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解工艺对苦荞提取物中槲皮素含量的影响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郑瑾 卓虹伊 +4 位作者 宋雨 代丽萍 邓园源 邹亮 陈慧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1-235,334,共6页
目的:以苦荞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苦荞提取物中芦丁被酸水解为槲皮素的工艺条件,并结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探讨酸水解工艺对苦荞提取物中芦丁和槲皮素吸收的影响。方法:以盐酸百分含量、水解时间、乙醇百分含量、水解温度... 目的:以苦荞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苦荞提取物中芦丁被酸水解为槲皮素的工艺条件,并结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探讨酸水解工艺对苦荞提取物中芦丁和槲皮素吸收的影响。方法:以盐酸百分含量、水解时间、乙醇百分含量、水解温度作为因素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苦荞提取物中芦丁酸水解为槲皮素的工艺条件,以该工艺进行苦荞提取物酸水解,并在水解第1、2、4、6 h取样得到不同槲皮素含量的水解产物1、2、3、4。分别灌胃大鼠200 mg/kg的苦荞提取物及各水解产物,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以黄芩素为内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浆中槲皮素的浓度,DAS 2.0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苦荞提取物芦丁酸水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盐酸百分含量0.91%、水解时间6 h、乙醇百分含量50%、水解温度70℃,在该工艺条件下64.11%芦丁转化为槲皮素。苦荞提取物、水解产物1、2、3、4槲皮素的AUC_(0-t)分别为(17.604±5.422)、(42.175±9.435)、(87.917±19.347)、(116.706±46.256)、(178.509±49.478)mg/L·h,C_(max)分别为(2.743±1.217)、(7.109±2.603)、(12.438±3.197)、(15.727±4.68)、(20.044±5.736)mg/L。与苦荞提取物相比,其水解产物1、2、3、4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_(0-t)、C_(max)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苦荞提取物经酸水解后部分芦丁转化为槲皮素,芦丁和槲皮素在大鼠体内的累计吸收量也相应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提取物 酸水解 药代动力学 累计吸收量
下载PDF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特性和对包膜控释肥的释放性能要求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相东 常京涛 +2 位作者 蓝锐 王亭杰 金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30-1535,1540,共7页
施用包膜控释肥能够改善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提高化肥利用率,而控释肥释放性能需要依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特性来设计。本文综述了主要作物全生命周期对氮素的累积吸收规律,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时期作物对氮素养分吸收的累积量,将作物吸收养分... 施用包膜控释肥能够改善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提高化肥利用率,而控释肥释放性能需要依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特性来设计。本文综述了主要作物全生命周期对氮素的累积吸收规律,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时期作物对氮素养分吸收的累积量,将作物吸收养分分为苗期—营养期—生殖期3个阶段,累积吸收曲线呈"S"型。而包膜控释肥理想的累积释放曲线也为"S"型,对应滞后期—快速期—衰退期,要从根本上提高养分利用率,控释肥养分释放特性必须与作物吸收特性相匹配。初步分析显示,理想的控释肥释放特性为,对于越冬生长的长生育期作物,应控制滞后期(120~150天)释放20%,快速期(约60天)释放55%,衰退期(约30天)释放25%;对于中生育期(90~130天)作物,控制滞后期(20~30天)氮素释放5%,快速期(30~60天)释放80%,衰退期(约30天)释放15%;对于在营养期采收的蔬菜,控制滞后期(约20天)释放5%,快速期(约40天)释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包膜 化肥 累积吸收 控释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技术和外翻肠囊模型探究M10-H和M10-Na在肠吸收的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高佳蕊 牛立云 +9 位作者 朱晓霞 顾若兰 甘慧 刘桃云 吴卓娜 赵建春 李峰 李文保 窦桂芳 孟志云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7-636,共10页
目的:利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探究杨梅素衍生物杨梅素-3-O-β-D-乳糖苷(M10)在小肠的吸收特征。方法:建立M10在以台式营养液为基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的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本实验设置M10-H组和M10-Na组... 目的:利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探究杨梅素衍生物杨梅素-3-O-β-D-乳糖苷(M10)在小肠的吸收特征。方法:建立M10在以台式营养液为基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的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本实验设置M10-H组和M10-Na组,利用大鼠外翻肠囊法体外检测M10的吸收情况,计算并比较不同肠段的各个不同时间的累计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常数。结果:不同肠段对M10的吸收无统计学差异(P>0.05),杨梅素-3-O-β-D-乳糖苷钠盐(M10-Na)的小肠吸收量和杨梅素-3-O-β-D-乳糖苷(M10-H)相比有极显著性提升(P<0.01),M10-H的小肠段平均累积吸收量仅有M10-Na的(43±18)%。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小肠内受试化合物浓度为0.1 mg·mL^(-1)左右时)M10-H和M10-Na在小肠的不同肠段,均为线性吸收,符合零级吸收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肠囊法 杨梅素-3-O-β-D-乳糖苷(M10) 累积吸收量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溃疡性结肠炎 杨梅素衍生物
