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_w5.1)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67
1
作者 黄建平 倪四道 +3 位作者 傅容珊 钮凤林 邵志刚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0km,台站的方位角覆盖较好.为了更好地利用信号相对较弱的P波信号,对于一个地震记录,本文分别截取出P波和面波两个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反演,结合格点搜索的方法,得到了与记录P波及面波三分量对应较好的地震的方位角、倾角和滑移角.同时考虑到北京西北地区地壳较厚,本文在利用F-K方法计算近震理论波形的时候,对不同的方位角,采用了不同的地壳速度模型.随后结合远震信号中的直达P、pP、sP波形得到了分辨率较高的地震震源深度.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文安地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走滑型地震,方位角为210°,倾角80°,滑移角-150°,地震的深度为14~15km,地震的震级为(Mw=5.1).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几何分布、余震分布及北京地区北北东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反演 震源机制 格点搜索方法 CAP搜索方法 余震分布
下载PDF
用CAP方法反演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_S4.6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9
2
作者 宋美琴 李华玥 +3 位作者 韩立波 李丽 王秀文 梁向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2-697,共6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反演和精定位结果推断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7~20km。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山根底断裂和系舟山西麓断裂产状存在差异,这两条断裂不是阳曲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现场野外地质考察未发现地表断裂,不排除本次地震为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曲4 6级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发震断裂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晓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661,共5页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339°,倾角49°,滑动角111°:节面Ⅱ走向129°,倾角45°,滑动角68°,矩震级MW5.92,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km...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339°,倾角49°,滑动角111°:节面Ⅱ走向129°,倾角45°,滑动角68°,矩震级MW5.92,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km,地震破裂类型为逆冲型地震。结合余震序列展布及震区的活动构造特征,判定发震断层面为节面I,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冷龙岭断裂
下载PDF
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M_S6.1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冉慧敏 上官文明 《内陆地震》 2013年第3期242-250,共9页
北京时间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发生M S6.1地震,为了提高对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震源区的应力场特征,利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M S6.1地震节面Ⅰ的参数:走向241°,倾角80°,滑动... 北京时间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发生M S6.1地震,为了提高对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震源区的应力场特征,利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M S6.1地震节面Ⅰ的参数:走向241°,倾角80°,滑动角7°;节面Ⅱ的参数:走向150°,倾角84°,滑动角170°;P轴方位为196°,倾角2°,T轴方位为105°,倾角12°;矩震级M W为6.1;矩心深度为13km;震源类型是左旋走滑型。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EE—SWW,倾角以30°~60°居多,滑动角以60°~120°、-60°^-120°居多;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E—SW向,接近水平的居优;T轴优势取向为近SEE—NWW向,接近垂直的居优;震源机制类型以倾向滑动型为主。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分布、余震分布及哈萨克斯坦中天山(伊犁盆地西部)NEE—SWW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2015年新疆皮山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昭杰 李金 +1 位作者 黄瑜 桂荣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82,共12页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6.5级地震主震及部分M_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距心深度。研究结果显示,皮山6.5级地震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290°/倾角55°/滑动角96°;...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6.5级地震主震及部分M_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距心深度。研究结果显示,皮山6.5级地震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290°/倾角55°/滑动角96°;节面Ⅱ:走向101°/倾角35°/滑动角82°,最佳矩心深度16km,表明该地震是一次逆冲型事件。通过反演部分M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早期余震的破裂方式与主震较为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震源机制出现走滑型和正断型,表明早期余震的破裂受主震影响较大,随着序列的发展变化,后期震源区应力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统计皮山6.5级地震序列P轴方位发现,优势方位为NNE向,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结合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及他人精定位结果和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解释了导致此次地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6.5级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CAP方法反演乳山震群3.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铂 崔鑫 +1 位作者 苗庆杰 穆娟 《华北地震科学》 2016年第3期14-19,共6页
利用CAP方法(Cut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13年10月1日以来发生在山东乳山的地震序列中M≥3.0的9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在震源深度分布和震中空间分布上略有差异;拟合的最佳震源深度在3.... 利用CAP方法(Cut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13年10月1日以来发生在山东乳山的地震序列中M≥3.0的9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在震源深度分布和震中空间分布上略有差异;拟合的最佳震源深度在3.8~8.6km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近地表的上地壳;乳山震群的断层走向是NW向分布、倾角是NE向分布。因距已知主要断层有一定距离,故可以推断乳山地震序列区域有一条或者多条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乳山
