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叙事的结构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向绪伟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77-82,122,共7页
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语境中,高校更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本构建、人物选择、意义阐释和情感关联,把受教育者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的价值遵循,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 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语境中,高校更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本构建、人物选择、意义阐释和情感关联,把受教育者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的价值遵循,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叙事的核心内容。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叙事结构的要素,明确其价值赋能,把握其实践情况,有利于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日常叙事 结构 实践
下载PDF
用文学的激情搅动生活的波澜——论宇秀作品的构建维度
2
作者 白杨 杜未未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0,共6页
北美新移民作家宇秀的散文、诗歌创作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质,不仅体现于跨文化空间书写中的日常叙事变迁,也呈现为由女性生存姿态引发的性别意识,并在叙事基调上形成细腻感性的文风。宇秀善于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发掘移民生活背后的自我追寻... 北美新移民作家宇秀的散文、诗歌创作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质,不仅体现于跨文化空间书写中的日常叙事变迁,也呈现为由女性生存姿态引发的性别意识,并在叙事基调上形成细腻感性的文风。宇秀善于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发掘移民生活背后的自我追寻,进而赋予自我故事以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秀 跨文化 日常叙事 女性意识
下载PDF
宗教与新时期回族小说日常叙事
3
作者 林瑞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在新时期回族小说叙事中,宗教因素的进入使文本呈现出与世俗叙事不同的逻辑与结构。这种宗教对日常生活的再结构首先表现为给日常生活环境涂染了宗教色彩,其次表现为人物处理日常生活方式的宗教化,最后体现为日常生活的仪式化。少数民... 在新时期回族小说叙事中,宗教因素的进入使文本呈现出与世俗叙事不同的逻辑与结构。这种宗教对日常生活的再结构首先表现为给日常生活环境涂染了宗教色彩,其次表现为人物处理日常生活方式的宗教化,最后体现为日常生活的仪式化。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叙事,因为宗教因素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汉族日常叙事的意义生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新时期文学 回族小说 日常叙事
下载PDF
历史江河中的中国教育社会学日常叙事——兼评《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学科、学术与学问》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维娜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59,共7页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百年,是历史江河中长时段的“关系史”、中时段的“情势史”与短时段的“事件史”相互嵌入的风云百年,也是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人时间与生存空间、话语空间、身体空间多元时空并存的日常百年。我们身处的当下的教育...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百年,是历史江河中长时段的“关系史”、中时段的“情势史”与短时段的“事件史”相互嵌入的风云百年,也是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人时间与生存空间、话语空间、身体空间多元时空并存的日常百年。我们身处的当下的教育日常,也是不远处历史的教育日常;由大大小小事件构成的节点的教育日常,也是源源流淌的过程的教育日常。百年流动与日常点滴的精妙融通,或许暗暗契合回归“恒常、正常、日常”的教育呼唤。教育社会学的学科问题始终持续存在,学科追问既是一种勇气、责任与担当,也是一种警醒、清醒与“天职”。将学科发展的诸多问题置于教育文明、人类文明的宏观视野去审视,可能会激发更多的社会学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社会学 历史时段 日常叙事 学科追问
下载PDF
《走走停停》:日常叙事与现代人的“世俗神话”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晓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76,F0004,共5页
以“返乡”与“邂逅”作为戏剧动机的《走走停停》,讲述了“北漂”已久的吴迪在面临事业与情感的双重失落、职业与生活的双重困境后选择回乡的故事。影片的主体叙事以吴迪拍摄剧情片《似是故人来》和冯柳柳拍摄纪录片《回故乡的人》为... 以“返乡”与“邂逅”作为戏剧动机的《走走停停》,讲述了“北漂”已久的吴迪在面临事业与情感的双重失落、职业与生活的双重困境后选择回乡的故事。影片的主体叙事以吴迪拍摄剧情片《似是故人来》和冯柳柳拍摄纪录片《回故乡的人》为基础。电影对大量生活细节的捕捉形成了一种日常叙事,它作为这部影片的基本结构,传达出一种“允许一切发生”、人生无需被定义的价值理念,进而构造了一则现代人的“世俗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走停停 日常叙事 世俗神话 自体反思