原文传递
外翻肠囊法研究小叶榕干浸膏肠吸收成分及其吸收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天宇 莫琼 +2 位作者 冯秋瑜 黄慧学 陈贻威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3-398,共6页
目的比较大孔树脂法与醇沉法对小叶榕水提液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和异牡荆苷4个黄酮类成分吸收特征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肠外翻模型,以累积吸收量(Q)与吸收速率常数(Ka)为指标,采用HPLC-PDA测定不同药物质量浓度(8、16、32 mg... 目的比较大孔树脂法与醇沉法对小叶榕水提液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和异牡荆苷4个黄酮类成分吸收特征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肠外翻模型,以累积吸收量(Q)与吸收速率常数(Ka)为指标,采用HPLC-PDA测定不同药物质量浓度(8、16、32 mg·mL^(-1))下肠吸收液样品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和异牡荆苷4个黄酮类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情况。结果在不同给药浓度下,4个化学成分的肠吸收均为线性吸收(r^(2)>0.9),符合一级吸收速率;吸收速率常数与给药浓度、肠道部位有关;质量浓度相同的大孔树脂和醇沉纯化物溶液,4个成分在小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和累计吸收量,均为大孔树脂组高于醇沉组。结论从外翻肠囊法的角度而言,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更有利于小叶榕药效物质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榕干浸膏 外翻肠囊法 累积吸收量 吸收速率常数
原文传递
不同施氮处理下旱作农田土壤CH_4、N_2O气体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王旭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655-3661,共7页
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布设在定西市李家堡镇的长期施氮定位实验,对不同施氮农田CH4和N2O气体通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小麦生育期的连续观测,并对影响通量变化的环境因子同期观测.结果表明:5个施氮处理下(0、52.5、105、157.5、210 ... 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布设在定西市李家堡镇的长期施氮定位实验,对不同施氮农田CH4和N2O气体通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小麦生育期的连续观测,并对影响通量变化的环境因子同期观测.结果表明:5个施氮处理下(0、52.5、105、157.5、210 kg·hm-2),旱作农田土壤在小麦全生育期内表现为CH4累积通量的汇和N2O累积通量的源;且不施氮处理时,CH4累积吸收通量最大;施氮量为210 kg·hm-2时,土壤CH4的累积吸收通量所受抑制最大,即土壤CH4累积吸收通量随施氮量升高而降低.相反,不施氮处理时,土壤N2O的累积排放通量最小,施氮量为210 kg·hm-2时,土壤N2O的累积排放通量最大,土壤N2O累积排放通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综合分析,施氮量增大会抑制全生育期旱作春小麦田土壤CH4吸收通量,提高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因此,合理控制施氮量有利于生育期旱作农田土壤减排.CH4平均吸收通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水分的升高而升高;相反,N2O平均排放通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土壤水分的升高而降低.5-10 cm层次的土壤温度与CH4平均吸收通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N2O平均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5-10 cm层次的土壤水分与CH4平均吸收通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N2O平均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施氮量 旱地 春小麦田 累积吸收通量 累积排放通量
原文传递
金莲花汤中葛根素、牡荆素、迷迭香酸和咖啡酸的肠吸收研究
6
作者 李丹 方明月 +5 位作者 王莎 陶嘉悦 汪静 刘斯琪 侯金才 王如峰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5期1102-1108,共7页
目的考察金莲花汤中葛根素、牡荆素、迷迭香酸和咖啡酸的肠吸收特性,确定金莲花汤中活性成分。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肠吸收样品中咖啡酸、葛根素、牡荆素、迷迭香酸,以大鼠肠外翻吸收实验和Caco-2细胞模型转运实验计算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 目的考察金莲花汤中葛根素、牡荆素、迷迭香酸和咖啡酸的肠吸收特性,确定金莲花汤中活性成分。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肠吸收样品中咖啡酸、葛根素、牡荆素、迷迭香酸,以大鼠肠外翻吸收实验和Caco-2细胞模型转运实验计算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渗透系数。结果随着金莲花汤的质量浓度增加,咖啡酸、葛根素、牡荆素、迷迭香酸的吸收速率常数呈线性关系增加,符合零级吸收速率,且吸收率均小于1.4%,在肠道中吸收效果普遍较差,其中咖啡酸的吸收较为明显。各成分的表观渗透系数值大小为迷迭香酸>咖啡酸>葛根素>牡荆素。结论金莲花汤中葛根素、牡荆素、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均可在肠道中被吸收,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可能是金莲花汤中发挥药效的活性物质,葛根素和牡荆素可能是前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莲花汤 咖啡酸 葛根素 牡荆素 迷迭香酸 累积吸收量 吸收速率常数 表观渗透系数