下载PDF
非结构重叠网格显式装配算法 被引量:5
7
作者 宣传伟 韩景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26-2034,共9页
针对重叠网格中洞映射法占用过多物理内存的问题,发展了一种改进型洞映射法;基于相邻单元搜索法,发展了一种基于相邻阵面的贡献单元搜索法;通过将割补法与隐式切割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非结构重叠网格显式装配算法。该算法首先生成一套... 针对重叠网格中洞映射法占用过多物理内存的问题,发展了一种改进型洞映射法;基于相邻单元搜索法,发展了一种基于相邻阵面的贡献单元搜索法;通过将割补法与隐式切割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非结构重叠网格显式装配算法。该算法首先生成一套包围物面的笛卡儿网格,其次存储所有与物面边界相交的笛卡儿网格信息,最后根据所存储笛卡儿网格与所需判断的网格单元的相对位置来判断其是否为洞内单元。在成功判断出所有洞内单元后,以当前洞边界为初始阵面推进,同时以各个网格单元的物面距离为判别标准对重叠区域进行优化,生成最终插值边界。所提算法优化了传统非结构重叠网格装配过程,具有物理内存占用低,贡献单元搜索次数少以及计算效率高等特点。通过2个典型复杂流动算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网格 割补法 洞映射 非结构网格 物面距离
下载PDF
2014年7月9日麦盖提M_S 5.1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断层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志斌 李艳永 +1 位作者 朱浩清 裴亮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6期1-7,共7页
北京时间2014年7月9日麦盖提县发生M_S 5.1地震,基于新疆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本次地震及附近区域2009—2014年M_S 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麦盖提M_S 5.1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0°,倾角80°,滑动角-169&#... 北京时间2014年7月9日麦盖提县发生M_S 5.1地震,基于新疆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本次地震及附近区域2009—2014年M_S 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麦盖提M_S 5.1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0°,倾角80°,滑动角-169°;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268°,倾角79°,滑动角-10°;P轴方位角224°,倾角15°;T轴方位角314°,倾角1°。经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综合研究认为,节面Ⅱ为可能破裂面。该区域地震以走向滑动为主,构造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受近南北向挤压为主的应力场作用,局部叠加塔里木块体和南天山扭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盖提MS 5.1地震 发震断层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下载PDF
宁夏中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田小慧 金春华 任家琪 《防灾减灾学报》 2016年第3期7-14,共8页
本文利用宁夏区域台网共27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和Snoke方法反演了宁夏中部19次ML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东侧牛首山-罗山-固原断裂带和中部的烟洞山断裂带主要以右旋走滑为主,带少量逆冲分量,与实际主... 本文利用宁夏区域台网共27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和Snoke方法反演了宁夏中部19次ML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东侧牛首山-罗山-固原断裂带和中部的烟洞山断裂带主要以右旋走滑为主,带少量逆冲分量,与实际主控断层的情况一致;西侧的中卫-同心断裂带以左旋走滑为主;19次地震的CAP法计算结果中的16次地震机制解走向在105-189°之间,另有2次为350°和353°,和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综合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近北东向发生压缩,近北西向发生相对扩张。对比2种方法计算结果发现,Snoke方法计算结果不理想。分析认为,一方面,宁夏台网台站间距较大,分布不理想;另一方面,识别小地震的初动及振幅比时存在误差。因此,对于西部台站稀疏地区CAP方法计算小震震源机制结果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 Snoke法
下载PDF
重叠网格中割补法的改进及应用
10
作者 陈小毛 宣传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91-1197,共7页
文章基于割补法的思想,结合物面距优化准则发展了一种改进型洞面优化方法。首先,求出各子网格的物面距,并将背景网格的物面距设置为一个大值;其次,与传统割补法不同,在网格切割的同时比较洞边界点与其贡献单元的物面距大小,当前者的物... 文章基于割补法的思想,结合物面距优化准则发展了一种改进型洞面优化方法。首先,求出各子网格的物面距,并将背景网格的物面距设置为一个大值;其次,与传统割补法不同,在网格切割的同时比较洞边界点与其贡献单元的物面距大小,当前者的物面距离小于或等于后者时停止洞边界更新,使得洞边界位于物面中间。在网格填补过程中,以切割结束时的洞边界作为初始阵面进行网格回填,直至产生两层插值边界。该方法解决了传统割补法洞边界位置不确定性的问题,同时保持了洞面优化的高效性。另外,在填补过程中不需要再次搜索洞边界点的贡献单元,从而避免了当物面距离很近时因少数洞边界点的寻点失败而导致洞边界进入物面内部的问题。最后通过典型流动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网格 洞面优化 割补法 计算流体力学(CFD) 物面距离
下载PDF
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洪德全 王行舟 +2 位作者 韩立波 戚浩 张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松-枞阳断裂的走向相差较大,加之前人的地质考察结果显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较弱,故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MS 4.8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本次地震很可能是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基于CAP方法的2013湖北巴东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4-1018,共5页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49°,滑动角169°;最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5.5km附近。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余震序列主要呈EW分布,少部分呈NS方向分布,较大余震的发震破裂滑动类型以正走滑型的居多,其次为逆倾滑型及逆走滑型。结合7次较大余震的机制解判断,近EW向节面为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 地震构造
下载PDF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0
13