原文传递
近二十年日常叙事困境突围的理论审思 被引量:3
6
作者 滕斌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7-133,共7页
1990年代的日常叙事在重新审视社会文化及个性心理层面呈示了更高的真实性,文学也得以打开了新的言说空间。但其话语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同步""共谋"甚至低于生活的弊病,亦使得不少日常叙事之作在美学方... 1990年代的日常叙事在重新审视社会文化及个性心理层面呈示了更高的真实性,文学也得以打开了新的言说空间。但其话语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同步""共谋"甚至低于生活的弊病,亦使得不少日常叙事之作在美学方面又陷入了新的危机。文学作为审美救赎和精神超越的功能性被悬置起来,这一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健全的日常叙事,离不开对日常生活完整的审美观照和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同样也不能摒弃与国家民族、社会人伦等文学传统相通的精神联系。当下的日常叙事,不仅需要在话语主题方面实现个人化与公共性的遇合,其美学构建也要在生活复杂性与艺术创造性的融汇方面用力,同时叙事伦理亦需保有对现实的理性介入与批判超越的自觉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叙事 困境突围 理论审思 日常主题 美学构建 叙事伦理
下载PDF
从心灵出发的日常化叙事--对毕飞宇小说文体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春林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54,64,共5页
从文体上来讲,毕飞宇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将人物的心灵以日常化叙事的方式展开,在不同人物心灵的缓缓流动中完成对整部小说的建构。这是一种堪称为从心灵出发的日常化叙事方式,具体体现在小说的叙述结构、叙述节奏以及细节描写当中。
关键词 毕飞宇 小说文体 日常化叙事
下载PDF
历史场景与个体生命传奇的日常书写——叶弥《风流图卷》与苏州作家的历史叙事 被引量:1
8
作者 齐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160,共9页
《风流图卷》是叶弥历经十年、不断修改打磨完成的最新长篇小说,这部作品选择1958-1968年这个历史时段作为人物的活动背景,演绎了一卷与我们的“历史期待”和“历史想象”相去甚远的风流故事。触及这段历史的苏州籍作家还有陆文夫、范... 《风流图卷》是叶弥历经十年、不断修改打磨完成的最新长篇小说,这部作品选择1958-1968年这个历史时段作为人物的活动背景,演绎了一卷与我们的“历史期待”和“历史想象”相去甚远的风流故事。触及这段历史的苏州籍作家还有陆文夫、范小青、苏童、荆歌、朱文颖等,他们的长篇小说在历史叙事方面与《风流图卷》有一些共性:“历史”成为他们表现个体生命传奇的“酵素”,是更有效突显人性本色和本质的一个背景,借助特定时段的时空信息,他们在最大程度上返回“日常”,返回“个体”,在那片特殊的历史天空下,为我们呈现了人性的更多侧面和可能性。同时,对“日常”、“个体”的专注也使得苏州作家的历史小说面临种种局限,在迈向“史诗”境界的路途中,苏州作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弥 《风流图卷》 苏州作家 历史叙事 日常书写
下载PDF
寻常地失去、无力地寻找与坚韧地救赎——评孙惠芬《寻找张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波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37-42,共6页
孙惠芬的《寻找张展》可以切分为"失去""寻找""抵抗与救赎"三个故事。青年张展肩负叛逆的身份标识,在"无物之阵"的情感暴力和社会惯性之中深陷于一个又一个"失去"的漩涡。而"我... 孙惠芬的《寻找张展》可以切分为"失去""寻找""抵抗与救赎"三个故事。青年张展肩负叛逆的身份标识,在"无物之阵"的情感暴力和社会惯性之中深陷于一个又一个"失去"的漩涡。而"我"在与其交换妈妈、大学辅导员、特教学校教师等织就的"寻找"的故事中,经"众声喧哗"的多声部叙述建构出张展的人物影像,并从中透析出世界的窒息、压迫与焦虑品质,也点染出普遍性的心灵病灶与精神迷失的现代困境。张展的自我申说凸显出其对于社会紧张关系的坚韧抵抗,"大槐树"的文化隐喻则表征出张展精神的返乡与生命意义的延展。作者把张展生命救赎与精神腾飞的动力放在了一贯书写的乡村,说明作家转型中的价值定势,这亦表明写作转向是可能的,但是要与过去作决绝的分离亦是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找张展》 日常叙事 失去与寻找 抵抗与救赎
下载PDF
日常叙事·人物形象·城乡关系——论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小说的新书写
10
作者 刘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2-128,共7页
“乡下人进城”小说是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创作类型,这类小说常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书写进城农民的生活遭遇和精神困境,以表达作家的同情与悲悯,但有时会落入“苦难叙事”的窠臼。新世纪以来,部分作家摆脱城乡二元叙事和苦难主题的拘囿,... “乡下人进城”小说是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创作类型,这类小说常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书写进城农民的生活遭遇和精神困境,以表达作家的同情与悲悯,但有时会落入“苦难叙事”的窠臼。新世纪以来,部分作家摆脱城乡二元叙事和苦难主题的拘囿,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呈现出“乡下人进城”小说新的书写面向:淡化冲突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具有自我主体意志的进城农民新形象、探索城乡融合趋势与城乡关系的新表达,从而扩大了这类小说的表现形态,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下人进城”小说 日常叙事 农民形象 城乡关系
下载PDF