原文传递
基于药物吸收仿生系统的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多指标成分肠吸收特征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佳 高媛 +7 位作者 周湘杰 高武锋 周悦 马丽霞 庄欣雅 董洁 顾薇 严国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88-195,共8页
目的:利用外翻肠囊模型建立的药物吸收仿生系统(DASS)考察当归补血汤多指标成分的肠吸收特征。方法:收集当归补血汤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肠吸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以乙腈(A)-0.2%冰乙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6 mi... 目的:利用外翻肠囊模型建立的药物吸收仿生系统(DASS)考察当归补血汤多指标成分的肠吸收特征。方法:收集当归补血汤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肠吸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以乙腈(A)-0.2%冰乙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6 min,15%~23%A;16~20 min,23%~28%A;20~25 min,28%~30%A;25~30 min,30%A;30~35 min,30%~65%A;35~45 min,65%~95%A),检测波长302 nm,建立肠吸收液的HPLC指纹图谱并标定共有峰,计算各指标成分的相对累积吸收率,利用DDSolver 1.0软件对各成分相对累积吸收曲线进行模型拟合,探究不同成分的吸收规律。结果:当归补血汤中成分C2(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C6的吸收过程较符合零级方程,C9成分以Weibull方程拟合最佳,其余7个成分则更符合Makoid-Banakar方程。成分C1与C2、C3、C5、C7、C10,C2与C5、C7,C3与C4、C5、C7、C10,C4与C6、C10,C5与C7,C6与C10,C7与C10,C8与C9在吸收过程中为同步吸收。随着时间的延长,当归补血汤的整体相对累积吸收率随之增加,120 min时,当归补血汤的整体相对累积吸收率>38%,至180 min时已达49.14%。结论:当归补血汤中的10个指标成分在空肠中均有吸收,但各成分的吸收规律并不一致,表明中药复方制剂的肠吸收具有多元特征,以化学成分为指标的中药复方制剂肠吸收研究能揭示其部分吸收规律,但用于表征复方制剂整体吸收特征的指标还需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吸收仿生系统(DASS) 当归补血汤 肠吸收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 累积吸收率 模型拟合 经典名方
原文传递
瑞巴派特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月英 卞俊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研究瑞巴派特在体胃肠道吸收动力学的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胃部定时取样和单向肠灌流技术,HPLC法测定瑞巴派特的含量,对瑞巴派特在大鼠胃部和不同肠段吸收进行研究。结果在0~120 min,大鼠胃部吸收呈线性吸收规律,120 min后胃中平均吸... 目的研究瑞巴派特在体胃肠道吸收动力学的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胃部定时取样和单向肠灌流技术,HPLC法测定瑞巴派特的含量,对瑞巴派特在大鼠胃部和不同肠段吸收进行研究。结果在0~120 min,大鼠胃部吸收呈线性吸收规律,120 min后胃中平均吸收率为28.47%;瑞巴派特在不同肠段的净累计吸收量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并与瑞巴派特吸收速率常数Ka顺序保持一致;瑞巴派特在20~100μg·mL^-1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结论瑞巴派特为全胃肠道吸收药物,以胃和十二指肠为主要吸收部位,提示瑞巴派特可以设计制成缓控释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巴派特 胃肠道吸收 单向肠灌流技术 净累计吸收量 吸收速率常数
下载PDF
空腹与餐后条件下非洛地平缓释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正宇 李相鸿 +2 位作者 周理想 梁大虎 赵亚男 《药学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研究进食对口服非洛地平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空腹及餐后条件下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后受试者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两种条件下药动学参数与累计吸收百分数。结果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 目的研究进食对口服非洛地平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空腹及餐后条件下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后受试者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两种条件下药动学参数与累计吸收百分数。