意蠕变时刻的损伤状态和进行蠕变损伤的测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蠕变 损伤 损伤模型
下载PDF
混凝土的损伤模型 被引量:14
11
作者 何明 符晓陵 徐道远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09-114,共6页
在已有的混凝土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一个比较符合高强混凝土材料特性的幂函数损伤模型。
关键词 混凝土 损伤力学 高强混凝土
原文传递
短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贺东青 卢哲安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0-322,共3页
通过力学性能对比试验,研究了短切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试件破坏模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破坏呈明显的延性特征,玄武岩纤维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和弯曲韧性,短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的弯拉强度较... 通过力学性能对比试验,研究了短切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试件破坏模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破坏呈明显的延性特征,玄武岩纤维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和弯曲韧性,短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的弯拉强度较基体混凝土提高了61.4%,其弯曲韧性指数是基体混凝土的5.6倍;同时,玄武岩纤维延缓了混凝土抗压、抗拉强度的发展,短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的7天抗压、劈裂抗拉强度分别是其28天强度的78.7%、66.1%,而基体混凝土试件的7天抗压、劈裂抗拉强度分别是其28天强度的92.8%、6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力学性能 破坏模式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剪切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损伤识别方法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洪泉 欧进萍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6年第2期8-12,共5页
本文根据文献[1]的试验结果,提出了剪切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的识别方法;对于完整模态和非完整模态的识别结果,给出了结构损伤状态参数的计算方法.本文为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参数识别方法对结构进行损伤估计提供了可行方法.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地震 损伤模型 计算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模型及寿命预估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谭忆秋 赵立东 +1 位作者 蓝碧武 孟良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31,共8页
为研究沥青路面抵抗冻融损害的能力,结合损伤理论,进行了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模型及残余寿命预估的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冻融条件下沥青混合料损伤的普适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算法;然后根据快速冻融作用下混合料的各性能试验结果对该模型进行... 为研究沥青路面抵抗冻融损害的能力,结合损伤理论,进行了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模型及残余寿命预估的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冻融条件下沥青混合料损伤的普适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算法;然后根据快速冻融作用下混合料的各性能试验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了模型应用于混合料冻融损伤后寿命预估的方法。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沥青混合料性能衰减,损失度增大;模型能较好的拟合沥青混合料冻融循环后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宜将抗压回弹模量作为评价混合料抗冻融损坏能力的和寿命预估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损伤模型 冻融试验 寿命预估
原文传递
混杂纤维混凝土冻融耐久性与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朱晨飞 刘晓军 +2 位作者 李文哲 吴永根 刘庆涛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4,共5页
采用钢-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技术方法,通过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相互混杂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冻融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影响较大,当钢纤维体积掺率为1.5%、玄武岩纤维体... 采用钢-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技术方法,通过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相互混杂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冻融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影响较大,当钢纤维体积掺率为1.5%、玄武岩纤维体积掺率在0.05%左右时,混凝土的抗冻性最好,达到了F250以上水平;分析了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机理,分别以相对动弹性模量和冻融累积损伤为损伤变量建立了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模型,发现动弹性模量衰减模型优于冻融累积损伤衰减模型,且二次项函数模型比指数函数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混凝土 冻融循环 损伤机理 相对动弹性模量 冻融损伤度 损伤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损伤理论的隧道围岩松动圈确定方法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李政林 吴瑞祥 +1 位作者 李龙剑 王晓艳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0-1064,1090,共6页
针对岩体的应变软化特性,基于双线性损伤模型和应力等效原理,推导了卸荷围岩应力状态的损伤理论解析解,进而分析了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随径向距离的分布特点,从而将卸荷后的围岩分为四个区域,即完全损伤区、非完全损伤区、弹性区和原岩... 针对岩体的应变软化特性,基于双线性损伤模型和应力等效原理,推导了卸荷围岩应力状态的损伤理论解析解,进而分析了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随径向距离的分布特点,从而将卸荷后的围岩分为四个区域,即完全损伤区、非完全损伤区、弹性区和原岩应力区。根据围岩的实际破坏特点,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完全损伤区的应力解进行了修正。通过对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损伤理论的隧道围岩松动圈的界定标准,认为完全损伤区即为隧道围岩松动破坏区。最后运用损伤理论解析解对张石高速公路隧道围岩松动圈进行了估算预测,同时将预测结果与现场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解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动圈 损伤模型 估算预测 应力分布
下载PDF
应力波衰减基础上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杨军 金乾坤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1-246,共6页
在TCK损伤模型基础上 ,考虑岩石冲击损伤过程的声波测试衰减规律 ,构造新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将该模型装进LS DYNA3D动态有限元程序 ,通过岩石冲击损伤实验验证该程序的计算结果 。
关键词 岩石爆破 损伤模型 衰减系数 数值计算 应力波
下载PDF
以损伤变量为特征的岩石损伤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红岩 王根旺 陈福刚 《爆破》 CSCD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从损伤变量定义的方法入手,讨论了基于不同的损伤变量定义方法及其相应的损伤模型。通过对损伤变量从纯唯象的定义方法到考虑裂纹细观的定义方法的探讨,说明了损伤模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损伤变量 岩石工程 损伤模型 数值模拟 本构方程
下载PDF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地震损伤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斌 郑山锁 +2 位作者 国贤发 于飞 张宏仁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构件的损伤,总结和分析了已有地震损伤模型存在的不足,基于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的损伤试验研究结果,对框架柱的地震损伤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合理地考虑循环次数对构...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构件的损伤,总结和分析了已有地震损伤模型存在的不足,基于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的损伤试验研究结果,对框架柱的地震损伤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合理地考虑循环次数对构件极限抵御能力(极限耗能和变形能力)的影响以及加载路径对损伤的影响,建立了能够全面反映水平地震作用下构件力学特性变化的基于变形和能量组合的非线性双参数损伤模型。对损伤模型中相应的参数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给出了其具体定义和表达式。结合试验结果,对损伤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的地震损伤演化过程与程度,且理论上更为合理。研究结果为该类结构构件的地震损伤评估以及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框架柱 损伤分析 损伤模型 模型参数
原文传递
重力坝与坝基体系地震损伤破坏分析 被引量:29
20
作者 郭胜山 陈厚群 +1 位作者 李德玉 熊堃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52-1358,共7页
为了揭示重力坝坝基体系地震破坏过程,需要同时考虑坝体和地基的损伤破坏。本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重力坝-地基-库水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同时利用笔者开发的程序模拟了重力坝地基体系的地震破坏。结合印度Koyna坝震害,研究了坝体和地基岩... 为了揭示重力坝坝基体系地震破坏过程,需要同时考虑坝体和地基的损伤破坏。本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重力坝-地基-库水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同时利用笔者开发的程序模拟了重力坝地基体系的地震破坏。结合印度Koyna坝震害,研究了坝体和地基岩体均采用损伤模型重力坝地基体系的地震破坏过程。作为比较分析,对坝体采用损伤模型、地基采用Drucker-Prager弹塑性模型进行了重力坝地基体系的地震破坏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分别采用损伤模型和Drucker-Prager弹塑性模型,得到不同的破坏模式。坝体地基均采用损伤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实际震害接近,能更好反映重力坝地震损伤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坝 地基 地震 损伤模型 Drucker—Prager弹塑性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