朝语夕答:张氏叙事的敏锐与日常——评张爱玲散文《爱憎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琪珉 《阴山学刊》 2017年第2期63-67,共5页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女作家,其别出心裁的叙事技巧历来为人津津乐道。近期面世的散文《爱憎表》,也充分呼应了她独特的叙事特征。首先,从其细腻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可看出她对高门巨族和底层百姓生活细部的见微知著;其次,从...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女作家,其别出心裁的叙事技巧历来为人津津乐道。近期面世的散文《爱憎表》,也充分呼应了她独特的叙事特征。首先,从其细腻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可看出她对高门巨族和底层百姓生活细部的见微知著;其次,从其私人化的日常叙事可感受到张爱玲文章中意象暗示、人事布局和苍凉历史感里显露出的生命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爱憎表》崇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使它在张学研究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憎表》 张爱玲散文 社会观察力 日常叙事
下载PDF
苏轼居儋诗文的日常叙事及其价值
12
作者 王晓骊 《南海学刊》 2023年第2期119-126,共8页
苏轼被贬儋州是其政治生命危机和现实生命危机的双重叠加:远贬海南,意味着社会身份的跌落和政治身份的褫夺;临老投荒,同时又意味着在有限的生命里无法实现人生的再次崛起。日常生活成为他对抗和超越这种危机、重构生命价值的依傍。具体... 苏轼被贬儋州是其政治生命危机和现实生命危机的双重叠加:远贬海南,意味着社会身份的跌落和政治身份的褫夺;临老投荒,同时又意味着在有限的生命里无法实现人生的再次崛起。日常生活成为他对抗和超越这种危机、重构生命价值的依傍。具体来说,这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关注日常生活,以真实的身体感受对抗精神理想的破灭;第二,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惊奇,以审美的态度超越苦难;第三,履践不离日用人伦的天理,回归道统的价值体认。从这一意义而言,苏轼居儋诗文的日常叙事不仅承担着擢拔其个人生命的功能,而且具有追索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价值,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居儋诗文 日常叙事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叙事之本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向绪伟 焦逵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8-72,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培养目标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叙事形式,叙事主体的角色结构以其主观性而对叙事实效产生影响,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叙事的本质有助于理解叙事主体的角色结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叙事的本质特征为社会主义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培养目标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叙事形式,叙事主体的角色结构以其主观性而对叙事实效产生影响,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叙事的本质有助于理解叙事主体的角色结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叙事的本质特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和受教育者生活的关切性,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叙事的本质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日常叙事 本质
下载PDF
1990年代后期以来日常叙事话语突围的三个向度 被引量:1
14
作者 滕斌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5-141,共7页
随着1990年代后期文化语境的变化,部分作家从物质消费、身体经验和性别视野等日常主题中突围出来,重新开掘了新的话语向度:其一是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对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新"国民性格"进行省思;其二是对底层人的生存状态表... 随着1990年代后期文化语境的变化,部分作家从物质消费、身体经验和性别视野等日常主题中突围出来,重新开掘了新的话语向度:其一是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对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新"国民性格"进行省思;其二是对底层人的生存状态表达一种平民化的人道关怀;其三是于故土家园、人情人性以及民情风俗中发掘真诚、善良和美德,意图以此实现对生活庸常性的超越。考察日常叙事话语突围的维度,对把握作家的自我认同变化以及当下小说的精神重建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叙事 话语突围 新“国民性”省思 现实关怀 诗化超越
下载PDF