结果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空腹组和餐后组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1.57±0.83)、(5±2.36)ng·mL^-1;0~60h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60)为(19.56±10.18)、(31.49±9.91)h·ng·mL^-1;0~∞时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21.98±11.53)、(34.1±10.97)h·ng·mL^-1;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9.52±7.3)、(22.08±6.74)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12±2.26)、(4.17±1.13)h;清除率(Cl)分别为(290.53±149.81)、(161.33±51.7)L·h^-1;表观分布容积(Vz)分别为(7453.92±2994.86)、(5006.18±1828.22)L;最大血药浓度、0~60h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0~∞时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o-Riegelman法计算累计吸收百分数。开始时空腹与餐后条件下药物吸收均较快,但在6h后,餐后条件下累计吸收百分数基本不再增加,而空腹条件下5h后一直在持续缓慢的吸收。结论进食对非洛地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较大的影响,可以显著增加人体对非洛地平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洛地平 缓释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饮食 累计吸收百分数
下载PDF
不同水胶比及养护条件对内养护混凝土吸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罗大明 牛荻涛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5-173,共9页
为了研究预湿轻骨料的内养护效率受混凝土自身水胶比和外界养护条件的影响,采用改进的ASTM 1585试验方法,开展了不同水胶比、不同养护条件(饱和石灰水养护、喷雾养护、密封养护、干燥养护)下普通混凝土及内养护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从... 为了研究预湿轻骨料的内养护效率受混凝土自身水胶比和外界养护条件的影响,采用改进的ASTM 1585试验方法,开展了不同水胶比、不同养护条件(饱和石灰水养护、喷雾养护、密封养护、干燥养护)下普通混凝土及内养护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从混凝土的水化程度、混凝土孔隙率等角度,解释了水胶比、养护条件以及内养护材料对混凝土中水分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胶比、养护条件以及内养护材料的掺入对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和混凝土材料的孔隙率有较大影响。高水胶比试件比低水胶比试件具有更大的累积吸水量及二次吸水率,水胶比为0.5的试件的累积吸水量及二次吸水率分别为水胶比为0.3的试件的1.4~2.1倍和3~4倍;预湿轻骨料的掺入对高水胶比试件的累积吸水量、初始吸水率和二次吸水率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但可以显著降低低水胶比试件的吸水能力,对于水胶比为0.3的试件,其累积吸水量和二次吸水量的降低幅度分别为7.7%~18.6%和20.4%~27.4%;随着外界养护环境湿度的降低,低水胶比试件的初始吸水率变化较小,累积吸水量和二次吸水率有轻微的上升;预湿轻骨料在低水胶比、密封养护条件下内养护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养护混凝土 水胶比 养护条件 毛细吸水试验 累积吸水量 吸水率 毛细作用
原文传递
养护条件对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程宝娟 王立成 +1 位作者 鲍玖文 马海军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2,共7页
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的硬化过程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而混凝土的毛细吸水性能与材料自身的孔隙结构及分布密切相关。开展了养护条件(标准、自然、浸水和密封养护)对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对从混凝土方形板试件... 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的硬化过程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而混凝土的毛细吸水性能与材料自身的孔隙结构及分布密切相关。开展了养护条件(标准、自然、浸水和密封养护)对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对从混凝土方形板试件取出的圆柱体进行了抗压强度试验,并对沿圆柱体高度方向上等厚度切割成的3个"圆饼"试件,分别进行了超声波速和孔隙率两种指标的测试。为了实现吸水观测的连续性,利用改进的混凝土吸水测重法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养护条件下"圆饼"试件的毛细吸水试验。试验结果发现,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超声波速和孔隙率具有较大影响,是决定养护过程中强度发展和内部孔隙结构及密实性的关键因素。标准养护下强度和超声波速最大,孔隙率最小;密封养护下强度和超声波速最小,孔隙率最大;自然和浸水养护试验结果接近,介于标准和密封养护两者之间。相同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由上到下不同位置的累积吸水量、初始吸水率和孔隙率逐渐降低,超声波速则逐渐增大,说明混凝土由上到下不同位置的密实度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护条件 毛细吸水 累积吸水量 吸水率 超声波速 孔隙率
下载PDF
冻融环境下煤矸石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邱继生 郑娟娟 +3 位作者 关虓 谷拴成 潘杜 张程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1-886,共6页