作者 冉慧敏 张志斌 赵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倾角5°,T轴方位角258°,倾角26°;矩震级Mw为6.3;矩心深度为21km。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WW,倾角以60°-90°为主,滑动角以±180°±30°为主;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S向,T轴优势取向为近EW向。初步分析表明,主震节面Ⅰ为发震断层,是走向为NWW、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此次6.6级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主压应力方向以及序列P轴优势方位与震源区周围构造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用CAP方法研究重庆荣昌2014年2月23日M_L3.8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小龙 雷兴林 +2 位作者 勾宪斌 郭欣 余国政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0-296,共7页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T轴方位46°、仰角-78.76°,表明该地震是带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CAP测定的这次ML3.8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km,在油气的储层内,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倾角与震中附近的一条深度为1700m以下走向为SW230°倾向NW,倾角约45°的"腹底"逆断层基本一致。震中位于荣昌天然气田,附近有几口废水回注深井,曾发生大量的注水诱发地震。本次地震亦有可能是在区域主应力场的作用下,注水后岩石的孔隙压发生变化触发了盆地盖层内"腹底"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昌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
下载PDF
江西瑞昌4.6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32-35,共4页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最佳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km附近;结果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主压应力P轴近NS向,主张应力轴近EW向,类型为正断;其最大余震为当日23时36分原震中位置Ms 2.8级地震,类型为倾滑正断;余震序列主要呈NNE分布,个别呈NW方向分布。由此推断该地震发震构造与2005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同一组构造系列,从地表考察判断其与NE向枫林桥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 地震构造 枫林桥断裂
下载PDF
基于关键链的发电设计项目进度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明亮 《南方能源建设》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发电工程设计企业主要基于关键路径法编制进度计划,基于赢得值原理进行进度控制,这种方法在设计企业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有效地优化了进度计划,进度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原先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本文... 发电工程设计企业主要基于关键路径法编制进度计划,基于赢得值原理进行进度控制,这种方法在设计企业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有效地优化了进度计划,进度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原先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本文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基于关键链的发电设计项目进度优化进行了研究。在单一项目管理时,考虑了人们行为效应,将传统工期估计中的安全时间汇聚为缓冲,在不改变计划总工期的情况下,仍然提高了按时完成的概率。在多项目管理时,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处理多项目优先级问题,统筹分配能力约束资源,使企业内所有项目的进度计划得到总体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度管理 关键链 三等分剪切法 多项目管理 优先级
下载PDF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分区特征分析
17
作者 陈佳 李见 +1 位作者 辛灿锦 黄雅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16-323,共8页
利用云南地区2008年至2022年4月M_(W)≥3.0共109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统计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断层型为主,走滑断层型地震为702个,占比为64%;其次是正断层型地震为125个,占比为11.4%,说明... 利用云南地区2008年至2022年4月M_(W)≥3.0共109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统计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断层型为主,走滑断层型地震为702个,占比为64%;其次是正断层型地震为125个,占比为11.4%,说明云南地区断裂以走滑断层型和正断层型为主;②云南地区以走滑断层型地震占比最多,滇西北地区的正断层型地震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小滇西地区几乎没有逆冲型大断层;③云南地区断层受到的应力以水平向剪切应力为主,主压应力轴P轴的方位角的优势分布方向以NNE和SSW向为主,断层面多为高倾角,滇西北地区正断层型地震显著多于其他地区,说明滇西北地区是云南地区应力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CAP方法 分区特征 云南
下载PDF
基于CAP方法的2019年湖北应城M_(S)4.9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18
作者 赵凌云 丁文秀 +4 位作者 周舟 周本伟 何凯 申学林 魏贵春 《四川地震》 2022年第3期20-23,27,共5页
利用湖北区域台网8个台站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了湖北应城2019年12月26日M_(S)4.9(M_(L)5.3)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49°,倾角78°,滑动角162°;节面Ⅱ走向143°,倾角72°,滑动角1... 利用湖北区域台网8个台站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了湖北应城2019年12月26日M_(S)4.9(M_(L)5.3)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49°,倾角78°,滑动角162°;节面Ⅱ走向143°,倾角72°,滑动角13°;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最佳震源深度约8.0km。其最大余震为2020年1月8日M_(S)2.6(M_(L)3.3)地震,余震序列呈NW分布。分析结果认为:此次地震由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型断层错动造成,节面Ⅱ为发震断层且与皂市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城M_(S)4.9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and paste method) 地震构造
下载PDF
利用CAP方法反演乌兰5.1级地震震源机制
19
作者 马丽 罗宾生 《地球》 2017年第8期80-81,共2页
本文采用了Crust2.0速度结构模型对青海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4年10月2日乌兰5.1级地震进行分析反演得到震源机制解及最佳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其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93°,倾角44°,滑动角88°... 本文采用了Crust2.0速度结构模型对青海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4年10月2日乌兰5.1级地震进行分析反演得到震源机制解及最佳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其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93°,倾角44°,滑动角88°;节面Ⅱ:走向116°,倾角46°,滑动角92°。最佳矩形深度为15.7km,通过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及哈佛所得结果对比分析基本一致,表明其反演结果可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4 位作者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CAP方法 线性阻尼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