论90年代文学的审美转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发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118,160,共8页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在价值倾向和审美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在价值定位上,90年代文学从精英审美向市场审美转变,市场审美具有消费性与竞争性、平民化和包容性、实用性和流动...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在价值倾向和审美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在价值定位上,90年代文学从精英审美向市场审美转变,市场审美具有消费性与竞争性、平民化和包容性、实用性和流动性特征;在叙事形态上,90年代文学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变,文学与时代、社会、媒介的多元互动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潮流;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90年代文学从呈现“大历史”向描述“人的历史”转变,文学创作重点关注的是民间的历史、地方性的历史和小人物的历史,作家讲述的往往是故乡的历史和故乡人的历史。90年代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促进人类进步的文明复兴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文学 审美转型 市场审美 日常叙事 人的历史
下载PDF
论石舒清文学观的“转变”
16
作者 牛学智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
"死亡叙事"成就了石舒清。今天看来,它是有一定的叙事模式的,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作者在把文学内敛化、心灵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使文学停留在了自我的小世界内,形成了对外部的障眼。"日常叙事"打开了石舒清的眼... "死亡叙事"成就了石舒清。今天看来,它是有一定的叙事模式的,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作者在把文学内敛化、心灵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使文学停留在了自我的小世界内,形成了对外部的障眼。"日常叙事"打开了石舒清的眼界,但打开的同时,如何把认识论转化为文学实践,在文学创作中似乎仍然成为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舒清 文学观 死亡叙事 日常叙事
下载PDF
原乡记忆与日常叙事——关于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
17
作者 丁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7-19,共3页
作为当代优秀的小说家,孙惠芬一直勤耕不辍于乡土世界里。在其原乡记忆和日常叙事的基础上,作者将她对乡土经验的把握和深切体验发挥到极致,从而使其创作在同时期的乡土作家中显现出突出的创作优势。
关键词 孙惠芬 乡土小说 原乡记忆 日常叙事
下载PDF
裘山山小说《琴声何来》中的女性意识书写策略
18
作者 张凤琳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第10期20-26,共7页
裘山山在《琴声何来》中延续了她对于女性命运和现代婚恋的思考和关照,但却采取了具有颠覆性的现代书写方式,体现了作者极为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女性意识。作者以男性视角叙事,循序渐进地展现了作为"他者"的女性主体化的过程,... 裘山山在《琴声何来》中延续了她对于女性命运和现代婚恋的思考和关照,但却采取了具有颠覆性的现代书写方式,体现了作者极为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女性意识。作者以男性视角叙事,循序渐进地展现了作为"他者"的女性主体化的过程,塑造了以吴秋明为代表的"杂质"型鲜明而独特的现代女性形象。作者擅长日常叙事,同时又将戏剧性冲突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其中,增添了故事和人物的张力,男性中心意识消散于虚无,小说呈现出悲喜混杂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他者主体化 杂质 日常叙事 戏剧冲突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安徽爱情诗的艺术探索
19
作者 李桦 姚国建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84-91,共8页
新时期以来,安徽诗人传承了中国现代爱情诗的先锋精神,率先突破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模式,积极探索爱情的本真书写,极大地丰富了爱情诗的精神意蕴。同时在诗歌艺术上更是敢于突破,大胆探索,通过多视角的爱情观照、创造陌生化的诗... 新时期以来,安徽诗人传承了中国现代爱情诗的先锋精神,率先突破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模式,积极探索爱情的本真书写,极大地丰富了爱情诗的精神意蕴。同时在诗歌艺术上更是敢于突破,大胆探索,通过多视角的爱情观照、创造陌生化的诗歌境界、采用日常化的叙事策略、运用多样化的诗歌语言等表现方式,不断创新诗的艺术形式,提升诗的艺术表现力,拓展诗的审美空间,开创了安徽爱情诗写作的新阶段,为推动中国爱情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以来 爱情书写 艺术探索 多视角:陌生化 日常叙事
下载PDF
去象征化世界中的诗歌书写——关于陈贞诗歌日常化叙事的思考
20
作者 刘臻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38-41,共4页
现代化大潮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神话象征世界的失落。陈贞的部分诗歌,正是以象征秩序的消逝为一种看的参照,在关注日常化叙事和个体性叙事的基础上,对失去了传统象征魅力的描述对象重新赋予新的隐喻。与此同时,在质朴而... 现代化大潮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神话象征世界的失落。陈贞的部分诗歌,正是以象征秩序的消逝为一种看的参照,在关注日常化叙事和个体性叙事的基础上,对失去了传统象征魅力的描述对象重新赋予新的隐喻。与此同时,在质朴而客观的陈述态度中,陈贞诗歌也以对现代性的认知和批判为契机,引导我们思考世界是如何被去象征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化 日常叙事 转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