采用ASTM C1585-13测量水硬水泥混凝土吸水率的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煤矸石混凝土(CGC)和普通混凝土(OC)在冻融环境下的毛细吸水性能,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及煤矸石取代率对CGC毛细吸水性能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冻融环境下CGC初始毛细吸水率... 采用ASTM C1585-13测量水硬水泥混凝土吸水率的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煤矸石混凝土(CGC)和普通混凝土(OC)在冻融环境下的毛细吸水性能,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及煤矸石取代率对CGC毛细吸水性能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冻融环境下CGC初始毛细吸水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冻融环境相同时,煤矸石取代率越大,CGC的累积吸水量就越大,初始毛细吸水率也越快,毛细吸水性能越强;冻融环境不同时,冻融循环次数越多,相同煤矸石取代率的CGC累积吸水量越大,初始毛细吸水率越快,毛细吸水性能越强;CGC的毛细吸水能力比OC强;CGC对冻融循环作用响应强烈.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的冻融环境下CGC初始毛细吸水率预测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可用于预测CGC的毛细吸水性能,为CGC的抗冻耐久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混凝土 毛细吸水 冻融环境 累积吸水量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不同侵蚀因素对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郝恩泽 温勇 +3 位作者 韩国旗 李宇航 刘佳 陈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31,37,共5页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影响,试验制作了3种不同水胶比的砂浆试件,对不同初始饱和度、不同浓度硫酸钠毛细吸水溶液以及不同硫酸钠侵蚀龄期试件的水分传输特征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越大,吸水量和吸水...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影响,试验制作了3种不同水胶比的砂浆试件,对不同初始饱和度、不同浓度硫酸钠毛细吸水溶液以及不同硫酸钠侵蚀龄期试件的水分传输特征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越大,吸水量和吸水速率越大;试件的初始饱和度越高,吸水量越少,较低初始饱和度会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初始吸水系数;试件的总吸水量随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与5%的硫酸钠溶液的吸水量大于纯水,7.5%与10%的硫酸钠溶液的吸水量小于纯水;受硫酸盐侵蚀后,试件的初始吸水系数总体呈增大趋势,总吸水量随侵蚀龄期的延长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材料 毛细吸水 累积吸水量 吸水系数 硫酸盐侵蚀
下载PDF
循环冲击荷载下机制砂喷射混凝土动力特性研究
14
作者 刘仲阳 王新宇 +3 位作者 李庆东 李鹏飞 王俊波 宋林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0,202,共9页
新建隧道钻爆施工过程中,邻近既有隧道机制砂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往往会承受循环冲击荷载。为研究轴压对循环冲击荷载下机制砂喷射混凝土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改进的大直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开展4个轴压水平下的机制砂喷射混凝... 新建隧道钻爆施工过程中,邻近既有隧道机制砂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往往会承受循环冲击荷载。为研究轴压对循环冲击荷载下机制砂喷射混凝土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改进的大直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开展4个轴压水平下的机制砂喷射混凝土循环冲击试验,分析循环冲击荷载下机制砂喷射混凝土的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轴压和冲击速度对机制砂喷射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应变率均有较大影响,轴压的增加能够有效抑制试样的变形;轴压相同时,冲击速度越大试样破坏所需的冲击次数越少,冲击速度相同时,试样破坏所需要的冲击次数随轴压增大而不断增加;冲击速度和轴压均相同时,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试样峰值应力和动弹性模量不断降低,峰值应变和应变率不断增加,轴压对试样动弹性模量的影响不显著;随着冲击次数增加,试样的累计比能量吸收值呈线性增加趋势,冲击速度相同时,轴压越大,试样破坏时所需累计比能量吸收值越大,亦即轴压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试样的耗能能力,从而减缓试样力学性能的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冲击 机制砂喷射混凝土 动力特性 冲击速度 轴压 累计比能量吸收值
下载PDF
不同养护制度下水性聚氨酯改性再生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志全 范国玺 +1 位作者 相宛彤 杨静 《广州建筑》 2023年第5期85-88,共4页
受孔隙率高、微裂缝多等缺陷的影响,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均比普通混凝土差。以水性聚氨酯为改性材料,制备聚灰比分别为0.5%、1.0%、1.5%、2.0%的混凝土试件,开展不同养护制度下水性聚氨酯改性再生混凝土(WPUMRC)毛细吸水性能... 受孔隙率高、微裂缝多等缺陷的影响,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均比普通混凝土差。以水性聚氨酯为改性材料,制备聚灰比分别为0.5%、1.0%、1.5%、2.0%的混凝土试件,开展不同养护制度下水性聚氨酯改性再生混凝土(WPUMRC)毛细吸水性能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标准养护时间的增加,WPUMRC的累积吸水量、初始毛细吸水率、后期毛细吸水率均先减小后增大,在14d标准养护-14d室内自然干燥养护制度下,WPUMRC的累积吸水量、初始毛细吸水率、后期毛细吸水率达到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水性聚氨酯 累积吸水量 初始毛细吸水率 后期毛细吸水率
下载PDF
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云 李家乐 +1 位作者 邓雪松 张超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96-103,共8页
钢管铅阻尼器工作性能稳定、耗能能力强,但质量大、成本高。提出一种轻质环保的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并对其构造、原理与特点进行了介绍。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实体、中空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和钢管铅阻尼器有限元模型,对应力分布、滞... 钢管铅阻尼器工作性能稳定、耗能能力强,但质量大、成本高。提出一种轻质环保的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并对其构造、原理与特点进行了介绍。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实体、中空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和钢管铅阻尼器有限元模型,对应力分布、滞回性能、等效累积塑性应变和累积比吸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工作性能稳定,传力机理明确,滞回曲线饱满对称,在较小的位移即可进入耗能状态,等效阻尼比稳定在45%~50%,累积比吸能大、单位质量耗散能量多,可代替钢管铅阻尼器;实体叠层黏弹性体与中空叠层黏弹性体对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性能影响较小,钢管构造参数对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性能影响较大;中空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黏弹性复合阻尼器 消能减震 有限元分析 累积比吸能
原文传递
磁共振扫描中受检者电磁辐射现状与防护对策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虎 尤克增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76-57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累积射频能量吸收剂量(CSAD),分析受检者在磁共振扫描中的电磁辐射现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的signa EXITE HD 1.5T TwinSpeed扫描仪,头颅8通道高分辨线圈,腹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根据机器自动计...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累积射频能量吸收剂量(CSAD),分析受检者在磁共振扫描中的电磁辐射现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的signa EXITE HD 1.5T TwinSpeed扫描仪,头颅8通道高分辨线圈,腹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根据机器自动计算出的峰值射频能量吸收率和每个序列的扫描时间分别计算得到各序列的射频能量吸收剂量(SAD),从而得到头颅和腹部常规序列(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时的CSAD。[结果]头颅前10min内平扫扫描CSAD修正后为2.5489W/kg。第二个10min内,轴位三维扰相位快速梯度回波增强扫描时为1.2915W/kg;普通矢状位、冠状位、轴位增强扫描时为2.7146W/kg,为前者的2.1倍。腹部扫描前5min内CSAD修正后为1.5071W/kg,第二个5min内为0.8940W/kg。[结论]受检者在1.5T磁共振行头颅和腹部扫描的CSAD均未超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制定的安全阈值,但是采用不同的脉冲序列扫描时电磁辐射剂量相差很大。合理选择并优化扫描脉冲序列,缩短检查时间,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电磁辐射剂量,防范受检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电磁辐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能量吸收率 累积射频能量吸收剂量 电磁辐射 磁共振安全性
原文传递
华北石质山区坡位对栓皮栎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越 巩闪闪 +2 位作者 赵佳宝 朱龙飞 孔玉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20,共8页
山地及丘陵地带的坡位变化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选取华北石质山区不同坡位栓皮栎人工林下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将不同坡位过筛土壤含水率调至60%的田间持水量(WHC)并培养256h,测定分析了土壤温室气... 山地及丘陵地带的坡位变化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选取华北石质山区不同坡位栓皮栎人工林下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将不同坡位过筛土壤含水率调至60%的田间持水量(WHC)并培养256h,测定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吸收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坡位土壤整体表现为CO2、N2O的源,CH4的汇。坡位变化通过改变栓皮栎人工林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林下土壤的物理结构、速效养分和矿质氮含量的分布,间接影响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受土壤矿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等影响,土壤累积CO2排放量呈坡上>坡下>坡中的趋势,累积N2O排放量与累积CH4吸收量均呈坡上>坡中>坡下的趋势,坡上土壤温室气体增温潜势显著高于坡下与坡中土壤(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累积CO2排放量与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累积N2O排放量与土壤容重(BD)显著正相关,累积CH4吸收量与土壤pH、铵态氮(NH4^+-N)、全氮(TN)及溶解性有机碳(DOC)显著相关,且累积CO2排放量与累积N2O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该地区山地及丘陵地带进行人工林种植并评估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高度重视坡上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与吸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人工林 坡位 土壤累积CO2排放量 土壤累积N2O排放量 土壤累积CH4吸收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